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九年级英语复习之我见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ly5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尤溪县文井初级中学 福建 365109)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204-01
  “Miss Zhan,这学期开学初我就很努力的进行英语复习,为什么我的英语质检成绩比起上次模拟考还是停滞不前呢 ?我都快没信心了!”我班上一个爱学习英语的女生这样问我。今年开学初后我们师生进入中考总复习阶段,我们师生都在不断的努力着,然而面对英语复习中的整节课的考点词汇、目标短语、重点句型、功能意念和语法精粹、写作任务,学生显得疲惫不堪。因此在这紧张的复习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振作精神,高效复习,是我们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同仁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有个共识,我们中考的复习,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复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复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复习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学生们心理有压力;(2) 老师的复习方法不够新颖;(3)整个综合运用知识的框架和方法尚未形成或投入运营;(4) 学生处在待提高的过程当中。高原期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要用平常的心态来正视它,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成功就会向我们招手。
  1 制定好复习计划,把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教师在教复习课前要制订好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课教学。一般来说,九年级英语复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按先后顺序应该是:①课本基础知识复习;②词汇、语法、听力、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专项复习;③综合能力(解题技能)训练。在复习过程中,把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整合。比如,把词汇放到句子中掌握,在阅读中复习句型,创设情境复习口语;选取适当的材料训练听力;多出题材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各个知识点之间才不会脱节,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比如,在复习词组(phrases)时,我常常让学生开火车回答:
  例1,take (让学生说出以take开头的phrases)S1: take part in,S2: take …to…,S3:take a taxi,S4:take off, S5:take a message for somebody, S6:take away,S7:take care of,S8:take out,S9:take order,……
  例2,用“used to” and “be used to”造句: S1:I used to play baseball, but now I am used to playing basketball. S2:My mother used to go swimming on weekdays, but now she is used to going shopping. S3:My parents used to live in the country, but now they are used to living in the big city.
  又如,在复习现在完成时的时候,通过情景对话完成这项训练。
  Fill in the banks with correct verb forms
  A:Hi!Dad.
  B:Hi!Lucy.You are back.
  A:It's time for supper.you (get)everything ready?
  B:Not yet.The rice is ready, but I (not cook)the dishes yet.
  A:Why don't you cook the dishes?
  B:I(wait)for the oil.
  A:Oil?
  B:There(be)no oil left at home.Your mother(go)to buy some.(wait)a minute.He(be)back soon.
  A:Oh,dear.I'm very hungry. I(have)some rice first.
  (Keys:Have,got;haven't cooked;am waiting;is;has gone;Wait;will be;will have)
  2 教师改进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复习主观能动性
  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和中考命题对实用性应用的注重,教师如果仍用原来的“满堂灌,炒冷饭”式教法,不给学生自己的学习空间,势必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英语知识方面下功夫。①.以学生为主体。②.创设真实的口语运用情境。③.改进学生的学习模式。比如:我平时上复习课,教室里“卧倒”了一大片,空气特别沉闷。有一次我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全班同学尽都直起了腰身,其中還有几位同学小声说:“奇怪!不会是听力课吧!”我随即打开了电脑放了一首歌。这时,教室里的每处角落都流淌着“When you believe”美妙旋律,接着又是一首“Big big world”。看着同学们都精神大振的样子,我也乐了。放完曲子,我在黑板上板书:1. May I invite you to our food festival? 2. Can you tell me if it’s polite to eat with your arms or elbows on the table in America?3. We’d like Beijing Roast Duck and vegetable soup.4. Jane cooked more successfully. Kangkang cooks most successfully of the three. 5. The more regularly we eat, the healthier we are.6.Let’s wish them success! 这些都是我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属于八年级(上) Unit7当中的重难点。这一次我在学生当中进行了小组归纳比赛,发现在学生们自己当小老师时,下面的同学听得特别仔细,甚至当一组讲解完毕后,其余的小组还主动对不足的地方提出补充。(在这部分教学中,我尝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好处。我们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把初中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归纳能力充分的利用起来。所以,我在教学时,不能过分低估学生,要相信他们完全可以把自主归纳好的复习资源和同学共享的能力。)
  3 通览课文内容提出重点攻破难点
  课文是教材的中心,是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听说读写活动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材料,是复习的主要依据。复习课文时要着眼于找基础,抓基本功训练,既要动口也要动手。对有些课文又可以进行提取主要词汇让学生们口头复述并动动笔写一写,动用多感观,增强记忆。对于中文与英语中不同的习惯表达法要着重强调。例如,在复习到八年级有打电话的课文内容形式时,就要进一步向学生强调中国人与英美人打电话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注意打电话的习惯讲话。在英美打电话问对方是谁时,应说Who is speaking?/Who’s this?Hello! May I speak to Tom? 但绝不能说Who are you?而在打电话中回答对方或介绍自己时,This is…Speaking. 绝不能说I am sb.另外课文里常用的口语要求学生背诵掌握,正如:1.谈论天气: What’s the weather in summer? / How is the weather in…? / What a fine day! What’s the temperature? / 2.邀请: Would you like to cook with us? / May I invite you to dinner? /what/how about flying a kite with me? / Ok. Thank you. / I’d like that, thanks. /All right. /Good idea./ Yes, I’d love to./ That would be very nice. No, thank you./ I’d love to, but I’m afraid I have no time./ I’m sorry I can’t./ What about another time? 3.劝告: You should /shouldn’t…/ Don not rush/hurry/push. You’d better …You’d better not …/You need to…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对在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口语运用”、“完形填空”等都有着一定的帮助。
  总之,中考英语复习阶段非常重要,复习可以查漏补缺,能使知识达到系统、全面。虽然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对学生指导的紧迫性,但是距离相对满意的九年级英语课堂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让我们一起共同探索复习课的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英语教育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英语周报》
  [2] 《海外英语》
  [3] 《中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 江苏 2232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科备课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目前的备课,不仅传统的弊端依然存在,课程改革带来的新问题又不断出现,成为影响备课有效性的两大症结。所以,如何提高备课效率,如何变“无效备课”为“有效备课”,使自己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就成了我们教师必须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有效; 备课;思考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浙江省乐清市黄华镇中学 浙江 325600)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68-02  作文的教学是困扰广大农村学校师生的话题。更由于学生的知识信息和见识狭窄,接触面不广,凡作文之时,学生作文畏难的情绪相当严重,学生作文时往往提到“无事可写”。那么,我们教师就要思考怎么样在语文教学中达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我结合教学实践,总
期刊
(慈溪市慈吉小学 浙江 315300)  【摘要】 随文练笔提供了孩子们自由想象的情境和条件,使学生打开话匣子,为自由表达情感和思想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它激活了孩子对文本、生活的敏感性和领悟力,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同时通过“随文练笔”这个中介,让学生在练笔实践中对于内容、结构、感情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对文本感性的深度认识,促进习作、阅读能力水平的整体提高。本文试图通过自身对《随文练笔》中教师“导”
期刊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321004)  【摘要】 对于民主的性质定义,有些人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例如《民主是个好东西》这一俞可平访谈录中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自然就有人提出民主并不是个好东西,举例了民主带来的各种弊端。  【关键词】 民主; 好东西; 缺陷; 取长补短  【中图分类号】G629.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9
期刊
(辽宁省黑山县励家初级中学 辽宁 121408)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200-01  由于学生受智力、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以及对教师教法的适应程度等种种客观及主观原因,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会不同程度的产生,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如何做好转化数学学困生工作,使全体学生学好数学这门基础课程,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是新一轮课改中急需解决
期刊
(吉林省集安市花甸镇中心小学 吉林 134200)  【摘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生成过程,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并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和自我提升的生命过程。  【关键词】 创新意识;生成过程;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98-02  培养学
期刊
(吉林省集安市青石镇下套学校 吉林 134200)  【摘要】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自信心,激发孩子潜力,缓解孩子心理压力,提高孩子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对孩子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家庭;观念;方式;氛围;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201-01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
期刊
(河北省武安市沙洺中心小学 河北 056300)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97-02  批改作业是教师教學的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支配下。因此,教师在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符合班况学情的教学流程后,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面批。  教师对学生当面批改作业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对有
期刊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山中学 广东 528000)  【摘要】 听、说考试正式成为广东省英语高考项目之后,英语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在大部分现存的文献以及一线教师的眼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被描绘成一群沉默的羔羊。他们在课堂上常常保持沉默,不愿参与课堂活动,几乎不主动回答问题,更不用说提出问题。即便偶尔作出回应,他们的答案也是非常简要的。他们很少谈及自己的意见,即使有想法,他们也会选择
期刊
(山东省文登新一中 山东 2644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203-01  记得在半个世纪前,王昆仑先生曾对宝钗黛玉有过精彩绝纶的评价:黛玉与宝钗,一个是在做诗,一个是在做人。语文必修五有《宝玉挨打》一回,课堂上同学们就宝钗与黛玉各抒己见,争论不已,课后我静心思考,梳理了自己的看法。  自《红楼梦》问世,薛宝钗与林黛玉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