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满:一个家庭的格尔木记忆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富满看起来更像是大学里的文科教授,温文尔雅谈吐自如 图/ 颜道靖
格爾木西藏基地20 世纪60—80 年代干部职工宿舍
西藏青藏公路管理局分局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汽车修配厂老厂房,这里曾经用制造出第一辆昆仑牌小轿车和大客车,当年是格尔木最大的工业厂房

  约见李富满颇为费了些功夫,他数日前在拉萨出差时不慎摔了一跤,摔得骨裂,他冰袋一敷就坐上回格尔木的飞机,去医院打了石膏,我们上午9点半在西格办会议室见面时,好几个人已经等在他身边,每个人都抱着厚厚一叠文件夹等着他签字。1962年2月出生的他时任西格办(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李富满看起来更像是大学里的文科教授,温文尔雅,谈吐自如。他的父亲是慕生忠将军的警卫兼藏语翻译,大哥李富民是在西格办医院出生的第一个婴儿,生于1957年。他自己从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西格办工作,妻子冯小青现在是西格办中学的书记,一家人都带着浓浓的格尔木印记。
  “我的父亲李德寿是1928年生人,他是青海藏族,来自青海互助县,藏名是顿珠才旦,是个孤儿,自幼在草原上放羊。1950年,解放军进藏途中,慕生忠将军遇到了他,收留了他。因为他一直游走青海各地,会一些简单的汉语,加上流利的藏语,将军就留他在身边给自己做藏语翻译。时间长了,就让他做了自己的警卫。”他说起父亲和慕生忠将军的这段渊源,将军绝对是有恩于他整个家庭的最重要的人。
  父亲在修完青藏公路之后,带着母亲文秀珍在格尔木安家,在他的印象中,母亲是个善良温柔、美丽大方的女性。她小父亲10岁,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克东县,姥爷是建筑工人,跟着建筑队支援大西北,他在建筑队因工伤之后留在了兰州。当时,父亲到甘肃青海交界处的峡东,跟着慕生忠将军手下的干部们一起去买骆驼、马匹、粮食,顺带招人。当时后勤负责补给的一个干部介绍我父亲认识了我母亲,母亲那时家里很穷困,姥姥就跟那位中间介绍的干部说:“给点彩礼就让他领她走吧。”于是,父亲给姥姥家几个银圆,就这样得到了一个妻子。
  李富满回顾:“我父亲从相貌上,一看就是藏族人,他对母亲很好,对子女们都很好,平时很少发脾气,宁可自己吃苦,也不让家人吃一点点苦。我印象中他少有的一次发脾气是因为有一天,母亲从西藏服务社为他带回了几毛钱一斤的江津白酒,当时母亲每个月都东拼西凑4 斤酒的票,以满足父亲喝酒的爱好。那天母亲正好在洗被子,用一只大铁皮盆洗,她喊了一声让父亲搭把手拧一下被子,当时父亲正在尝一口酒,答应得没有那么及时,两人就那么拌起嘴来,母亲生气了,把四瓶白酒扔到院子里,酒瓶子顿时碎裂四溅,父亲见状发了大脾气,当时我们这些孩子又哭又叫。”

  父亲转业之后,在西格办西藏基地大修厂做后勤,母亲招工时招进大修厂里当了产业工人,在车间做车工。大修厂当年还会自己制造汽车,陈毅将军乘车到沱沱河的昆仑牌汽车,就是大修厂自己制造的,模样有点像英国产的兰德诺尔(陆虎)。家里的4个孩子里,李富满是最小的,大哥生于1957年,大姐生于1958年,二哥生于1960年。
  他说:“我五六岁记事开始,就记得家里的墙很矮,墙是用泥巴和上麦草糊起来的。屋里地面就是土,大人常常要在地上洒上水后,用抹子把地拍平,客厅人走动得频繁的地方显得硬,床底下就是跟蛋糕一样松松的虚土。因为天气实在太干燥了,土都变得很松,土地与床板之间仅有10到15公分的距离。看谁家地上和着电石和煤渣,地面看着比较硬,就让人羡慕。那时候的援藏干部来格尔木,冬天老流鼻血,他们说用水泼窗帘想让屋里湿润一些,泼完第一片窗帘泼第二片时,第一片窗帘已经干了。”
  像所有在格尔木西藏基地土生土长的孩子一样,他在格尔木上完了小学和中学,1981年,到西藏民族学院读了历史系,那时候他喜好文学,对西藏通史很是感兴趣,然而他还是决定放弃继续读研的选择,回到西格办工作。
  关于父亲回忆的这件事情让他记忆尤其深刻:“大概1992年,父亲的单位搞集资房,没有我们家的消息,母亲让我去区里问问看,因为比父亲资历浅的都已经有了。当时,我已经在格尔木西藏基地人事处任副处长,父亲不让我去,他说谁也不用找了,共产党不会亏待我的,我们拉骆驼进藏,有多少人死在路上,很多人连婚都还没结,谁知道今天还能有房子分,我们现在有吃有喝,已经足够了。”
老汽修厂厂房内一隅,现在是格尔木现存最大的工业遗迹
  他记得,父亲一直到晚年,都有喝酒的习惯,他中午喝一两晚上喝二两,多一口都不喝,吃一碗饭,多一勺都不吃。李富满工作后带给过他一瓶茅台酒。过年回家,他给儿女们分别倒上一杯茅台酒,自己仍然喝的是4块钱一斤的散酒陇南春,那是母亲每个月用自己编买菜的草篮子去卖,再用卖草篮子攒的钱,一次买个七八斤,还买上几盒两块五的兰州烟。在李富满的印象中,那时父亲什么烟都抽,一度还抽新疆的莫合烟,用孩子们用过的作业本纸卷。也因此,母亲常常抱怨屋里都是烟味儿。
  至于母亲,她是个利落人,不管什么时候,儿女们身上的衣服补丁都补得好好的。那些年洗澡是一年洗一次,她常常笑话说孩子们除了脸是白的,身上都是黑的。秋冬贴身穿的线衣服是用她积攒的劳保手套拆了的棉线织成的,如果把这件底衣撩起来,底下的皮肤就带着镂空的条纹黑白分明,白的是棉线衣纹印,黑的就是污垢。每年春节前,大修厂的职工浴室便敞开开放四五天,二四六男同志洗,一三五女同志洗。大家在那30 平方米左右的池子里可劲地泡,有些人甚至会连泡三天。澡堂子里水的加热方式是用水蒸气加热的。热气腾腾之中,是一些忙着搓澡的辛劳了一整年的人们。
  “每次我们从澡堂子回家,母亲总是笑着说,孩子怎么一个比一个白,一个比一个漂亮。”他笑道,过年欢乐多,单位上还会通知家家户户去领烟花爆竹,每家一万响的鞭炮两盘,五千响的两盘,烟花一纸箱。拿回家后,父亲们就把鞭炮解了,让孩子们一根根放在兜里,用马粪纸搓个捻子,一根根放,另外一个兜里放糖,椰子糖一块,硬糖一块,就那么出门晃悠。“有一次,我的口袋里溅进去了火花,鞭炮在口袋里炸开了,把新衣服给炸烂了,我不敢回家,等天黑了才回去,一回去就赶紧偷偷地把衣服脱下来,叠得好好的压在枕头底下,结果还是被大人发现了,大过年的打了一顿。”想起自己的童年往事,他忍不住大笑。
  一个有4个孩子的家庭并不轻松,当时大家都很羡慕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4个孩子,光是三顿饭就够烦恼的,一周蒸两次馒头,一筐馒头转眼就吃空了。偶尔有一罐光明牌奶粉,每个孩子分食一小勺,干吃。经常连这个都还舍不得,就把奶粉放在兜里,偶尔用指头沾一点过过嘴瘾,最后还会把口袋翻过来,把上面残余的奶粉,仔仔细细地舔干净。母亲会把一杯牛奶加上水,煮成一大锅,一人一碗当水喝。全家要是能吃一次咸鸭蛋,那简直就是上等生活。
  1988年,他与妻子冯小青结婚,他还记得结婚那天在八一餐厅办了俭朴的婚宴,其实就是请认识的人们吃顿饭,标准是150元到200元一桌,大概请了十桌人。普通同事随份子钱大概就是20块钱,年长的同事会送礼物,关系特别好的才给100元。当时结婚礼物清单大致如下:毛主席画像、镜子、牙膏、茶缸、脸盆、痰盂、香皂盒、笔记本、相册等,都是一些亲切家常的小物件儿。
西格办中学运动会老照片

  他还记得,在西格办大院里过年的风俗,大家轮流互相串门请客吃饭,大年三十到我家,正月初一到你家,正月初二到他家,轮番做东。做东的那家会做很多菜请同事兼邻居们吃,但是菜式都差不多,大概有:小酥肉、胡萝卜凉拌粉丝、条子肉也就是扣肉、青椒皮蛋,还会凉拌一大盆菠菜,以及凉拌肘子、五香鸡翅鸡爪等。男人们喝酒一喝就是四五个小时,菜吃完了,主妇们开始给大家临时加菜,拿过来一个大白菜,切碎了加入调料。或者豆腐蒸熟了,淋上蘸料,继续吃,继续喝,直至尽兴而返。请客过后几天,常常会发现家里短少了凳子、碟子或者碗,就去别人家找,别人说不在我家啊,是不是在谁谁家,于是又找了过去,兴许凳子在下一家找着了,碗在谁家还得挨家挨户去问。那样的生活,温情又质朴,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李富满的父母先后退休后,他们打算回兰州养老,因为兰州有西藏办事处,凡事还能有个照应。当时母亲当机立断,花了4000元的积蓄买了一套干打垒的60平方米的平房。那段时间,大哥成家有了孩子,姐姐也是如此。二哥正在找对象,他大学刚毕业,没什么钱,但是提议全家集资把房子拆了重新盖,盖了个两层砖房。搬家后,老父亲老母亲开始琢磨儿女们的钱怎么还,要先还老大的还是老二的。李富满参加工作后,每个月工资是150元,赶上二哥结婚,他给了二哥1000元,算是找补一下自己盖房子的时候没出力。恰逢父母退休回内地,政策上来说可以带一个子女,在一位听说过父亲的老领导的关照下,他二哥得以从西藏运管处调到了兰州,父母后来一直由他在伺候,让其他人踏实了许多。
  那位在格尔木西藏基地第一个出生的大哥李富民,与现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吴英杰书记是西格办中学的同班同学,1974年,他去了林芝地区的通麦县当了3年知青,后来入伍参军,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的警侦连做警卫,负责供电安全。复员后也回到了格尔木,在格尔木西藏基地汽车三队当书记。又两年,调西藏交通运输总公司做了两年经理助理后,调到西藏经貿厅任资源部主任,两年后退休安家成都。姐姐李富琴在格尔木西藏基地的西藏运输总公司政治处任干事,后来调到了拉萨,在西藏交通厅交通设计院任工会主席,因为内风湿关节炎提前退休。二哥李富平后来一直在甘肃省运管局兰州运管处工作。李富满自己,一直在西格办工作。从团委劳资科政治部干事,经过一次机构改革转成政工人事处副处长,后任办公室副主任。2009年,一度在北京办事处做接待处工作,后来又回到格尔木,在西格办经管联处工作了一年,直到现在任西格办藏青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
  他说:“我刚到西格办时的老领导杨书记对我影响很深,老头子下了班,吃了饭,自己扛一只铁锹,就在大院子里转来转去,这里平平地,那里收拾收拾树叶。我在担任处长之前,大院里的人们都叫我满子,很亲切,算是个人缘不错的人。我在这里工作了这么长时间,就像是家了,即便退休后也许会回到内地,但格尔木西格办对我来说,是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
其他文献
站在青藏铁路上北望,近处全由连排藏式小楼构成的东嘎小康示范村小区,与堆龙德庆县城几乎连成了一体。而小区中央偌大的停车场里,成排停放的卡车则宣示着这个曾经的农业村庄,已经全面进入了“车经济时代”。    茶馆    这家属于集体的茶馆来消费的几乎都是东嘎本村人,跟欧珠相熟的一个人开玩笑说:“这个茶馆我们每年要分红,不过钱都是自己出(喝茶消费)的。”    东嘎村村委会大门西侧临街的门面房里,如今是一
简介: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专著。作者在长期对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进行理论研究和实物观摩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藏传佛教造佛艺术从吐蕃王朝至清朝一千三百余年发展演变的全部历史与背景,同时又具体归纳和分析了不同时期和地域的藏传佛教造像风格与特征。  推荐:全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适合于宗教、艺术、文物等方面的工作者、爱好者,以及大专院校文科类学生
旺堆说,先要做好人,才能画好画。(秋天/ 摄)  1986年,应堪布格桑的请求,十世班禅大师第二次来到夏鲁寺视察并弘法。堪布格桑领来一位12岁的小僧童,请班禅大师为其剃度,并赐法名。班禅大师看着小僧童十分可爱,为其摸顶后,双手捧着他的小脸蛋,微笑着赐其法名:罗桑次成。  罗桑次成原名旺堆,因其出生在夏鲁村,又在夏鲁寺出家,更多的人还是称他夏鲁旺堆。夏鲁旺堆出身贫寒,大约4岁时丧父,连父亲什么模样也
紫雷龙吟化霹雳雪域诸神佑黎民天外米客,大地之悦约翰·文森特·贝勒沙  西藏天铁是藏族独特的护身符,由可远溯至青铜时代韵铜合金及天体金属材质制成。虽然西藏铜器时代的确切时间尚待考证,但从整个地区各处遗址的考古学研究结果中可以推测大约始于公,元前2000年的早期。西藏制作护身符的传统可以溯回铁器时代与佛教时期,享有着数千年延续不断的文化传承。  西藏考古学研究如今日益繁盛。以往古遗址发掘被认为是禁忌,
印度教信徒吟诵罗摩衍那朝拜冈仁波齐活动随记  在印度,有很多的经典和不同经典的吟诵者,但没有人和帕布一样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也没有人能够代替他或与他相提并论。对于帕布,《罗摩衍那》的故事就是他的生命。  早在2010年入夏之时,冈仁波齐神山西边的河谷里就搭建了一片材料高档、美观实用的活动房屋,其中还有一座接近500平方米的活动大厅。这是为了接待印度教徒的一次特别朝圣活动而安排的。印度著名的史诗《罗
家里人觉得他也不帮家里干活,每天往外面跑,不务正业,村子里甚至有传言说他跑出去是为了找女人,他老婆因为这些闲话还跟他吵过几次。还有人觉得他这么做肯定是图什么。  嘎塔今年61岁了。第一次见他,是在拉萨平措康桑青年旅社的大厅里,那天晚上是他第一次被邀请在公开场合进行分享,主题是《牧民的一天和一年》。从传统饮食习惯到黑帐篷,从夏季的草场到冬天的大雪,嘎塔散文诗般的叙述语调向在场听众细致描绘着他大半辈子
薩迦·索南孜摩于藏历水狗年公元1142年诞生于萨迦圣地曲米湖边,父亲萨钦·更噶宁波,母亲玛久奥仲。他在三岁时就时时谒见文殊菩萨和喜金刚等面容,并授记许多预言。十七岁时讲授密宗十四续部,精通金刚乘一切经论,闻名于印度和藏区各地。之后,将寺院托付于弟弟扎巴坚赞,自己前往前藏,在桑普寺师从恰巴·确吉桑格大师,用十一年时间彻底修习因明量学等知识,智者声名远播,成为四位佛子中闻名的昆·杰斯泽莫大师。藏历火猪
乌兰乌拉湖。  为何要进行青藏高原研究?青藏高原第一次科考和第二次科考有什么区别?湖泊科考主要考察些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西藏人文地理记者在青藏高原湖泊团队可可西里科考途中,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  青藏高原面积有26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朱立平介绍,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动力和热力作用非常大,即地面对大气
在尼木县汽车站里,有一辆样式老旧的大巴车。  因为车的“年龄”大了,从外形上就自然而然地与新款大巴车区别开来,如果说这辆我们要花好几个篇幅来介绍的旧大巴车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么就是——这是唯一一辆往返于拉萨市和尼木县的大巴车;关键在于,这是用粉色系的少女贴纸拼贴出来的魔幻大巴。  在车里,车顶的各个角落都贴满了喜庆浪漫的贴纸,各种各样的花朵、长满桃心的树、甜蜜情侣、可爱动物、精美礼物,似乎所有幸福元
曾经,在不少煽情意味很重的言辞里,说古格王朝是在一夜之间灭亡的,烟消云散,不知所终,只留下千古不解之谜。  这样的说辞当然充满浮夸和感怀,因为古格的灭亡,不仅非一朝一夕之事,而且有准确的史料记载和充分的证据证实。偏袒古格一点的说,罪魁祸首正是其“同胞”拉达克王国,其根本原因是古格王室与喇嘛领袖的王弟代表的宗教势力为争夺权力而对立,其覆灭的导火索,则是由于不明智的国王吸收了西方天主教士的介入。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