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是一种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观和审美趣味,发展创造美的行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是一项重要目标,它有助于让学生形成美的情感、品行和理念,本文着重论述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观培养
语文教学具有美育的功能,其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多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的能力,对促进语文教学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呢?
一、在作品意境美中培养审美观
自古至今,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之所以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饱含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则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意境美。如在欣赏杜甫的《春夜喜雨》时,教师可先运用多媒体手段打出一幅细雨绵绵、夜色朦胧的画面,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诗歌特定情境中,而后再与学生一起鉴赏诗歌的意境。诗歌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来称赞“雨”,用“知”字将雨拟人化,诗人以写适时的春雨来表达人对春的向往和赞美。以“潜入夜”和“细无声”,写出了雨有意和有情。春雨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悄悄地来默默地下,无聲无息的为人类造福。应是写春雨的品格,但又何尝不是人品的写照呢?第三联是写春夜的雨景和雨势。田野上路分辨不清,天空是黑沉沉的乌云,江面上只看见船上的灯火,一切都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写出了春雨的透彻和慷慨,表现了春雨的无私奉献精神。尾联则是写想象中的情景:等到天明清晨,满城是红艳欲滴的花朵,一派生机勃勃。这既是想象中的景象,又是对人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让学生感受意境形象美
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如《斑羚飞渡》一课,通过动画效果的精心制作,把雨后彩虹的绚丽多彩、令人陶醉的美景与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的辉煌悲壮交相辉映,直接给学生以视觉的强烈冲击,以达到精神上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同样《桥之美》类说明文和《三峡》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三峡》一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在教授此课前,我先将三峡风光片根据课文内容剪辑下来,制成了课件,加上配音与配乐。上课时我先将此视频放给学生。三峡优美的风光,很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当学生一起对着画面齐背课文时,他们已完全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了。三峡夏季的水流湍急、春冬的清荣峻茂、秋季的空灵肃杀,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更体会到文章遣词精当、隽永优美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情感。老师也深受感染,与学生一起吟诵起来。
三、在美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引入佳境,激发兴趣。老师积极引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与具体课文建立审美关系。其中关键是引起学生对课文感兴趣。唤起他们内在的审美需要和欣赏课文的热情。此时教师可直接把教材的美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范读,朗读技巧较好的范读,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率先进入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若朗读条件较差,可借助放录音来弥补不足,配乐范读更有效。老师可选择意境相近的乐曲来播放,这就使审美客体通过音乐的优美旋律,在审美主体的脑海中更加形象,产生更加热烈的氛围。教师也可以在剖题,介绍作家及斯处的时代背景时,抓住其中与教材美相关的感情因素来影响学生。
2.自主欣赏,形成美感。教师可以在上个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地诱导学生自主地欣赏课文,这是理性的分析、讲解与欣赏性阅读、描述交错进行的阶段,也是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其中的关键是此时的教学更要重视艺术,教学始终应在审美化、情感化的情境中进行。教师要逐步地把课文中的美突现出来,使学生自觉介入。
3.深入启发,升华美感。教师进一步深入启发学生,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以升华,这通常是在课文总结时进行的。但无论是思想内容的总结,还是写作特色的归纳,都不应是抽象的概括和枯燥的归纳,而应当是根据学生实际获得的审美感受,并饱含教师的审美感受而作的有血有肉的言语概述。我们对《背影》的教学,在经过上一阶段的欣赏性阅读和分析讲解之后,教师可以水道渠成地把朱自清散文的写作特色加以归结为:真诚、含蓄、适度六个字。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出;程度就是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浓淡相宜。这三个特点互相渗透,使《背影》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其实,这一特色同学们在阅读时基本上都能体会出来,教师在这一阶段进行深入启发,学生对这篇美文的感受就得到了升华。
4.精心指导,审美创造。教师对文章作归结,并非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还应当在分析课文美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审美创造,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及时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训练,一方面结合欣赏课文的感受,一方面调动有关的生活经验,有感而发,有法可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参考文献
[1]关志辉.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吉林教育,2010,02.
[2]旭萍.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09.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观培养
语文教学具有美育的功能,其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多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的能力,对促进语文教学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呢?
一、在作品意境美中培养审美观
自古至今,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之所以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饱含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则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意境美。如在欣赏杜甫的《春夜喜雨》时,教师可先运用多媒体手段打出一幅细雨绵绵、夜色朦胧的画面,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诗歌特定情境中,而后再与学生一起鉴赏诗歌的意境。诗歌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来称赞“雨”,用“知”字将雨拟人化,诗人以写适时的春雨来表达人对春的向往和赞美。以“潜入夜”和“细无声”,写出了雨有意和有情。春雨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悄悄地来默默地下,无聲无息的为人类造福。应是写春雨的品格,但又何尝不是人品的写照呢?第三联是写春夜的雨景和雨势。田野上路分辨不清,天空是黑沉沉的乌云,江面上只看见船上的灯火,一切都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写出了春雨的透彻和慷慨,表现了春雨的无私奉献精神。尾联则是写想象中的情景:等到天明清晨,满城是红艳欲滴的花朵,一派生机勃勃。这既是想象中的景象,又是对人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让学生感受意境形象美
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如《斑羚飞渡》一课,通过动画效果的精心制作,把雨后彩虹的绚丽多彩、令人陶醉的美景与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的辉煌悲壮交相辉映,直接给学生以视觉的强烈冲击,以达到精神上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同样《桥之美》类说明文和《三峡》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三峡》一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在教授此课前,我先将三峡风光片根据课文内容剪辑下来,制成了课件,加上配音与配乐。上课时我先将此视频放给学生。三峡优美的风光,很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当学生一起对着画面齐背课文时,他们已完全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了。三峡夏季的水流湍急、春冬的清荣峻茂、秋季的空灵肃杀,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更体会到文章遣词精当、隽永优美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情感。老师也深受感染,与学生一起吟诵起来。
三、在美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引入佳境,激发兴趣。老师积极引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与具体课文建立审美关系。其中关键是引起学生对课文感兴趣。唤起他们内在的审美需要和欣赏课文的热情。此时教师可直接把教材的美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范读,朗读技巧较好的范读,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率先进入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若朗读条件较差,可借助放录音来弥补不足,配乐范读更有效。老师可选择意境相近的乐曲来播放,这就使审美客体通过音乐的优美旋律,在审美主体的脑海中更加形象,产生更加热烈的氛围。教师也可以在剖题,介绍作家及斯处的时代背景时,抓住其中与教材美相关的感情因素来影响学生。
2.自主欣赏,形成美感。教师可以在上个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地诱导学生自主地欣赏课文,这是理性的分析、讲解与欣赏性阅读、描述交错进行的阶段,也是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其中的关键是此时的教学更要重视艺术,教学始终应在审美化、情感化的情境中进行。教师要逐步地把课文中的美突现出来,使学生自觉介入。
3.深入启发,升华美感。教师进一步深入启发学生,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以升华,这通常是在课文总结时进行的。但无论是思想内容的总结,还是写作特色的归纳,都不应是抽象的概括和枯燥的归纳,而应当是根据学生实际获得的审美感受,并饱含教师的审美感受而作的有血有肉的言语概述。我们对《背影》的教学,在经过上一阶段的欣赏性阅读和分析讲解之后,教师可以水道渠成地把朱自清散文的写作特色加以归结为:真诚、含蓄、适度六个字。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出;程度就是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浓淡相宜。这三个特点互相渗透,使《背影》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其实,这一特色同学们在阅读时基本上都能体会出来,教师在这一阶段进行深入启发,学生对这篇美文的感受就得到了升华。
4.精心指导,审美创造。教师对文章作归结,并非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还应当在分析课文美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审美创造,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及时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训练,一方面结合欣赏课文的感受,一方面调动有关的生活经验,有感而发,有法可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参考文献
[1]关志辉.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吉林教育,2010,02.
[2]旭萍.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