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的困顿:数学是现实的根基吗?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在19世纪中后期,麦克斯韦意识到光是一种电磁波。当时,他的方程组表明,光速应该是每秒30万千米左右。这与实验测量的结果十分接近,但麦克斯韦方程组遗留下了一个令人烦恼的小问题: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是相对于谁而言的呢?起初,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权宜之计。他们假设空间中充斥着一种看不见的物质,也就是“以太”(aether),来充当那个无形的静止参照物。
  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科学家必须要认真地看待麦克斯韦方程组。如果麦克斯韦方程组里没有提到静止参照物,那就根本不需要静止参照物。爱因斯坦大胆宣称,光速就是每秒30万千米,相对于任何物体都是如此。
  我之所以提起这段往事,是为了强调一个更重要的观点:每个人都看到了麦克斯韦方程组背后的数学,但只有天才的爱因斯坦才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它。光速绝对不变的假设,让爱因斯坦实现了突破——先提出了狭义相对论,颠覆了人们数百年来对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的理解;后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这种引力理论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宇宙的靠谱模型的基础。
  这个故事完美诠释了诺贝尔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Steven·Weinberg)的本意。他曾经写道:“我们的错误不在于把理论看得过于认真,而在于看得还不够认真。”温伯格指的是宇宙学中的另一项重大突破——由拉尔夫·阿尔珀(Ralph·Alpher)、罗伯特·赫尔曼(Robert·Herman)和乔治·伽莫夫(George·Gamow)提出的预言,即宇宙中存在微波背景辐射,这是大爆炸的余烬。这个预言是广义相对论与基本热力学结合后直接就能得出的推论。但直到又过了几十年,人们才再次从理论上得出这个预言,然后又机缘巧合地观测到了,微波背景辐射才声名鹊起。
  诚然,温伯格的看法必须要小心对待。尽管有太多已经证明与现实世界有关的数学方程是在他的书桌上得出的,但并不是这些理论学家提出来的每一个方程都能达到温伯格的水准。没有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就贸然判断哪个数学方程值得认真对待,科学就变成艺术了。
  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大师。在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之后的10年里,他精通了多个数学领域,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物理学家对这些数学理论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在摸索着写出广义相对论最终方程的过程中,爱因斯坦展示了举世罕见的技巧,将这些数学构想与物理直觉牢牢地融为一体。
  几年后,1919年的日食观测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关于星光弯曲的预言。爱因斯坦在得知这个消息时说,要是观测结果跟他的预言不一样,他“会为亲爱的‘上帝’感到遗憾,因为理论肯定是正确的”。
  当然,假如确凿的观测数据真的否定了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肯定会换一套说辞。不过,他的话生动体现了如下事实:一套数学方程通过条理清晰的内在逻辑、自身的美妙以及广泛应用的潜力,似乎完全能够反映真正的现实。几个世纪以来的发现已经提供了大量证据,表明数学有能力揭示世间万物不为人知的真相。正是在数学强有力的引领之下,物理学才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意义非凡的巨变。
  然而,爱因斯坦对他本人提出的数学方程的接受程度也是有限的。他并没有“足够认真”地看待他的广义相对论,不相信这个理论预言的黑洞,也不相信它预言的宇宙膨胀。其他物理学家对爱因斯坦方程的态度比他本人更加虔诚,他们的成就为随后近一个世纪的宇宙探索指明了方向。
  相反,爱因斯坦则把他生命的最后20多年献给了数学研究,满怀激情地为“物理学的理论统一”这个高尚目标鞠躬尽瘁。回过头看,不得不承认,那些年里,爱因斯坦对他所处的数学丛林过于执著,有人甚至会说过于盲目了。哪个方程值得认真对待,哪个方程不必郑重其事,就连爱因斯坦有时也会错误判断。
  量子力学为这一困境提供了另一个研究案例。1926年,埃尔温·薛定谔得出了他的那个关于量子波动如何演化的方程。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人们一直认为这个方程只跟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之类的微观物体有关。
  2
  但是在1957年,休·艾弗雷特(Hugh·Everett)扮演了半个世纪以前爱因斯坦的角色:认真对待数学。艾弗雷特主张,薛定谔方程理应适用于一切事物,因为所有物质不论大小,都是由分子、原子和亚原子粒子构成的,而那些粒子全都遵从薛定谔提出的概率法则。按照这种逻辑推演下来,不只是实验装置会遵从薛定谔方程,实验对象亦是如此。艾弗雷特据此提出了他的量子“多重宇宙”观点——按照这一观点,所有可能的结果在一系列数不胜数的平行世界中都真实发生了。
  50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不知道艾弗雷特的方法是对是错。但是,完完整整地认真看待量子论背后的数学,或许已经让他发现了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启示。从那时开始,旨在帮助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现实世界的许多数学方程,都普遍引入了各种版本的多重宇宙。最为彻底的版本被称为“终极多重宇宙”,认为一切在数学上自洽的可能宇宙都对应着一个真实存在的宇宙。认真到如此极致,数学就是现实。
  爱因斯坦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问题:宇宙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是不是仅仅因为其他宇宙不可能存在?如果某些或者所有迫使我们考虑平行世界的数学被证明与现实世界有关,这个问题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不是!我们的宇宙并非唯一的可能。宇宙也可以是别的样子,而且其他宇宙确实可以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
  果真如此的话,给“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寻求一个根本的解释,就是毫无意义的。统计概率或者纯属巧合将深深扎根
  到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中,而这个宇宙将会极为广袤。
  我不知道情况会不会变成这样。没有人知道结局。但是,只有勇敢面对我们的局限性,理性追求科学理论,哪怕是那些认真对待其中的数学时会将我们引入完全陌生领域的理论,我们才有机会揭露现实世界被隐藏起来的那片广阔天地。
其他文献
目击地点:墨西哥,新莱昂州,蒙特雷市  目击时间:2012年8月  目击地点:墨西哥,新莱昂州,蒙特雷市  飞行物形状:V形,椭圆形的灯镶嵌在每条边的角落里  飞行物颜色:黑色或很暗的海军蓝  飞行物大小:比直升机还大一点  白天/夜晚:早晨  目击者人数:1人  持续时间:2分钟  飞行物距离:不明物体在距离约30米处  飞行目击者背景:平面设计的学生  目击报告是否报告:是  报告对象:朋友和
期刊
2013年9月18日,星期二,一艘轨道科学公司的“蝎心号”火箭搭载着“天鹅”号运货宇宙飞船,正飞离第0A号发射塔。拍摄时间是在美国东部早晨10时58分,当时的天空明亮晴朗,但在这张摄于美国中大西洋区太空港的照片里,天空显得很幽暗,这是因为数字相机搭配了红外光滤镜所致。在这幅假色红外光影像里,植被和水面反光带着异星世界般的苍白。
期刊
从赤道上方36 000千米高的同步轨道,俄罗斯气象卫星Elektro-L每隔30分钟为美丽的地球拍一批照片。然而,每年只有在春分和秋分时,才能拍到这种全半球都沐浴在阳光中的影像。这是因为在春分和秋分时,地球的自转轴既不指向也不指离太阳,所以阳光能同时照耀南北极。这幅由Elektro-L气象卫星拍摄的影像摄于2013年9月22日,正值北半球的秋分。在那天的一段时间里,太阳位于同步卫星的后方,而从太阳
期刊
编号:NO.95  目击时间:2008年8月7日14时44分  目击地点:安徽,凤阳  白天/傍晚:白天  飞行物数量:1个  飞行物高度:无法预测  飞行物形状:半球形  飞行物颜色:黑色  飞行物大小:无法确定  目击人数:1人  目击者姓名:史林  备注:  2008年8月7日14时44分我上班路过这个工地时拍了张工地的照片,第一张不满意,又拍了第二张。到办公室拷进电脑后发现,第二张照片上方
期刊
陕西读者杨勇提问:  网上传言,儿子的智商完全遗传自母亲,女儿的智商则遗传自父母双方,是真的吗?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智力有一定的遗传性,同时受到环境、营养、教育等后天因素的影响。据科学家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占50%~60%。就遗传而言,妈妈聪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聪明,如果是个男孩子,就会更聪明。其原因在于,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性有2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1个,所
期刊
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位读者,没想到是位年近七旬的老先生,一位UFO发烧友。他给我发了很多条私信,讲他探索UFO现象的经历、对UFO探索行为的思考。最后他说:“UFO探索只是一种流行文化,和科学无关。”  他大学时的专业是冶金,因为读了钱学森的《星际航行概论》,迷上航天科学和UFO,为此耗费了一辈子精力。他自学天文、物理,阅读英文UFO原著,热心调查国内UFO目击事件,在那个特异功能盛行的时代,还积极参
期刊
安徽读者宋丽提问:  常有人说,某快餐店的鸡翅来自长很多翅膀的鸡,有没有可能培育出6个翅膀或4个翅膀的鸡?  本期专家: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老师宋森  这是不科学的。动物发育的每一个器官或者组织都受到基因的调控,DNA就像一个建造项目的总工程师,清楚地知道生物体的每个细节并且严格指挥着整个生物体的建造过程。  在生物体一生中,DNA和染色体都可能发生突变,程度不严重的会被修复,程度严重的会造成生
期刊
流言:1990年9月9日,在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卡拉加机场控制塔上,一架早已淘汰的“道格拉斯型”客机突然飞临机场,而机场上的雷达根本找不到这架飞机的存在。这架飞机降临机场时,立即被警卫人员包围,驾驶员和乘客们走下飞机,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机场人员说:“这里是委内瑞拉,你们从哪里来?”飞行员听后惊叫道:“天哪!我们是泛美航空公司914号班机,由纽约飞往佛罗里达的,怎么会飞到你们这里?误差2000多千
期刊
想不想像孙悟空一样,想长大就长大,想变小就变小?就目前来看,变小比较麻烦,变大却有可能实现!  科学家在研究隐身衣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材料。这种材料是一种不均匀的电磁介质,电磁波进入其中时会因为这种不均匀而发生弯弯曲曲的折射。经过精密计算设计出的不均匀特殊材料,可以使光线等不同的电磁波沿着需要的方向传播、弯曲。  科学家发明这种材料的初衷是让光线绕过它后继续向前传播,实现物体隐形,后来他们觉得这一
期刊
由德国、叙利亚和意大利三国组成的专家考古队对卡特拉遗址进行的挖掘,堪称21世纪最为重大的考古事件。在叙利亚境内发现的卡特拉城,也许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时代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卡特拉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东北方约200千米处,占地面积约100公顷。  2011年,因叙利亚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始于1999年的卡特拉古城的考古工作被迫中止。卡特拉面临着令人担忧的前景,它距离发生暴力冲突的叙利亚霍姆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