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原则”,即“书是为了利用的、书是为了一切人而存在的、给读者所有的书、节约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整体”,这些原则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即“读者至上”的思想,彰显了现代图书馆一切从读者出发、一切工作服务于读者、为一切读者服务的理念和特征。图书馆的全部工作价值都要通过服务这个环节来实现,优质服务可以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望和满意度,图书馆应将“读者至上”贯穿于全部工作环节,才会使人文精神建设富有成效。
一、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涵义
1、 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即人文主义精神,提倡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存在价值,主张尊重个人生存权利及发展机会。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是指图书馆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所蕴含的承认、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是一种具体化了的人文精神。它强调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以创造美与和谐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宗旨。这里的人,既包括作为图书馆服务主体的人——图书馆员,也包括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读者。图书馆是人们发展和完善自我,发掘自我价值、培养思想的重要场所、成为人文主义者所大力提倡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塑造高素质的社会公民,构建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因此,在新时期大力开展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至关重要的。
3、人文精神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人文精神与以人为本从内涵上是统一的,人文精神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包含了人文精神。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服务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是以实现人的价值为目标,图书馆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保障。
4、社会的进步要求发扬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的自我意识的显著提高,人们的社会进化观已经从致力于物的发展逐渐过渡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调人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社会的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首要条件,社会进步应以提高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人获得自由为体现。因此,现代图书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人文精神乃是整个社会进步潮流对它的要求。
二、图书馆服务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1、 知识信息的全面性体现人文精神
知识信息的全面性位于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之首,是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料需要的前提,是做好读者工作的保证。因此,采访工作应体现阮氏“书是为了利用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文献资料,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采访—文献加工—利用是一切图书馆的共性,所以采访工作与文献利用有着必要的联系。第二,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是以利用为主要目的的开放式的公益事业,与传统意义上的以收藏为主的“藏书楼”有着根本的区别,也与只为少数人服务的封闭式图书馆有着本质区别。可见,图书馆的发展要求采访工作遵循“书是为了利用的”原则。第三,采访工作应根据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情况制定,这些情况又是通过读者的阅读需求反映出来的,而图书馆的读者一般为该地区的基本固定成员,他们的阅读需求受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图书馆要按照读者的需求组织文献资源,所有图书馆任务、方针本身就包含了“文献是为利用的”原则。
2、文献布局体现人文精神
文献布局是文献组织的重要环节,它是将文献区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建立各种功能的文献库,为每种文献确立合理的存放位置,以便保存和利用。它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着馆藏的有效利用。因此,文献布局应立足于方便读者,实现阮氏“给读者所有的书”的原则。
我国传统的文献布局一般以用途和使用方式作为一级标示,划分为外借书库、阅览书库、参考书库等。再进一步或按学科、或按语种、或按载体形式划分。这种不分藏书新旧、不考虑利用率高低的划分标示,会使藏书分散,不利于读者利用。为了使文献布局符合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必须对传统的布局进行改进。以笔者之见,藏书布局应结合我国图书馆的特点,采用三线典藏制的布局体制,以便“给读者所有的书”。所谓三线典藏制,就是按照文献资料利用率的高低及新旧程度,结合服务方式方法,将藏书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组成一、二、三线书库的布局体制。一线为开架书库,收藏流通量最大的、多数为新近出版的文献资料,便于业余欣赏型和学习提高型读者利用;二线为半开架借阅的辅助书库,收藏参考性较强、利用率较高的书刊;三线为基本书库,即典藏书库,收藏供内部查考的文献。二、三线书库供学习提高型、专业研究型读者利用。采用三线典藏制不仅有利于各类型读者利用,而且有利于文献长期有效保存,最终实现“给读者所有的书”。
3、完善图书馆基础设施体现人文精神
图书馆要立足社会、服务全民,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全民终身学习,推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从而为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积蓄能量。完善图书馆基础设施和图书馆区域间的合理布局,使人们有书可读、有书能读,体现了阮氏“书是为了一切人而存在的”原则。
在我国,图书馆及其知识资源布局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集中在大中城市,而老、少、边地区和广大农村知识资源的拥有量极低,大多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最堪忧的是图书馆舍缺乏,科学知识贫乏,信息流通闭塞,要消除贫困,最根本的是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解决图书馆及其知识资源在老、少、边地区保障能力较低的问题,一是要加大这些地区的经费投入,加强图书馆的整体建设和馆内设施设备的建设。二是建立图书馆及其知识资源的保障机制,研究老、少、边地区图书馆图书保障、人才保障、经费保障等措施。三是建立流动图书馆(站),开展图书下乡活动,加强对基层的服务。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图书保障基层的能力,电子书库的开发和利用,使老、少、边地区能共享东部地区、大中城市优势的图书馆和其知识资源。为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为和谐社会打造优良的文化环境。
4、馆员队伍的培养体现人文精神
图书馆的全部工作价值是通过馆员的服务体现出来的,因而加强馆员队伍培养,对于提升服务水平至关重要。馆员是实施服务的使者,是实现人文精神的主体,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开发信息的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境界和奉献精神,针对不同读者传达不同的信息,实现个性化服务。一是用图书馆管理制度规范馆员的行为、举止、服务程序、职业道德准则,使人文关怀成为图书馆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二是定期对馆员进行礼仪、服饰、语言、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加强馆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服务水平;三是树立馆员无私的爱国、爱馆、爱人、爱工作的精神,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四是加强馆员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分析读者的阅读心理,挖掘读者潜在的阅读能力,缩小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做读者的良师益友。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想读者所未想,尽力为读者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这样才能发挥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三、在服务中拓展人文精神
1、用人理念
把人力放到一线服务,把专业人才放到第一线使用,职称职务越高越要到一线服务,发挥职能作用,才能体现图书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2、尊重读者
尊重读者突出表现在文献建设活动过程中的民主精神。图书馆要进什么样的书,首先要得到选书委员会的同意。因此,图书馆专业馆员分工负责与各系统、各专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倾听读者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专业动态、兴趣爱好,制定每年图书采购方案,然后提交采购。
3、开架借阅
实现开架借阅是体现“读者至上”思想的关键,因为它是“节约读者时间”的根本,允许读者进入书库直接在书架上自己挑选书刊,其特点是读者与藏书直接接触,读者可以直接了解书刊内容,决定取舍,省去由馆员取书的中间环节,充分节约读者查找文献的时间。
4、信任读者
读者应得到充分信任,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大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读者都可以带包入内,可以自由出入书库。读者除了可以运用图书馆的电脑设备外,可自己带手提电脑入内,设立还书收集箱,充分体现对读者的信任。
5、方便读者
图书馆的一切服务措施都要以方便读者为宗旨。例如,网上操作,读者可以不必到图书馆,可以在网上完成信息查询、完成续借等工作;设立电子邮件自动催还业务。为了方便读者在图书馆节假日休息期间还书,设立还书收集箱的做法,在浙江余姚图书馆早已开始,但凤毛麟角。其次,增设自动借阅机,读者可以通过自动借阅机完成图书借阅、续借等工作,借阅完成后可消磁带出馆。完成借阅操作后,电脑会自动打印出清单,让读者带走,清单上面列有条码号、书名、时间、归还日期等信息提示。
6、读者教育多样化
读者可以自由取阅图书馆的宣传资料,除了在服务台置备各种各样的宣传资料和图书馆的活动信息外,每层楼都设宣传资料取阅架,电梯内循环播放介绍图书馆、新书的专题资料,把读者检索教育、求职指南、图书馆服务指南都放在网上进行,经常开展免费讲座、培训。
7、读者利益的照顾
图书馆应把最好的位置让给读者,以人为本,一切从读者利益出发,为读者着想。在香港、澳门所建的图书馆面朝大海,大玻璃幕墙,玻璃外面的风景很精彩,阅览区大都设置玻璃墙;此外,有盲人导引线路,残疾人员可摇着轮椅无障碍地进入图书馆,有专供坐轮椅的读者上下楼梯的运行机械,图书馆与书库之间没有明显的分隔,甚至大统一,电子阅览、图书阅览、CD欣赏在一起,林立的书架、阅览的桌椅、查询的电脑、休闲的沙发同在一个空间中,真正体现方便读者,集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
总之,现代图书馆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服务对象广泛,是具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组成的读者群,对文献的需求各不相同。第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地飞速发展,书刊资料急剧膨胀,馆藏文献速增。将丰富的馆藏为读者所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必须坚持“读者至上”的指导原则,这是建立图书馆的根本指导思想,使图书馆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鸿业.浅谈图书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实践与融合[J].贵图刊,2009,(2).
[2] 张海卿.谈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人文精神[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
[3] 朱国萍.解读面向大众的图书馆关怀[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
[4] 张英华,刘亚南.浅析图书馆的人文精神[A].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
[5]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图书馆,2004,(1).
[6] 周进良,刘君君.未来图书馆是人文与技术的完美结合[J].图书与情报,2003,(5).
[7] 康万武.香港与内地图书馆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2,(3).
(作者简介:刘春梅(1960-)女,陕西米脂人,青海省水利厅馆员。)
一、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涵义
1、 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即人文主义精神,提倡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存在价值,主张尊重个人生存权利及发展机会。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是指图书馆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所蕴含的承认、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是一种具体化了的人文精神。它强调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以创造美与和谐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宗旨。这里的人,既包括作为图书馆服务主体的人——图书馆员,也包括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读者。图书馆是人们发展和完善自我,发掘自我价值、培养思想的重要场所、成为人文主义者所大力提倡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塑造高素质的社会公民,构建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因此,在新时期大力开展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至关重要的。
3、人文精神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人文精神与以人为本从内涵上是统一的,人文精神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包含了人文精神。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服务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是以实现人的价值为目标,图书馆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保障。
4、社会的进步要求发扬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的自我意识的显著提高,人们的社会进化观已经从致力于物的发展逐渐过渡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调人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社会的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首要条件,社会进步应以提高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人获得自由为体现。因此,现代图书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人文精神乃是整个社会进步潮流对它的要求。
二、图书馆服务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1、 知识信息的全面性体现人文精神
知识信息的全面性位于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之首,是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料需要的前提,是做好读者工作的保证。因此,采访工作应体现阮氏“书是为了利用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文献资料,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采访—文献加工—利用是一切图书馆的共性,所以采访工作与文献利用有着必要的联系。第二,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是以利用为主要目的的开放式的公益事业,与传统意义上的以收藏为主的“藏书楼”有着根本的区别,也与只为少数人服务的封闭式图书馆有着本质区别。可见,图书馆的发展要求采访工作遵循“书是为了利用的”原则。第三,采访工作应根据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情况制定,这些情况又是通过读者的阅读需求反映出来的,而图书馆的读者一般为该地区的基本固定成员,他们的阅读需求受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图书馆要按照读者的需求组织文献资源,所有图书馆任务、方针本身就包含了“文献是为利用的”原则。
2、文献布局体现人文精神
文献布局是文献组织的重要环节,它是将文献区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建立各种功能的文献库,为每种文献确立合理的存放位置,以便保存和利用。它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着馆藏的有效利用。因此,文献布局应立足于方便读者,实现阮氏“给读者所有的书”的原则。
我国传统的文献布局一般以用途和使用方式作为一级标示,划分为外借书库、阅览书库、参考书库等。再进一步或按学科、或按语种、或按载体形式划分。这种不分藏书新旧、不考虑利用率高低的划分标示,会使藏书分散,不利于读者利用。为了使文献布局符合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必须对传统的布局进行改进。以笔者之见,藏书布局应结合我国图书馆的特点,采用三线典藏制的布局体制,以便“给读者所有的书”。所谓三线典藏制,就是按照文献资料利用率的高低及新旧程度,结合服务方式方法,将藏书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组成一、二、三线书库的布局体制。一线为开架书库,收藏流通量最大的、多数为新近出版的文献资料,便于业余欣赏型和学习提高型读者利用;二线为半开架借阅的辅助书库,收藏参考性较强、利用率较高的书刊;三线为基本书库,即典藏书库,收藏供内部查考的文献。二、三线书库供学习提高型、专业研究型读者利用。采用三线典藏制不仅有利于各类型读者利用,而且有利于文献长期有效保存,最终实现“给读者所有的书”。
3、完善图书馆基础设施体现人文精神
图书馆要立足社会、服务全民,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全民终身学习,推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从而为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积蓄能量。完善图书馆基础设施和图书馆区域间的合理布局,使人们有书可读、有书能读,体现了阮氏“书是为了一切人而存在的”原则。
在我国,图书馆及其知识资源布局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集中在大中城市,而老、少、边地区和广大农村知识资源的拥有量极低,大多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最堪忧的是图书馆舍缺乏,科学知识贫乏,信息流通闭塞,要消除贫困,最根本的是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解决图书馆及其知识资源在老、少、边地区保障能力较低的问题,一是要加大这些地区的经费投入,加强图书馆的整体建设和馆内设施设备的建设。二是建立图书馆及其知识资源的保障机制,研究老、少、边地区图书馆图书保障、人才保障、经费保障等措施。三是建立流动图书馆(站),开展图书下乡活动,加强对基层的服务。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图书保障基层的能力,电子书库的开发和利用,使老、少、边地区能共享东部地区、大中城市优势的图书馆和其知识资源。为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为和谐社会打造优良的文化环境。
4、馆员队伍的培养体现人文精神
图书馆的全部工作价值是通过馆员的服务体现出来的,因而加强馆员队伍培养,对于提升服务水平至关重要。馆员是实施服务的使者,是实现人文精神的主体,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开发信息的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境界和奉献精神,针对不同读者传达不同的信息,实现个性化服务。一是用图书馆管理制度规范馆员的行为、举止、服务程序、职业道德准则,使人文关怀成为图书馆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二是定期对馆员进行礼仪、服饰、语言、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加强馆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服务水平;三是树立馆员无私的爱国、爱馆、爱人、爱工作的精神,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四是加强馆员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分析读者的阅读心理,挖掘读者潜在的阅读能力,缩小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做读者的良师益友。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想读者所未想,尽力为读者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这样才能发挥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三、在服务中拓展人文精神
1、用人理念
把人力放到一线服务,把专业人才放到第一线使用,职称职务越高越要到一线服务,发挥职能作用,才能体现图书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2、尊重读者
尊重读者突出表现在文献建设活动过程中的民主精神。图书馆要进什么样的书,首先要得到选书委员会的同意。因此,图书馆专业馆员分工负责与各系统、各专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倾听读者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专业动态、兴趣爱好,制定每年图书采购方案,然后提交采购。
3、开架借阅
实现开架借阅是体现“读者至上”思想的关键,因为它是“节约读者时间”的根本,允许读者进入书库直接在书架上自己挑选书刊,其特点是读者与藏书直接接触,读者可以直接了解书刊内容,决定取舍,省去由馆员取书的中间环节,充分节约读者查找文献的时间。
4、信任读者
读者应得到充分信任,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大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读者都可以带包入内,可以自由出入书库。读者除了可以运用图书馆的电脑设备外,可自己带手提电脑入内,设立还书收集箱,充分体现对读者的信任。
5、方便读者
图书馆的一切服务措施都要以方便读者为宗旨。例如,网上操作,读者可以不必到图书馆,可以在网上完成信息查询、完成续借等工作;设立电子邮件自动催还业务。为了方便读者在图书馆节假日休息期间还书,设立还书收集箱的做法,在浙江余姚图书馆早已开始,但凤毛麟角。其次,增设自动借阅机,读者可以通过自动借阅机完成图书借阅、续借等工作,借阅完成后可消磁带出馆。完成借阅操作后,电脑会自动打印出清单,让读者带走,清单上面列有条码号、书名、时间、归还日期等信息提示。
6、读者教育多样化
读者可以自由取阅图书馆的宣传资料,除了在服务台置备各种各样的宣传资料和图书馆的活动信息外,每层楼都设宣传资料取阅架,电梯内循环播放介绍图书馆、新书的专题资料,把读者检索教育、求职指南、图书馆服务指南都放在网上进行,经常开展免费讲座、培训。
7、读者利益的照顾
图书馆应把最好的位置让给读者,以人为本,一切从读者利益出发,为读者着想。在香港、澳门所建的图书馆面朝大海,大玻璃幕墙,玻璃外面的风景很精彩,阅览区大都设置玻璃墙;此外,有盲人导引线路,残疾人员可摇着轮椅无障碍地进入图书馆,有专供坐轮椅的读者上下楼梯的运行机械,图书馆与书库之间没有明显的分隔,甚至大统一,电子阅览、图书阅览、CD欣赏在一起,林立的书架、阅览的桌椅、查询的电脑、休闲的沙发同在一个空间中,真正体现方便读者,集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
总之,现代图书馆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服务对象广泛,是具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组成的读者群,对文献的需求各不相同。第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地飞速发展,书刊资料急剧膨胀,馆藏文献速增。将丰富的馆藏为读者所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必须坚持“读者至上”的指导原则,这是建立图书馆的根本指导思想,使图书馆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鸿业.浅谈图书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实践与融合[J].贵图刊,2009,(2).
[2] 张海卿.谈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人文精神[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
[3] 朱国萍.解读面向大众的图书馆关怀[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
[4] 张英华,刘亚南.浅析图书馆的人文精神[A].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
[5]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图书馆,2004,(1).
[6] 周进良,刘君君.未来图书馆是人文与技术的完美结合[J].图书与情报,2003,(5).
[7] 康万武.香港与内地图书馆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2,(3).
(作者简介:刘春梅(1960-)女,陕西米脂人,青海省水利厅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