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颠覆性的教学模式改革,从重构课堂秩序出发,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带动教师的教学引领和支持。笔者通过调查“翻转课堂”的实施现状,基于调研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研究,摸索出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研究的初步策略和教学模型,并结合人教版“伴性遗传”一节教学案例的分析,展示该模式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深度融合
“翻转课堂”模式的教育改革创新在当下百花齐放的教育领域中能脱颖而出,与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课堂教学的成熟模式息息相关。俗话说“好马配好鞍”,不断兴起的多种多样信息技术为“翻转课堂”模式的革新提供了基础保障。正如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指出的“在未来10年,基础教育领域中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并将二者的关系定位为“一个整体”[1]。
一、“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背景
“翻转课堂”模式起源于美国,是一种颠覆性的教学模式改革,从重构课堂秩序出发,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带动教师的教学引领和支持[2]。
传统的一堂课总是遵循“先教后学+课后检测”的教学模式,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为起点,这里的“学”既有学生独立自学,又有合作共学、帮学互带,这里的“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学。当学生的“学”成为一堂课的源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就焕发出颠覆性的生命力,也必将发挥出其最大的特色和亮点[2]。而“翻转课堂”的“教”不是教师“喋喋不休”的“满堂灌”,是教师基于掌握学生“学”的基础情况,进行“四两拨千斤”的“醍醐灌顶”,是学生“山重水复”中“指点迷津”。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从根本上革新教学系统结构,调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系统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独立,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品质[3]。
二、“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现状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在宏观高层,最终还是需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平稳落地的,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基地,笔者通过调查“翻转课堂”的实施现状发现,目前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固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从教学理念方面来看,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轨道上,缺乏对教学改革创新的尝试勇气和决心。加上教学理论的“百家齐放”“各家争鸣”,和繁重的一线教学任务,多种原因造成一线的大部分教师无法静下心来,认真选择合适的教学改革方向,明确的改革思路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高屋建瓴的理念在真实落地时,如果没有切实有效地案例依托和教学模型指导,必然导致一线教师出现操作上架空和迷茫,而这也必将出现大部分教师会依据自身积累的经验而展开不规范的、甚至错误的操作,进一步导致大部分教师工作产生挫败感。
当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渐渐渗透了信息技术的运用,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何时?何地?选择何种手段?如何实行?使用完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问题必然应运而生,而纵观现有的资料和数据却很少能给出有效地解决方案,这也就导致了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出现盲目感。
三、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模型
在寻求信息技术与“翻转课堂”模式的深度融合探究中,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说”提出,多媒体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是能够作为一种有效促进教学系统结构与教学模式变革的工具,能够通过丰富教学环境,并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这些富有建设性的改革理念和实践指导,为一线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有力地推进作用。
为更好地为中学生物的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新思路,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新的可能,笔者根据中学生物学科课堂中的实践,以及后期的反思和修正,提炼出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模型(如图),试图通过该模型来展示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力求能够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模型[6]
(一)优选重点难点,借力信息技术
教师基于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环境的综合考虑,联合备课组全体教师集体讨论制定学生自学提纲,其内容可包括“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温故知新”“问题呈现”“自学检测”五部分,建议优选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高效奠定新知所需的知识基础。借力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是结合教学实际自己制作的“微课”,也可以是網络的优秀教学素材,是为学生推荐相关的网页链接等等,这些根据教学需要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应于课前(提前一天)发放给学生,有条件的也可以让学生从学年初期建立的资源包中进行获取。
(二)学生多元自学,探寻教学新知
学生在课前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依托媒体时代学习途径的多样和便捷,进行独立自学、合作共学、帮学互带,依托教师设计好的自学提纲,完成自学任务,实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学。学生通过多元自学产生认知冲突、初步自主建构知识,为接下来的高效课堂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师答疑点拨,科学统领全局
此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学生自学提纲的数据,由此发现每个学生“前概念”,摸清学生的“已知、错知和未知”,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推理学生的“能知、想知”,明确学生的“难知”,合理设置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实施教学环节,精确解决教学重难点,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 (四)师生互动互长,争创教学双赢
当学生的“先学”自主性不断增加,新知的掌握效率逐步提高,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學上就会得到更多地时空释放,有余力创设更深层次的问题情景,有余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该环节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现场师生的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互长,争创教学双赢[4]。
(五)当堂检测纠偏,深化学习认知
学生的学习认知程度,是一个不断暴露、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当堂检测”即是暴露学生学习认知程度的好机会,该环节依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现场收集、分析学生当堂检测的结果,教师可以从中再次发现学生隐性、错误的认知,及时纠错、纠偏、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深化学生对新知的学习认知。通过该环节,可以有效延续新知的深度教学,又可以为下一节教学埋下伏笔。
(六)课后复习延伸,建构完整体系
此环节是在学生完成知识的课堂学习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的长期存储和随时随地再现的优点,进行知识的内化及反思,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能力方法的应用;同时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可能出现的不同问题,延伸个性化的课堂学习,形成独具个性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此循环往复,教学则成为一个被反复检验、矫正、不断完善的持续动态系统[5]
为了更加直观展示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笔者结合该教学模型设计了人教版“伴性遗传”一节课的教学流程图(见下图)。
四、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建议
任何一种革新的教学模式策略研究都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探索实践过程中,笔者就发现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生物“翻转课堂”课堂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不同课型中的使用效果,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效果。因此,根据目前的实践反馈,应在后续研究中注意:根据不同课型的自身特色,吃透新课标,研究新考纲,在改良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近年来高效课堂的成功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反复进行课堂的实践、反馈、重构、完善等教学实际,尝试进一步提炼出“翻转课堂”课堂教学策略,探索“合适的才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科的本质。对于不合适的课型,必须要懂得取舍,把握分寸,切勿本末倒置,忽略生物教学的初心。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信息技术,2014(01):3-8.
[2]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进展[J].俞明雅,范蔚.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04)
[3]单英明.高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D].山东省威海高区第二实验小学,2015.
[4]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04):46-51.
[6]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17.
作者简介:蔡英娟(1979-),女,福建莆田人,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莆田第四中学中级教师
基金项目:福建省“十三五”第二批中学生物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指向核心素养养成的高中生物学教材插图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ZXSW-2019020。
关键词: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深度融合
“翻转课堂”模式的教育改革创新在当下百花齐放的教育领域中能脱颖而出,与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课堂教学的成熟模式息息相关。俗话说“好马配好鞍”,不断兴起的多种多样信息技术为“翻转课堂”模式的革新提供了基础保障。正如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指出的“在未来10年,基础教育领域中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并将二者的关系定位为“一个整体”[1]。
一、“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背景
“翻转课堂”模式起源于美国,是一种颠覆性的教学模式改革,从重构课堂秩序出发,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带动教师的教学引领和支持[2]。
传统的一堂课总是遵循“先教后学+课后检测”的教学模式,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为起点,这里的“学”既有学生独立自学,又有合作共学、帮学互带,这里的“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学。当学生的“学”成为一堂课的源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就焕发出颠覆性的生命力,也必将发挥出其最大的特色和亮点[2]。而“翻转课堂”的“教”不是教师“喋喋不休”的“满堂灌”,是教师基于掌握学生“学”的基础情况,进行“四两拨千斤”的“醍醐灌顶”,是学生“山重水复”中“指点迷津”。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从根本上革新教学系统结构,调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系统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独立,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品质[3]。
二、“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现状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在宏观高层,最终还是需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平稳落地的,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基地,笔者通过调查“翻转课堂”的实施现状发现,目前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固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从教学理念方面来看,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轨道上,缺乏对教学改革创新的尝试勇气和决心。加上教学理论的“百家齐放”“各家争鸣”,和繁重的一线教学任务,多种原因造成一线的大部分教师无法静下心来,认真选择合适的教学改革方向,明确的改革思路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高屋建瓴的理念在真实落地时,如果没有切实有效地案例依托和教学模型指导,必然导致一线教师出现操作上架空和迷茫,而这也必将出现大部分教师会依据自身积累的经验而展开不规范的、甚至错误的操作,进一步导致大部分教师工作产生挫败感。
当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渐渐渗透了信息技术的运用,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何时?何地?选择何种手段?如何实行?使用完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问题必然应运而生,而纵观现有的资料和数据却很少能给出有效地解决方案,这也就导致了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出现盲目感。
三、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模型
在寻求信息技术与“翻转课堂”模式的深度融合探究中,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说”提出,多媒体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是能够作为一种有效促进教学系统结构与教学模式变革的工具,能够通过丰富教学环境,并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这些富有建设性的改革理念和实践指导,为一线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有力地推进作用。
为更好地为中学生物的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新思路,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新的可能,笔者根据中学生物学科课堂中的实践,以及后期的反思和修正,提炼出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模型(如图),试图通过该模型来展示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力求能够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模型[6]
(一)优选重点难点,借力信息技术
教师基于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环境的综合考虑,联合备课组全体教师集体讨论制定学生自学提纲,其内容可包括“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温故知新”“问题呈现”“自学检测”五部分,建议优选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高效奠定新知所需的知识基础。借力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是结合教学实际自己制作的“微课”,也可以是網络的优秀教学素材,是为学生推荐相关的网页链接等等,这些根据教学需要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应于课前(提前一天)发放给学生,有条件的也可以让学生从学年初期建立的资源包中进行获取。
(二)学生多元自学,探寻教学新知
学生在课前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依托媒体时代学习途径的多样和便捷,进行独立自学、合作共学、帮学互带,依托教师设计好的自学提纲,完成自学任务,实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学。学生通过多元自学产生认知冲突、初步自主建构知识,为接下来的高效课堂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师答疑点拨,科学统领全局
此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学生自学提纲的数据,由此发现每个学生“前概念”,摸清学生的“已知、错知和未知”,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推理学生的“能知、想知”,明确学生的“难知”,合理设置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实施教学环节,精确解决教学重难点,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 (四)师生互动互长,争创教学双赢
当学生的“先学”自主性不断增加,新知的掌握效率逐步提高,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學上就会得到更多地时空释放,有余力创设更深层次的问题情景,有余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该环节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现场师生的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互长,争创教学双赢[4]。
(五)当堂检测纠偏,深化学习认知
学生的学习认知程度,是一个不断暴露、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当堂检测”即是暴露学生学习认知程度的好机会,该环节依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现场收集、分析学生当堂检测的结果,教师可以从中再次发现学生隐性、错误的认知,及时纠错、纠偏、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深化学生对新知的学习认知。通过该环节,可以有效延续新知的深度教学,又可以为下一节教学埋下伏笔。
(六)课后复习延伸,建构完整体系
此环节是在学生完成知识的课堂学习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的长期存储和随时随地再现的优点,进行知识的内化及反思,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能力方法的应用;同时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可能出现的不同问题,延伸个性化的课堂学习,形成独具个性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此循环往复,教学则成为一个被反复检验、矫正、不断完善的持续动态系统[5]
为了更加直观展示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笔者结合该教学模型设计了人教版“伴性遗传”一节课的教学流程图(见下图)。
四、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建议
任何一种革新的教学模式策略研究都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探索实践过程中,笔者就发现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生物“翻转课堂”课堂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不同课型中的使用效果,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效果。因此,根据目前的实践反馈,应在后续研究中注意:根据不同课型的自身特色,吃透新课标,研究新考纲,在改良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近年来高效课堂的成功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反复进行课堂的实践、反馈、重构、完善等教学实际,尝试进一步提炼出“翻转课堂”课堂教学策略,探索“合适的才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科的本质。对于不合适的课型,必须要懂得取舍,把握分寸,切勿本末倒置,忽略生物教学的初心。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信息技术,2014(01):3-8.
[2]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进展[J].俞明雅,范蔚.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04)
[3]单英明.高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D].山东省威海高区第二实验小学,2015.
[4]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04):46-51.
[6]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17.
作者简介:蔡英娟(1979-),女,福建莆田人,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莆田第四中学中级教师
基金项目:福建省“十三五”第二批中学生物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指向核心素养养成的高中生物学教材插图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ZXSW-201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