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师在进行数学活动必备的语言的修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sh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里,进行数学活动时,教师能否将经验缺乏的幼儿自然而然地引入到预定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技巧决定着整堂课的成败。大家知道:幼儿教师的语言对引导幼儿感知、探索、解答、归纳数学知识起着主导作用,但幼儿的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有吸引力,像磁铁一样牢牢的吸引住幼儿呢?本文从幼儿教师进行数学活动前必备的教学语言为重点,阐述了教师在数学活动时要严谨、科学、简约地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以求符合幼儿课堂教学的特色。
  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在进行数学活动课时必备的语言修养有如下几点:
  一、讲解提问时的语言必须简洁明确、前后有序,平和不专断
  数学活动中,教师的讲解一定要做到语言简洁明确,让幼儿一听就知道什么,怎么去做。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在教学《5的形成》这堂课时,A老师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她出示图片,上面画有四只小鸭,于是她绘声绘色地讲述4只小鸭的形态,再让孩子数,看有几只小鸭。接着,又出示另外一只小鸭,同样是一段“美的语言表述,最后才让孩子说出“又来了一只小鸭,4添上1是5。”这过程一共用了8分钟。另外一个B老师也是出示小鸭,她边出示边简单生动地讲:“今天天气真好,小鸭都来散步了,呷呷呷呷,摇摇摆摆的来了几只?哎,等等我,谁在叫?你看,又有几只小鸭来了。接着,B老师便开始启发幼儿说出“4添上1是5。”这过程只用了3分钟。课后效果证明B老师班的孩子学习兴趣浓,真正掌握5的形成。而A老师班的孩子则觉得故事好听,对5的形成一点都不理解。看来,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清楚活动目的,不要把计算课上成语言课。如果一句能讲清楚的事情,却非讲十句八句繁词琐句不可,定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达不到预期目的。
  因此,在数学活动课,教师语言表述要正确,要简洁明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提出的问题要前后有序,引导思路也应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活动的目标,在教学活动前清晰、有序地设计提问。例如:在中班“学习10以内的数守恒大小”活动中,首先确定活动目标是使幼儿不受物体大小、颜色、排列形式等因素来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可以是这样设计提问的:“这里有什么,它们哪个多,哪个少?”当幼儿受物体大小,以及排列形式影响,不能正确比较时,教师再问:“你怎么会觉得这个多,那个少呢?”这时,幼儿往往会认为:“这个排的队伍长,所以这个多。”此时,教师应进一步设问:“我问的是哪个多,哪个少?而不是哪个队伍排得长。”经过这样的启发诱导,幼儿就能够排除干扰因素,理清思路。因为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有序且层层深入的提问设计对幼儿探索方向与思路,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很有好处。但要注意活动过程中不要说过多指导性语言,因为指导语言过多会降低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提问、讲解、说明的频次非常高,体现出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但是作为教师,由于没有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机会和条件进行主动的语言发展,而是老问孩子问题,而且问的又是有预成答案的问题,希望幼儿顺着自己的思路回答,形成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幼儿高服从、高依赖的教育模式。例如:在数学《美丽的序列》活动中,一幼儿在认真地用图形对皇冠进行有规律地装饰,教师发现他的装饰中没有规律,于是就立即介入,问:“你是按什么规律装饰的?”幼儿说不出来。教师紧接着又问:“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还是回答不出来。这位教师的做法操之过急,没有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对儿童主动参与、大胆否定、善于质疑的品质发展不利。因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语言要平等谦和,既不专断,又不优柔,既有明确的指示性又能给幼儿灵活性,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探究发现时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励启发性
  大家知道: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启发性的语言:有助于开通幼儿的思路,帮助幼儿整理知识,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发幼儿,从多角度来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观察、操作、思索活动。当然,教师的启发性的语言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引发幼儿思考,而不是代替幼儿想和做,要体现双向交流,方可呈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做而有思的氛围,从而促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新的发现、新的表现。而且一定让幼儿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处于显性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隐性的辅导地位,因此,教师不能以导演的角色出现在活动中,而要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巧妙对活动进行指导,这时教师的指导语言要有开放性,指向性明确,才能给幼儿以启发。下面有两个成功的案列
  案例一:大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看课件《红红的生日》,从中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规律,提出本次学习的内容按照递增递减的规律排列图案。
  教师在活动中边说边演示课件,师:“今天是小朋友红红的生日,她可高兴了,一早就出去邀请朋友。还把自己的家布置得漂漂亮亮,瞧挂上新窗帘,看窗帘上有什么图案,它们按什么规律排列?”幼:“按照黄色、红色图案排列”师:“对了除了颜色的排列,还按照什么规律排列?”幼:“按照一个红、两个红、三个红的规律往下排”。师:“图案的数量一次比一次增多,这是按数量递增的规律排序。”师:“瞧,还准备了一个魔法蛋糕,一起看看,蛋糕上的图案有哪些,按什么规律排列?一层层地看。”幼:“按照苹果、梨图案排列”。师:“这些图案数量上有什么变化?”幼:“第一层苹果的数量一次比一次减少,梨的数量不变。”“第二层苹果、梨的数量在一次次减少”。师小结:“图案的数量一次比一次减少的排列,这叫做按递减的规律排序。”师:“小动物们为红红准备各种各样的生日礼物,有帽子、裙子、枕头,花篮、杯子、小碗,但是这些礼物上的花边还没设计完,需要小朋友帮忙小动物设计,你们愿意吗?幼:“愿意!”   情况分析:教师在活动中设置“红红过生日”的情境,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幼儿更加形象直观的观察图案排列的规律。教师的语言生动、趣味性引导,幼儿尽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开始观察起图案的排列规律。当幼儿对于规律的观察描述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察觉其中暗藏着其它的排列规律时,教师采用了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对了除了颜色的排列,还按照什么规律排列?”,让幼儿更有目的性观察,引发幼儿思考,从中找寻其它的秘密,提高幼儿思维能力。在导入活动最后让小朋友帮忙小动物设计礼物的图案,教师综合使用了生动、趣味、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很自然地引出本次幼儿活动操作的任务,同时在轻松的氛围下接受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把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幼儿讲解,而是应该启发幼儿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
  案例二: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组成”
  教师设计“分水果”的游戏,要求幼儿从7片水果片中取出5片,提问:“怎样会取得快些?”幼儿常常是迅速数出5片水果片。于是教师又问:“7片水果片可以分成5片和几片?”幼儿回答:“5片和2片。”教师接着问:“是数5片快呢?还是数2片快呢?”幼儿通过操作,很快得“数2片快”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请幼儿从7片水果片中取出4片,有的幼儿数4片,有的幼儿数3片。“哪种方法更方便呢?”幼儿操作验证。,最后得出“数3片快些”的结论,原因是“数3片比数4片少1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7的组成”的形式得出结论:当要取出数量多时,就取出其组成数量少的那个数。
  情况分析:在活动中间部分探索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幼儿主动接受,乐于学习。不仅有利幼儿掌握初步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习的迁移能力。因此,启发性的语言应具有以下作用:有助于开通幼儿的思路,使幼儿有可能做出多种回答;帮助幼儿整理知识,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发幼儿迅速作答,从多角度来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观察、操作、思索活动。
  三、活动过程中时,教师还要注意采用多种语言表达形式
  数学活动中教师讲课既要充分利用有声语言,也要合理利用无声语言,才会相得益彰。比如评价活动这一个环节中,(它是数学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多通过有声语言评价时,这时教师语言首先应客观、公正,其次语言要生动丰富、机智,富有感染力,给予幼儿很大的鼓励,让他们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然,在评价幼儿的活动情况,既要表扬遵守活动规则、操作活动完成得好的孩子,也要对存在问题的孩子提出希望,因此,在这个时候的教师语言应客观、公正。因为不同的孩子有自己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更在能力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绝对不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对每个问题、每个幼儿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还要珍视幼儿每一次探索学习的微小成功,这种成功不仅仅是探索的结果,更包括整个学习的过程,对幼儿所做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创新、每一次努力进行评价,要公正地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幼儿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在这方面,笔者认为,有很多带感情色彩的用语就可以运用。如在鼓励孩子时可以说:“今天你的表现真出色,只是说得还不够全面,我请xx小朋友帮你补充,好吗?”“你的说法不太确切,你若能换个说法,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来,愿意再试一试吗?”类似以上这种亲切的话语既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同时又能积极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思考,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使整个课堂显示出融洽和谐的氛围。在工作实践中使我体会到教师还有一种极具感染力、吸引力的隐形无声语言。那就是眼神、表情、手势等,“无声胜有声”地吸引着孩子。如:孩子把玩具扔在地上时,我轻轻地拍拍他的肩,指指地上的玩具,并摇摇头。孩子便会自觉地拾起玩具。又如:当孩子在教室喧哗不止时,我会稳稳地坐好,然后拍两下手吸引孩子的注意,让他们自觉安静。我觉得这“无声的语言”有时比“有声语言”有效得多。但表现时千万要自然大方,不要矫揉造作。只有出自真情,自然流露,符合自己的气质,才有效果。
  总之,语言是一门富有魅力的艺术,数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的语言,对幼儿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以及思维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应重视数学活动中的语言,通过语言来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使幼儿的思维更清晰、更敏捷、更有逻辑性。平时教师只有严格实施、严谨操作,不断提高数学语言的有效性、艺术性才能吸引幼儿,让每个幼儿都能从数学活动中体验乐趣。
  课题项目:本文研究成果归属于湖南省“十二五”201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教师语言能力构成与培养研究”(XJKO12CZXX104)
  【作者单位: 衡阳幼儿师范学校 湖南】
其他文献
相信大家一定耳闻过这样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鲍叔牙的仆人多次在鲍叔牙面前指责管仲,说管仲的不是,但是鲍叔牙都是耐心解释,替管仲开脱。后来因为管仲得罪了齐王,齐王要杀管仲,也是鲍叔牙在齐王面前费尽口舌,力保管仲,最后齐王非但没有杀管仲,还让管仲和鲍叔牙一起治理齐国,齐国很快就富强起来。管仲和鲍叔牙互相信赖、真诚相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管仲和鲍叔牙能够互相信赖、真诚相待。那,我们的
儿童天性活泼、好奇,可塑性强,只有遵循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儿童喜欢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方式,才能让学生走进英语。于是纵观当下众多的小学英语教材如:《PEP小学英语》、《趣趣英语》、《牛津英语》、《剑桥英语》、《新标准英语》等,发现教材中都针对学习内容,编入了大量的英语歌曲。编者用心良苦,我们应该好好地加以研究、分析,进而更好地巧借这些音乐元素,促进英语教学。  小学生对于英语歌曲这样一种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玩,不愿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记单词上,因此,几乎所有的学困生一提起背诵英语单词,就感到很头痛,不愿意去背。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方法,充满爱心和耐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单词教学贯穿到娱乐之中,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如何使学困生以积极的态度,易、快、多地牢记
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信息技术课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计算机作为新兴的科目,它独特的社会地位使作为计算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考虑对
近日,学校组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  第一节课是年轻的王老师的教学。  课开始了,王老师先是让学生猜电子白板拉幕后面的小圆片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兴趣很浓厚,从刚开始的七嘴八舌到最后能异口同声地猜出图片的颜色。王老师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这些图片有规律。王老师也顺势板书“找规律”。  揭示课题后,王老师在课件上出示例题的
小学科学探究的主阵地是课堂,现在科学课的课内探究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老师指导有方,学生训练有素,但却忽视了课外探究的辅助延伸作用。我们应该让科学探究课内开花课外香,在加强课内探究指导的同时也要注重开辟课外探究空间,认真做好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指导,提高课外探究活动的实效。经过多年实践研究,我们初步探索出小学科学课外探究式学习指导的策略。  一、精心诱导,唤醒课外探究激情  好奇心是引发和促进科学探究活
【案例描述一】活动区结束时间到了,翔翔在建构区里用旺仔罐搭的围墙已经好长了,但还有一段没建好。当别的小朋友收归玩具时,他还在抓紧时间搭,老师:“翔翔,快收罐子吧”,“老师、请等我一会儿,我马上就要把小区全部围起来了”继续搭,这时老师催促:“别的小朋友都收好了,你怎么还在玩,快,就你不听话,收起来了”。翔翔无奈地站起身,匆匆地看了一眼自己的作品。就急急地推倒围墙,将罐子收进箩筐,其它小朋友也来帮忙,
又是天朗气清的初秋时节,阳光洒在身上很舒服,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在草地旁自由自在玩着。潇潇神神秘秘地在草丛中寻找什么。忽然,一阵欢呼声传来:“看,我们捉到蚂蚁啦!”果然,潇潇的手中捏着一只蚂蚁,急匆匆向我跑来,从孩子们对蚂蚁表现出的极大兴趣来看,我想也许还能挖掘出有价值的话题,去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反思:探究蚂蚁活动是幼儿与教师在互动过程中
“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教育教学中,错误无处不在,善于发现、挖掘并运用这些“错误”,将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如何把握时机利用这些“错误”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谈一谈自己这几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发现错误,捕捉错误资源中的积极因素  随着课堂的开放,学
小班化教学在实践中已经被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当今课堂教学形式的发展趋势。小班化教学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喜爱,满足了他们对高品质教育教学的追求和向往,也增加了优质教育的普惠机会。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和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主张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建构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 、民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