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在经济社会现代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也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早已为大家所重视。本文集中力量从理论上探求原因寻找有效对策,以求尽快制止"滑坡",并为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道德支持。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危机;道德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全方位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和无序状态。甚至,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还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
一、原因探讨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探求造成道德滑坡的原因。如果从道德之外寻求其客观社会历史根源的话,其因有三:市场经济转轨、法制建设滞后、社会文化污染。市场经济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但却同时刺激起人的卑劣贪欲,这是历史进步的代价。如果有良好的法制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我们可以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但不幸的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又恰恰是在十年动乱之后,在新旧体制转轨、相应法律配套严重滞后、精神文明相对落后的形势下超常速度发展起来的。这便在客观上加速了道德滑坡的速度。一方面,新旧体制法律政策并存,不同法律政策间的漏洞百出,使道德规范失去可以依傍的法律权威和是非基础;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中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在暴利的驱动下大肆泛滥。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道德滑坡是中国社会转型期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制止或解决道德滑坡也是一項社会系统工程。除去应当寻找并解决造成道德滑坡的外部原因之外,还更需要深入寻找并解决道德危机的内部原因。
(一)我们首先来讨论因道德层次缺位偏执崇高造成的现实道德危机
道德从来不是抽象的。从道德的自我践履和律己难度或从道德的社会功能即利群程度讲,现实道德是有常德、美德、圣德层次之分的。实际上,人们日常的道德尺度,便是常德尺度,而不是美德或圣德标准。美德,尤其是圣德不具有道德普遍性。但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教育或倡导中却恰恰偏执崇高,把一些圣德规范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等作为常德规范进行普及。我们不能违反道德运行规律,执着于圣德而忽视甚至取消面对大众的常德教育。
(二)现在我们来讨论因道德规范错位所造成的道德危机与理论困境
道德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和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是伦理或政治一元化的社会,由此决定或造成中国长期来的一元化道德传统。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已经走向多元化,而我们仍然恪守并习惯于用一元化的道德来规范现代生活,由此便造成严重的道德错位现象,并对市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寻求新道德建设
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标准和规范,划清它同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资本主义的伦理道德之间的界限,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探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义利观,社会主义的致富观,社会主义的竞争观以及平等交换,互相合作,文明经商,讲求信誉等观念群,其内容十分丰富。当前最突出的道德观,可以概括成以下几条道德原则:
(一)义利统一的原则
义利观是伦理学最重要的范畴,是整个道德体系的核心。不同的义利观,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并对经济建设起着促进或促退的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建立在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重义轻利”。这样,就导致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长期停止不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缓慢的局面。 今天,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破除“重义轻利”的传统道德观念。毫不讳言,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以正当的手段重利、取利、追求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强调义利的一致性、统一性。由此可见,义利统一的道德原则,与资本主义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是完全不同的。
(二)勤劳致富的原则
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遵循和坚持勤劳致富的道德原则,就是承认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承认劳动者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合理的物质利益,从而激励人们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三)开拓竞争的原则
开拓竞争的原则是人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和竞争态度的道德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种开拓竞争的道德原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坐享其成、无为自居、清心寡欲、不求进取的封建小农经济的道德信条是格格不入的,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互相吞并、大鱼吃小鱼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原则也是水火不相容的。
(四)诚实信誉的原则
诚实信誉的原则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处理自己同国家和消费者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生产经营者们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这种道德是以“诚”、“信”为基础,以为用户着想和对用户负责为目的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诚实信誉的原则具体表现为:货真(质量上乘)、价实(价格合理)、量足(计量准确)、有誉(热情周到)。生产经营者们诚实信誉观念的强弱、正误,都会直接影响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成败。在市场经济面前,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坚持诚实信誉的原则,才能达到生产和经营的预期目的,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爽.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究[J].求是,2001(06).
[2]陈杰,刘彦朝,周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再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仇潇蓉 刘莹.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8).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危机;道德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全方位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和无序状态。甚至,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还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
一、原因探讨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探求造成道德滑坡的原因。如果从道德之外寻求其客观社会历史根源的话,其因有三:市场经济转轨、法制建设滞后、社会文化污染。市场经济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但却同时刺激起人的卑劣贪欲,这是历史进步的代价。如果有良好的法制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我们可以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但不幸的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又恰恰是在十年动乱之后,在新旧体制转轨、相应法律配套严重滞后、精神文明相对落后的形势下超常速度发展起来的。这便在客观上加速了道德滑坡的速度。一方面,新旧体制法律政策并存,不同法律政策间的漏洞百出,使道德规范失去可以依傍的法律权威和是非基础;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中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在暴利的驱动下大肆泛滥。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道德滑坡是中国社会转型期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制止或解决道德滑坡也是一項社会系统工程。除去应当寻找并解决造成道德滑坡的外部原因之外,还更需要深入寻找并解决道德危机的内部原因。
(一)我们首先来讨论因道德层次缺位偏执崇高造成的现实道德危机
道德从来不是抽象的。从道德的自我践履和律己难度或从道德的社会功能即利群程度讲,现实道德是有常德、美德、圣德层次之分的。实际上,人们日常的道德尺度,便是常德尺度,而不是美德或圣德标准。美德,尤其是圣德不具有道德普遍性。但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教育或倡导中却恰恰偏执崇高,把一些圣德规范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等作为常德规范进行普及。我们不能违反道德运行规律,执着于圣德而忽视甚至取消面对大众的常德教育。
(二)现在我们来讨论因道德规范错位所造成的道德危机与理论困境
道德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和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是伦理或政治一元化的社会,由此决定或造成中国长期来的一元化道德传统。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已经走向多元化,而我们仍然恪守并习惯于用一元化的道德来规范现代生活,由此便造成严重的道德错位现象,并对市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寻求新道德建设
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标准和规范,划清它同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资本主义的伦理道德之间的界限,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探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义利观,社会主义的致富观,社会主义的竞争观以及平等交换,互相合作,文明经商,讲求信誉等观念群,其内容十分丰富。当前最突出的道德观,可以概括成以下几条道德原则:
(一)义利统一的原则
义利观是伦理学最重要的范畴,是整个道德体系的核心。不同的义利观,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并对经济建设起着促进或促退的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建立在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重义轻利”。这样,就导致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长期停止不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缓慢的局面。 今天,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破除“重义轻利”的传统道德观念。毫不讳言,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以正当的手段重利、取利、追求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强调义利的一致性、统一性。由此可见,义利统一的道德原则,与资本主义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是完全不同的。
(二)勤劳致富的原则
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遵循和坚持勤劳致富的道德原则,就是承认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承认劳动者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合理的物质利益,从而激励人们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三)开拓竞争的原则
开拓竞争的原则是人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和竞争态度的道德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种开拓竞争的道德原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坐享其成、无为自居、清心寡欲、不求进取的封建小农经济的道德信条是格格不入的,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互相吞并、大鱼吃小鱼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原则也是水火不相容的。
(四)诚实信誉的原则
诚实信誉的原则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处理自己同国家和消费者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生产经营者们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这种道德是以“诚”、“信”为基础,以为用户着想和对用户负责为目的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诚实信誉的原则具体表现为:货真(质量上乘)、价实(价格合理)、量足(计量准确)、有誉(热情周到)。生产经营者们诚实信誉观念的强弱、正误,都会直接影响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成败。在市场经济面前,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坚持诚实信誉的原则,才能达到生产和经营的预期目的,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爽.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究[J].求是,2001(06).
[2]陈杰,刘彦朝,周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再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仇潇蓉 刘莹.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