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三农”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支付体系是支持经济金融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支付服务、健全农村支付体系对于推动农村消费、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村资金融通、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竞争能力、减少现金流通、提升农村信用水平、推动现代金融文化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支付结算农村金融
一、基本情况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西北部乌蒙山腹地,总人口760万,其中农业人口704万,属国家级贫困山区。近年来,随着国家着力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基础建设,积极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毕节辖区农村支付体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银行体系建设取得较大突破:邮政储蓄银行、贵阳市商业银行首家异地分行——毕节分行和贵州省首家村镇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分别于2008年3月、6月、10月挂牌成立。银行体系的逐步完善激活了我区农村金融市场,促进我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经营灵活、贴近群众、服务民生的金融服务体系。多样化的支付结算业务不断得到开发和推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推出,极大方便了外出务工农户的资金结算;以业务拓展为目的,由农村信用社开展的“一卡(折)通”工程,为农户领取政府补贴、低保、粮食购销资金和归还小额农贷提供了便利;以支持“三农”建设为目的,由农业银行面向全体农户发行的“惠农卡”除具有与其他银行借记卡相同的功能外,还可以提供为农户发放贷款、财政补贴代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支付等特色服务功能,其低利率和便捷信贷方式受到了广大农户青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支付组织体系孱弱,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不强。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农村企业跨区域经济交往异常活跃,农村支付结算服务需求量大幅上升。但作为农村支付组织体系的主体,近几年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却因实施集约化经营加快了基层网点撤并,特别是收缩了农村金融机构,许多农村居民甚至连最基本的存款业务等金融服务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调查表明,截止2009年6月末,全区250个乡镇中尚有34个乡镇无任何银行网点,占乡镇总数的13.6%。
(二)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系统网络仍存在清算渠道不畅通、清算效率低。目前,我区金融机构网点基本上都接入了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系统。但县域金融机构的跨行支付清算仍存在渠道不畅通、速度慢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邮储银行仍有多数网点尚未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二是我区小额支付系统利用率较低,公用企事业单位收费基本上未使用小额支付系统;三是金融机构出于成本考虑和风险防范的目的,限制乡村地区网点使用支付系统有关权限;四是非现金支付工具,特别是票据业务在我区农村地区的发展缓慢。
(三) 支付结算工具的多样性与功能发挥的局限并存。近年来,农村支付结算工具日渐丰富完整。已经从传统的现金、转账、汇兑、委托收款业务逐步扩展到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卡、自助银行、电话支付、网上支付等业务,支付工具的多样性基本上能满足农村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货币兑付及其资金清算的需求,但由于经济欠发达我区农村传统支付工具仍是最主要的支付结算方式,现金交易的数额较高。大量现金的使用,一方面使资金安全性受到威胁,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押运、整点、安防工作压力和资金成本负担,另一方面也给企业逃税或逃废债务带来可乘之机。
(四)农村地区银行卡品种单一、受理市场建设滞后。近年来,随着国家着力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基础建设,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业务得到很大发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开通后,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得到很大发展。但与城市比较,农村地区银行卡应用发展存在明显不足。一是产品创新不足。针对农民发行的银行卡主要是借记卡,具有消费透支、循环信用功能的信用卡服务不足。其他如联名卡、针对各类客户群体量身定做的银行卡品种更是少见。二是银行卡交易终端缺乏。ATM、POS等传统交易终端在农村金融网点很少见,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渠道更是缺乏。三是缺乏有针对性的银行卡支持政策。银行卡手续费标准、贷记卡贷款利率等方面没有特别的优惠,不利于发挥农村商户受理银行卡以及农户利用信用卡进行小额融资的积极性。
(五)农村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力度需要加强。新的支付结算工具推出后,一些一线员工乃至有关业务部门甚至有可能不了解,不熟悉,更别说社会公众了。毕节地区当前的宣传模式是人行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共同分担宣传费用。各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长久、扎实的宣传费用会增加其自身经营成本,使得一部分宣传工作做得并不十分细致。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农民对网上银行等新型非现金支付方式尤显陌生。
三、促进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配备建设,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保发展、促内需”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把农村作为今后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重要地区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投入。现代化自助设备摆布要向农村倾斜,通过在农村地区增设ATM机、拓展POS机特约商户、简化银行卡办卡手续等具体措施,改善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环境。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在农村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商户安装POS等方面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调动农村机构参与支付服务市场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完善农村地区支付体系清算网络建设。要求农信社和邮储银行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克服自然、经济环境的困难,在加强内控的同时,加大人力资源、设备、网络资源等投入,放开乡、村营业网点通过跨行支付系统直接办理支付业务的权限,缩短资金在途时间,提高资金汇划效率,拓宽支付系统覆盖面。
三是加快农村地区支付工具创新。针对乡镇居民和企业主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结算需求,开发和提供对农村生产生活能够产生积极效益的支付结算工具(如手机支付、电话支付、电视支付等),并在丰富支付结算服务的同时,注重简化服务手续,保证服务的便捷性、易识别和易操作性。
作者简介:何煊(1975-),男,贵州毕节人,中国人民银行毕节地区中心支行,会计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农村金融。
关键词:支付结算农村金融
一、基本情况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西北部乌蒙山腹地,总人口760万,其中农业人口704万,属国家级贫困山区。近年来,随着国家着力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基础建设,积极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毕节辖区农村支付体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银行体系建设取得较大突破:邮政储蓄银行、贵阳市商业银行首家异地分行——毕节分行和贵州省首家村镇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分别于2008年3月、6月、10月挂牌成立。银行体系的逐步完善激活了我区农村金融市场,促进我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经营灵活、贴近群众、服务民生的金融服务体系。多样化的支付结算业务不断得到开发和推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推出,极大方便了外出务工农户的资金结算;以业务拓展为目的,由农村信用社开展的“一卡(折)通”工程,为农户领取政府补贴、低保、粮食购销资金和归还小额农贷提供了便利;以支持“三农”建设为目的,由农业银行面向全体农户发行的“惠农卡”除具有与其他银行借记卡相同的功能外,还可以提供为农户发放贷款、财政补贴代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支付等特色服务功能,其低利率和便捷信贷方式受到了广大农户青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支付组织体系孱弱,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不强。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农村企业跨区域经济交往异常活跃,农村支付结算服务需求量大幅上升。但作为农村支付组织体系的主体,近几年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却因实施集约化经营加快了基层网点撤并,特别是收缩了农村金融机构,许多农村居民甚至连最基本的存款业务等金融服务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调查表明,截止2009年6月末,全区250个乡镇中尚有34个乡镇无任何银行网点,占乡镇总数的13.6%。
(二)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系统网络仍存在清算渠道不畅通、清算效率低。目前,我区金融机构网点基本上都接入了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系统。但县域金融机构的跨行支付清算仍存在渠道不畅通、速度慢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邮储银行仍有多数网点尚未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二是我区小额支付系统利用率较低,公用企事业单位收费基本上未使用小额支付系统;三是金融机构出于成本考虑和风险防范的目的,限制乡村地区网点使用支付系统有关权限;四是非现金支付工具,特别是票据业务在我区农村地区的发展缓慢。
(三) 支付结算工具的多样性与功能发挥的局限并存。近年来,农村支付结算工具日渐丰富完整。已经从传统的现金、转账、汇兑、委托收款业务逐步扩展到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卡、自助银行、电话支付、网上支付等业务,支付工具的多样性基本上能满足农村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货币兑付及其资金清算的需求,但由于经济欠发达我区农村传统支付工具仍是最主要的支付结算方式,现金交易的数额较高。大量现金的使用,一方面使资金安全性受到威胁,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押运、整点、安防工作压力和资金成本负担,另一方面也给企业逃税或逃废债务带来可乘之机。
(四)农村地区银行卡品种单一、受理市场建设滞后。近年来,随着国家着力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基础建设,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业务得到很大发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开通后,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得到很大发展。但与城市比较,农村地区银行卡应用发展存在明显不足。一是产品创新不足。针对农民发行的银行卡主要是借记卡,具有消费透支、循环信用功能的信用卡服务不足。其他如联名卡、针对各类客户群体量身定做的银行卡品种更是少见。二是银行卡交易终端缺乏。ATM、POS等传统交易终端在农村金融网点很少见,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渠道更是缺乏。三是缺乏有针对性的银行卡支持政策。银行卡手续费标准、贷记卡贷款利率等方面没有特别的优惠,不利于发挥农村商户受理银行卡以及农户利用信用卡进行小额融资的积极性。
(五)农村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力度需要加强。新的支付结算工具推出后,一些一线员工乃至有关业务部门甚至有可能不了解,不熟悉,更别说社会公众了。毕节地区当前的宣传模式是人行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共同分担宣传费用。各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长久、扎实的宣传费用会增加其自身经营成本,使得一部分宣传工作做得并不十分细致。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农民对网上银行等新型非现金支付方式尤显陌生。
三、促进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配备建设,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保发展、促内需”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把农村作为今后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重要地区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投入。现代化自助设备摆布要向农村倾斜,通过在农村地区增设ATM机、拓展POS机特约商户、简化银行卡办卡手续等具体措施,改善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环境。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在农村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商户安装POS等方面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调动农村机构参与支付服务市场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完善农村地区支付体系清算网络建设。要求农信社和邮储银行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克服自然、经济环境的困难,在加强内控的同时,加大人力资源、设备、网络资源等投入,放开乡、村营业网点通过跨行支付系统直接办理支付业务的权限,缩短资金在途时间,提高资金汇划效率,拓宽支付系统覆盖面。
三是加快农村地区支付工具创新。针对乡镇居民和企业主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结算需求,开发和提供对农村生产生活能够产生积极效益的支付结算工具(如手机支付、电话支付、电视支付等),并在丰富支付结算服务的同时,注重简化服务手续,保证服务的便捷性、易识别和易操作性。
作者简介:何煊(1975-),男,贵州毕节人,中国人民银行毕节地区中心支行,会计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