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音乐教育就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高尚道德品质,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如,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当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由然而升,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夕夕相关。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叙事歌曲《军民大生产》《读书郎》《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音乐审美体验的积淀,使德育教育更深入人心
从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了真善美。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注重情感的体验,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
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半属子右脑发达型的人。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给人直觉的形象思维。因此开发右脑离不开音乐,音乐对发展智力的巨大作用勿庸置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创造力是智力的物化,而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音乐教育正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
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歌德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響。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给学生发挥创造的机会,激发创造的热情。如在课前有目的播放一首乐曲,讲述一个故事,吟咏一段歌词,请学生为一首歌或一乐曲想象编创动作,或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节奏,或根据节奏编几个小节一个乐句的旋律,或给几个音加上节奏,或让学生填写旋律,发展旋律,咬尾接龙,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切身体验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创造美。总之音乐教学可以在音高音准训练中,可以在力度、速度训练中,可以在节奏训练中,在探索音色训练中。在器乐、合唱教学中,在欣赏、律动教学中让儿童自己去探索音乐,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达到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音乐之美可以陶冶学生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说的是音乐发自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之于人的感情,而思想品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情”是关键。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因此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当好情感的“二传手”,首先对作品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有时巧设问题,有时抓在学生已有生活体验,激发美的情感;其次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自己感动起来,只有教师进"角色”情不自禁,学生随师"入境”亦情不自禁。当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启迪、描述,并通过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挥或弹奏,作品之情便会情不自禁地融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结论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凡长期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博览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影响“润物细无声”。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陈曼君、吴跃跃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2]《音乐美纵横谈》程民生等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音乐教育就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高尚道德品质,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如,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当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由然而升,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夕夕相关。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叙事歌曲《军民大生产》《读书郎》《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音乐审美体验的积淀,使德育教育更深入人心
从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了真善美。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注重情感的体验,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
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半属子右脑发达型的人。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给人直觉的形象思维。因此开发右脑离不开音乐,音乐对发展智力的巨大作用勿庸置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创造力是智力的物化,而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音乐教育正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
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歌德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響。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给学生发挥创造的机会,激发创造的热情。如在课前有目的播放一首乐曲,讲述一个故事,吟咏一段歌词,请学生为一首歌或一乐曲想象编创动作,或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节奏,或根据节奏编几个小节一个乐句的旋律,或给几个音加上节奏,或让学生填写旋律,发展旋律,咬尾接龙,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切身体验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创造美。总之音乐教学可以在音高音准训练中,可以在力度、速度训练中,可以在节奏训练中,在探索音色训练中。在器乐、合唱教学中,在欣赏、律动教学中让儿童自己去探索音乐,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达到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音乐之美可以陶冶学生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说的是音乐发自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之于人的感情,而思想品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情”是关键。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因此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当好情感的“二传手”,首先对作品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有时巧设问题,有时抓在学生已有生活体验,激发美的情感;其次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自己感动起来,只有教师进"角色”情不自禁,学生随师"入境”亦情不自禁。当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启迪、描述,并通过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挥或弹奏,作品之情便会情不自禁地融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结论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凡长期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博览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影响“润物细无声”。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陈曼君、吴跃跃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2]《音乐美纵横谈》程民生等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