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陡箐镇陡箐村素有“中国农民画之乡”的美誉,在猴儿关组这个歪梳苗聚居的“画家村”山寨里,一提到周洪德、熊师提一家,当地群众无不翘起大拇指说:“这个家庭真是好样的。”周洪德、熊师提的家庭是当地的普通农户家庭,也是典型的“男耕女画”之家。全家勤劳节俭、和睦温馨、团结邻里,以实际行动带动周边家庭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并受到乡邻的一致赞誉。近年来,周洪德家庭先后获得了贵州省“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2016年12月12日,周洪德家又喜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爱岗敬业携手并进
周洪德出生于1976年8月,熊师提出生于1980年1月,两人都是水域县陡箐镇陡箐村猴儿关组的苗族村民,2001年两人喜结连理。周洪德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承担了务农养家的重任。周洪德不善言辞,但他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其妻熊师提自幼深受苗族文化影响,挑花、蜡染、刺绣等少数民族手工技艺十分娴熟。近年来,由她创作的农民画多次获得市、省及国家级大奖,成为当地少数民族手工艺的专家及优秀传承者,被六盘水市授予“凉都名匠”的称号。在熊师提的带领下,创作农民画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夫妇俩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辛勤耕耘、相互支持,用心交流创作体会,遇到困难相互鼓励。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苦心经营,他们终于赢来了事业上的丰收,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年收入近4万余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尊老爱幼家庭和睦
周洪德一家5口人,上有年近八旬的父亲,下有一对年幼的儿女。女儿周光婷13岁,儿子周光磊8岁,如今这两个乖巧可人的孩子分别就读于水城县尖山街道办尖山中学和陡箐镇茨冲小学,两个孩子品学兼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周洪德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送周光磊和同村的14名留守儿童上学,放学之后,又要原路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多年来一如既往、风雨无阻。
“今天星期五了,下午还要去接姑娘呢,孩子还小,不放心让她一个人回来,所以去学校的时候要送,回來的时候要接。”熊师提说,“正因为要接送孩子和照顾年迈的父亲,所以周洪德只能在附近打点临工。”
周洪德有3兄弟,他排行老幺。按照农村习俗,照顾老人的重担应由老大来挑,但大哥一家常年在外打工,二哥已于多年前去世,两家都不能照顾老人。于是,周洪德夫妇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义务。父亲就跟他们住在一起。夫妻二人悉心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经常陪老人散步、聊天。在老人生病期间,端茶送水,洗衣叠被,事无巨细。多年来,熊师提一直坚持帮公公洗脚,从没间断过。她说:“我从小就没有父亲,嫁到周洪德家之后,公公让我感受到了暖暖的父爱,我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亲生父亲来照顾。”
“这个孩子待人好,脾气性格也好,比亲生的都亲,这么多年了,我吃住都和他们在一起,从来没给过我脸色看。”提起自己的儿媳妇,周洪德的父亲周少华骄傲地对记者说道。
每个家庭都难免会磕磕碰碰,产生摩擦。但是多年来,周洪德夫妇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从未红过脸。在夫妇俩的影响下,他们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相互体贴,传承着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文明家风。
勤俭持家弘扬美德
走进周洪德的家,总能看到一幅温馨的画面:年迈的父亲在火炉边上烤火喝茶;熊师提在自家的画室里来回忙碌;孩子们在房间里认真地写作业。严谨、朴实的家风绝非一躇而就,10多年如一日,周洪德一家人一直奉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清纯质朴的农家传统。
周洪德时常教导儿女:“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他经常自己动手修理家里的废旧东西,从不轻易丢弃。熊师提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扫卫生,使庭院内外随时保持整洁清爽。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随手关灯关水的良好习惯,注意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
宽容待人邻里融洽
“他们一家人脾气都很好,特别是熊师提,不但孝顺,对我们村里人也好,从来不会和别人争吵,遇到谁都是一脸笑容。”邻居杨秀英说到周洪德一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管是对邻居还是家人,遇到矛盾,夫妻俩总是用宽容、温情和耐心去化解。2016年初,“六安高铁”修建时,政府征用了周洪德二哥家的土地,其中有两分多是由村委会调解分给周洪德父亲的。周洪德父亲应该拿到1万余元的土地赔偿款。但在临近兑现土地赔偿款时,周洪德的二嫂因为不了解政策,与周洪德发生争执。周洪德及妻子多次耐心劝导二嫂,最终说服二嫂拿出了五千元的土地赔偿金给老人。
这件事情过后,周洪德夫妇依旧如往常一样对待二嫂,甚至比以前更加关心,在他们的努力下,两家人的关系更加和谐了。
说到此次去北京领奖,熊师提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她说:“我都快40岁的人了,之前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贵阳,没想到这次还能到北京,还亲眼见到了习总书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到场领奖的人全都激动得哭了,我也不例外。我以后一定会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扬传承下去。”
(摘自《乌蒙新报》2016年12月20日)
爱岗敬业携手并进
周洪德出生于1976年8月,熊师提出生于1980年1月,两人都是水域县陡箐镇陡箐村猴儿关组的苗族村民,2001年两人喜结连理。周洪德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承担了务农养家的重任。周洪德不善言辞,但他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其妻熊师提自幼深受苗族文化影响,挑花、蜡染、刺绣等少数民族手工技艺十分娴熟。近年来,由她创作的农民画多次获得市、省及国家级大奖,成为当地少数民族手工艺的专家及优秀传承者,被六盘水市授予“凉都名匠”的称号。在熊师提的带领下,创作农民画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夫妇俩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辛勤耕耘、相互支持,用心交流创作体会,遇到困难相互鼓励。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苦心经营,他们终于赢来了事业上的丰收,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年收入近4万余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尊老爱幼家庭和睦
周洪德一家5口人,上有年近八旬的父亲,下有一对年幼的儿女。女儿周光婷13岁,儿子周光磊8岁,如今这两个乖巧可人的孩子分别就读于水城县尖山街道办尖山中学和陡箐镇茨冲小学,两个孩子品学兼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周洪德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送周光磊和同村的14名留守儿童上学,放学之后,又要原路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多年来一如既往、风雨无阻。
“今天星期五了,下午还要去接姑娘呢,孩子还小,不放心让她一个人回来,所以去学校的时候要送,回來的时候要接。”熊师提说,“正因为要接送孩子和照顾年迈的父亲,所以周洪德只能在附近打点临工。”
周洪德有3兄弟,他排行老幺。按照农村习俗,照顾老人的重担应由老大来挑,但大哥一家常年在外打工,二哥已于多年前去世,两家都不能照顾老人。于是,周洪德夫妇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义务。父亲就跟他们住在一起。夫妻二人悉心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经常陪老人散步、聊天。在老人生病期间,端茶送水,洗衣叠被,事无巨细。多年来,熊师提一直坚持帮公公洗脚,从没间断过。她说:“我从小就没有父亲,嫁到周洪德家之后,公公让我感受到了暖暖的父爱,我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亲生父亲来照顾。”
“这个孩子待人好,脾气性格也好,比亲生的都亲,这么多年了,我吃住都和他们在一起,从来没给过我脸色看。”提起自己的儿媳妇,周洪德的父亲周少华骄傲地对记者说道。
每个家庭都难免会磕磕碰碰,产生摩擦。但是多年来,周洪德夫妇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从未红过脸。在夫妇俩的影响下,他们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相互体贴,传承着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文明家风。
勤俭持家弘扬美德
走进周洪德的家,总能看到一幅温馨的画面:年迈的父亲在火炉边上烤火喝茶;熊师提在自家的画室里来回忙碌;孩子们在房间里认真地写作业。严谨、朴实的家风绝非一躇而就,10多年如一日,周洪德一家人一直奉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清纯质朴的农家传统。
周洪德时常教导儿女:“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他经常自己动手修理家里的废旧东西,从不轻易丢弃。熊师提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扫卫生,使庭院内外随时保持整洁清爽。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随手关灯关水的良好习惯,注意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
宽容待人邻里融洽
“他们一家人脾气都很好,特别是熊师提,不但孝顺,对我们村里人也好,从来不会和别人争吵,遇到谁都是一脸笑容。”邻居杨秀英说到周洪德一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管是对邻居还是家人,遇到矛盾,夫妻俩总是用宽容、温情和耐心去化解。2016年初,“六安高铁”修建时,政府征用了周洪德二哥家的土地,其中有两分多是由村委会调解分给周洪德父亲的。周洪德父亲应该拿到1万余元的土地赔偿款。但在临近兑现土地赔偿款时,周洪德的二嫂因为不了解政策,与周洪德发生争执。周洪德及妻子多次耐心劝导二嫂,最终说服二嫂拿出了五千元的土地赔偿金给老人。
这件事情过后,周洪德夫妇依旧如往常一样对待二嫂,甚至比以前更加关心,在他们的努力下,两家人的关系更加和谐了。
说到此次去北京领奖,熊师提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她说:“我都快40岁的人了,之前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贵阳,没想到这次还能到北京,还亲眼见到了习总书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到场领奖的人全都激动得哭了,我也不例外。我以后一定会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扬传承下去。”
(摘自《乌蒙新报》2016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