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27216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史本身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现行生物教材中有关科学史的内容,大多以实验介绍的形式呈现,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科学家们的经典实验设计成探究性的课题,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光合作用科学史 探究性学习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设计实验
  
  生物科学是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科学史本身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将生物科学史融入生物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能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及其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实验探究是一个重要手段,生物教材中有关光合作用的科学史内容,是以实验介绍的形式呈现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科学家们的经典实验设计成探究性的课题,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现结合光合作用的科学史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我将想法总结如下。
  一、提出问题
  科学的任何发展和进步,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同时,都会引发新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如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柳树称重的实验证实了植物的生长不是仅依赖土壤,那么,影响植物生长的还有什么?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为什么有人重复实验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在科学证实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以后,我们不禁要问:光能哪里去了?在清楚了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水和二氧化碳,产物中有氧气后,我们是否想弄清楚产物氧气中的氧到底来自二氧化碳还是水?等等。我们可以在科学发展中发现很多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才有探究的动力。
  二、作出假设
  提出问题以后,同学们基本上都能根据自己对光合作用的了解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时要提醒学生,在科学发展史上,发现这些问题的当时,人们并不知道正确的答案,他们可能会误入歧途,也可能会有正确的回答,但即使他们回答正确,在当时能判断正确与否吗?充其量只是推测、假说而已,它的正确性还需要实验来验证,设计实验证实答案很重要。
  三、设计实验
  在设计实验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完善实验的设计方案。首先,实验目的一定要明确,然后要清楚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能找到在当时条件下可行的观察或测量变量的方法,能列出实验的重要步骤,选择合适的材料用具等。
  1.材料用具的选择
  实验的成功与否,能否恰当地选择实验材料用具很关键。如恩格尔曼的实验,在众多可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中,他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水绵这种低等植物?为什么又选用了好氧细菌?它有什么作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的同时,体会实验材料用具恰当选择的重要性。
  2.方法步骤的设计
  实验的方法步骤需要精心设计,可行严谨的实验方案有利于得出正确结论,促进科学的不断发展。实验设计的过程能反映出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在讨论制订方案及学习分析科学家们实验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在恩格尔曼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的实验中,学生可以讨论恩格尔曼为什么把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为什么选择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在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的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这个实验有没有遵循实验的对照原则?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了怎样的处理?在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是来自二氧化碳还是水的探究课题中,如何区分二氧化碳中的氧和水中的氧?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如何收集植物释放的氧气并检验?等等。
  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领悟科学家们的思维过程,再发现再创作,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四、进行实验
  当然,科学史中涉及的实验,大多无法重复,但这并不意味着全部无法重复。比如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萨克斯的实验就具有可操作性,虽然实验的结果已知,但说实验和做实验是两回事。在实验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将促进良好的科学品质的形成,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等。所以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这些实验可以交给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在课外完成。
  上面列举了生物科学史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不仅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如此,教材中有关科学史的素材还有很多。当然,科学史的教育价值远不止这些。科学史本身是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去发现、去挖掘,正确、恰当地处理科学史,使静态教条式的历史活起来。学生从科学史中不仅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鲁亚平.生物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4]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从熟悉到热爱,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许多例子都告诉我们这一真理:2002年12月3日,摩纳哥、蒙特卡洛世博会陈述现场,“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张艺谋拍摄的申博宣传片,5分钟里获得5次掌声,说明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茉莉花》的旋律,在西方人中传唱不衰,深入人心;2008年5月18日,央视抗震救灾募捐晚会现场,《爱的奉献》那熟悉的旋律一次次响起,泪水就一次次地湿润了眼眸……  
摘 要: 在众多抒发牛郎织女七夕情的文学作品中,秦观《鹊桥仙》不拘一格,立意高远,高调指出爱情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彼此感情的真挚永久,而不在于朝朝暮暮。  关键词: 秦观 《鹊桥仙》 别样七夕情    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引得历代文人墨客通过诗词寄托自己的情愫,表达对牛郎织女的美好祝愿,也使得“牛郎织女”的传说更加动人、意蕴丰富。如:“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国家命脉,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上的优势,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大力发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保障党的中心工作,我们的事业就会发达,经济就发展,国家就强盛。反之,便会遭受重大挫折和损失。  近年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在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
摘 要: 教学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渗透到教育领域,给教育带来了希望和生机。它将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直观、形象、有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从利用图片描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音乐,以声音触动情感;增加课堂容量,拓展知识面;更新语文教学方式四个方面谈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语文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探讨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就是优化阅读模式,增强阅读效果的关键所在。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是阅读的重点;过程与方法是阅读的亮点;情感与价值是阅读的升华。协调三者关系是扭转传统教学中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现象。三维目标倡导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和交流合作,也重视问题教学,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以活动促说,以活动促用,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由此实现三维目标。  一、以教
摘 要: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沿用到现在,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为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于混乱,最致命的一点是学生普遍产生“厌作”、“怕作”心理。这是作文教学的一大障碍。究其原因,是作文教学的源头出现了问题,即没有掌握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关键词: 作文素材 积累方法 有效阅读 科学收集 观察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明确指出:“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认知工具,能完成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既增强文学作品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学生
一天,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到家,他很不开心,很委屈地告诉我:“本来语文考试可以得100分的,可是有一道题,明明是对的,老师却判为错的,被扣了3分。老师还说我只知道想着‘吃’和‘玩’!”经细问,我弄清了事情原委。语文试卷上有一道看图写话题,画面是“太阳从东边升起、小朋友背着书包、小鸟在树枝上叫”。儿子写的话是:“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小鸟在树上唱歌,小朋友背着一书包好吃的东西,高高兴兴地去春游。
一些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较差,到了中学学习十分困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或策略使这些学生的成绩得以提高。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现代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教师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认为,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认真实践,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