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媒介素养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文明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特别是针对传媒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以后的实践工作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要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来获取相关资料。
研究方法上基本都是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相结合,主要运用实证调研、文献资料查阅和对比研究等方法,辅以观察法、访谈法等获取数据和信息,对传媒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深刻的归纳和分析,并进行论证和反思。调查对象为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三所高校的新闻传媒类专业的300名在校生,这三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特色皆有不同,充分体现的调查样本的广泛性。学生从大一至大四,专业涉及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汉语言文学、播音主持、网络与新媒体等。调查问卷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
通过调查统计、查阅资料以及观察和走访相关学生后发现,当前,传媒专业的大学生在理解和使用媒介时暴露出种种问题:
一、对网络媒介缺乏理性的认识
受众没有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深刻的影响,他们缺乏对网络媒介足够的理性认识,以及政府对信息实施控制缺乏认同感。现在的受众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要网络上爆出相关信息大部分网民就会跟帖,但是会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一般受众都会跟着主流意见走,而忽视了所报道事件背后的意义,这样会导致事件的真实情况永远不得报道。另外,一部分受众缺乏对媒介的道德规范的正确认知,对媒介传播的不良信息由很差的抵抗力。比如“兽兽门”事件,很多受众都在知道这样的不雅照片不应该在网上肆意流传,自己更不应该去下载观看,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都偷偷下载这些不雅照片,这就说明受众虽然在理论上知道某些事不应该做,但自身却缺乏自制力。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训练,往往建立在日常媒介接触的个人感性认知和经验判断的基础上,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媒介参与意识较弱,对自身在媒介环境中的能动性认识不足,欠缺独立思考、分析、创造信息的积极性,批判性思维与有效话语权的行使还有待加强。
二、利用网络来发展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部分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最常登录的网站类别是娱乐类、新闻时事类、招聘求职类和专业知识类,娱乐是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上网目的,大学生认为“上网不能直接促进专业学习,但能增强综合素质”,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还不能有效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江苏省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上网的大学生中,只有15%是为了学习,其他40%是上网聊天,25%是上网玩游戏等。许多学生在使用媒介时更多的是把网络当成娱乐消遣的工具,如QQ聊天、看电影、BBS论坛等。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的另一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推断。在问到“通常你上网时是否有明确目的计划”时,41.7%的人表示“有目的,但常常会中途去看别的内容”,33.8%的人“有明确目的,但完成后会去看别的内容”,还有19%的人没有目的,只是边在网上漫游边找感兴趣的内容,仅有5.2%的人“有非常明确目的,完成后就下线了”。
调查显示,对社交媒体中感兴趣的人依次为,明星占53%;朋友47占22%,名人占16%;网络大V占6%。在社交媒体选择的互粉好友依次为,选择同学占71%;选择熟悉的人占23%;选择明星占4%;选择请求“加我为好友”的任何人占2%。
三、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形成规范
在目前的状况下,教育部门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教育目的不明确、内容部系统、形式单一化。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仅限于表面,虽然有校内网,但主要是丰富知识、了解信息,学校缺乏系统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置,对学生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教学计划。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由专门的老师进行教学,提高广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并且能够坚决抵制不良信息。调查中50%的人不知道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含义,21.2%的人对媒介素养不太清楚。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比例也与上述数据相近。对于“你从哪里获得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内容”,多数人选择弃权,这显示多数人没有经过系统和专业的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
对当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的方面,选择比例高低排列依次是媒介选择能力、、媒介法律意识、媒介环境交往能力、媒介批判意识、媒介心理素质、媒介道德伦理观、,同时,弃权的比例逐项增加,从28%逐渐增加到59%。从选项排名上看,大学生的认识比较合理,但弃权的人数较多也说明有一部分人十分对媒介素养迷茫。对当今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程度的认识,只有3%的人选择不严重,2%的人选择不缺失,这说明大多数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有无必要以实施课程教育的形式进入大学校园,只有2%的人选择没必要。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教育应该以哪种形式出现,大家的认识比较多样化,但过半数者认为应当作为选修课。对媒介素养教育是否有必要列入国家的教育体制,只有5.8%人选择没必要。对于当今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多数人认为非常重要或重要。
虽然目前学校少有安排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但从入学第一学年开始,新闻传媒专业每学期都会开设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道德法规等专业必修课程,在这些课堂上,教师会剖析新闻案例,会用基本的理论指导学生实践,零零散散地介绍和传播了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获得的资料值得深思,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四、缺乏网络创新能力
网络创新管理是指受众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及其丰富的网络知识,通过自身努力进行创造革新以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综合。表现在学习、工作上,就是受众是否能够利用和选择对自己有用的网络信息,加以创造利用,从而转化成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是一种个体主动得媒介消费能力,是网络素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今受众虽然比较普遍的接触了电脑,但对网络资源的总结和归纳,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自我的加工和创造尚显缺乏,可见受众在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学科学习研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回答社交媒体上发表文字和图片的问题时,选择会说自己看到的事实并评论占22%;选择只讲述看到的事实占52%;选择只转发别人的文字和观点占24%;选择对别人讲述的事进行评论只占2%。
虽然受众频繁接触以及使用媒介,但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信息的反馈这方面很欠缺,对媒介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受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是很好的选择者、分析者、判断者、传播者。对于互联网这种全天候、全方位的媒体,当今社会的“90后”大学生体会到了其对社会规则的扰动。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网络信息,建设性享用网络资源,通过健康的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使自己能在网络环境中完善自我并参与社会发展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可习得的数字化生存技能。
新媒体具有便捷的使用方式和丰富的信息内容,强烈地吸引着年轻的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社交往来的主要工具,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价值取向。在媒介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必将承受更大的考验,做好媒介素养的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研究方法上基本都是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相结合,主要运用实证调研、文献资料查阅和对比研究等方法,辅以观察法、访谈法等获取数据和信息,对传媒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深刻的归纳和分析,并进行论证和反思。调查对象为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三所高校的新闻传媒类专业的300名在校生,这三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特色皆有不同,充分体现的调查样本的广泛性。学生从大一至大四,专业涉及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汉语言文学、播音主持、网络与新媒体等。调查问卷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
通过调查统计、查阅资料以及观察和走访相关学生后发现,当前,传媒专业的大学生在理解和使用媒介时暴露出种种问题:
一、对网络媒介缺乏理性的认识
受众没有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深刻的影响,他们缺乏对网络媒介足够的理性认识,以及政府对信息实施控制缺乏认同感。现在的受众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要网络上爆出相关信息大部分网民就会跟帖,但是会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一般受众都会跟着主流意见走,而忽视了所报道事件背后的意义,这样会导致事件的真实情况永远不得报道。另外,一部分受众缺乏对媒介的道德规范的正确认知,对媒介传播的不良信息由很差的抵抗力。比如“兽兽门”事件,很多受众都在知道这样的不雅照片不应该在网上肆意流传,自己更不应该去下载观看,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都偷偷下载这些不雅照片,这就说明受众虽然在理论上知道某些事不应该做,但自身却缺乏自制力。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训练,往往建立在日常媒介接触的个人感性认知和经验判断的基础上,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媒介参与意识较弱,对自身在媒介环境中的能动性认识不足,欠缺独立思考、分析、创造信息的积极性,批判性思维与有效话语权的行使还有待加强。
二、利用网络来发展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部分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最常登录的网站类别是娱乐类、新闻时事类、招聘求职类和专业知识类,娱乐是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上网目的,大学生认为“上网不能直接促进专业学习,但能增强综合素质”,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还不能有效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江苏省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上网的大学生中,只有15%是为了学习,其他40%是上网聊天,25%是上网玩游戏等。许多学生在使用媒介时更多的是把网络当成娱乐消遣的工具,如QQ聊天、看电影、BBS论坛等。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的另一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推断。在问到“通常你上网时是否有明确目的计划”时,41.7%的人表示“有目的,但常常会中途去看别的内容”,33.8%的人“有明确目的,但完成后会去看别的内容”,还有19%的人没有目的,只是边在网上漫游边找感兴趣的内容,仅有5.2%的人“有非常明确目的,完成后就下线了”。
调查显示,对社交媒体中感兴趣的人依次为,明星占53%;朋友47占22%,名人占16%;网络大V占6%。在社交媒体选择的互粉好友依次为,选择同学占71%;选择熟悉的人占23%;选择明星占4%;选择请求“加我为好友”的任何人占2%。
三、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形成规范
在目前的状况下,教育部门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教育目的不明确、内容部系统、形式单一化。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仅限于表面,虽然有校内网,但主要是丰富知识、了解信息,学校缺乏系统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置,对学生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教学计划。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由专门的老师进行教学,提高广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并且能够坚决抵制不良信息。调查中50%的人不知道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含义,21.2%的人对媒介素养不太清楚。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比例也与上述数据相近。对于“你从哪里获得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内容”,多数人选择弃权,这显示多数人没有经过系统和专业的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
对当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的方面,选择比例高低排列依次是媒介选择能力、、媒介法律意识、媒介环境交往能力、媒介批判意识、媒介心理素质、媒介道德伦理观、,同时,弃权的比例逐项增加,从28%逐渐增加到59%。从选项排名上看,大学生的认识比较合理,但弃权的人数较多也说明有一部分人十分对媒介素养迷茫。对当今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程度的认识,只有3%的人选择不严重,2%的人选择不缺失,这说明大多数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有无必要以实施课程教育的形式进入大学校园,只有2%的人选择没必要。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教育应该以哪种形式出现,大家的认识比较多样化,但过半数者认为应当作为选修课。对媒介素养教育是否有必要列入国家的教育体制,只有5.8%人选择没必要。对于当今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多数人认为非常重要或重要。
虽然目前学校少有安排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但从入学第一学年开始,新闻传媒专业每学期都会开设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道德法规等专业必修课程,在这些课堂上,教师会剖析新闻案例,会用基本的理论指导学生实践,零零散散地介绍和传播了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获得的资料值得深思,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四、缺乏网络创新能力
网络创新管理是指受众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及其丰富的网络知识,通过自身努力进行创造革新以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综合。表现在学习、工作上,就是受众是否能够利用和选择对自己有用的网络信息,加以创造利用,从而转化成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是一种个体主动得媒介消费能力,是网络素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今受众虽然比较普遍的接触了电脑,但对网络资源的总结和归纳,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自我的加工和创造尚显缺乏,可见受众在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学科学习研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回答社交媒体上发表文字和图片的问题时,选择会说自己看到的事实并评论占22%;选择只讲述看到的事实占52%;选择只转发别人的文字和观点占24%;选择对别人讲述的事进行评论只占2%。
虽然受众频繁接触以及使用媒介,但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信息的反馈这方面很欠缺,对媒介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受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是很好的选择者、分析者、判断者、传播者。对于互联网这种全天候、全方位的媒体,当今社会的“90后”大学生体会到了其对社会规则的扰动。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网络信息,建设性享用网络资源,通过健康的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使自己能在网络环境中完善自我并参与社会发展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可习得的数字化生存技能。
新媒体具有便捷的使用方式和丰富的信息内容,强烈地吸引着年轻的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社交往来的主要工具,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价值取向。在媒介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必将承受更大的考验,做好媒介素养的教育工作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