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日趋完善,企业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成为必然趋势。然而,现如今对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是否及时修正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研究并不完善。现有文献集中讨论内部控制缺陷修正与审计收费、审计机构的关系。本文选取深沪两市2014~2015年间共4413家上市公司证据,实证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管理的指标显著负相关,且进一步探究发现缺陷修正会减轻企业盈余管理程度。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 缺陷修正 盈余管理
一、引言
本世纪初,萨班斯法案、PCAOB的审计准则2号、《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预示着市场对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经营风险水平提出了更加标准、严苛的要求。在我国,2009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正式实施,旨在进行进一步的规范的企业内部审计委员会、中介机构的内部审计方案、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等。
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实证领域逐步开拓出围绕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框架(白华、高立2011),研究信息披露的主要依据是企业自行核查、公布的内部控制自我认定报告。张军(2009)提出《基本规范》颁布之后,企业操纵财务报告信息的程度明顯降低。从企业性质来看,规模大、股权分散、财务状况优良的企业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方红星,2011)。张继德、孙永波(2013)发现要想衡量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具有高质量,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观察其是否自愿公布内部控制相关资料。近年来,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相关研究日趋完善,但鲜有文献关注其缺陷修正对企业是否具有影响。本文基于我国2014-2015年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修正情况,进一步探究内部控制缺陷修正是否会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产生影响。
二、文献综述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首次强制公司在审计公司财务报表的同时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为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奠定坚实基础,美国采用各项政策法规约束、监管企业行为,比较典型的有《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核》、萨班斯法案。相对于国际轰轰烈烈的内部控制改革,我国相关审核制度则起步较晚。2009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明确规定上市公司需专项公布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及整改方案,表明国内迫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话题。
白华等(2011)梳理了近年国内外内部控制缺陷研究,指出我国实证领域逐步开拓出围绕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框架。在各类制度中,萨班斯法案302限制了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程度(Doyli,2007)。基于404条款,chan(2008)提出相较于未披露缺陷的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操纵性应计项目高,说明其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在影响因素方面,林斌等(2009)着重分析了企业年限、成长速度、财务状况等因素。在缺陷分类方面,王慧芳(2011)统计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发现企业存在内控缺陷类型区别模糊不清,并由此在财务报告层面、公司层面缺陷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重构缺陷认定框架。
国内外围绕修正内部控制缺陷也开辟了一些分支。方红星(2013)提出内部控制缺陷修正会降低审计收费。叶建芳等(2012)初步得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修正会负向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但缺陷修正与盈余管理方面的文章却是寥寥。
三、提出假设
为实现盈余管理质变的精准计算,国内外学者多次建立并不断修正计算模型。Healy和wahlen(199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借助财务手段、伪造真实交易调整年末报表,用报告指标的假象以达到相关目标。陆建桥(2002)认为在法规、准则的监管之下,公司在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所做的行为主要是盈余管理。schipper(1989)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并认为为了实现真实盈余管理,企业主要的措施是改变筹资、投资时间节点,但是真实的盈余管理迹象难以分辨,相关研究也较少。
当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其控制活动、内部信息沟通方面通常出现很多差错,具有动机对盈余指标进行管理。Ashbaugh-skaife(2008)和kinney等的研究,认为在兼并重组过程优秀员工的流失、大量存货增加、销售快速增长企业会计风险增加,更容易出现内部控制缺陷,企业的盈余管理也更为频繁。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其他条件恒定,相较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当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其盈余管理水平较低。
H2:其他条件恒定,相较于未修正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修正缺陷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降低。
四、研究设计
本文选择2014~2015年间我国共4413家上市企业的数据,剔除当年st公司,剔除金融类企业数据和未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数据缺失的公司。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认定为存在缺陷、当年收到证监会或交易所处罚、当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均认定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数据整理得到2014年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公司889家,占总数的40.6%;2015年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公司770家,占比34.6%。本文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数据皆由手工获取,实证分析使用stata软件。
(一)变量定义
1.因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质量RM。鉴于盈余质量的多面性,其量化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选择真实的盈余管理作为因变量。目前比较常用的计量指标模型是Roychowdhury(2006)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模型,研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当期销售及销售变化额的函数,可以通过该函数算出残差,得出盈余管理水平。企业会在期末报告中实行正向或负向的调整,因此用绝对值衡量盈余管理程度比较合理。本文根据2012年行业分类标准按将数据分为24类,按行业进行回归处理。公式如下: RMt=DPROt-DCFOt-DEXPt
RMt表示第t年总盈余管理程度;DPROt等三项分别表示t年度生产性盈余管理的殘差。将总的盈余管理质量指标绝对值ABSRM作为实证研究的因变量。
2.自变量。内部控制缺陷修正(Amend),如果企业上年存缺陷,本年予以修正,不再存在缺陷时,变量取1,否则取0,我国自上市公司自行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得出内部控制缺陷情况。
3.控制变量。根据Doyle(2007)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有企业规模、盈利能力、成长速度等,故取企业规模(Size)、总资产净利率(Roa)等作为控制变量.
(二)模型构建
根据假设,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ABSRMt=β1ICAt+β2Salesgrowtht+β3Roa+β4Levt+β5Sizet +εt (1)
ABSRMt=β0amendt+β1salesgrowtht+β2roat+β3levt+εt(2)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统计数据得出,内部控制缺陷修正的均值为0.108,标准差为0.31,表示较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都能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公司销售增长率、企业规模的标准差比较大,表明不同公司的规模、盈利能力的差异较大。同时对内部控制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类型的共1608个企业进行统计,得到其缺陷类型均值为2.90,表明一般缺陷为主要的缺陷类型。
(二)回归结果分析
表为各个指标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显示,盈余管理水平(ABSRM)与内部控制缺陷水平负向显著相关,表明公司越是加强内部控制,有效抑制了虚增业务、控制盈余水平的行为。盈余管理水平(ABSRM)与内部控制缺陷修正(Amend)在5%的基础上显著负相关,即修正缺陷后,企业内部制度设计间的互相制约的作用显现,管理财务数据的行为不得不减少,企业财务报告可信度提高。对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类型的1608家企业进行回归,发现缺陷类型与盈余管理水平并不显著。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盈余管理质量显著正相关。为了掩饰企业的高财务杠杆,企业可能利用虚假交易美化报表,以便误导相关人士的决策。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选取我国2014~2015年4413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探究内部控制缺陷修正是否会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产生影响。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缺陷的修正,在我国取得明显成效,大多数上市公司在缺陷出现次年完成了修正。同时,缺陷的修正促进内部制度设计间的互相制约,管理财务数据的行为不得不减少,企业财务报告可信度显著提高。面对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企业运用盈余管理方式美化财务数据,可谓是治标不治本。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制度进一步完善,加强内部建设、弥补自身制度漏洞、实现企业转型才是企业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一直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1,(8).
[2]叶建芳,李丹萌,张斌颖.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2,(06).
作者简介:孙雅璇(1994-),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西安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白丹杰(1994-),女,汉族,河南周口人,西安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 缺陷修正 盈余管理
一、引言
本世纪初,萨班斯法案、PCAOB的审计准则2号、《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预示着市场对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经营风险水平提出了更加标准、严苛的要求。在我国,2009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正式实施,旨在进行进一步的规范的企业内部审计委员会、中介机构的内部审计方案、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等。
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实证领域逐步开拓出围绕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框架(白华、高立2011),研究信息披露的主要依据是企业自行核查、公布的内部控制自我认定报告。张军(2009)提出《基本规范》颁布之后,企业操纵财务报告信息的程度明顯降低。从企业性质来看,规模大、股权分散、财务状况优良的企业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方红星,2011)。张继德、孙永波(2013)发现要想衡量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具有高质量,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观察其是否自愿公布内部控制相关资料。近年来,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相关研究日趋完善,但鲜有文献关注其缺陷修正对企业是否具有影响。本文基于我国2014-2015年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修正情况,进一步探究内部控制缺陷修正是否会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产生影响。
二、文献综述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首次强制公司在审计公司财务报表的同时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为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奠定坚实基础,美国采用各项政策法规约束、监管企业行为,比较典型的有《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核》、萨班斯法案。相对于国际轰轰烈烈的内部控制改革,我国相关审核制度则起步较晚。2009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明确规定上市公司需专项公布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及整改方案,表明国内迫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话题。
白华等(2011)梳理了近年国内外内部控制缺陷研究,指出我国实证领域逐步开拓出围绕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框架。在各类制度中,萨班斯法案302限制了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程度(Doyli,2007)。基于404条款,chan(2008)提出相较于未披露缺陷的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操纵性应计项目高,说明其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在影响因素方面,林斌等(2009)着重分析了企业年限、成长速度、财务状况等因素。在缺陷分类方面,王慧芳(2011)统计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发现企业存在内控缺陷类型区别模糊不清,并由此在财务报告层面、公司层面缺陷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重构缺陷认定框架。
国内外围绕修正内部控制缺陷也开辟了一些分支。方红星(2013)提出内部控制缺陷修正会降低审计收费。叶建芳等(2012)初步得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修正会负向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但缺陷修正与盈余管理方面的文章却是寥寥。
三、提出假设
为实现盈余管理质变的精准计算,国内外学者多次建立并不断修正计算模型。Healy和wahlen(199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借助财务手段、伪造真实交易调整年末报表,用报告指标的假象以达到相关目标。陆建桥(2002)认为在法规、准则的监管之下,公司在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所做的行为主要是盈余管理。schipper(1989)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并认为为了实现真实盈余管理,企业主要的措施是改变筹资、投资时间节点,但是真实的盈余管理迹象难以分辨,相关研究也较少。
当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其控制活动、内部信息沟通方面通常出现很多差错,具有动机对盈余指标进行管理。Ashbaugh-skaife(2008)和kinney等的研究,认为在兼并重组过程优秀员工的流失、大量存货增加、销售快速增长企业会计风险增加,更容易出现内部控制缺陷,企业的盈余管理也更为频繁。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其他条件恒定,相较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当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其盈余管理水平较低。
H2:其他条件恒定,相较于未修正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修正缺陷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降低。
四、研究设计
本文选择2014~2015年间我国共4413家上市企业的数据,剔除当年st公司,剔除金融类企业数据和未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数据缺失的公司。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认定为存在缺陷、当年收到证监会或交易所处罚、当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均认定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数据整理得到2014年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公司889家,占总数的40.6%;2015年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公司770家,占比34.6%。本文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数据皆由手工获取,实证分析使用stata软件。
(一)变量定义
1.因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质量RM。鉴于盈余质量的多面性,其量化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选择真实的盈余管理作为因变量。目前比较常用的计量指标模型是Roychowdhury(2006)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模型,研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当期销售及销售变化额的函数,可以通过该函数算出残差,得出盈余管理水平。企业会在期末报告中实行正向或负向的调整,因此用绝对值衡量盈余管理程度比较合理。本文根据2012年行业分类标准按将数据分为24类,按行业进行回归处理。公式如下: RMt=DPROt-DCFOt-DEXPt
RMt表示第t年总盈余管理程度;DPROt等三项分别表示t年度生产性盈余管理的殘差。将总的盈余管理质量指标绝对值ABSRM作为实证研究的因变量。
2.自变量。内部控制缺陷修正(Amend),如果企业上年存缺陷,本年予以修正,不再存在缺陷时,变量取1,否则取0,我国自上市公司自行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得出内部控制缺陷情况。
3.控制变量。根据Doyle(2007)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有企业规模、盈利能力、成长速度等,故取企业规模(Size)、总资产净利率(Roa)等作为控制变量.
(二)模型构建
根据假设,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ABSRMt=β1ICAt+β2Salesgrowtht+β3Roa+β4Levt+β5Sizet +εt (1)
ABSRMt=β0amendt+β1salesgrowtht+β2roat+β3levt+εt(2)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统计数据得出,内部控制缺陷修正的均值为0.108,标准差为0.31,表示较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都能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公司销售增长率、企业规模的标准差比较大,表明不同公司的规模、盈利能力的差异较大。同时对内部控制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类型的共1608个企业进行统计,得到其缺陷类型均值为2.90,表明一般缺陷为主要的缺陷类型。
(二)回归结果分析
表为各个指标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显示,盈余管理水平(ABSRM)与内部控制缺陷水平负向显著相关,表明公司越是加强内部控制,有效抑制了虚增业务、控制盈余水平的行为。盈余管理水平(ABSRM)与内部控制缺陷修正(Amend)在5%的基础上显著负相关,即修正缺陷后,企业内部制度设计间的互相制约的作用显现,管理财务数据的行为不得不减少,企业财务报告可信度提高。对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类型的1608家企业进行回归,发现缺陷类型与盈余管理水平并不显著。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盈余管理质量显著正相关。为了掩饰企业的高财务杠杆,企业可能利用虚假交易美化报表,以便误导相关人士的决策。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选取我国2014~2015年4413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探究内部控制缺陷修正是否会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产生影响。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缺陷的修正,在我国取得明显成效,大多数上市公司在缺陷出现次年完成了修正。同时,缺陷的修正促进内部制度设计间的互相制约,管理财务数据的行为不得不减少,企业财务报告可信度显著提高。面对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企业运用盈余管理方式美化财务数据,可谓是治标不治本。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制度进一步完善,加强内部建设、弥补自身制度漏洞、实现企业转型才是企业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一直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1,(8).
[2]叶建芳,李丹萌,张斌颖.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2,(06).
作者简介:孙雅璇(1994-),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西安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白丹杰(1994-),女,汉族,河南周口人,西安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