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初中阶段地理科暂时不列入升学考试的范围,学生对地理科的学习普遍不重视。为此,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地理教学工作者首当其冲的任务。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巧用语文地理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有不少有关地理的知识,我们现在暂时把它称之为语文地理知识。语文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独到的妙处。请看初中语文《死海不死》一课,这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说明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的形成,死海的昨天和明天,而且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把奴隶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但当我们讲到世界地理的“西亚”时,学生还没有学到这篇课文,我便用这个典故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至于死海为什么会叫死海,它是如何形成的等方面的知识,则暂时不说,而是学生自己去阅读《死海不死》的课文,后来检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同学搞清楚了死海不死的迷,当然,两千多年前的罗马统帅狄杜将军那是无法明白俘虏淹不死的原因的,而把它归咎为俘虏神灵保佑了。这样把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穿插起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运用历史、古代诗歌进行地理教学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歌,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易读易背,其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现象,对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有辅助的作用,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选择一二首相关的典型作品穿插进去,既娓娓动听,又油然而生诗情画意,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学生获益匪浅,对教师则事半功倍。且看北朝民歌《敕勒川》对内蒙古草原自然风光的描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莽莽,风吹草低现牛羊。”诗歌的大意是:一马平川的敕勒草原,坐落在阴山的脚下。四垂的天象个蒙古包,笼罩着坦荡的原野。天是那么深邃蔚蓝,地是那么广阔无边。丰茂的牧草被风吹得一起一伏,一群群的牛羊现在眼前。“诗歌中描绘了北方草原的优美风光,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景象,俨然是一幅游牧民族的典型的风俗画,而且生动准确地表达了内蒙古高原的地形(平坦,辽阔),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温带草原)和主要从事的职业(畜牧业)等。当然,解放后,党领导当地人民兴修和扩大水利工程,使河套平原变成北国江南一事,还可以和这首诗对照,使学生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共产党。
3结合故事,民谚进行地理教学
在地理课中,适当结合故事、民谚进行教学,可以使课讲得更生动、形象。如讲述“中国的商业”一节时,课文是这样阐述的:什么是商业呢?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就是商业,有时俗称“做生意”或是“做买卖”。为什么说“做生意”或是“做买卖”就叫做商业?“商”原来它和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有关,传说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文王灭商朝以后,建立了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史称西周,周文王把原来的商朝的臣民当成是二等“公民”,叫他们曰:“商人”,不分给他们土地等其它的生产资料,这在当时简直置他们于死地,俗话说得好“天无绝人之路”,大活人哪会有被活活饿死的道理,这些完全失去生产资料被称作“商人”的人们,奋起抗争,另辟蹊径,流落民间,从事买卖活动来谋生,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从事买卖的群体越来越大,就把专门从事买卖活动叫做商业,这方面从业人员就叫商人。如今民间还有轻视“商人”的意识,认为“商人”抛头露面的低人一等,我就曾经在课堂上提问过平时没有做过生意的学生,敢不敢到大街上卖东西,齐声回答:“不敢”,也许这就是这个的遗风吧。学生听了兴味盎然。
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常用简单的通俗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言简意赅,其中不少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上课时若能灵活引用,也可以成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请看“耕南山,住北屋。”其大意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山应该是坐南朝北的,而人居住的房子却正好要坐北朝南,理由何在呢?由太阳的东升西落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北半球坐南朝北,相对来说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则显得阴凉,这恰好是适合林木的生长,坐北朝南的房子却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而较温暖,对于人的居住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特别是旧社会缺医少药的年代,温暖的环境,对于人的生活,生产就更显得重要了,连同家庭饲养的牲畜都会生长得更好,因此“住北屋”更能人丁兴旺,以前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把它归咎那是“风水”好,其实这是地理科学,在房屋建造上的运用,而并非迷信。同样现代的许多建筑也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一方面是较温暖,另一方面是因为太阳的东升西落,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射房间,做到冬暖夏凉。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更是不胜枚举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轰隆西虹雨。”“日晕三更鱼,月晕午时风。”“日出东方红,无雨便是风。”等等,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生活的过程中对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
总之,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在培养地理兴趣上下工夫,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能扯得太远、太多,而要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1巧用语文地理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有不少有关地理的知识,我们现在暂时把它称之为语文地理知识。语文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独到的妙处。请看初中语文《死海不死》一课,这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说明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的形成,死海的昨天和明天,而且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把奴隶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但当我们讲到世界地理的“西亚”时,学生还没有学到这篇课文,我便用这个典故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至于死海为什么会叫死海,它是如何形成的等方面的知识,则暂时不说,而是学生自己去阅读《死海不死》的课文,后来检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同学搞清楚了死海不死的迷,当然,两千多年前的罗马统帅狄杜将军那是无法明白俘虏淹不死的原因的,而把它归咎为俘虏神灵保佑了。这样把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穿插起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运用历史、古代诗歌进行地理教学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歌,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易读易背,其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现象,对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有辅助的作用,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选择一二首相关的典型作品穿插进去,既娓娓动听,又油然而生诗情画意,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学生获益匪浅,对教师则事半功倍。且看北朝民歌《敕勒川》对内蒙古草原自然风光的描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莽莽,风吹草低现牛羊。”诗歌的大意是:一马平川的敕勒草原,坐落在阴山的脚下。四垂的天象个蒙古包,笼罩着坦荡的原野。天是那么深邃蔚蓝,地是那么广阔无边。丰茂的牧草被风吹得一起一伏,一群群的牛羊现在眼前。“诗歌中描绘了北方草原的优美风光,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景象,俨然是一幅游牧民族的典型的风俗画,而且生动准确地表达了内蒙古高原的地形(平坦,辽阔),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温带草原)和主要从事的职业(畜牧业)等。当然,解放后,党领导当地人民兴修和扩大水利工程,使河套平原变成北国江南一事,还可以和这首诗对照,使学生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共产党。
3结合故事,民谚进行地理教学
在地理课中,适当结合故事、民谚进行教学,可以使课讲得更生动、形象。如讲述“中国的商业”一节时,课文是这样阐述的:什么是商业呢?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就是商业,有时俗称“做生意”或是“做买卖”。为什么说“做生意”或是“做买卖”就叫做商业?“商”原来它和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有关,传说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文王灭商朝以后,建立了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史称西周,周文王把原来的商朝的臣民当成是二等“公民”,叫他们曰:“商人”,不分给他们土地等其它的生产资料,这在当时简直置他们于死地,俗话说得好“天无绝人之路”,大活人哪会有被活活饿死的道理,这些完全失去生产资料被称作“商人”的人们,奋起抗争,另辟蹊径,流落民间,从事买卖活动来谋生,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从事买卖的群体越来越大,就把专门从事买卖活动叫做商业,这方面从业人员就叫商人。如今民间还有轻视“商人”的意识,认为“商人”抛头露面的低人一等,我就曾经在课堂上提问过平时没有做过生意的学生,敢不敢到大街上卖东西,齐声回答:“不敢”,也许这就是这个的遗风吧。学生听了兴味盎然。
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常用简单的通俗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言简意赅,其中不少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上课时若能灵活引用,也可以成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请看“耕南山,住北屋。”其大意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山应该是坐南朝北的,而人居住的房子却正好要坐北朝南,理由何在呢?由太阳的东升西落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北半球坐南朝北,相对来说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则显得阴凉,这恰好是适合林木的生长,坐北朝南的房子却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而较温暖,对于人的居住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特别是旧社会缺医少药的年代,温暖的环境,对于人的生活,生产就更显得重要了,连同家庭饲养的牲畜都会生长得更好,因此“住北屋”更能人丁兴旺,以前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把它归咎那是“风水”好,其实这是地理科学,在房屋建造上的运用,而并非迷信。同样现代的许多建筑也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一方面是较温暖,另一方面是因为太阳的东升西落,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射房间,做到冬暖夏凉。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更是不胜枚举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轰隆西虹雨。”“日晕三更鱼,月晕午时风。”“日出东方红,无雨便是风。”等等,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生活的过程中对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
总之,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在培养地理兴趣上下工夫,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能扯得太远、太多,而要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