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上音乐欣赏课是一个接触音乐美,感悟音乐美,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如何实现学生真正“听”音乐,听懂音乐。只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的个性“以欣赏为主,把动静结合”,使欣赏课真正的好听,动听,实现对音乐的审美。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 感悟音乐 审美意识
一、当前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音乐美,感悟音乐美,享受音乐美的过程,然而,在许多实际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的感受是上音乐欣赏课很枯燥。
目前的音乐欣赏课的现状如何呢?其一,音乐欣赏课一味的重老师讲解,轻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其实欣赏的教学应强调的不是内容、意义或知识,而完全是审美的感受力,那些知识性和智力的分析可能很快就使学生失去了欣赏的兴趣。其二,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静,而忽视必要的动。不可否认,静能更好地倾听、感受音乐。但一味地静听,缺乏必要的指导与启发,往往会使欣赏停留在表面。并且单纯的静听,学生不易产生真正的欣赏渴望,不能积极主动地感受和体验音乐艺术,必然使学生对所谓的音乐欣赏渐生厌烦情绪。
二、“动起来”欣赏的必要性
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音乐欣赏要从“听”入手,以听觉为探索的工具,在“听”中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但音乐是通过声音的运动来陈述内容,也就是说音乐是流动的,它的旋律起伏、抑、扬、顿、挫无不与“动”密切联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因此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的联想,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好动的儿童驾驭动性的音乐,音乐的旋律协调着儿童身体的动作,身体的动作又受智力技能的调节,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通过说、画、想象等表现)发展了,音乐的感悟开始了,欣赏也同步了,审美也实现了。
1.“闻乐心动,身随起舞”加深了对音乐的感悟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闻乐起舞,似乎是人类的自然反应,用身体的“动”来诠释对音乐的感受。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学生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时,学生不约而同的站起来,列队在教室内合着明快的强烈的节奏走起来,还像天安门的国旗护卫班的战士一样走起正步,“心动而行动”。
2.“闻乐心动、书画赋之”具体化了音乐形象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艺术创作是相通的,绘画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听音乐画图则是用图像表现声音,从“听”引发感觉,产生形象,以简单的线条、色彩、直觉地反应表现音乐。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让学生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有的学生自由地用线条描绘音乐,画出旋律的波浪线,有的学生则根据音乐的旋律画出了一副美丽的图画。从学生的表现中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好似身临其境地畅游在艺术的殿堂里。如:在欣赏《潜海姑娘》时,教师让学生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让孩子们拿出彩色笔,边听边在纸上画自己想象中的海底世界,顿时热带鱼、海星、贝壳、珊瑚、海草映入眼帘,有的小朋友还画出了鱼儿们围着潜海姑娘跳圆圈舞的景象。通过听、画,让小朋友们不仅感受了音乐的优美,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3.“闻乐心动,故形于声”帮助理解了音乐语言
《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敢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听听学生对音乐作品说些什么,这是对学生欣赏情况最直接也是最简便的检验方法。如在欣赏《乘着歌声的翅膀》,旋律悠静、舒畅,表现了恬静、悠闲的意境。学生安静地聆听感受整首乐曲后,展露在我眼前学生的张张笑脸,期盼的眼神,激动的神情告诉我他们对作品的喜爱,说出自己的感受:“我仿佛漫步于一个有青山绿水的地方”“我感觉我跟白云一起在天空自由地飘来飘去”“我真想去秋游”“它让我的心情变得高兴起来,不开心的事情都忘记了”“老师,让我们一起来哼一哼这首美妙的曲子好吗”…… 此时,全班师生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于是不约而同地用自己喜爱的音节lu跟着琴声哼唱起了《乘着歌声的翅膀》。
再如,在欣赏《小牧笛》中,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谈自己的感受:“我好像来到了美丽的农村,看到了一片丰收、繁忙的景象……”“我好像看到了一群农村小朋友在河边玩耍、游戏的场面……”同学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能形象地描述了一个欢快、热闹的场面。这就说明学生已经开始感受音乐,并与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我认为学生的这种想象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挚的,是心灵与音乐的碰撞迸发出的火花。
4.“闻乐心动,动动合奏”实现了音乐再创造和审美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借以各种“动”去创造和审美。如欣赏乐曲《羊肠小道》时,伴随着乐曲惊心动魄的旋律,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我看见了阴深深的森林”,“我仿佛看见了荒野,没有人烟,很害怕”,“听着音乐,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队阿拉伯商人,他们遇到了强盗,强盗要抢他们的钱财,他们与强盗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后,阿拉伯商人赶跑了强盗,他们又继续上路了,这时候音乐又恢复了平静……”
同样,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它内在的灵魂,教师应很好地利用音乐的灵魂去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以升华。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手甚至身体,把所欣赏的艺术作品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结语
只要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努力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从音乐出发,以欣赏为主,把动静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留给学生充分“动”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考、去创造、去审美,那么,音乐欣赏课将不再是沉寂的“一言堂”,而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2]音乐课标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3]袁善琦编.《儿童趣味音乐教学》.
[4]王维华.《让欣赏音乐动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师专二附小)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 感悟音乐 审美意识
一、当前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音乐美,感悟音乐美,享受音乐美的过程,然而,在许多实际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的感受是上音乐欣赏课很枯燥。
目前的音乐欣赏课的现状如何呢?其一,音乐欣赏课一味的重老师讲解,轻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其实欣赏的教学应强调的不是内容、意义或知识,而完全是审美的感受力,那些知识性和智力的分析可能很快就使学生失去了欣赏的兴趣。其二,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静,而忽视必要的动。不可否认,静能更好地倾听、感受音乐。但一味地静听,缺乏必要的指导与启发,往往会使欣赏停留在表面。并且单纯的静听,学生不易产生真正的欣赏渴望,不能积极主动地感受和体验音乐艺术,必然使学生对所谓的音乐欣赏渐生厌烦情绪。
二、“动起来”欣赏的必要性
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音乐欣赏要从“听”入手,以听觉为探索的工具,在“听”中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但音乐是通过声音的运动来陈述内容,也就是说音乐是流动的,它的旋律起伏、抑、扬、顿、挫无不与“动”密切联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因此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的联想,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好动的儿童驾驭动性的音乐,音乐的旋律协调着儿童身体的动作,身体的动作又受智力技能的调节,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通过说、画、想象等表现)发展了,音乐的感悟开始了,欣赏也同步了,审美也实现了。
1.“闻乐心动,身随起舞”加深了对音乐的感悟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闻乐起舞,似乎是人类的自然反应,用身体的“动”来诠释对音乐的感受。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学生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时,学生不约而同的站起来,列队在教室内合着明快的强烈的节奏走起来,还像天安门的国旗护卫班的战士一样走起正步,“心动而行动”。
2.“闻乐心动、书画赋之”具体化了音乐形象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艺术创作是相通的,绘画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听音乐画图则是用图像表现声音,从“听”引发感觉,产生形象,以简单的线条、色彩、直觉地反应表现音乐。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让学生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有的学生自由地用线条描绘音乐,画出旋律的波浪线,有的学生则根据音乐的旋律画出了一副美丽的图画。从学生的表现中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好似身临其境地畅游在艺术的殿堂里。如:在欣赏《潜海姑娘》时,教师让学生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让孩子们拿出彩色笔,边听边在纸上画自己想象中的海底世界,顿时热带鱼、海星、贝壳、珊瑚、海草映入眼帘,有的小朋友还画出了鱼儿们围着潜海姑娘跳圆圈舞的景象。通过听、画,让小朋友们不仅感受了音乐的优美,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3.“闻乐心动,故形于声”帮助理解了音乐语言
《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敢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听听学生对音乐作品说些什么,这是对学生欣赏情况最直接也是最简便的检验方法。如在欣赏《乘着歌声的翅膀》,旋律悠静、舒畅,表现了恬静、悠闲的意境。学生安静地聆听感受整首乐曲后,展露在我眼前学生的张张笑脸,期盼的眼神,激动的神情告诉我他们对作品的喜爱,说出自己的感受:“我仿佛漫步于一个有青山绿水的地方”“我感觉我跟白云一起在天空自由地飘来飘去”“我真想去秋游”“它让我的心情变得高兴起来,不开心的事情都忘记了”“老师,让我们一起来哼一哼这首美妙的曲子好吗”…… 此时,全班师生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于是不约而同地用自己喜爱的音节lu跟着琴声哼唱起了《乘着歌声的翅膀》。
再如,在欣赏《小牧笛》中,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谈自己的感受:“我好像来到了美丽的农村,看到了一片丰收、繁忙的景象……”“我好像看到了一群农村小朋友在河边玩耍、游戏的场面……”同学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能形象地描述了一个欢快、热闹的场面。这就说明学生已经开始感受音乐,并与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我认为学生的这种想象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挚的,是心灵与音乐的碰撞迸发出的火花。
4.“闻乐心动,动动合奏”实现了音乐再创造和审美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借以各种“动”去创造和审美。如欣赏乐曲《羊肠小道》时,伴随着乐曲惊心动魄的旋律,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我看见了阴深深的森林”,“我仿佛看见了荒野,没有人烟,很害怕”,“听着音乐,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队阿拉伯商人,他们遇到了强盗,强盗要抢他们的钱财,他们与强盗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后,阿拉伯商人赶跑了强盗,他们又继续上路了,这时候音乐又恢复了平静……”
同样,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它内在的灵魂,教师应很好地利用音乐的灵魂去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以升华。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手甚至身体,把所欣赏的艺术作品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结语
只要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努力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从音乐出发,以欣赏为主,把动静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留给学生充分“动”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考、去创造、去审美,那么,音乐欣赏课将不再是沉寂的“一言堂”,而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2]音乐课标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3]袁善琦编.《儿童趣味音乐教学》.
[4]王维华.《让欣赏音乐动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师专二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