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真文化”,即以“真”为核心的课程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师生行为规范与教学方式。城市初中学校应以“真文化”作为核心对办学思想进行准确定位,贯穿去伪存真、传承创新的理性思维,促进初中教育向“真教育”的回归。
[关键词]城市初中;课程文化;“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47-02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是指教师讲授的各门学科以及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的总和。课程文化则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文化成果。课程“真文化”,即以“真”为核心的课程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师生行为规范与教学方式。建设课程“真文化”,应消除一切形式主义的作秀,走向具体而细微的现实课堂,走进教师和学生的心灵。
一、城市初中课程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初中是指在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人口较稠密、经济较发达、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设置的三年制初级中学。在我国初中阶段的学校体系中,城市初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然而,在许多办学历史较短、软硬件还较薄弱的城市初中,其课程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首先,课程文化建设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表象、轻内涵等问题,其创新性和生成性显得严重不足。一些领导乐衷于模仿省内外名校的课程文化,而不是立足于本地区、本校的特点自己探索创新。例如河北衡水一中全国有名,很多学校都慕名参观,学习其课程文化建设,但是能够掌握其实质,真正提升本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律性的却不多,很多人学到手的也就是跑操,减少学生吃饭时间,在走廊里贴励志标语等。这样不仅不能对学生起到什么激励作用,反而因为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模式,又没有建立新的模式,从而降低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率。这可谓当代版的“邯郸学步”。
其次,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量城市初中课程教学陷入题海战术之中,学生机械地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全部精力放在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上。这种课程文化单调呆板,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也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自学能力差。长此以往,他们既丧失了生动活泼的天性,又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潜能。这与时代发展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完全是不相符的。
二、城市初中课程“真文化”建设目标和原则
在我国城市初中课程文化建设中倡导“真文化”建设,是化解上述问题的必然选择。课程“真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以“真”为核心,切实改变城市初中课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形式大于内容、背离学校实际、与社会大环境相脱节等方面的不良倾向,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城市初中课程“真文化”建设要强调“以真育人”“以真化人”“培育真人”原则。“真”既要成为教育的内核,也要成为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内核。
首先,以真育人。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确立“求真”的教育理念,采取各种办法,努力形成学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让教师说真话、献真情、教真知,让学生学真知、明真理、做真人。其次,以真化人。课程来源于教师,课程来源于学生,课程有时还来源于家长和社会,课程资源无处不在。以真化人就是让课程自然生长,通过从真实的生活中采撷课程资源,引导初中生好学、乐学、善学。再次,培育真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程“真文化”建设的真谛就是要在课程文化建设过程中,架起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理解的桥梁,让师生崇尚美德,追求美好,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三、城市初中课程“真文化”建设路径分析
城市初中课程“真文化”建设方兴未艾,各地的成功经验不少。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建设路径,当然应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首先,要大力推进城市初中课程“真文化”建设,最关键的是城市初中要对办学价值进行准确定位。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应认识到,学校的发展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城市初中不能仅将让学生中考出成绩作为自身的价值定位,更要凸显其在人的文化性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在课程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贯穿去伪存真、传承创新的理性思维,促进初中教育向真教育的回归。为此,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初中课程文化建设,把学校建成全体师生和谐、舒畅和自主发展的沃土,建成让学生能够愉快学习和生活、健康成长和成才的乐园。在“真教育”文化的熏陶下,学校形成求真务实、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课程与素质教育互动共生的良好局面。
此外,还要提倡和谐文化。不少学校在文化品牌的创建上提出以“和”为主题的文化,如“和乐”“和实”“和合”“和平”等,把“和”作为一种品质和素养渗透在教育之中。“和”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和仁爱文化,十分有利于促进课程“真文化”建设。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责任文化。责任文化是师生发自内心、自愿落实的文化,它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师生都具有责任感,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的发展才有活力和动力,才能实现共同的愿景。
四、城市初中课程“真文化”建设的三点具体策略
首先,将课程“真文化”建设融入学校各项活动中去,踏踏实实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课堂“真文化”建设不是靠几幅标语、几句口号、几块展板包装出来的,而是要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地建设发展。值得强调的是,学校一方面要注重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另一方面,也要争取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尽一切可能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地配置硬件资源,从而为学校课程“真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城市初中课程“真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毫无疑问是全体教师。教师要因材施教,既把握好教学大纲,摸透教材,又要熟悉每一位学生的個性特点,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努力,发挥特长,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尝试分层教学法,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有差别的教学方法,并积极引导和督促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教师还应努力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他们学以致用、学思结合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如果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就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继续深入学习的动力。在这方面,许多教师已经尝试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游戏式、表演式、辩论式、采访式、演讲式、竞赛式教学等。
再次,教师要摸清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情况,通过面对面交流和家访,增进师生情感。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不能放弃那些学力基础差的学生,对后者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对那些性格内向或存在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多开口,多与他人交往,将心比心,化解心理问题,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和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亲切的表情和语言、自然生动的教态去感染学生,以卓越的学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去吸引学生,以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端正的学风去影响学生,从而让课堂教学充满阳光和活力。
总之,课程也是一种文化,我们必须在践行课程“真文化”的过程中,引领师生时刻感悟课程“真文化”的存在,感受课程“真文化”的力量,真正让课程“真文化”浸润每一位师生的心灵。
[ 参 考 文 献 ]
[1] 项红专.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 肖庆顺.课程文化: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J].天津教育,2015(7).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关键词]城市初中;课程文化;“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47-02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是指教师讲授的各门学科以及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的总和。课程文化则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文化成果。课程“真文化”,即以“真”为核心的课程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师生行为规范与教学方式。建设课程“真文化”,应消除一切形式主义的作秀,走向具体而细微的现实课堂,走进教师和学生的心灵。
一、城市初中课程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初中是指在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人口较稠密、经济较发达、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设置的三年制初级中学。在我国初中阶段的学校体系中,城市初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然而,在许多办学历史较短、软硬件还较薄弱的城市初中,其课程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首先,课程文化建设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表象、轻内涵等问题,其创新性和生成性显得严重不足。一些领导乐衷于模仿省内外名校的课程文化,而不是立足于本地区、本校的特点自己探索创新。例如河北衡水一中全国有名,很多学校都慕名参观,学习其课程文化建设,但是能够掌握其实质,真正提升本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律性的却不多,很多人学到手的也就是跑操,减少学生吃饭时间,在走廊里贴励志标语等。这样不仅不能对学生起到什么激励作用,反而因为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模式,又没有建立新的模式,从而降低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率。这可谓当代版的“邯郸学步”。
其次,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量城市初中课程教学陷入题海战术之中,学生机械地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全部精力放在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上。这种课程文化单调呆板,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也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自学能力差。长此以往,他们既丧失了生动活泼的天性,又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潜能。这与时代发展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完全是不相符的。
二、城市初中课程“真文化”建设目标和原则
在我国城市初中课程文化建设中倡导“真文化”建设,是化解上述问题的必然选择。课程“真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以“真”为核心,切实改变城市初中课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形式大于内容、背离学校实际、与社会大环境相脱节等方面的不良倾向,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城市初中课程“真文化”建设要强调“以真育人”“以真化人”“培育真人”原则。“真”既要成为教育的内核,也要成为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内核。
首先,以真育人。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确立“求真”的教育理念,采取各种办法,努力形成学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让教师说真话、献真情、教真知,让学生学真知、明真理、做真人。其次,以真化人。课程来源于教师,课程来源于学生,课程有时还来源于家长和社会,课程资源无处不在。以真化人就是让课程自然生长,通过从真实的生活中采撷课程资源,引导初中生好学、乐学、善学。再次,培育真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程“真文化”建设的真谛就是要在课程文化建设过程中,架起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理解的桥梁,让师生崇尚美德,追求美好,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三、城市初中课程“真文化”建设路径分析
城市初中课程“真文化”建设方兴未艾,各地的成功经验不少。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建设路径,当然应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首先,要大力推进城市初中课程“真文化”建设,最关键的是城市初中要对办学价值进行准确定位。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应认识到,学校的发展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城市初中不能仅将让学生中考出成绩作为自身的价值定位,更要凸显其在人的文化性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在课程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贯穿去伪存真、传承创新的理性思维,促进初中教育向真教育的回归。为此,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初中课程文化建设,把学校建成全体师生和谐、舒畅和自主发展的沃土,建成让学生能够愉快学习和生活、健康成长和成才的乐园。在“真教育”文化的熏陶下,学校形成求真务实、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课程与素质教育互动共生的良好局面。
此外,还要提倡和谐文化。不少学校在文化品牌的创建上提出以“和”为主题的文化,如“和乐”“和实”“和合”“和平”等,把“和”作为一种品质和素养渗透在教育之中。“和”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和仁爱文化,十分有利于促进课程“真文化”建设。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责任文化。责任文化是师生发自内心、自愿落实的文化,它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师生都具有责任感,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的发展才有活力和动力,才能实现共同的愿景。
四、城市初中课程“真文化”建设的三点具体策略
首先,将课程“真文化”建设融入学校各项活动中去,踏踏实实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课堂“真文化”建设不是靠几幅标语、几句口号、几块展板包装出来的,而是要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地建设发展。值得强调的是,学校一方面要注重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另一方面,也要争取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尽一切可能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地配置硬件资源,从而为学校课程“真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城市初中课程“真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毫无疑问是全体教师。教师要因材施教,既把握好教学大纲,摸透教材,又要熟悉每一位学生的個性特点,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努力,发挥特长,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尝试分层教学法,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有差别的教学方法,并积极引导和督促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教师还应努力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他们学以致用、学思结合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如果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就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继续深入学习的动力。在这方面,许多教师已经尝试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游戏式、表演式、辩论式、采访式、演讲式、竞赛式教学等。
再次,教师要摸清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情况,通过面对面交流和家访,增进师生情感。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不能放弃那些学力基础差的学生,对后者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对那些性格内向或存在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多开口,多与他人交往,将心比心,化解心理问题,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和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亲切的表情和语言、自然生动的教态去感染学生,以卓越的学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去吸引学生,以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端正的学风去影响学生,从而让课堂教学充满阳光和活力。
总之,课程也是一种文化,我们必须在践行课程“真文化”的过程中,引领师生时刻感悟课程“真文化”的存在,感受课程“真文化”的力量,真正让课程“真文化”浸润每一位师生的心灵。
[ 参 考 文 献 ]
[1] 项红专.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 肖庆顺.课程文化: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J].天津教育,2015(7).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