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效”走向“有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ku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观、教材观。新课程教材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的更新上,都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要求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广大教师也有了强烈的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课堂上,老师们往往抛开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习的内容,自己再重新进行设计。但是部分老师对教材进行重新改组时,盲目地更换教材内容或活动设计,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为体验而体验,为改变教材而改变教材等现象不胜枚举,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对《百分数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两位教师提供了不同的素材,效果迥然不同,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
  案例一:
  1.情景描述
  A教师:大家还记得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精彩表现吗?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评出谁是最佳扣球手吗?
  
  
  
  
  
  
  实际教学时,大部分学生按老师设计的意图进行思考,开始教学比较顺利。就在A教师为自己的设计感到满意的时候,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杨昊应该评为最佳扣球手,她能在激烈的比赛中抢到那么多机会,并且扣球得分最多,所以我认为应该评她为最佳扣球手。”
  又有学生提出:“这样不公平,周苏红扣球次数最少,刚开始可能她还没进入状态,如果多给她点机会,可能接下来成功扣球次数会更多,比方再给她扣5次,5次都扣球成功。”……
  由于大家说得很有道理,其他同学也都跟着议论开了,课堂气氛十分尴尬。A老师只好生硬地说:“就照表格中的数据看,你能算出扣球成功次数是扣球次数的几分之几?”
  2.案例解读
  A老师展示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精彩的比赛场景,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但比赛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干扰了学生正确的思维判断。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对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了更换,却使百分数的产生的价值不够突出。“喧宾夺主”“干扰因素多”也是很多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时,经常会出现的问题。
  案例二:
  1.情景描述
  B教师:
  (一)课前交流,创设情境。
  1.交流师生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
  2.出示教师提供“百分数”:
  信息1: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2%,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
  信息2:(配图)我国每年约有0.02%的土地被沙漠侵吞。
  读了以上信息,你有哪些想法?你知道哪些植物适合在沙漠环境中生长吗?
  (二)分析数据,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绿峰农场在毛乌素沙漠进行种树实验情况如下:
  
  
  
  
  师:看了这张表,你认为哪种树最适合在毛乌素沙漠生长?说明理由。
  2.出示完整的表格。
  
  
  
  
  
  分组讨论,看是否能够确定哪种树最容易在毛乌素沙漠成活?
  实际教学中,各小组思维异常活跃,有通过假设都种树100棵来确定的;有把分母统一成100来比较的;有用比的形式,把比的后项统一成100来确定的;还有直接写成90%、88%和92%来比较的。学生不仅认识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而且感悟到百分数帮我们解决了分数和比不能很好地解决的问题。
  2.案例解读
  同样是这个内容,教者在“尊重教材”,并受教材启发下,通过课前交流,深入开掘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材,对素材进行重组整合,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深深植根于“哪种树最适合在毛乌素沙漠生长”这一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现实有意义并富有挑战的。学生在探究经历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百分数产生的价值,深刻领会了百分数的意义。
  案例反思:
  新的课程观把教材定义为“一种育人的媒体和手段”,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而且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被赋予了自主选用教材进行教学的权利。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数学教材作为一种文本,是静态的,它的版面也是有限的,它只能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范例,供大家参考与借鉴。同时它也不可能完全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与教师的特点和需要。因此,教学时要使教学活动丰富并富有童趣,使教学内容饱满并充满灵性,教师就需要潜心钻研教材,读懂教材,把教材中提供的学习材料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使“教材”更好地成为贴近学生、利于学生探索的“学材”。
  但多数教师并不十分清楚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真正含义,对其狭隘、片面地理解,把创造性使用教材简单地等同于“更换内容”。于是在不了解教学目标,不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不清楚学生现有基础的情况下,急于从教材中“跳出来”,轻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内容。试问这种过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本质”,过分追求“创新”而忽略了“学生”的教材重组,怎能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效和高效?
  三
  如何对静态的文本进行重组,使它更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的学习有效高效呢?我认为对教材重组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精髓;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一单元内容,了解知识的纵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若发现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二)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必须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重要保证。离开教学目标来奢谈创造性使用教材,好比是“无的放矢”。为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轻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内容,会使我们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的原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着眼点与归宿。
  (三)调动学生当前的潜在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要实现“再发现”,学生需要经历类似于科学家探索问题那样的探索过程。这样,仅凭教材中所提供的较少的学习材料显然是不充分的。教学时必须给予适当的补充、调整,再现完整的探索发现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素材中,经历发现问题—产生研究愿望—调动知识储备—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引领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构建一条符合数学思维方法的科学路线,以引领他们在探索中学会探索。
  (四)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
  现代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认识其新知识的过程中,伴着同化或顺应,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再构的过程。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认知活动,激活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才能实现在内化中的再建构。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逻辑认知起点和现实认知起点之分。如果教师只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去寻找学生认知的起点,而忽视学生本身的现实认知起点,就难免造成课堂教学中的不平衡,“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的境界也就难以实现。所以我们在考虑学习素材是否需要调整时,还要从学生的认知层面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同时,灵活处理学习素材。素材的选用要慎重,要能激励、唤醒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行有效的探究,要能彰显数学自身的价值。总之,一切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科学史本身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现行生物教材中有关科学史的内容,大多以实验介绍的形式呈现,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科学家们的经典实验设计成探究性的课题,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光
摘要:创新能力是人类探索和创造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推进,21世纪英语人才的培养规格,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英语教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多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
摘 要: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通过何种方式才能使他们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呢?经过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作者发现如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能轻易地做到这一点。这种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还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实践操作能力 学习意识 创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
摘 要: 文学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内涵。文学作品中通过句式结构的错落组合及声音修辞的综合运用表现出来的音乐特性,是文学作品艺术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译《浮生六记》的深入分析,分析了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巧妙借鉴语音修辞、对偶句式、叠音字等策略,将原文通过句式结构变化和叠字营造的音乐美传达给译文读者。  关键词: 文学翻译 音乐美 《浮生六记
摘 要: 作者以《托起草原》一课教学实践为例,指出散文教学要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呼唤具有审美特质的散文教学。   关键词: 散文教学 审美素质 《托起草原》    《托起草原》(作者潘月,初中九年级上册,鄂教版)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我们可以
“健康,不但是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从这一点来看,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由此可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相当普遍,有的还十分严重,若不及时消除这些心理问题,则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发展十分有害。在幼儿时期,孩子的性格初步养成,我们需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老
摘 要: 张先的词音律委婉,结构缜密,格调高雅,以情动人,是北宋时期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通过对张先部分诗词的解读,探究婉约风格的清新、圆润、阴柔之美。  关键词: 张先词 词句分析 婉约风格  张先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偶尔也作慢词。因写过“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的名句,被人称为张三中。又因常常列举自己平生得意之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
武侠剧是人们接触最早的电视剧类型,港版《霍元甲》、《射雕英雄传》成为一些人心中无法复制的青春记忆。但武侠剧这种脱离现实,仅供娱乐的电视剧类型因无力承担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被长期忽视。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港台武侠小说及港台影视作品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武侠作品几乎成了中国符号的象征。在这种情境下,第五代导演们纷纷拍出了自己心目中富含文化表征的武侠大片,从而也带动了电视剧的“宏大”武侠时代。 
摘要: 高考复习备考课中注重科学训练是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必要途径,在高考复习中要重视回归课本,以双基为主,注重科学化的训练,狠抓主干知识,关注教材中素材的合理应用,提高高考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分析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自主命卷新课标高考试题可以发现,物理试题的命制逐渐朝着紧扣教材、考查能力的方向发展,而能力的考查又主要体现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题中明显凸显了教材中素材的
2012年高考落下帷幕的时候,江苏历史高考第22题无疑给一线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该题秉承了江苏高考演变的趋势:“稳中求新”。其“稳”是良好地继承了去年江苏高考第22题小论文的题型;而重要的是在于其“新”,新在史学理论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了论述式的考查。该题围绕的主题是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的变化和修正。它不在于考查学生掌握了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而在于考察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为何变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