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 年3 月25 日,录像局正式对外开放了,是录像局不是录像厅,它旨在整理和收集录像艺术家的作品,为录像作品提供另一种媒介方式,同时也为录像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观摩、检索和研究录像艺术的长期免费的场所。它类似于一个录像图书馆,读者如若还沒听闻过此机构,那也正常,因为它实在是太低调了。
录像局位于北京22 院街艺术区地下的IA3-2,一处并不是很大的空间里,录像局的logo 低调地贴在右下角的玻璃门上,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就被忽略掉,进门迎面是一面方形的投影幕墙,从门口经过的行人都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它上面播放的录像作品。穿过投影幕墙后,便进到了录像局的里面,幕墙的后面是书架,录像作品就摆放在这上面,还有一张白色的大长桌,以供工作人员和来访者使用。在往里走还有一些供人们观看录像作品的电视机、录像机等设备。这些几乎就是目前录像局的全貌了,简单朴实。
录像局三位发起人本身都是录像艺术家,他们有感于国内录像艺术的面貌,也对比国外大学图书馆可以查找和观看各种艺术家的录像作品的形式,于是想要做一些事情,构想其实大家一直在谈,只是今年才真正地开始着手去做,三人中朱加提供场所、陈侗以博尔赫斯书店的名义带来一些资金和资源、方璐则挑起了录像局日常的所有其他事务,基本分工如此,但是三人还是会从各方面对机构尽已绵力。
录像局的基本工作方式为:对加入艺术家的资料进行全面而完整的收集;对资料进行整理,确定可以上架的艺术家作品名单和信息;将每一部录像作品单独制作为DVD 供来访者观看,并计划为每一个艺术家安排一个月的投影作品播放。谈起为何选用DVD 作为录像存储介质时,方璐说:“录像本身不是一个实体,把它变为DVD 就是把它转化为一个实体,而且DVD 可以像书一样摆放到架子上,供大家挑选,这样更加的方便也更加像一个资
料馆”。
录像局整理的首位艺术家是蒋志,选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录像局的发起人和艺术家是很好的朋友,且录像局最开始的工作还沒有一个定式,需要和艺术家多次沟通等,所以很需要一个不厌其烦并努力配合的艺术家,所以录像局就只能找个熟人来一起做这件事了。首次尝试整理的项目的成果是可喜的,录像局不仅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工作方式,就连艺术家本人也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也从沒对自身的作品有过这样一个整体的梳理和呈现。所以在项目开启后,便有一些艺术家主动提出自己愿意加入到录像局的整理中。录像局整理的第二位艺术家为王功新,并同时作为了录像局广州分店的开幕活动。方璐说在以后录像局的规模做大了,还是会考虑继续在其他城市开一些分店,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地对当地的录像艺术家进行整理,同时各地的录像局资源会共享,对录像局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次录像局广州分店开幕便把北京这边已有的蒋志的作品带去了一套,开始资源共享。因为刚起步艺术家的资料还沒有那么多,所以录像局在挑选艺术家时还是会避免类型上的重复,以防给外界一种录像局有类型倾向的感觉。录像局挑选的艺术家,不是要颁给艺术家一个荣誉,也不是要借此抬升谁地位,是一种纯粹的录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它定位的是一个很全面的录像资料馆。当然对于进入录像局的艺术家和作品还是有自己的一些基本原则:整理的艺术家必须是持续地在做录像作品的艺术家,而不是某一个雕塑家或者油画家偶然的一次录像作品,抑或是一些在录像领域中有突出的成就和重要的作用的单个录像作品。
因为发起人都是做录像的缘故,所以录像局在收集整理艺术家的作品时完全以艺术家的利益来考虑,每一部作品都单独的签订合同,方便艺术家对某一单独作品是否进入或离开录像局提供便利。作为一个机构能如此地站在艺术家的角度考虑实属不易。目前录像局是每周四到周日的下午开放,虽然前来观看的人并不多,但是只要是来到这里的人便是对录像艺术非常喜爱的人,一待就是一下午,方璐表示这样其实感觉挺好的,录像局就是为真
正喜欢录像艺术的人开办的,毕竟录像艺术怎么说也还是一个很小众的范围,能为真正喜欢它的人做这样的事才是最欣慰的。谈到录像局的未来,特别是运营的资金方面,还是只会考虑一些基金会之类的公益机构,而沒想过要转为商业的模式,因为那样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纯粹。
录像局既然是要做资料馆的形式,录像资料的丰富性就很重要,所以是一个需要慢慢累积的漫长的过程,发起人也对这个项目充满了信心,并同时在寻求更好的方式,而对于录像艺术的爱好者来说,真的是多了一处可以去的安静的好地方,不再是在展览上的对于作品的走马观花,也不是对艺术家作品的片面解读了,我们可以很方便很系统地去观看和研究录像作品和艺术家了,听上去是不是还挺让人向往的。
录像局位于北京22 院街艺术区地下的IA3-2,一处并不是很大的空间里,录像局的logo 低调地贴在右下角的玻璃门上,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就被忽略掉,进门迎面是一面方形的投影幕墙,从门口经过的行人都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它上面播放的录像作品。穿过投影幕墙后,便进到了录像局的里面,幕墙的后面是书架,录像作品就摆放在这上面,还有一张白色的大长桌,以供工作人员和来访者使用。在往里走还有一些供人们观看录像作品的电视机、录像机等设备。这些几乎就是目前录像局的全貌了,简单朴实。
录像局三位发起人本身都是录像艺术家,他们有感于国内录像艺术的面貌,也对比国外大学图书馆可以查找和观看各种艺术家的录像作品的形式,于是想要做一些事情,构想其实大家一直在谈,只是今年才真正地开始着手去做,三人中朱加提供场所、陈侗以博尔赫斯书店的名义带来一些资金和资源、方璐则挑起了录像局日常的所有其他事务,基本分工如此,但是三人还是会从各方面对机构尽已绵力。
录像局的基本工作方式为:对加入艺术家的资料进行全面而完整的收集;对资料进行整理,确定可以上架的艺术家作品名单和信息;将每一部录像作品单独制作为DVD 供来访者观看,并计划为每一个艺术家安排一个月的投影作品播放。谈起为何选用DVD 作为录像存储介质时,方璐说:“录像本身不是一个实体,把它变为DVD 就是把它转化为一个实体,而且DVD 可以像书一样摆放到架子上,供大家挑选,这样更加的方便也更加像一个资
料馆”。
录像局整理的首位艺术家是蒋志,选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录像局的发起人和艺术家是很好的朋友,且录像局最开始的工作还沒有一个定式,需要和艺术家多次沟通等,所以很需要一个不厌其烦并努力配合的艺术家,所以录像局就只能找个熟人来一起做这件事了。首次尝试整理的项目的成果是可喜的,录像局不仅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工作方式,就连艺术家本人也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也从沒对自身的作品有过这样一个整体的梳理和呈现。所以在项目开启后,便有一些艺术家主动提出自己愿意加入到录像局的整理中。录像局整理的第二位艺术家为王功新,并同时作为了录像局广州分店的开幕活动。方璐说在以后录像局的规模做大了,还是会考虑继续在其他城市开一些分店,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地对当地的录像艺术家进行整理,同时各地的录像局资源会共享,对录像局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次录像局广州分店开幕便把北京这边已有的蒋志的作品带去了一套,开始资源共享。因为刚起步艺术家的资料还沒有那么多,所以录像局在挑选艺术家时还是会避免类型上的重复,以防给外界一种录像局有类型倾向的感觉。录像局挑选的艺术家,不是要颁给艺术家一个荣誉,也不是要借此抬升谁地位,是一种纯粹的录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它定位的是一个很全面的录像资料馆。当然对于进入录像局的艺术家和作品还是有自己的一些基本原则:整理的艺术家必须是持续地在做录像作品的艺术家,而不是某一个雕塑家或者油画家偶然的一次录像作品,抑或是一些在录像领域中有突出的成就和重要的作用的单个录像作品。
因为发起人都是做录像的缘故,所以录像局在收集整理艺术家的作品时完全以艺术家的利益来考虑,每一部作品都单独的签订合同,方便艺术家对某一单独作品是否进入或离开录像局提供便利。作为一个机构能如此地站在艺术家的角度考虑实属不易。目前录像局是每周四到周日的下午开放,虽然前来观看的人并不多,但是只要是来到这里的人便是对录像艺术非常喜爱的人,一待就是一下午,方璐表示这样其实感觉挺好的,录像局就是为真
正喜欢录像艺术的人开办的,毕竟录像艺术怎么说也还是一个很小众的范围,能为真正喜欢它的人做这样的事才是最欣慰的。谈到录像局的未来,特别是运营的资金方面,还是只会考虑一些基金会之类的公益机构,而沒想过要转为商业的模式,因为那样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纯粹。
录像局既然是要做资料馆的形式,录像资料的丰富性就很重要,所以是一个需要慢慢累积的漫长的过程,发起人也对这个项目充满了信心,并同时在寻求更好的方式,而对于录像艺术的爱好者来说,真的是多了一处可以去的安静的好地方,不再是在展览上的对于作品的走马观花,也不是对艺术家作品的片面解读了,我们可以很方便很系统地去观看和研究录像作品和艺术家了,听上去是不是还挺让人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