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可行能力方法,首先分析居住福利的内涵,然后构建城镇居民居住福利水平的评价体系,从功能型和能力型两个维度衡量居住福利,最后运用熵值法实证测度城镇居民的居住福利值。研究表明,城镇居民在功能空间上的居住福利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能力空间上的居住福利水平发展不足,未来政府应注重能力空间上的建设以提高城镇居民居住福利水平。
关键词:城镇居住福利,功能,能力,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5)09-0013-19 收稿日期:2015-07-23
近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们居住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城镇居住福利状况令人担忧,如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差,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失配,公共资源城乡、区域分配不平衡,居住环境污染等。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了居住福利问题,如Wiebke Kuklys(2005)应用1991年和2000年英国家庭面板调查在涉及居住福利方面,用“物质福利”“住房”“健康生活”“情感支持”来衡量,Hunter&Smith(2005)在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理论基础上,应用2000年英国家庭面板调查数据考察了健康、住房、社会交往、休闲、拥有伴侣和就业6个方面的功能、能力与主观福利的相关性。国内学者郑思齐(2011)认为住房决定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交往空间,居住区位代表了一定的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资源。李红波(2013)考察全面福利中的居住空间福利,基于可行能力理论,运用改进的AMM模型对居住空间福利即不同群体居住区位选择可行能力进行阐释。但对居住福利的综合研究比较欠缺。
本文研究的居住福利是广义上的概念,不是主观幸福感,是可以客观衡量的居住福利,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社会福祉。从功能和能力的视角衡量居住福利水平,是从定量的角度创新性研究居住福利。本文以中部城市武汉为例,运用熵值法实证测算城市功能型和能力型福利值。
1 居住福利水平的理论分析和模型设定
1.1 居住的内涵与需求分析
居住,描述的是一种生活状态,在城市中安居是居民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的重要表现,居民享有良好的居住水平对居住公平、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日本早川和男在《居住福利论》中指出,居住是人人都有权享有的基本人权,不仅包括居住环境,还关系到居住者的生命安全和个体生存发展。本文所指的居住是广义上的居住,包括住房在内并涉及居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居住的选择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地点,一个是环境。居住是居住者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的目标,需要住房以及和住房相关的饮食、娱乐、教育、医疗、通勤、社会交往等一系列行为。
居住需求是人们居住行为的原动力,应该包括住房方面的居住需求和与住房相关的其他居住需求。住房需求应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主要有休养生息、遮风挡雨、繁衍后代等,这要求住房具有洗浴、休息、用餐、交往等功能和空间。非住房的居住需求应该是满足人们由住房所影响的就业、交通、教育、医疗、娱乐、交往、安全等需求。
1.2 居住福利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模型
1.2.1 居住福利的内涵
不同于传统的福利评价体系,森所描述的福利是通过功能和能力来体现,“功能”(Functions)包括一系列的“生活内容”,即“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和能够做什么”来展现人们的福利状况,体现的是生活质量。“能力”(Capabilities)表示“人们能够获得的各种功能性内容的多样组合”,展现了人们选择福利的自由。因此,当对某类目标人群进行福利测度的研究时,由于福利本身的复杂性,森(Sen,1997)的框架告诉我们应该从功能(function)或可行性能力(capability approach)方面进行研究,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功能或能力来刻画福利状况并没有明确,更没有形成一个量化评价福利的指标体系。
依据前面对居住需求的分析,可以看出居住福利是包括居住所需要的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公共资源,又涵盖与居住活动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安全和心理方面的内容。以居住为核心的物质资源是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和形式,住房周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就业机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要素构成了居民的居住福利(世界银行,1995)。日本的早川和男在《居住福利论》中认为,在当今社会居住权应当重视住所周边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即所谓的居住福利。本文研究的居住福利是广义上可以客观衡量的城市居民的居住福利,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对社会福利水平的测度理论和方法来衡量我国居住福利水平。
1.2.2 居住福利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所研究的居住福利是基于森所提出的“可行能力方法”,考查城市居民在城市生活中实现各种有价值的功能的实际能力组合,它考查居住本身以及与居住相关的多个方面的各种功能和能力的实现,包括住房、交通、环境等方方面面。因此,评价社会整体居民的居住福利水平重点在于评价能够实现“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目标,而传统的福利评价仅仅侧重评价实现的“功能”并未评价“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指标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居住福利的评价,本文在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比较基于森的可行能力建立的福利评价指标体系,着眼于居住福利水平构成的功能内容和能力内容,基于科学性、系统性、综合型、针对性、可量化的原则,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居住福利的构成框架(见图1),从收入、住房消费、住房状况、住房保障、环境、健康、交通等7大方面来衡量居住福利水平,因此居住福利函数可以表述为:
其中,income、housing consumption、housing condition、housing security、environment、health、transportation分别代表收入、住房消费、住房状况、住房保障、环境、健康、交通。 在居住福利的构成框架基础上,创造性的分别选择居住福利的功能型指标、能力型指标,已实现的居住福利水平用功能指标测量,潜在的居住福利水平用能力指标测量,居住福利的构成指标选择和指标解释见表1。
各个指标对居住功能水平和居住能力的影响程度有区别,指标的正号表示正向影响,负号表示负向影响,居住福利的构成重点是城镇居民的居住行为给人们所带来的福利,因此住房方面的指标选择比重较大。但是居住福利的内涵是比较广泛的,因此本文选择的指标不局限于住房方面,而是全面的选择影响居住福利水平的评价指标。以住房消费为例,对人们住房消费领域的功能和能力进行比较说明,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们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绝对数量提高很快,住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快速增长,这是在功能空间上提高了居住福利,但是能力空间上的居住福利水平则要考察居民的住房消费支付能力。由于人们收入增长与房价的过快增长并不同步,人们的居住消费能力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制约了能力空间上的居住福利增加,因此衡量居住福利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单一的功能福利,要综合考虑功能空间和能力空间上的福利水平。
2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来测算居住福利水平,一般步骤为:首先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然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其中确定指标的权重采用熵值法;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基本步骤:设有m个指标n个对象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则xij为第i个对象第j个指标的数值(i=1,2,…,n;j=1,2,…,m)。
2.1 数据标准化
2.6 第i个对象的综合评价值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居住福利功能型指标评价值Sf和居住福利能力型指标评价值Sc,S的值越大,表示城镇居民的居住福利水平越高。
3 基于可行能力理论视角的武汉市居住福利水平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Matlab软件,以武汉市为例,功能型指标研究区间为2003-2012年共10年,能力型指标的研究区间为2006-2012年(能力型指标2003-2005年部分值缺失,故选择2006-2012年为研究区间),数据来源为2002年至2013年《武汉统计年鉴》,得到2003-2012年功能型居住福利水平,如表2和图2,得到2006-2012年能力型居住福利水平,如表3和图3。
以上实证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不论是功能型评价指标还是能力型评价指标测度的武汉市居住福利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从功能福利水平来看,功能型居住福利表示城镇居民已经实现的居住福利水平,功能空间上的居住福利水平从2003年的0.4068上升到2012年的0.8362。功能福利值的不断上升表明人们的居住福利水平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武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8524.52元提高到2012年的27061元,商品住宅销售额迅速增长,住房消费的增长极大提高了居住福利水平。从住房状况来看,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03年的23.93平方米上升到2012年的33.5平方米,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从住房保障来看,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低收入弱势群体的住房贫困问题,城市医疗和公共交通设施的改善也提高了居住福利水平。从环境来看,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下环境污染对城市居住宜人性影响越来越大,今后对居住福利水平的作用仍会持续增强。综合来说,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还是有了相当的改善,功能方面的总体居住福利水平在不断提高。
从能力福利水平来看,能力空间上的居住福利水平从2006年的0.5449上升到2012年的0.8295,增长52%,比功能福利较缓慢。这说明城镇居住福利能力发展较不足,首先看收入指标,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中低收入群体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较弱。从住房消费的角度来看,城市居民人年均居住消费性支出从2003年的828.12元上升到2012年的1497.84元,增速远远低于城市平均房价上涨的速度,这说明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不足。从住房状况来看,住房自有率变化比较平稳并有了一定的提高,都在80%左右,是因为城镇居民一部分由于单位房改获得了价格较便宜的产权住房,由于刚性需求的驱动,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城镇居民有强烈的购买住房以改善居住条件的动机。从住房保障情况来看,保障性住房的投入逐年增加,并由原来的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主发展为大力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包括廉租房),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流动人口和新就业的大学生都在保障范围内,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从环境方面来看,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能力空间的居住福利起了很积极的作用。从交通和医疗方面来看,交通和医疗的支出占GDP的比重稳中有升,人们就医和通行更加便利。因此,从整体上看城镇居民能力空间上的居住福利是稳定上升,但相对功能型居住福利水平较落后,这说明居住福利在能力发展上仍不足,居民在居住福利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居住福利能力的有效供给相对欠缺。
4 结论
城市居民在潜在能力方面的居住福利水平相对不足表示城镇居民在未来提高居住生活水平的能力缺乏,森(1985)认为这种缺乏是对追求和获取自由的限制。首先看收入方面,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可支付能力(一般用房价收入比衡量)不足,收入整体水平决定了城市居民缺乏提高居住水平的经济实力。然后从住房消费方面来看,在商品房消费额逐年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家庭人均住房消费支出水平增长较慢,这说明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消费能力不足,居住福利改善的空间较小。从交通、健康方面来看,其支出占GDP的支出持续增长,对改善居住福利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政府对住房保障方面的大力投入对未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和提高居住福利水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从环境方面来看,经济快速增长下的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城市发展的大量建设活动造成的城市污染也不容忽视,大规模建设的城市运动对人们的居住生活有着方方面面的综合影响。总的来看,从功能增长的角度分析,城镇居住福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居住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从能力增长角度来看,城市居住福利水平相对较低,表示人们未来可实现的生活内容的能力不足,因此能力空间上的建设是未来提高城镇居住福利的关键。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住房改革政策,以从能力方面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Sen,A.K.Well-being,Agency and Freedom:The DeweyLectures.Journal of Philosophy.1985
2.何强.福利测度方法的研究述评.财经问题研究.2009.7
3.方福前 吕文慧.中国城镇居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阿马蒂亚·森的能力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管理世界.2009.4
4.李红波 徐宁 刘滢鸿.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下的居住福利测度——以昆明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3.2
5.聂鑫.微观个体福利的测度理论、计量及其实证研究文献评述.理论月刊.2013.12
6.Des Gasper.人类福利——概念和概念化.世界经济文慧.2005.3
7.郑峰 王巧芝 高学辉 张序萍.Matlab与熵值法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
作者简介:
贾晶,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武汉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管理。
Abstract:The paper applies 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 to measure urban residential welfare based on“Functions”and“Capabilities”in Sen’s“Capability Approach”.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adequacy of capability is eroding the growth of functions.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pability to improve the urban residential welfare.
Keywords:Urban residential welfare,Functions,Capabilities,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
陈品禄/责任编辑
关键词:城镇居住福利,功能,能力,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5)09-0013-19 收稿日期:2015-07-23
近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们居住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城镇居住福利状况令人担忧,如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差,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失配,公共资源城乡、区域分配不平衡,居住环境污染等。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了居住福利问题,如Wiebke Kuklys(2005)应用1991年和2000年英国家庭面板调查在涉及居住福利方面,用“物质福利”“住房”“健康生活”“情感支持”来衡量,Hunter&Smith(2005)在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理论基础上,应用2000年英国家庭面板调查数据考察了健康、住房、社会交往、休闲、拥有伴侣和就业6个方面的功能、能力与主观福利的相关性。国内学者郑思齐(2011)认为住房决定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交往空间,居住区位代表了一定的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资源。李红波(2013)考察全面福利中的居住空间福利,基于可行能力理论,运用改进的AMM模型对居住空间福利即不同群体居住区位选择可行能力进行阐释。但对居住福利的综合研究比较欠缺。
本文研究的居住福利是广义上的概念,不是主观幸福感,是可以客观衡量的居住福利,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社会福祉。从功能和能力的视角衡量居住福利水平,是从定量的角度创新性研究居住福利。本文以中部城市武汉为例,运用熵值法实证测算城市功能型和能力型福利值。
1 居住福利水平的理论分析和模型设定
1.1 居住的内涵与需求分析
居住,描述的是一种生活状态,在城市中安居是居民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的重要表现,居民享有良好的居住水平对居住公平、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日本早川和男在《居住福利论》中指出,居住是人人都有权享有的基本人权,不仅包括居住环境,还关系到居住者的生命安全和个体生存发展。本文所指的居住是广义上的居住,包括住房在内并涉及居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居住的选择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地点,一个是环境。居住是居住者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的目标,需要住房以及和住房相关的饮食、娱乐、教育、医疗、通勤、社会交往等一系列行为。
居住需求是人们居住行为的原动力,应该包括住房方面的居住需求和与住房相关的其他居住需求。住房需求应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主要有休养生息、遮风挡雨、繁衍后代等,这要求住房具有洗浴、休息、用餐、交往等功能和空间。非住房的居住需求应该是满足人们由住房所影响的就业、交通、教育、医疗、娱乐、交往、安全等需求。
1.2 居住福利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模型
1.2.1 居住福利的内涵
不同于传统的福利评价体系,森所描述的福利是通过功能和能力来体现,“功能”(Functions)包括一系列的“生活内容”,即“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和能够做什么”来展现人们的福利状况,体现的是生活质量。“能力”(Capabilities)表示“人们能够获得的各种功能性内容的多样组合”,展现了人们选择福利的自由。因此,当对某类目标人群进行福利测度的研究时,由于福利本身的复杂性,森(Sen,1997)的框架告诉我们应该从功能(function)或可行性能力(capability approach)方面进行研究,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功能或能力来刻画福利状况并没有明确,更没有形成一个量化评价福利的指标体系。
依据前面对居住需求的分析,可以看出居住福利是包括居住所需要的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公共资源,又涵盖与居住活动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安全和心理方面的内容。以居住为核心的物质资源是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和形式,住房周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就业机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要素构成了居民的居住福利(世界银行,1995)。日本的早川和男在《居住福利论》中认为,在当今社会居住权应当重视住所周边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即所谓的居住福利。本文研究的居住福利是广义上可以客观衡量的城市居民的居住福利,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对社会福利水平的测度理论和方法来衡量我国居住福利水平。
1.2.2 居住福利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所研究的居住福利是基于森所提出的“可行能力方法”,考查城市居民在城市生活中实现各种有价值的功能的实际能力组合,它考查居住本身以及与居住相关的多个方面的各种功能和能力的实现,包括住房、交通、环境等方方面面。因此,评价社会整体居民的居住福利水平重点在于评价能够实现“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目标,而传统的福利评价仅仅侧重评价实现的“功能”并未评价“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指标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居住福利的评价,本文在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比较基于森的可行能力建立的福利评价指标体系,着眼于居住福利水平构成的功能内容和能力内容,基于科学性、系统性、综合型、针对性、可量化的原则,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居住福利的构成框架(见图1),从收入、住房消费、住房状况、住房保障、环境、健康、交通等7大方面来衡量居住福利水平,因此居住福利函数可以表述为:
其中,income、housing consumption、housing condition、housing security、environment、health、transportation分别代表收入、住房消费、住房状况、住房保障、环境、健康、交通。 在居住福利的构成框架基础上,创造性的分别选择居住福利的功能型指标、能力型指标,已实现的居住福利水平用功能指标测量,潜在的居住福利水平用能力指标测量,居住福利的构成指标选择和指标解释见表1。
各个指标对居住功能水平和居住能力的影响程度有区别,指标的正号表示正向影响,负号表示负向影响,居住福利的构成重点是城镇居民的居住行为给人们所带来的福利,因此住房方面的指标选择比重较大。但是居住福利的内涵是比较广泛的,因此本文选择的指标不局限于住房方面,而是全面的选择影响居住福利水平的评价指标。以住房消费为例,对人们住房消费领域的功能和能力进行比较说明,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们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绝对数量提高很快,住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快速增长,这是在功能空间上提高了居住福利,但是能力空间上的居住福利水平则要考察居民的住房消费支付能力。由于人们收入增长与房价的过快增长并不同步,人们的居住消费能力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制约了能力空间上的居住福利增加,因此衡量居住福利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单一的功能福利,要综合考虑功能空间和能力空间上的福利水平。
2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来测算居住福利水平,一般步骤为:首先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然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其中确定指标的权重采用熵值法;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基本步骤:设有m个指标n个对象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则xij为第i个对象第j个指标的数值(i=1,2,…,n;j=1,2,…,m)。
2.1 数据标准化
2.6 第i个对象的综合评价值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居住福利功能型指标评价值Sf和居住福利能力型指标评价值Sc,S的值越大,表示城镇居民的居住福利水平越高。
3 基于可行能力理论视角的武汉市居住福利水平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Matlab软件,以武汉市为例,功能型指标研究区间为2003-2012年共10年,能力型指标的研究区间为2006-2012年(能力型指标2003-2005年部分值缺失,故选择2006-2012年为研究区间),数据来源为2002年至2013年《武汉统计年鉴》,得到2003-2012年功能型居住福利水平,如表2和图2,得到2006-2012年能力型居住福利水平,如表3和图3。
以上实证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不论是功能型评价指标还是能力型评价指标测度的武汉市居住福利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从功能福利水平来看,功能型居住福利表示城镇居民已经实现的居住福利水平,功能空间上的居住福利水平从2003年的0.4068上升到2012年的0.8362。功能福利值的不断上升表明人们的居住福利水平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武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8524.52元提高到2012年的27061元,商品住宅销售额迅速增长,住房消费的增长极大提高了居住福利水平。从住房状况来看,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03年的23.93平方米上升到2012年的33.5平方米,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从住房保障来看,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低收入弱势群体的住房贫困问题,城市医疗和公共交通设施的改善也提高了居住福利水平。从环境来看,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下环境污染对城市居住宜人性影响越来越大,今后对居住福利水平的作用仍会持续增强。综合来说,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还是有了相当的改善,功能方面的总体居住福利水平在不断提高。
从能力福利水平来看,能力空间上的居住福利水平从2006年的0.5449上升到2012年的0.8295,增长52%,比功能福利较缓慢。这说明城镇居住福利能力发展较不足,首先看收入指标,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中低收入群体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较弱。从住房消费的角度来看,城市居民人年均居住消费性支出从2003年的828.12元上升到2012年的1497.84元,增速远远低于城市平均房价上涨的速度,这说明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不足。从住房状况来看,住房自有率变化比较平稳并有了一定的提高,都在80%左右,是因为城镇居民一部分由于单位房改获得了价格较便宜的产权住房,由于刚性需求的驱动,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城镇居民有强烈的购买住房以改善居住条件的动机。从住房保障情况来看,保障性住房的投入逐年增加,并由原来的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主发展为大力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包括廉租房),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流动人口和新就业的大学生都在保障范围内,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从环境方面来看,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能力空间的居住福利起了很积极的作用。从交通和医疗方面来看,交通和医疗的支出占GDP的比重稳中有升,人们就医和通行更加便利。因此,从整体上看城镇居民能力空间上的居住福利是稳定上升,但相对功能型居住福利水平较落后,这说明居住福利在能力发展上仍不足,居民在居住福利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居住福利能力的有效供给相对欠缺。
4 结论
城市居民在潜在能力方面的居住福利水平相对不足表示城镇居民在未来提高居住生活水平的能力缺乏,森(1985)认为这种缺乏是对追求和获取自由的限制。首先看收入方面,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可支付能力(一般用房价收入比衡量)不足,收入整体水平决定了城市居民缺乏提高居住水平的经济实力。然后从住房消费方面来看,在商品房消费额逐年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家庭人均住房消费支出水平增长较慢,这说明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消费能力不足,居住福利改善的空间较小。从交通、健康方面来看,其支出占GDP的支出持续增长,对改善居住福利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政府对住房保障方面的大力投入对未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和提高居住福利水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从环境方面来看,经济快速增长下的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城市发展的大量建设活动造成的城市污染也不容忽视,大规模建设的城市运动对人们的居住生活有着方方面面的综合影响。总的来看,从功能增长的角度分析,城镇居住福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居住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从能力增长角度来看,城市居住福利水平相对较低,表示人们未来可实现的生活内容的能力不足,因此能力空间上的建设是未来提高城镇居住福利的关键。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住房改革政策,以从能力方面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Sen,A.K.Well-being,Agency and Freedom:The DeweyLectures.Journal of Philosophy.1985
2.何强.福利测度方法的研究述评.财经问题研究.2009.7
3.方福前 吕文慧.中国城镇居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阿马蒂亚·森的能力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管理世界.2009.4
4.李红波 徐宁 刘滢鸿.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下的居住福利测度——以昆明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3.2
5.聂鑫.微观个体福利的测度理论、计量及其实证研究文献评述.理论月刊.2013.12
6.Des Gasper.人类福利——概念和概念化.世界经济文慧.2005.3
7.郑峰 王巧芝 高学辉 张序萍.Matlab与熵值法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
作者简介:
贾晶,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武汉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管理。
Abstract:The paper applies 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 to measure urban residential welfare based on“Functions”and“Capabilities”in Sen’s“Capability Approach”.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adequacy of capability is eroding the growth of functions.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pability to improve the urban residential welfare.
Keywords:Urban residential welfare,Functions,Capabilities,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
陈品禄/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