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幻象里的情感世界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2874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部视觉效果很美也很有意境的电影,电影节奏很慢,让观影者充分感受影片画面的美。枯树、雾气缭绕的山和湖水是影片给人印象深刻的景境:湖光山色,月光下,湖中孤岛上的树,深秋中褪尽了繁叶,默默的站着,没有任何动物和人在画面中,只有湖面上雾气在起舞、变化镜头移动,似乎有什么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群,一群鸟在鸣叫中飞起,远去,片刻,一只孤鸟艰难起飞,转向另一个方向独自飞去……这个镜头长得超过人们通常的观影经验,也许这就是侯孝贤设计的“陌生化效果”,他要告诉大家:这就是刺客聂隐娘的感情世界:孤傲,不失自信。
  青鸾的命运
  聂隐娘的孤傲根源于幼年时代的情感创伤。聂隐娘本名叫聂窈,因为排行第七,被称为窈儿或窈七。她与表哥田季安是青梅竹马的恋人。田季安十岁那年在一场重病中几乎死去,窈儿一直守护在身旁,任何人都无法把她拉开。由于政治需要,田季安的母亲嘉诚公主安排田季安另娶他人,窈儿备受伤害,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牺牲是政治成功经常必须付出的代价。小小少女窈七居然冒死闯入情敌家中,结果被护卫所伤。家人为保其性命将她交由道姑带入深山研修武功。十三年后,窈儿成了剑术精湛的刺客,一个无名无姓的“黑衣女子”,她的情感也被深深压抑在心底,就像冬日里的树木,没有绿叶,只有光秃的枝条刺向云天。侯孝贤电影《刺客聂隐娘》的戏剧冲突正是建立在这种矛盾性的基础之上:隐娘的师傅道姑娘娘作为唐王朝的代表令她去刺杀表哥、魏博的现任主公田季安,背景是唐王朝中央政府开始对河溯诸藩镇开始采取军事行动。电影一开始就把窈七置于家与国相分裂以及情感与责任相互对立,并且殊死搏斗的价值冲突之中。莎士比亚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的悲剧性难题同样悬置在窈儿的心中,也是电影努力表现且思考的。
  在人们的心理习惯中,侠客都是一类意志坚强、武功超越常人的特殊人种,较少人性的弱点,具有超常甚至超自然的能力,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神的英雄,即便女侠也是如此。电影《刺客聂隐娘》第一个重要的情节是沐浴,这的确不像是武侠片,而有点色情片的意味,起码给观众一个期待。刺客聂隐娘在十分讲究的大铜浴缸中沐浴;远处传来的音乐声是古筝《青鸾狂舞》。在这一曲动人心魄的乐曲中,隐娘抑制不住地哭泣起来,青鸾的命运似乎也是她不可摆脱的宿命:
  “宾国国王得一青鸾,三年不鸣,夫人谓,鸾见同类则鸣,何不悬镜照之。青鸾见影悲鸣,对镜终宵奋舞而绝。”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把青鸾看作中国版的喀索斯。有趣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侯孝贤的电影里,聂隐娘没有走上哈姆雷特那种以死亡为归宿的悲剧性道路,她走上了另一条心路历程,悲剧的宿命被破解了。
  世俗的回归
  在电影里,沐浴是聂隐娘从高大上的神圣世界回归世俗世界的一个仪式。沐浴之后她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裙装,俨然一个贵族大家闺秀。她与她要刺杀的对象田季安曾是青梅竹马的恋人,他们的感情得到了长辈的认可和鼓励。田季安的母亲,在田季安冠礼时把大唐皇帝亲授的玉玦分送给了窈儿和田季安。从人类学的角度讲,授玉行为是一个仪式,窈儿与田季安之间具有了一种庄严的联系,一个神圣的契约。然而,有一种十分强大的力量使窈七迅速回到了“黑衣女子”的立场和身份。刺客聂隐娘开始行动了。
  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动刺杀是明杀。按田季安的说法:“她是让我死得明白。”窈儿首先遗弃了玉玦,青梅竹马时代的恋情在她看来已经死去。田季安不仅娶妻生子,而且又有了一位新宠胡姬。作为刺客的聂隐娘暗中观察着田季安与新欢的恩爱,其感情无疑是十分复杂的,奇怪的是,她并没有愤怒,而是平静地将田季安引出闺房格杀一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聂隐娘并未真正下手,在一番搏杀后,她静静地转身离开,给田季安留下巨大的恐惧。
  刺客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杀手。在古代社会,刺客文化建立在绝对忠诚的基础上,没有自己的感情和价值判断。按照聂隐娘的师傅道姑的说法,隐娘的弱点是她有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影片中展示的对立的双方是:中央政府、皇权和神权为一方,因为道姑娘娘的缘故,刺客聂隐娘还受恩泽于这一方;另一边是背叛恋情的藩镇主公,性格暴躁,对抗朝廷,还贪恋美色,当然,在这一边,与隐娘有着多方面的血缘及情感上的联系。聂隐娘似乎面临着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相类似的选择:国家利益还是血缘的亲情?聂窈不同于安提戈涅,她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选择跳出这个二元对立你死我活的残酷世界,走向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应该说,在作出这个选择之后,窈儿才真正转变成为聂隐娘,这时刺客的剑术已经与她无关了。
  黑衣女子在第一次刺杀田季安时给了田主公足够的震慑,她本可轻松取其性命,但放弃了。当她再次潜入田季安与胡姬的闺房時,此时田季安已明白窈儿的动机是要他明白背叛爱情和反抗朝廷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他以内疚的口吻向胡姬讲述了他与窈儿青梅竹马时期的恋情以及窈儿个性中的倔强与执着。暗中窥视的黑衣女子听到这一切,她意识到田季安心里仍然有她,胡姬也深深地同情于她。刺杀者的决心开始动摇了,她选择再次转身而去。
  从历史地平线隐去
  如果说残留的爱情或者说少年时代纯真爱情的余韵首先干扰了黑衣女子的刺杀行动的话,那么接下来父女关系的骨肉亲情则把黑衣女子重新转变成了大家闺秀窈儿了。爱情因素的扰乱使黑衣女子的刺杀行动不断延宕,“To be, or not to be”的困顿使她无意之中卷入魏博内部的政治斗争。田季安暴怒之下将田兴贬至临清任职,委派黑衣女子的父亲聂峰护送,途中遭受伏击和杀戮,危急时刻黑衣女子挺身而出,救下父亲和舅舅。在给家父疗伤时听到父亲讲述魏博与朝廷的关系,以及她身世背后的故事,父亲一句“我真不该让道姑把你带走”深深打动窈儿,她终于明白自己始终是父亲心爱的女儿,父母并没有抛弃她。在父女俩的深情谈话间,导演打入一个长镜头:湖水中的小岛,岛上静寂的树木枝干,湖面上雾气缭绕……飞鸟惊起远去。这个长镜头是聂隐娘从黑衣女子到窈儿转折的视觉性表达,导演把主人翁看不见的心理变化用影像语言准确再现出来。从此以后,聂隐娘不再延宕。她和田元氏夫人派来的刺客果断交手,在胡姬遭暗杀时援手相救,与师傅道姑决绝分手,在道姑突袭时礼貌还手,以及处理完与魏博的情仇恩怨后回到磨镜少年暂住的村庄寻找磨镜少年,开始人生新的阶段,把唐王朝与藩镇魏博,少年的恋情与背叛的伤痛,父母的养育和亲情的误伤,剑客的侠义和恩师的栽培统统推到历史的“过去”。聂氏女子从历史的地平线隐去,把思考和评价留给后人。
  一个刺客放弃恐怖袭击转过身去追求有意义的日常生活,这样一个话题对于恐怖主义盛行的当代社会和文化而言无疑有其价值和意义。恐怖主义危机无疑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大难题,它的根源仍然是社会矛盾和压迫。当压迫和社会矛盾足够巨大,超出了人们能够正常忍受的极限,而社会暂时又没有一个可行的办法来消解这种矛盾缓解巨大的压迫时,恐怖袭击就是不可避免的。每一个有良知和富于同情心的人们,可以做到的也许只有像聂隐娘那样,选择放下,转过身去,找到自己生命可以伸展、呈现、呼吸和悠闲的方式,不再受局限于各种政策的政治立场缠绕,各种主义或学说的游说,各种恩泽的情感契约的牵绊等等,走自己喜欢走的路,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其他文献
一个成功的电影节,不会用钱去评判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我们在这里没有票房的困惑,也没有一些舆论的干扰,在这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个电影人的自由、受到的尊敬和我们的平等。  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29日落下帷幕。今年电影节首次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具体承办。体制的改革带来新动力,呈现出新气象、新活力和新的社会影响力。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首次确立“亚洲、华语、新人”的办节定位,从规范评奖、扩大影展、整合
期刊
跨越边缘,疯狂成就艺术  在这篇1948年9月写下的《声明》、也是名副其实的原生艺术宣言中,我们的朋友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极为严正地提出“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并关在精神病院中的患者创作的”艺术作品具有的特殊价值,以及我们对其抱有的特别的同情。无需赘言,我完全赞同他的宣言:“那些用来判定一个人不具有正常社会生存能力的种种理由,在我们看来都出于一种令人无法接受的秩序”。在这里,我想
期刊
原生艺术是一种未受过专业艺术训练和教育的人依靠自己天赋创作出的一种艺术形态。原生艺术概念的提出在欧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于这些作品保存着人类生长历史中的大量珍贵信息,从而使得越来越远离心灵和自然的现代人总是希望在这些作品中找到摆脱困境的线索。  打开中国的原生艺术之门  在中国,由于千百年来一直将艺术限定在“成教化,助人伦”的范围之内,使得艺术其它更多的功能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扬,以致于让我们在今天
期刊
美术馆为博物馆型的一类,藏品是一座美术馆的灵魂,艺术作品的收藏是美术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和全国美术馆工作条例都有明确地描述:美术馆/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是具有美术作品收藏、研究、展览、教育、交流等多种职能的国家美术事业机构。其中藏品的收藏、保护及利用可以说是公共美术馆设立的首要职责,被视为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国际知名的美术馆无不因为自身丰富的艺术
期刊
源于杜布菲的“原生艺术”  “原生艺术”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英语是Art Brut,是由法国艺术家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1985)发掘并命名的。他当时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可视为对这一艺术风格命名的初衷:“我们借助‘原生艺术’这个术语指那些由艺术文化的幸免者创作的作品,几乎没有模仿的成分。这些艺术家从内心深处获取一切题材、材料的选择、节奏、写作风格,等等,而不是来自于古典艺术或
期刊
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在西方艺术界引起巨大轰动的素人艺术能否在中国找到自己的位置?2015年6月26日,中国首个呈现素人艺术和漫画艺术的艺术节Almost Art Project在北京开幕。机构Almost Art的创办人年轻有为,有着丰富的办展经验和艺术底蕴,他们寻找各种不同视角诠释原生艺术,发掘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绘画者的艺术天赋,拓展了中国原生艺术的视野。《上海艺术家》特此采访了Almost Ar
期刊
李昌胜,艺术界一个很陌生的名字,然而就是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作品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对他十分敬慕!  认识李昌胜出于一种机缘。2014年5月初,我接受《大都市》杂志的专访。在与记者的闲聊中得知,她的一位朋友的弟弟(李昌胜)爱画画,作品有些叛经离道的感觉。记者进一步提到,这位画家在与他人交往上有些障碍,有自闭症的倾向。出于职业的敏感,我立刻让记者联系她的朋友,叫她将其弟的作品传给我看看。很快
期刊
我在给高中生开设“原生艺术”选修课已经两年多了,经常有学生和家长来询问是不是指的“原生态艺术”,或者表示根本不知所云。由于这确实是一个刚刚进入中国又非常特殊的概念,为了避免误解误用甚至令人哭笑不得的“借鉴”,有必要进行一些基本的说明,首先就是澄清它的源起。  阿道夫·韦尔夫利——原生的种子  如果想按照逻辑习惯、有序地了解原生艺術,阿道夫·韦尔夫利(Adolf W?lfli)是个绝对的起点。他的作
期刊
作为儿童绘画艺术的老师,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能经常从家长手中看到大量的“原生态”作品。何为“原生态”作品?个人认为是没有接受任何指导(包括语言诱导)由自身情感抒发的作品。很多家长视为看不懂的乱涂乱画,我都当作“原生态”的宝贝。  如何定义“原生态”  现在,喜欢艺术的人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需求。接近艺术并走上艺术道路的人,有些并非经过专业的艺术教育。例如:“金山农民画”,它在
期刊
亨利·达格的艺术传奇  1973年4月的一个午后,《纽约时报》专职摄影师纳森和日裔妻子走进租户的房间,惊讶地发现了大量绘画和手稿。沉湎于视觉文化的纳森立即意识到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他和妻子随即将它们小心翼翼收集起来。就在同一天,它们的作者亨利·达格在“安贫小姊妹会”创办的天主教医院去世,死时落寞、孤独、一贫如洗。  纳森夫妇端详着这些绘画和手稿。其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不真实的国度》,讲述了一场儿童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