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4-065-01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劳动的一线技术人才,而且对学校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从适合新形势的需要出发,切实从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培养入手,探讨必要的德育教育途径。
第一,德育工作要坚持正确导向。
古今中外,智育与德育不能脱离,授业与传道不能分开。教育理论中把人才看成是“人”和“才”的统一,没有了“人”的发展,即使有一定的“才能”也无从发挥。我国古代教育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明确指出学生要道德第一位。成功的德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思想得到长进、品德受到陶冶。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元素,它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与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德育工作中,首要问题是要解决方向问题,对这一原则问题不能误导,也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旗帜鲜明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按照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和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方向,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方向,始终如一的去贯彻执行。
第二,德育工作要做到系统、规划。
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及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个根本任务,揭示了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必须全面规划好德育工作。一是要把握好德育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我们培养的青年学生首先是政治合格的,其次才是学业优良的。二是要进行思想教育。首先把爱国主义视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这是思想教育的基础工程。如果一名青年学生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爱,又怎么去建设我们的国家呢?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发扬自尊、自爱、自强的民主精神,才能在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为国家作贡献。三是要对青年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对这一点必须用较高标准去要求学生,标准低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特别是在现今的环境下,社会上个别人由于道德行为不够规范,往往在青年学生中引起较大的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教师在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把抓大事与抓小事有机地结合,努力做到循序诱导。同时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法律常识教育,要使学生真正明白,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学习和将来进入社会,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学习生活和工作。教师要去规范、约束和制止青年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校风和班风,避免青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四是心理品质教育。因按照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地进行青春期卫生、预防心理疾病教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心理咨询活动,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使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树立起诚实守信、坚强勇敢、不怕挫折、开拓进取的心理品质。要培养青年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检查自己,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和磨练,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德育工作要畅通、多种渠道。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也给教育青年学生拓宽了内容和渠道。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育人作用,重视德育教育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首先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政治理论课程,要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守法纪的风气。其次要根据各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挖掘各门课程的德育因素,重视各科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努力探索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规律,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二是要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经常进行家庭走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同时要同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吸收家长参加德育教育全过程,形成相互联系和补充的“一体化”教育风格。三是要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作用。要运用学校组织的各种重要纪念日、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社会活动、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从亲自参与社会活动中感受受到熏陶和教育,树立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总之,德育过程是心灵的撞击,是情感的交融和呼应。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德育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大胆探索和试验。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劳动的一线技术人才,而且对学校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从适合新形势的需要出发,切实从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培养入手,探讨必要的德育教育途径。
第一,德育工作要坚持正确导向。
古今中外,智育与德育不能脱离,授业与传道不能分开。教育理论中把人才看成是“人”和“才”的统一,没有了“人”的发展,即使有一定的“才能”也无从发挥。我国古代教育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明确指出学生要道德第一位。成功的德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思想得到长进、品德受到陶冶。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元素,它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与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德育工作中,首要问题是要解决方向问题,对这一原则问题不能误导,也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旗帜鲜明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按照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和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方向,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方向,始终如一的去贯彻执行。
第二,德育工作要做到系统、规划。
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及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个根本任务,揭示了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必须全面规划好德育工作。一是要把握好德育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我们培养的青年学生首先是政治合格的,其次才是学业优良的。二是要进行思想教育。首先把爱国主义视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这是思想教育的基础工程。如果一名青年学生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爱,又怎么去建设我们的国家呢?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发扬自尊、自爱、自强的民主精神,才能在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为国家作贡献。三是要对青年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对这一点必须用较高标准去要求学生,标准低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特别是在现今的环境下,社会上个别人由于道德行为不够规范,往往在青年学生中引起较大的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教师在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把抓大事与抓小事有机地结合,努力做到循序诱导。同时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法律常识教育,要使学生真正明白,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学习和将来进入社会,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学习生活和工作。教师要去规范、约束和制止青年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校风和班风,避免青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四是心理品质教育。因按照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地进行青春期卫生、预防心理疾病教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心理咨询活动,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使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树立起诚实守信、坚强勇敢、不怕挫折、开拓进取的心理品质。要培养青年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检查自己,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和磨练,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德育工作要畅通、多种渠道。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也给教育青年学生拓宽了内容和渠道。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育人作用,重视德育教育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首先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政治理论课程,要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守法纪的风气。其次要根据各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挖掘各门课程的德育因素,重视各科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努力探索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规律,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二是要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经常进行家庭走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同时要同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吸收家长参加德育教育全过程,形成相互联系和补充的“一体化”教育风格。三是要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作用。要运用学校组织的各种重要纪念日、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社会活动、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从亲自参与社会活动中感受受到熏陶和教育,树立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总之,德育过程是心灵的撞击,是情感的交融和呼应。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德育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大胆探索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