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最大的亮点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观察、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加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所有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中所创设的丰富实践情境,并通过学生身边具体而真实的数据、图片及生活实例和许多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等引发学生对新知识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兴趣,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素材感染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潜能。
例如:用数学的方式理解“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及“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其中蕴含的图形运动方式有( )
A、平移和旋转;B、平移和轴对称;C、轴对称和旋转;D、无法理解。
上述问题是以学生极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而设计的,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又促使他们去观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 在思维的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識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组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活动,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通过组织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新教材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力图按照 “活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的。通过数学课组织活动给学生实践、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数学信息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实践、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的基本数学素养。
教材在做一做、想一想等环节中很多内容都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的。适时有效地组织好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充分利用和启发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感受知识的实际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对知识的理论形成有直观的感受,并着眼于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较好地实现了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教学设想。
四、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所有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中所创设的丰富实践情境,并通过学生身边具体而真实的数据、图片及生活实例和许多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等引发学生对新知识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兴趣,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素材感染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潜能。
例如:用数学的方式理解“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及“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其中蕴含的图形运动方式有( )
A、平移和旋转;B、平移和轴对称;C、轴对称和旋转;D、无法理解。
上述问题是以学生极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而设计的,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又促使他们去观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 在思维的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識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组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活动,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通过组织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新教材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力图按照 “活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的。通过数学课组织活动给学生实践、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数学信息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实践、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的基本数学素养。
教材在做一做、想一想等环节中很多内容都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的。适时有效地组织好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充分利用和启发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感受知识的实际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对知识的理论形成有直观的感受,并着眼于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较好地实现了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教学设想。
四、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