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夏天的大银幕,票房过亿、成为话题的不再是“大片”,造就了“致青春体”的是一位女演员的一部关于青春的怀旧调调电影,而让男生们激动的也不是超级英雄、动作和爆炸,是好兄弟一起做事的理想。总之,这个夏天,银幕上下因为两部和青春有关的电影而与以往不同起来,人们一起回忆、反思,一起憧憬或者伤怀——不同于台湾的小清新、日本的残酷青春,内地出品的青春片在一代年轻人的心灵上掀起了独属于这方土地的怀旧潮。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显然是今夏最热门的影片,而紧随其后的《中国合伙人》(以下简称《合伙人》)也同样热度不减,最近的大银幕上竟少有的“青春汹涌”了。女人的青春,男人的青春,都和校园脱不了干系,平日里忙忙碌碌的人们心里,怀念往昔校园青涩而浪漫的时光似乎成为一种治愈现实疲累的兴奋剂。
梦想、迷茫、奋斗、跌撞……光用“好看”和“值回票价”来评价这一季大银幕上的怀旧青春“大片”显然太过狭隘。有人觉得这不约而同的合伙怀旧是对这个高速发展却越来越让人迷惑的世界的控诉。但是,青春不是解药,每个人的青春也不是流水线上的简易复制品,所以,即便是药,也无法精确对诊。说到底,电影只是外挂,只是一种促发机制,真正留下来的是那些让观众有共鸣的青春情怀。
共鸣点之我们的故事
我们在这一季的青春片里,找到了属于我们的原型、故事。
最熟悉的“四人青春”
女人的青春标配是四个人——尽管赵薇想要表现的那个年代,还不兴四人宿舍这么好的条件,我们权当其他人都是幻影。这四个人,是你可以追溯到的现实中的那个人。
《致青春》里女主角郑微是个敢爱敢恨聪颖大气的女孩,有人分析她是天蝎座,脸上写满了甘愿飞蛾扑火的壮烈。所以,她谈的是一场轰轰烈烈但是伤痕累累的恋爱。而这样的桥段——A女爱上自我设计感十足的凤凰男——是女生宿舍里不是新闻的新闻,从不新鲜。女二号阮莞是一株温润的校花,没有攻击性也没有伤害性,美是天赐也是劫难。但这样的女生内心相当坚强,所以才痴狂到可以旷课跑到男友的城市去为男友的一夜之失收拾残局,痴狂到只要赵世永一声召唤,哪怕马上嫁为人妻了,也要千里赶赴,拼死一会。四个人里面肯定还有个心思缜密的人,家境贫寒,所以早早规划了自己的方向和出路待价而沽。就像黎维娟,了结了跟河南老乡一段似有似无的情缘之后,早早地嫁做商人妇,而这个人,自然是将来同学会的召集人和主角。还有一个便是“假小子”或是“男人婆”,就像电影里的朱小北,在生活的重压下回避爱情,但回避不了的是世态炎凉,并最终为了尊严冲天一怒,被迫离开校园,独自闯荡,安身立命。这个人,将是日后同学会的缺席者,只能作为七嘴八舌里的曾经。
最相宜的“三人组合”
男同学很少成群结伴,他们的队伍很少也不屑多于三个人。和女同学不一样,这三个人可能并不是一个宿舍的。至于是怎么认识的,不重要。他们互称“哥们儿”。
肯定有个凤凰男,土鳖出身的愣头青,他能加入那个看似格格不入的圈子全凭无知亦无谓的坚持,古有刘邦、朱元璋,今有马云,成东青,是靠吃苦耐劳开创事业的类型。第二种,精英出身的高富帅,他们俯视众生、傲然群雄,从来都是人们艳羡的对象,要到交心才发现:嘿,也没那么屌!就像孟晓骏。不过,这种人从来不知道需要储备一种“万一掉下来”的心态,所以,难免经历一段崩溃期。如果安然度过,则有推动创业团队风生水起的潜力。至于第三种人,就是无欲无求的和事老,不关心政治经济伦理道德俗事俗务,只爱生活,爱他们自己定义的生活,愤青也好,文艺青年也罢,就是那个长发飘飘的少年,那个坚强一世,柔软只在和长发告别时的王阳。他们中有人一开始就很懂青春,有人需要经历磨难幡然醒悟,有人一直在迷茫中和青春较劲。
共鸣点之“坚持它让你觉得幸福”
即使怀旧情怀同样浓郁,我们却也在《致青春》和《合伙人》中,读出关于男生和女生青春的最大不同——女生在谈情说爱,男生在拼搏奋斗。但两个故事却都让观众随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因为这是创作者的故事,也是观众的故事。
《致青春》比较“轻”——轻盈,或者清淡,没有时代洪流,只有儿女情长。这当然和导演和原著小说作者的女性身份有关。赵薇、陈坤、黄晓明之间的“铁三角”关系早已是北影青春回忆录里的经典代表,而赵薇在客串杨澜的节目时坦言,当年报考电影学院是为了自己的初恋男友,与《致青春》中的郑微考上大学的初衷非常相似。
陈可辛在《合伙人》中讲述的奋斗故事,也融入很多自身经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就直言“邓超扮演的孟晓骏身上有我的影子,我那时候也很想去美国,影片男主角在美国打工的细节都是我的真实经历。我也遇到了在餐厅端盘子,别人给我小费的事情,也有那么一个老太太给过我鼓励。”
相比女性视角下的绵软青春,《合伙人》则传递出一种热血激情。从80年代的摇滚乐,到90年代的Beyond,再到最后罗大佑《光阴的故事》,还有其中穿插的齐秦的《外面的世界》,精准的选曲足见导演的情怀。就像陈可辛说的:“中国电影前几年都是拍大片,那时候我也拍了,好像只有大片才会赢得观众青睐。现在又流行文艺小片,我就又回到我以前最拿手的现代题材。但是清新电影还是要做得不一样,从我的男性角度来讲就是会更热血,因为年轻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梦想。”而至于梦想,就是坚持它让你觉得幸福。青春是关于梦想的,对于郑微来说,爱是彼时唯一的梦想,对孟晓骏们来说,和兄弟一起做好一件事是梦想。
怀一怀旧 充一充电
怀旧的情绪在年轻人中几乎蔓延,我们愿意一遍遍被青春片感动是我们可以跟着剧情重温旧时光。青春片给了观众一个最恰当的怀旧契机。
不久前《人民日报》刊发了《莫让青春染暮气》一文,批评年轻人精神上的“未老先衰”。文中说,怀旧本身也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通过乡愁式的怅惘能让心灵获得片刻安宁,但席卷全社会的怀旧情绪,却也让全社会都显得暮气沉沉。这“暮气”有太多是现实的无奈,物质空前丰富、科技空前发达的时代,这一代年轻人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体验的变化可能会超出他们父辈的半生,童年、青春对长大后的他们来说是久远而不可再现的过去。另一方面,现实生活的压力也让年轻人难以在当下的时空中得到喘息的机会,主打怀旧牌的青春片这时候适时出现了,这是大银幕对观众情绪准确把握的结果。年轻人在精神世界中有怀旧的需求。
怀旧心态的泛滥当然不是从此时此地的《致青春》开始,两年前一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风靡港台两地,接连创下了票房新纪录。经过成长中无可避免的幻灭,怀旧是人们共同选择的、自然而然的精神活动。观众们乐于在大银幕上和创作者、片中人一起回到过去,重温纯真美好,相比奇幻大片炮制的华美但在情感上难以链接的世界,人们显然更愿意选择在一个轻松的周末坐进电影院,宣泄一下自己真实的情感。
《致青春》中有一句“青春是用来怀念的”,打动了许多人。在这个人际关系淡漠、生活压力空前巨大的时代,仿佛只有记忆才是可靠的,过去的美好才能给我们安慰,才能让我们战胜现实的残酷。逝去的青春岁月是我们的温柔乡,也同时给我们力量。那么借着电影怀怀旧吧,就当是给心灵充充电。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显然是今夏最热门的影片,而紧随其后的《中国合伙人》(以下简称《合伙人》)也同样热度不减,最近的大银幕上竟少有的“青春汹涌”了。女人的青春,男人的青春,都和校园脱不了干系,平日里忙忙碌碌的人们心里,怀念往昔校园青涩而浪漫的时光似乎成为一种治愈现实疲累的兴奋剂。
梦想、迷茫、奋斗、跌撞……光用“好看”和“值回票价”来评价这一季大银幕上的怀旧青春“大片”显然太过狭隘。有人觉得这不约而同的合伙怀旧是对这个高速发展却越来越让人迷惑的世界的控诉。但是,青春不是解药,每个人的青春也不是流水线上的简易复制品,所以,即便是药,也无法精确对诊。说到底,电影只是外挂,只是一种促发机制,真正留下来的是那些让观众有共鸣的青春情怀。
共鸣点之我们的故事
我们在这一季的青春片里,找到了属于我们的原型、故事。
最熟悉的“四人青春”
女人的青春标配是四个人——尽管赵薇想要表现的那个年代,还不兴四人宿舍这么好的条件,我们权当其他人都是幻影。这四个人,是你可以追溯到的现实中的那个人。
《致青春》里女主角郑微是个敢爱敢恨聪颖大气的女孩,有人分析她是天蝎座,脸上写满了甘愿飞蛾扑火的壮烈。所以,她谈的是一场轰轰烈烈但是伤痕累累的恋爱。而这样的桥段——A女爱上自我设计感十足的凤凰男——是女生宿舍里不是新闻的新闻,从不新鲜。女二号阮莞是一株温润的校花,没有攻击性也没有伤害性,美是天赐也是劫难。但这样的女生内心相当坚强,所以才痴狂到可以旷课跑到男友的城市去为男友的一夜之失收拾残局,痴狂到只要赵世永一声召唤,哪怕马上嫁为人妻了,也要千里赶赴,拼死一会。四个人里面肯定还有个心思缜密的人,家境贫寒,所以早早规划了自己的方向和出路待价而沽。就像黎维娟,了结了跟河南老乡一段似有似无的情缘之后,早早地嫁做商人妇,而这个人,自然是将来同学会的召集人和主角。还有一个便是“假小子”或是“男人婆”,就像电影里的朱小北,在生活的重压下回避爱情,但回避不了的是世态炎凉,并最终为了尊严冲天一怒,被迫离开校园,独自闯荡,安身立命。这个人,将是日后同学会的缺席者,只能作为七嘴八舌里的曾经。
最相宜的“三人组合”
男同学很少成群结伴,他们的队伍很少也不屑多于三个人。和女同学不一样,这三个人可能并不是一个宿舍的。至于是怎么认识的,不重要。他们互称“哥们儿”。
肯定有个凤凰男,土鳖出身的愣头青,他能加入那个看似格格不入的圈子全凭无知亦无谓的坚持,古有刘邦、朱元璋,今有马云,成东青,是靠吃苦耐劳开创事业的类型。第二种,精英出身的高富帅,他们俯视众生、傲然群雄,从来都是人们艳羡的对象,要到交心才发现:嘿,也没那么屌!就像孟晓骏。不过,这种人从来不知道需要储备一种“万一掉下来”的心态,所以,难免经历一段崩溃期。如果安然度过,则有推动创业团队风生水起的潜力。至于第三种人,就是无欲无求的和事老,不关心政治经济伦理道德俗事俗务,只爱生活,爱他们自己定义的生活,愤青也好,文艺青年也罢,就是那个长发飘飘的少年,那个坚强一世,柔软只在和长发告别时的王阳。他们中有人一开始就很懂青春,有人需要经历磨难幡然醒悟,有人一直在迷茫中和青春较劲。
共鸣点之“坚持它让你觉得幸福”
即使怀旧情怀同样浓郁,我们却也在《致青春》和《合伙人》中,读出关于男生和女生青春的最大不同——女生在谈情说爱,男生在拼搏奋斗。但两个故事却都让观众随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因为这是创作者的故事,也是观众的故事。
《致青春》比较“轻”——轻盈,或者清淡,没有时代洪流,只有儿女情长。这当然和导演和原著小说作者的女性身份有关。赵薇、陈坤、黄晓明之间的“铁三角”关系早已是北影青春回忆录里的经典代表,而赵薇在客串杨澜的节目时坦言,当年报考电影学院是为了自己的初恋男友,与《致青春》中的郑微考上大学的初衷非常相似。
陈可辛在《合伙人》中讲述的奋斗故事,也融入很多自身经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就直言“邓超扮演的孟晓骏身上有我的影子,我那时候也很想去美国,影片男主角在美国打工的细节都是我的真实经历。我也遇到了在餐厅端盘子,别人给我小费的事情,也有那么一个老太太给过我鼓励。”
相比女性视角下的绵软青春,《合伙人》则传递出一种热血激情。从80年代的摇滚乐,到90年代的Beyond,再到最后罗大佑《光阴的故事》,还有其中穿插的齐秦的《外面的世界》,精准的选曲足见导演的情怀。就像陈可辛说的:“中国电影前几年都是拍大片,那时候我也拍了,好像只有大片才会赢得观众青睐。现在又流行文艺小片,我就又回到我以前最拿手的现代题材。但是清新电影还是要做得不一样,从我的男性角度来讲就是会更热血,因为年轻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梦想。”而至于梦想,就是坚持它让你觉得幸福。青春是关于梦想的,对于郑微来说,爱是彼时唯一的梦想,对孟晓骏们来说,和兄弟一起做好一件事是梦想。
怀一怀旧 充一充电
怀旧的情绪在年轻人中几乎蔓延,我们愿意一遍遍被青春片感动是我们可以跟着剧情重温旧时光。青春片给了观众一个最恰当的怀旧契机。
不久前《人民日报》刊发了《莫让青春染暮气》一文,批评年轻人精神上的“未老先衰”。文中说,怀旧本身也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通过乡愁式的怅惘能让心灵获得片刻安宁,但席卷全社会的怀旧情绪,却也让全社会都显得暮气沉沉。这“暮气”有太多是现实的无奈,物质空前丰富、科技空前发达的时代,这一代年轻人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体验的变化可能会超出他们父辈的半生,童年、青春对长大后的他们来说是久远而不可再现的过去。另一方面,现实生活的压力也让年轻人难以在当下的时空中得到喘息的机会,主打怀旧牌的青春片这时候适时出现了,这是大银幕对观众情绪准确把握的结果。年轻人在精神世界中有怀旧的需求。
怀旧心态的泛滥当然不是从此时此地的《致青春》开始,两年前一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风靡港台两地,接连创下了票房新纪录。经过成长中无可避免的幻灭,怀旧是人们共同选择的、自然而然的精神活动。观众们乐于在大银幕上和创作者、片中人一起回到过去,重温纯真美好,相比奇幻大片炮制的华美但在情感上难以链接的世界,人们显然更愿意选择在一个轻松的周末坐进电影院,宣泄一下自己真实的情感。
《致青春》中有一句“青春是用来怀念的”,打动了许多人。在这个人际关系淡漠、生活压力空前巨大的时代,仿佛只有记忆才是可靠的,过去的美好才能给我们安慰,才能让我们战胜现实的残酷。逝去的青春岁月是我们的温柔乡,也同时给我们力量。那么借着电影怀怀旧吧,就当是给心灵充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