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品德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为中心,重视活动的设计、选择和调控,从而创设生动有效的课堂。
一、贴近学生生活,优化活动设计
1.活动要贴近儿童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活动设计应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到真实的道德情感,进行真诚的活动交流。如上鲁美版《我的家》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家庭照片带到班里,和小伙伴一起欣赏、交流,讲一讲每幅照片的故事,谈一谈自己对家的感受,从中体会家的温情和爸爸妈妈的爱。这样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能触及学生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家庭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和品德。
2.活动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
低年级儿童有其特定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爱玩好动就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使教育性、趣味性融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儿童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
如在教学人教版《风儿吹呀吹》一课时,先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指导学生找到“风姐姐”,并学习用眼看、用鼻闻、用耳听、用皮肤感觉等方法感受风,然后引领学生到校园内运用上述方法“找”风,让他们体会真实的感觉,从而认识风,知道风能够很好地为我们所用。这种亲历性体验,能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情感和智慧的启迪,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二、正确引导调控,优化活动过程
1.坚持教师的引导与调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开展有效的活动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让活动成为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思考的心理状态,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对活动实施过程的组织、调控、引导。活动前,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仔细考虑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针对问题制订适当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情适时调整教学方案,要善于运用评价等多种方法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调控,保证活动质量。
2.鼓励学生的主体参与
品德课程以“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与周围的人和物发生实际接触,从而引发对某些现象的思考,从中积累经验,启迪智慧,获得真切的体验。基于活动的上述作用,教师在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安排和开展活动时,特别要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让学生全面地参与,才能体现活动的有效性,收到满意的活动效果。
三、开展有效活动,创设生动课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倾向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产生。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手段创设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活动,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人教版《快乐的六一》一课前,教师特地组织学生将教室内卫生打扫干净,然后挂上五彩的气球和拉花,将黑板进行装饰,写上“庆祝六一”四个格外炫目的大字。上课伊始,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诵自编儿歌:“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动着衣裳;六月的草儿特别绿,六月的花儿特别香;六月的节日多美好,我们的节日多欢畅……六一儿童节来到了,这是我们全世界儿童的节日,今天我们就要在这里尽情地唱歌跳舞,一起庆祝我们的节日!”这里的场景布置,教师的激情导言,都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情境,营造了和谐的气氛,为学生欢欢喜喜“庆六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创设情境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例如角色扮演情境、电脑模拟情境、图画再现情境等,在愉悦学生身心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迫切需要,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达到浑然忘我的学习境界。
2.设计游戏,增强体验
游戏活动作为德育的一种形式,可以表现儿童的内在心理,有利于儿童情感的舒展,使儿童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体悟道德。如学习鲁美版《胖胖和瘦瘦》一课,老师可让儿童戴上头饰扮演各种不同的食物,如苹果、红萝卜、白菜、牛奶、米饭等,以自我介绍和解答同学问题的形式,分别宣传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好处。借助这种形式,日常生活中普通的食物变得如此神秘、有趣,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他们激情投入,发挥丰富的想象,与各种食物进行对话。在这样的情境中,就连平时不喜欢吃的白菜、米饭也变成了孩子们眼里可口的美味。儿童在趣味十足的游戏中学习,兴致勃勃,其乐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道德认知,提高了合理饮食的自觉性。
3.采用竞赛,活跃课堂
儿童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着展示个体才华的强烈愿望。适时在课堂上开展竞赛活动,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人教版《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为了调动学生课前调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兴趣,教师提前告诉学生课上要开展相关竞赛活动,因此我们要到街上找一找与行人关系密切的交通安全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了解标志的意思及设施的用处;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交通规则,并根据收集的材料,每组出10道关于交通规则的问答题。在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举行了一场“交通安全知识擂台赛”,因为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课堂上的“交锋”便十分精彩。学生个个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空前浓烈,课堂教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参加实践,激发探究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新课改下的品德教学,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教学人教版《美化家园》一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居住区域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自己住家附近调查生活垃圾的有关情况。比如:街面上主要有哪些垃圾,主要是谁制造的,生活垃圾最后都到哪儿去了,等等。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分工,或者观察记录,或者访问成年人,或者用手中的VD进行拍摄等。因为有了课前的实践调查,课上交流时,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与实景图片:街面上主要是烟蒂、落叶、草屑等垃圾,有的是人为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形成的;白色垃圾充斥着我们的视野,造成了巨大的污染。这些例证都是学生亲眼看到、亲自调查、反思记录的,那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自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和主动思考:要想保护我们的环境,必须人人都行动起来,自觉使用其他可回收的物品代替塑料袋;只有从自身做起,从不扔一片废纸做起,废物利用,保护环境,才能使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总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优化活动设计,优化活动过程,开展有效活动,才能创设生动的课堂,真正展现品德课程的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李红霞
一、贴近学生生活,优化活动设计
1.活动要贴近儿童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活动设计应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到真实的道德情感,进行真诚的活动交流。如上鲁美版《我的家》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家庭照片带到班里,和小伙伴一起欣赏、交流,讲一讲每幅照片的故事,谈一谈自己对家的感受,从中体会家的温情和爸爸妈妈的爱。这样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能触及学生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家庭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和品德。
2.活动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
低年级儿童有其特定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爱玩好动就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使教育性、趣味性融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儿童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
如在教学人教版《风儿吹呀吹》一课时,先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指导学生找到“风姐姐”,并学习用眼看、用鼻闻、用耳听、用皮肤感觉等方法感受风,然后引领学生到校园内运用上述方法“找”风,让他们体会真实的感觉,从而认识风,知道风能够很好地为我们所用。这种亲历性体验,能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情感和智慧的启迪,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二、正确引导调控,优化活动过程
1.坚持教师的引导与调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开展有效的活动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让活动成为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思考的心理状态,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对活动实施过程的组织、调控、引导。活动前,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仔细考虑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针对问题制订适当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情适时调整教学方案,要善于运用评价等多种方法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调控,保证活动质量。
2.鼓励学生的主体参与
品德课程以“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与周围的人和物发生实际接触,从而引发对某些现象的思考,从中积累经验,启迪智慧,获得真切的体验。基于活动的上述作用,教师在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安排和开展活动时,特别要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让学生全面地参与,才能体现活动的有效性,收到满意的活动效果。
三、开展有效活动,创设生动课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倾向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产生。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手段创设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活动,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人教版《快乐的六一》一课前,教师特地组织学生将教室内卫生打扫干净,然后挂上五彩的气球和拉花,将黑板进行装饰,写上“庆祝六一”四个格外炫目的大字。上课伊始,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诵自编儿歌:“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动着衣裳;六月的草儿特别绿,六月的花儿特别香;六月的节日多美好,我们的节日多欢畅……六一儿童节来到了,这是我们全世界儿童的节日,今天我们就要在这里尽情地唱歌跳舞,一起庆祝我们的节日!”这里的场景布置,教师的激情导言,都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情境,营造了和谐的气氛,为学生欢欢喜喜“庆六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创设情境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例如角色扮演情境、电脑模拟情境、图画再现情境等,在愉悦学生身心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迫切需要,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达到浑然忘我的学习境界。
2.设计游戏,增强体验
游戏活动作为德育的一种形式,可以表现儿童的内在心理,有利于儿童情感的舒展,使儿童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体悟道德。如学习鲁美版《胖胖和瘦瘦》一课,老师可让儿童戴上头饰扮演各种不同的食物,如苹果、红萝卜、白菜、牛奶、米饭等,以自我介绍和解答同学问题的形式,分别宣传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好处。借助这种形式,日常生活中普通的食物变得如此神秘、有趣,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他们激情投入,发挥丰富的想象,与各种食物进行对话。在这样的情境中,就连平时不喜欢吃的白菜、米饭也变成了孩子们眼里可口的美味。儿童在趣味十足的游戏中学习,兴致勃勃,其乐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道德认知,提高了合理饮食的自觉性。
3.采用竞赛,活跃课堂
儿童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着展示个体才华的强烈愿望。适时在课堂上开展竞赛活动,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人教版《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为了调动学生课前调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兴趣,教师提前告诉学生课上要开展相关竞赛活动,因此我们要到街上找一找与行人关系密切的交通安全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了解标志的意思及设施的用处;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交通规则,并根据收集的材料,每组出10道关于交通规则的问答题。在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举行了一场“交通安全知识擂台赛”,因为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课堂上的“交锋”便十分精彩。学生个个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空前浓烈,课堂教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参加实践,激发探究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新课改下的品德教学,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教学人教版《美化家园》一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居住区域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自己住家附近调查生活垃圾的有关情况。比如:街面上主要有哪些垃圾,主要是谁制造的,生活垃圾最后都到哪儿去了,等等。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分工,或者观察记录,或者访问成年人,或者用手中的VD进行拍摄等。因为有了课前的实践调查,课上交流时,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与实景图片:街面上主要是烟蒂、落叶、草屑等垃圾,有的是人为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形成的;白色垃圾充斥着我们的视野,造成了巨大的污染。这些例证都是学生亲眼看到、亲自调查、反思记录的,那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自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和主动思考:要想保护我们的环境,必须人人都行动起来,自觉使用其他可回收的物品代替塑料袋;只有从自身做起,从不扔一片废纸做起,废物利用,保护环境,才能使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总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优化活动设计,优化活动过程,开展有效活动,才能创设生动的课堂,真正展现品德课程的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