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面人的孤独与幸福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zb3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日益繁复的条块分割,将个体的人切入到网格化中,网络技术貌似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实则变得更加遥远。本期诗歌既有对当下世俗的针刺,也有超脱世外的精神跋涉。但当现代性的技术将人们格式化成单面人之后,涌动在诗端的孤独与幸福就成为了面相不一的画符,让人在小确幸之外多了一份沉痛。现代性的生活碎片将人的情感体悟切割成琐屑的时间点,无论欢愉也好,痛苦也罢,似乎都只是一阵风。但总有一些简洁有力充满灵性的诗语,为你一一击破生活的绝望。应该说,诗人们纷纷把诗歌的触角伸向了不同的领域,日益细腻的哲思也成为一种稳定的诗风,这些共同构筑了诗的博大与深邃。
  幸福一词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一种焦虑话语,我们的诗人对此不断追问。《幸福三村》就展现了一个为现实生活所焦灼的时代痛苦。因为时代潮流的影响,我们对幸福的理解越来越飘忽不定,幸福也和其它诸如美女、帅哥等词语一起被异化,人们很难真正理解何为幸福,“半年中/我只有两次路过幸福三村/幸福,一块人人喊打的蜜糖”,从焦躁的司机、皱眉的售票员到麻木的老年人,他们统统丧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在快节奏的碎片化生活里找寻不到存在者的尊严与幸福,单面人都被日常生活之重所碾压了。那些已经历过风风雨雨的老人则变得沉默,而这沉默又何尝不是油腻的表现。《东屋》里国营印刷厂与废弃的锈铁,组成了败落的图景。然而从湖南来的电邮,让诗人进入喜悦的阅读之夜。当孩子们在嬉戏玩耍,她正悄然摘下眼镜看残阳,夫妻二人就这样沉浸在素朴、宁静的平凡幸福中。《秋日的下午茶》也是试图在单调日子之外营造一种诗意的生活:“午后的太阳被轻轻吊起/神的泪眼偶然巡游我的指尖。哦,谁的唇上/沾满了你的野蜜?”以神的眼泪、野蜜来形容茶所构建的生活滋味,显示了诗人高超的想象技艺。
  孤独仿佛是现代人难以脱下的最后一件衣服。但诗意的想象大约是对抗孤独最好的药。在《梅花》这首短诗中,诗人将梅花比喻成流浪的暗香、春天的脚趾,都很富有想象力,也很贴切。而将梅花比喻成中年的骨头,将中年内化成意象,这又何尝不是中年人在孤独地哀唱。《河》中跃入水面的铁匠铺少年、《月夜》里被现代化割得七零八碎的村庄、《禅院外》中不为祈福的人,都勾勒了难以脱下的孤独外套,而孤独的根源很多时候又牵连着人间的苦难。《棺木》中的房屋即将倒塌的老人挣扎在死亡线上,诗人用极简的句子“而它的主人还在老年医院的廊道上/只等时间松开它紧握的拳头”,勾起了底层人无限的悲哀。《姓氏》同样如此,诗人叙写草籽般渺小的女性生命,慨叹她们“泥土收下了她们的子宫和白骨/而我只能在这薄纸上/再一次写下她们出生的地名”的悲惨人生。《明天备忘录》则试图在世俗的苦难之外寻找一份安宁,降压药、止疼片、口罩及还贷等都成了生活的重压,但水仙花、口红与墙角的腊梅一起映照出诗人清纯的诗心。而《白色的花》中诗人说要“借一朵云,一片雪的翅膀”返回空寂的山谷、河流的源头。那些被忽略的万物之美,作者要写致歉信和赞美诗,让人不由自主想到了海子的那句诗“为每一条河流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浮世》中诗人说“我們是陌生的四壁”、“我们也是歌声的浮雕”、“我们的愿望是所有的愿望/我们的悲哀是各自的悲哀”,可即便如此,诗人仍然发出了这样的誓言“我们不幸,来到这里/我们庆幸,还在这里”。可以说,正是诗人们强大的内心世界自由地跟世俗展开精神交流,才让世人有机会跨过世俗的羁绊。
  有时候我们也很难不去怀疑荒诞的世界,能否于碎片之外寻得一片光明?《赵先生》所勾勒的世界就是如此。赵先生的情人问:“如果昨天晚上我们爱过了,你会开心吗”,一场荒诞的婚外恋以如此的疑问在生命即将落幕时发出,何其悲凉!《朋友来信》更是简短有力地刺穿了荒诞世界的虚伪:“这几年绝交信常常落到地上/一个普通人为什么署名伯牙”。而《外婆和两个姨妈》则更像一出惊悚剧,让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都产生了怀疑:“那天,她和我说话,一边喊我细囡/一边猛嚼敌敌畏腌制过的食物”,而二姨妈“总是走到河流中心,打捞水流、沉沙和藻荇/将它们晒干,用方格子手帕包扎并藏好/仿佛死亡是一些易碎品”,这些死亡意象的集体漂流,将荒诞世界带给人类的恐惧推向了极致。
  日常生活图景的书写看似不经意地浮现,无论丑恶还是美好,诗人面对这个纷杂的现代世界,指引内心的方向是越来越明晰了。当然,本期诗歌中有几首也许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难度,不过作为一种探索,这样的诗歌书写是值得尊敬的,正如罗振亚先生所言:“一个诗人或一种诗歌的价值不应以其对传统因素的完善程度来评论,而应该从其提供的艺术新质的多少去评估,所以有时一个遍体鳞伤的探索者比一个声名显赫的继承者更值得人们钦敬。”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自媒体已逐渐占据了诗歌传播的主流市场,成为了新的诗歌阅读、写作、传播和讨论的阵营。与此同时,各种纸质诗歌刊物陆续推出的“网络诗选”以及大大小小、规格不一的“网络诗歌研讨会”风生水起、方兴未艾,进一步为网络自媒体时代的诗歌传播助兴。由此带来的诗歌写作随意化、大众化、无障碍化形态以及诗歌阅读粗浅化、快餐化、消遣化迹象颇有燎原之势,处处肆意蔓延,并时时呈现出一种“高雅艺术低级趣味化”的现实境
期刊
當下的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迅速发展的中国在国际政治与经济领域持续引发“中国热”。与之相应,中华文化也引起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力推
期刊
一  在当下,网上网下写作诗歌、传播诗歌的人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之前任何同时期的数量,作品出版和推送都非常兴盛,有一种蒸蒸日上的气象。尤其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移动自媒体平台等传播方式的存在,让诗歌的展示与传播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现在更多的写作者整天忙着的不再是阅读和写作,而是编发推送作品,举办或参与诗歌与影视、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的跨界活动,可以预测到,以后诗歌活动家会越来越多,为了展
期刊
一、网络时代的理性与希望原理  如果我们曾经对古典的意象美学反复膜拜,并至今依然瞻仰其不朽的风采;如果我们曾经以抒情言志为诗之首要功能,以“无邪”为诗之精神,以歌为诗之韵律,那么,在当代,或者从后现代主义美学诞生以来,诗之功能,之精神,之韵律,之何为诗学,恐怕都要进行重新定义。但有一点显然不会改变,那就是,诗歌,作为一门语言之艺术——这一特性是让我们对诗保持欣赏,甚至保持迷恋,保持不能放弃这样一门
期刊
新的美学特征初现端倪  近些年来,诗歌借助于网络泥沙俱下。大浪淘沙中,一些优秀诗歌浮出水面,闪耀着金子般的光泽,让人眼睛一亮。它们呈现出一种共同的新的美学特征,借马尔库塞的概念以名之,即“新感性”。它们提供了新的感性经验、新的表现形式,刷新了我们看待诗歌和世界的眼光。或许,这才是诗歌复苏的真正迹象和标志。  在《审美之维》里,“新感性”是什么,马尔库塞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从中可以概括出如下特征
期刊
熟知新诗百年历史的人都知道,新诗诞生在对传统文化彻底的反思甚至全然拒绝的背景之下。  从诗歌外部环境来讲,清末以后的国力衰败,使中国人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由对传统文化自豪感变为了耻辱感。之后就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强国梦想对大多数人中年人来讲,从童年时代起,泛政治化、工业化和二十世纪末的市场化、信息化成为我们人生的主要体验对象。  我想说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时代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工业化、市场化和信
期刊
李自国是当代著名诗人,《星星》诗刊副主编,在卓有成就的编务及“树人”之余,李自国勤于创作,才气纵横。已有海量作品登载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诗刊》等数十家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报刊;已出版的个人诗集和诗论集有《第三只眼睛》《告诉世界》《场》《大海的诞生》《遥向你的花季》《水洗的歌谣》《深埋记忆的挽歌》《生命之盐》《西村诗话》《行走的森林》等12部;他的诗作,在全国各类赛事和评选中,一度如
期刊
在重庆,有好大一批生活、工作在主城外的区县诗人作家,创作十分勤奋,成就也很巨大,他们深入群众,倾听心声,扎根基层,关注现实,回望过去,担当未来,呼应时代,关注众生的哀痛与赞美,观照社会的复杂与进步,用诗歌激活人们人性中淳朴善良而柔软的部分。他们“墙内开花墙外香”,如兰采勇、胡云昌、周冬梅、重庆子衣、唐刚、彭世学、何治杰、殷贤华……好多好多,几乎每个县区都有,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在好多重
期刊
由甘肃省文联、省文学院联合打造的“文学陇军八骏”系列活动,是一项旨在发现甘肃文学“千里马”,推出面向全国的文学才俊的推介工程。甘肃是中国当代诗坛公认的诗歌大省,甘肃诗人以优秀的群体创作实绩长期享有美誉。甘肃诗歌八骏作为“文学陇军八骏”的组成部分,至今已产生二届。2012年组队第一届“甘肃诗歌八骏”,由娜夜、高凯、古马、第广龙、梁积林、离离、马萧萧、胡杨八位诗人组成。这八位诗人的作品各具特色,风格迥
期刊
2004年自媒体开始发展,网络诗坛从之前的以诗歌论坛和诗歌网站为中心,逐步转移到博客、微博、QQ、微信等多种自媒体平台上。本质上说,近年兴起的诗歌微信公众号,多数是从网上其他地方搬家来的,就诗人的个人站点来说,经历了从诗歌论坛、诗歌站点搬到个人博客,后来又链接到微博,有的诗人还复制一份或多份在QQ等网络空间,现在又搬到微信公众号来。  然而,每一种诗歌自媒体都有他的一个“狂欢”期,2015年起微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