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到“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而乡土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新课改对乡土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很多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尝试着去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想通过发挥乡土资源“近、熟、亲”的优势,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目的,但是实际成效却不尽人意。以下是对我校历史与社会教研组十位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乡土资源基本情况所做的访谈调查结果的统计表:
从上面的统计结果发现:我校十位教师在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使用过乡土资源,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但在使用方法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有70%教师采用“随意穿插”的方式,仅有30%教师表示是根据学情,有目的地达成教学目标。这说明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为“博学生一笑”,不考虑教学实际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零碎地、无组织地随机使用一些乡土资源去“讨好”学生的现象较为普遍,结果虽“有趣”但无效,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教师对乡土资源与历史与社会学科如何实现有效整合缺乏相关思考(回答没有的占到70%),以致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乡土资源仅停留在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当前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因此整合乡土资源,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乡土资源是实践课程标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学好历史与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挖掘乡土乡情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别样红呢?
一、挖掘乡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缺陷
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长期以来,历史与社会课缺乏吸引力,就是历史与社会老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长远发展相去甚远。发掘乡土资源,整合乡土资源,在教学上适当地运用,能更清楚地说明教材,弥补教材之缺陷。
二、活用乡土资源渗透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情上和思想上的震动,激发出对家乡的强烈的感情,既能活跃课堂气氛,锻炼思维能力,又能增长见识,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本知识。
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因地制宜谋发展》一课时,教师提供关于家乡绍兴的一段材料——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它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之一,也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当要求学生说说家乡怎样才能更好地持续发展时,学生竟然说得是头头是道:地理位置优越,要加强跟周边地区的合作;民营经济发达,要继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旅游资源丰富,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把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运用得恰如其分,由此可见,学生对家乡的变化耳闻目睹,弥补了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如果能让学生体会到活学活用的乐趣,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通过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提高創造能力。
三、巧用乡土资源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产生很大差异。有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教学方式对知识掌握的不同效果:讲课6%,阅读10%,视听20%,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操作74%,教会学生立即应用所学知识90%。这组数据表明,课堂上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尤其要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巧用乡土材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如采用分组、辩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邀请有关人物来班级讲述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形式,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绍兴人杰地灵,家乡的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篇章。如大禹陵、鲁迅故居、沈园、秋瑾故居、柯岩、兰亭、安昌古镇……每当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纪念地时,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上那血与火辉映的鏖战画面与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便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顿时,神圣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爱乡责任感油然而生。
如在上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时,邀请革命前辈(学生的太爷爷)来到班级给学生讲述长征经历。爬草地、过雪山,吃的是草根,穿的是蓑衣,还要开展残酷的游击战争,那艰苦的经历一幕幕地通过他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懂得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加深了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感情。这种乡土内容的活动既深化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勤俭持家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资源异彩纷呈的今天,乡土资源为丰富教学内容,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利用契机。犹如一汪清泉不断地滋润着历史与社会课堂,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整合与运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能让教学充满活力与新奇,达成高于生活放眼世界的教学价值追求。
从上面的统计结果发现:我校十位教师在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使用过乡土资源,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但在使用方法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有70%教师采用“随意穿插”的方式,仅有30%教师表示是根据学情,有目的地达成教学目标。这说明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为“博学生一笑”,不考虑教学实际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零碎地、无组织地随机使用一些乡土资源去“讨好”学生的现象较为普遍,结果虽“有趣”但无效,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教师对乡土资源与历史与社会学科如何实现有效整合缺乏相关思考(回答没有的占到70%),以致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乡土资源仅停留在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当前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因此整合乡土资源,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乡土资源是实践课程标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学好历史与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挖掘乡土乡情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别样红呢?
一、挖掘乡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缺陷
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长期以来,历史与社会课缺乏吸引力,就是历史与社会老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长远发展相去甚远。发掘乡土资源,整合乡土资源,在教学上适当地运用,能更清楚地说明教材,弥补教材之缺陷。
二、活用乡土资源渗透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情上和思想上的震动,激发出对家乡的强烈的感情,既能活跃课堂气氛,锻炼思维能力,又能增长见识,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本知识。
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因地制宜谋发展》一课时,教师提供关于家乡绍兴的一段材料——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它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之一,也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当要求学生说说家乡怎样才能更好地持续发展时,学生竟然说得是头头是道:地理位置优越,要加强跟周边地区的合作;民营经济发达,要继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旅游资源丰富,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把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运用得恰如其分,由此可见,学生对家乡的变化耳闻目睹,弥补了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如果能让学生体会到活学活用的乐趣,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通过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提高創造能力。
三、巧用乡土资源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产生很大差异。有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教学方式对知识掌握的不同效果:讲课6%,阅读10%,视听20%,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操作74%,教会学生立即应用所学知识90%。这组数据表明,课堂上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尤其要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巧用乡土材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如采用分组、辩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邀请有关人物来班级讲述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形式,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绍兴人杰地灵,家乡的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篇章。如大禹陵、鲁迅故居、沈园、秋瑾故居、柯岩、兰亭、安昌古镇……每当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纪念地时,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上那血与火辉映的鏖战画面与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便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顿时,神圣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爱乡责任感油然而生。
如在上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时,邀请革命前辈(学生的太爷爷)来到班级给学生讲述长征经历。爬草地、过雪山,吃的是草根,穿的是蓑衣,还要开展残酷的游击战争,那艰苦的经历一幕幕地通过他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懂得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加深了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感情。这种乡土内容的活动既深化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勤俭持家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资源异彩纷呈的今天,乡土资源为丰富教学内容,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利用契机。犹如一汪清泉不断地滋润着历史与社会课堂,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整合与运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能让教学充满活力与新奇,达成高于生活放眼世界的教学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