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王阳明的抗“疫”智慧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you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亥子岁序更迭之际,荆楚大地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染者数万,然上下众志成城,顷刻之间吹响了全民参与的防控疫情阻击战集结号。疫情自古虽有之,但古代的人们究竟是如何防控的,却是鲜为人知?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圣贤先哲王阳明防抗疾疫的智慧与情怀,借古鉴今,从中或许可以得到些许启发。
  结束贬谪贵州居夷龙场三载,并被朝廷升任为庐陵知县的王阳明,于明正德五年(1510)三月十八日莅赣,走马上任庐陵县令。到任伊始,王阳明就遇到了一起令其异常棘手的事情——庐陵发生疾疫。这对于第一次主政一方的王阳明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能力考验。面对庐陵疾疫肆意流行,王阳明临危不惧,从容应对,及时向全县民众发出《告谕庐陵父老子弟》:
  今灾疫大行,无知之民,惑于漸染之说,至有骨肉不相顾疗者。汤药饘粥不继,多饥饿以死。乃归咎于疫。夫乡邻之道,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乃今至于骨肉不相顾。县中父老岂无一二敦行孝义,为子弟倡率者乎?夫民陷于罪,犹且三宥致刑。今吾无辜之民,至于阖门相枕籍以死。为民父母,何忍坐视?言之痛心。中夜忧惶,思所以救疗之道,惟在诸父老劝告子弟,兴行孝弟。各念尔骨肉,毋忍背弃。洒扫尔室宇,具尔汤药,时尔饘粥。贫弗能者,官给之药。虽已遣医生,老人分行乡井,恐亦虚文无实。父老凡可以佐令之不逮者,悉已见告。有能兴行孝义者,县令当亲拜其庐。凡此灾疫,实由令之不职,乖爱养之道,上干天和,以至于此。县令亦方有疾,未能躬问疾者,父老其为我慰劳存恤,谕之以此意。
  在这份告谕中,针对庐陵先前亦曾发生疫情时,庐陵民众由于无知而产生惊恐、迷惑,导致人们不愿去医治、照顾那些身染疫病的亲人,还将一切归咎于瘟疫的现象,王阳明便要求民众应当以德相待,乡邻之间务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而身为父老者,则应“劝告子弟,兴行孝弟。各念骨肉,毋忍背弃”,以此来汇聚“万众一心,同舟共济”防抗疾疫的磅礴力量。对于疫情的蔓延,王阳明则做出“令之不职”的判断,毫不避讳地承认是政令施行不到位而造成的。他还在《庐陵县公移》中指出:“疾疫大作,比巷连村,多至阖门而死,骨肉奔散,不相顾疗。幸而生者,又为征求所迫,弱者逃窜流离,强者群聚为盗,攻劫乡村,日无虚夕。”王阳明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思维和独到洞察,认为原本就贫穷的百姓,在遇到瘟疫的特殊年景,还得背上沉重的税赋负担,这无疑将逼使弱者逃离、强者为盗。为此,在抗疫治病的同时,身为知县的王阳明怀着经世济民的儒士情怀,不忘“连名具呈,乞为转申祈免”赋税,以纾解民困,避免引起“众情忿怨,激成大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大儒王阳明以知行合一的态度,积极践履“明德亲民”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其高超娴熟掌控复杂社会局面的治理能力。
  在防控疫情的具体措施上,王阳明号召各家各户务必“洒扫室宇”,用生石灰洒扫室内室外、房前屋后以及畜圈等场所,清理整顿环境卫生,驱逐瘟疫。对于患病者,官府组织医生到乡村、里甲行医看病,做到“具汤药,时饘粥”,既及时救助病人,又确保病人的生活。对于那些没钱医治的“贫弗能者”,由官府“给之药”,以兜底解决医治问题,确保“一人不落、应治尽治”。之后,王阳明还在《告谕》中强调:“病者宜求医药,不得听信邪术,专事巫祷……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证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那时的王阳明在防抗疾疫中,是那么极力反对“巫术治疫”,反对“大会宾客”;而强调“对症下药”,因人而异采取“无一定之方”的治疗方式。这与今天我们在防控疫情中所强调的“科学防治”“应收尽收”“精准施策”“少出门、不聚会”“宅家里、戴口罩、勤洗手”等“硬核”防控举措,是何等相似。可见,我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
  在王阳明的眼里,粪秽是一切疾疫的重要源头,认为“清冽之井,粪秽而不除,久则同于而厕溷矣。”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明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对留屯于三浰管理地方事务的官员发出一道《牌仰留屯官兵》,提出“谨风火以备灾,除粪秽以防疾”的防灾减灾、卫生防疫的乡村治理思路。这一防疾备灾思想,与今天我们开展的疾病防控、健康行动,如出一辙,没有什么差别。
  阳明先生庐陵防抗疾疫,已是500多年前的过往旧事。然而,那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防控举措,依然是今天做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好药方”。斯人已去,而圣人的智慧依然长存,启迪着今日、明天……在缅怀圣贤先哲仁爱情怀的同时,人们更应该传承、弘扬、发展包括中华医学在内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因为,任何创新之举,都是站在先人成功肩上的一次次突破与再造,离开了前人孜孜以求探索积累的成功经验,而去高谈阔论所谓的创新,终将是海市蜃楼般的幻想。所以,不管今后的科学技术如何日新月异,中华医学必将绽放璀璨光芒,继续庇佑天下苍生。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即,在这莘莘学子十年寒窗一朝冲刺的紧要关头,一年一度的高考励志标语也应运而生,并且顺理成章地挂上了墙头。  幽默机巧的说:“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直截了当的说:“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线的大楼。”文艺范十足的说:“今朝灯火阑珊处何忧无友,他年折桂古蟾宫必定有君。”贴心暖心的说:“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成长。”还
期刊
“有准摸蜊仔,无准洗浴”。多年前,准备上省城参加公务员招考面试的前夜,月华如水,繁星闪亮。我在父亲的陪伴下,缓缓地顺着港口桥河畔散步,他边走边运用这句闽南方言鼓励我轻松上阵,叮嘱我要以平常心尽力而为。  人生路上,有成功就当作摸得蛤蜊,没摸得蛤蜊就当作洗个澡游个泳,既要努力拼搏,又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成败。从那时起,我明白父亲对我们既寄以殷切希望,又随时敞开包容的胸怀,为我们筑起温馨的避风港。 
期刊
1  这些年,受各类书籍和心灵鸡汤的影响,开始懂得生活需要仪式感。可回想起母亲,她目不识丁,也不懂得什么是鸡汤,更不明白什么高雅情趣。她一生,只是用那笨拙而原始的方式,一声不吭地爱着我们。  每年端午节一大早,母亲都会不知疲倦地从天井的水井里打水,一桶一桶又一桶,直到家里所有的水桶和脸盆都装满了水。  这些装满水的盆盆桶桶都在太阳下暴晒着,端午的阳光正从柔软向强硬过渡。  吃过午饭,那些水桶和脸盆
期刊
雾锁寒江,墨染长空。新冠肺炎疫情袭击武汉,蔓延全国。中华民族面临严峻考验。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中南海迅速吹响号角,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全国,在漳州,党政组织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白衣天使無所畏惧慨然出征,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打响了英勇抗击、科学防控的人民战争。面对危难,全国人民共同高唱一曲曲英雄赞歌。  在这特殊时刻,漳州文艺人胸怀初心,肩担使命,积极投入抗“疫”斗争
期刊
世界上的路有好多种,比如:泥土路、沙石路、水泥路、柏油路;山路、水路、公路、高速路……每条路都有着它不同的风景、捷径与曲折。它虽平凡,默默无闻,但却是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可分割的主体。  流光岁月,漫漫旅途。我走过的路无数条,唯有我现在居住的房前的平湖路最不能让我释怀。这条平湖路位于北溪的沿岸,总长2.71公里,华安一中就在这条路的西边,而我小时候的家就在北溪的南岸,与它一水之隔。时光荏苒,充满记
期刊
著名作家韩少功在一篇散文中说“月夜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乍看觉得这个比喻有点突兀,可在嘴里默默一咀嚼,心里蓦然就想起母亲的那个年代久远的梳妆台抽屉里,躺着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徽章,藏着一些我爱不释手的小铜钱、小玉佩和小银饰。我童年的月夜,一下子被这个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撩拨出来了,它鲜活地跳出来,让我在這个“五一”假期的清晨,睡意全消,像一个回忆初恋的女子,任由酸酸甜甜的味道蔓延全身。  那时候的月夜
期刊
我居住的地方属老商业区,道路四通八达。因为新冠病毒的防控需要,已传出小区要封行,限制居民的外出和访者的进入。心想,要如何封路呢,大小的路口有七八个。没想到,有天下午看到最近的路口开始打框架,一夜之间,所有的路口都封死了,封墙上还有“不准破坏,上有探头”的标语。仅留下数百米远的一处大路口,有一个可关的活动门,有人员守着,任何人进入都得测体温。居民们开始领取通行证,每家每天只能允许一人外出买菜等生活必
期刊
不是春天的邀约  不是上苍的馈送  这是飞舞的雪  这是狂乱的风  当那个惊悚的疫瘴被一再提起  当那个揪心的城市被一再重视  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  浓重的阴霾布满共和国的上空  生命重于泰山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中南海的号角吹响  党旗飘扬,无比鲜红  抗击,抗击  中华民族面临艰难险重  防控,防控  中国人民都是铮铮英雄  来了,白衣天使来了  危难面前,他们选择冲锋  来了
期刊
年初二趕回县城,推门,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一家人心神一振,扔下行装就奔向客厅的那两盆水仙花。  除夕回乡下时,它刚竖起一支花茎,挺着三朵刚开瓣的小花,怯生生地打量这个世界。赶紧搬回客厅给它多加些水,还小心地套上一对中国结,红绿交辉,客厅顿时生机盎然起来。  武汉城一封,疫情防控一天比一天吃紧,这个年过得心事重重。生怕各地封村堵路,万一陷在乡下,夫妻俩无法值班不说,今年高考的儿子就更被动了,他题库都在
期刊
转眼间,母校平和二中迎来百年华诞,各届校友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心意和祝福,有的还撰写文章,回忆往昔趣事,感念师恩。20年前,我和同事回去采访80周年校庆,那种欢欣鼓舞、盛况空前的场面仿佛就在昨天,只能感慨时光的匆匆流逝。回想激情燃烧的岁月,总是与文学紧密相连的。在初中时期,由于我十分痴迷文学,不经意间创办了无名草文学社,得到了上至县领导、校长,下至老师同学乃至社会各界的支持,至今回想起来,心头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