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明之风 构建和谐家庭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_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陡箐镇陡箐村素有“中国农民画之乡”的美誉,在猴儿关组这个歪梳苗聚居的“画家村”山寨里,一提到周洪德、熊师提一家,当地群众无不翘起大拇指说:“这个家庭真是好样的。”周洪德、熊师提的家庭是当地的普通农户家庭,也是典型的“男耕女画”之家。全家勤劳节俭、和睦温馨、团结邻里,以实际行动带动周边家庭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并受到乡邻的一致赞誉。近年来,周洪德家庭先后获得了贵州省“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2016年12月12日,周洪德家又喜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爱岗敬业携手并进
  周洪德出生于1976年8月,熊师提出生于1980年1月,两人都是水域县陡箐镇陡箐村猴儿关组的苗族村民,2001年两人喜结连理。周洪德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承担了务农养家的重任。周洪德不善言辞,但他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其妻熊师提自幼深受苗族文化影响,挑花、蜡染、刺绣等少数民族手工技艺十分娴熟。近年来,由她创作的农民画多次获得市、省及国家级大奖,成为当地少数民族手工艺的专家及优秀传承者,被六盘水市授予“凉都名匠”的称号。在熊师提的带领下,创作农民画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夫妇俩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辛勤耕耘、相互支持,用心交流创作体会,遇到困难相互鼓励。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苦心经营,他们终于赢来了事业上的丰收,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年收入近4万余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尊老爱幼家庭和睦
  周洪德一家5口人,上有年近八旬的父亲,下有一对年幼的儿女。女儿周光婷13岁,儿子周光磊8岁,如今这两个乖巧可人的孩子分别就读于水城县尖山街道办尖山中学和陡箐镇茨冲小学,两个孩子品学兼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周洪德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送周光磊和同村的14名留守儿童上学,放学之后,又要原路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多年来一如既往、风雨无阻。


  “今天星期五了,下午还要去接姑娘呢,孩子还小,不放心让她一个人回来,所以去学校的时候要送,回來的时候要接。”熊师提说,“正因为要接送孩子和照顾年迈的父亲,所以周洪德只能在附近打点临工。”
  周洪德有3兄弟,他排行老幺。按照农村习俗,照顾老人的重担应由老大来挑,但大哥一家常年在外打工,二哥已于多年前去世,两家都不能照顾老人。于是,周洪德夫妇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义务。父亲就跟他们住在一起。夫妻二人悉心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经常陪老人散步、聊天。在老人生病期间,端茶送水,洗衣叠被,事无巨细。多年来,熊师提一直坚持帮公公洗脚,从没间断过。她说:“我从小就没有父亲,嫁到周洪德家之后,公公让我感受到了暖暖的父爱,我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亲生父亲来照顾。”
  “这个孩子待人好,脾气性格也好,比亲生的都亲,这么多年了,我吃住都和他们在一起,从来没给过我脸色看。”提起自己的儿媳妇,周洪德的父亲周少华骄傲地对记者说道。
  每个家庭都难免会磕磕碰碰,产生摩擦。但是多年来,周洪德夫妇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从未红过脸。在夫妇俩的影响下,他们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相互体贴,传承着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文明家风。
  勤俭持家弘扬美德
  走进周洪德的家,总能看到一幅温馨的画面:年迈的父亲在火炉边上烤火喝茶;熊师提在自家的画室里来回忙碌;孩子们在房间里认真地写作业。严谨、朴实的家风绝非一躇而就,10多年如一日,周洪德一家人一直奉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清纯质朴的农家传统。
  周洪德时常教导儿女:“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他经常自己动手修理家里的废旧东西,从不轻易丢弃。熊师提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扫卫生,使庭院内外随时保持整洁清爽。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随手关灯关水的良好习惯,注意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
  宽容待人邻里融洽
  “他们一家人脾气都很好,特别是熊师提,不但孝顺,对我们村里人也好,从来不会和别人争吵,遇到谁都是一脸笑容。”邻居杨秀英说到周洪德一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管是对邻居还是家人,遇到矛盾,夫妻俩总是用宽容、温情和耐心去化解。2016年初,“六安高铁”修建时,政府征用了周洪德二哥家的土地,其中有两分多是由村委会调解分给周洪德父亲的。周洪德父亲应该拿到1万余元的土地赔偿款。但在临近兑现土地赔偿款时,周洪德的二嫂因为不了解政策,与周洪德发生争执。周洪德及妻子多次耐心劝导二嫂,最终说服二嫂拿出了五千元的土地赔偿金给老人。
  这件事情过后,周洪德夫妇依旧如往常一样对待二嫂,甚至比以前更加关心,在他们的努力下,两家人的关系更加和谐了。
  说到此次去北京领奖,熊师提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她说:“我都快40岁的人了,之前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贵阳,没想到这次还能到北京,还亲眼见到了习总书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到场领奖的人全都激动得哭了,我也不例外。我以后一定会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扬传承下去。”
  (摘自《乌蒙新报》2016年12月20日)
其他文献
很多人说,高考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事实上,这场关系考生未来的“战役”,考验的不仅仅是考生的实力,也牵动着家长们的神经。在考生备考阶段,家长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么,高考临近,家长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做一个合格的考生助手呢?不要过度阻止考生做“无用的事”   临近高考,某专职心理教师董杨不时接到高三考生家长来电,咨询一些困扰他们的问题。其中,有家长遇到的问题较为典型:最后冲刺阶段,孩子还
期刊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先辈留与后人的智慧宝典。家训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中国传统家训精深宏富,是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世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
期刊
以病当功的“熊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的“坏心眼”也会跟着长大吗?5岁的儿子近期越来越不像话,提出任何要求,大人必须立刻满足,否则就撒泼打滚。但老公和我父母都说,孩子是因为前阵子生病被惯坏的,过段时间就好了。想想也是,近10天来,我们恨不得自己替孩子生病,照顾他绝不怠慢一分,甚至求着他吃喝。  没想到,这家伙竟然以病当功,病好了一个月,仍然要我们“有求立应”。看来应该找个合适的机会,给他讲
期刊
朋友們在一起聊天,免不了说起各自经历过的种种惊险刺激的事情,以及遇到过的种种危险时刻,说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胆战心惊。每当这时候,我往往是沉默的,顶多凑趣地惊叹一声,或无比敬佩地赞扬一句,因为我经历过的惊险和危险实在太少,太微不足道了。这可能和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关。  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奶奶不识字,但她老人家经常告诫我们,别在房檐下呆着,因为那时候冬天房檐下经常挂着成排的冰柱
期刊
拧紧发条,齿齿相扣的轮子轻轻旋转,摆轮有节奏地来回摇摆,秒针跃动,追赶着分针和时针,时间触手可及。  “子女是齿轮,我是摆轮,一个家就像一块表,谁也不能离开谁,没有了孩子,家就不完整。”65岁的韩峰说。  自打儿子丢失,修表匠韩峰的表停了31年。孩子丢了,家停摆了  时针回拨到31年前,那是1987年6月1日,上午9点多,韩峰摆摊修表,儿子韩小君在旁边玩耍。韩峰是四川蓬溪县人,他在绵阳会仙楼中心客
期刊
案件回放  2017年年底,刘女士与北京某家政公司签订了有效期至2018年2月1日的《月子会所入住合同》,根据该合同第六条第6.3款的约定,刘女士及其女儿入住该家政公司后,由该家政公司提供坐月子及婴儿护理等专业护理服务。合同生效后,该家政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感冒后仍然继续与刘女士及刘女士女儿长时间近距离接触,导致刘女士女儿出生10天受到病毒传染,引发肺炎住院7日,并导致心肌受损,并发心肌炎、心動过速等
期刊
敌人消失18年后,顾方舟才彻底停止“进攻”。   他从31岁开始,努力在中国消灭导致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为此花了40余年。他在中国研制出首批脊灰活疫苗,并把疫苗包裹进糖丸中,以便送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因此,他被人们称为“糖丸爷爷”。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毒时,顾方舟曾作为代表在证实报告上签字,但他从来没有因此就放松警惕。   他研制的糖丸已经被证明可以明
期刊
这是一篇关于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引发公众对于中式亲子关系的思考:故事发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唐人街的一个华人家庭。寂寞的“空巢”妈妈意外遇到了一个由包子变成的小男孩,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动人的母子之情慢慢变质为以爱为名的“绑架”,直到妈妈一口把他吞下……斩获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包宝宝》只有短短8分钟,没有一句台词,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话题──在爱与束缚中互相撕扯的中
期刊
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发展压力加大,使得一家人齐聚在餐桌前也变成了一种奢望。似乎,社交生活比家庭晚餐更重要,公务应酬比家庭晚餐更重要。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说过:“我最后的目标是做一个称职的爸爸,不然其他一切都没有意义。”   如果中国男人,能把家庭幸福也视为人生的一种成功,甚至是最重要的成功,也许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美國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在
期刊
我母亲是“织女”,但凡村里有搭线织布的活动,都有她的身影,而且她还是唱山歌的能手,闲暇时常常和村里山歌队的阿姨婶婶们切磋到夜深。但我父亲却不是“牛郎”,我们家甚至都没有牛,他也不会唱山歌,一开口,十句里有九句跑调,剩一句还忘词的那种。无法想象,30年前布依浪哨盛行的年代,他们的爱情是怎么开始的?父亲是怎么俘获母亲的芳心的?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描写着爱情各种各样的遇见和开场。记不清从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