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忆先师 励志待后生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对传统螳螂拳情有独钟,曾多次陪同师友深入海阳、莱阳民间寻访螳螂拳名师,挖掘考证螳螂拳先贤史料。今将些许收获,整理成文,与大家同享。不当之处,请明家指正。
  山东省海阳、莱阳两地的交界地周围(海阳市发城镇榆山夼村、莱阳市万第镇史家河、小赤山村等),是我们目前所能追溯到的历史最早的传统螳螂拳的根基地。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代宗师李秉霄、第二代宗师赵珠(字起禄)、第三代宗师梁学香皆居于此。海阳市榆山夼村,至今还完整保存了历史最早的螳螂拳文化古迹。
  海阳、莱阳两地名师辈出
  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习螳螂术,先是小赤山李秉霄,乾隆时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遁。越数月,秉霄深夜独坐,盗突至叩谢,秉霄与语,欢甚。盗以艺授之,秉霄亦英敏,艺成而盗不复至……”
  上文中捉到的小赤山村在莱阳市境内。现已不存在,其原址与海阳市愉山夼村毗邻接壤。大盗“某甲”,是继各派螳螂拳传人都尊的始祖王郎之后的又一名神秘人物,其生平、师承均失考,只是作为把螳螂拳传至胶东的桥梁人物被螳螂拳后人代代相传。
  2005年,海阳市委宣传部黄培浩先生查阅光绪七年《李氏族谱》(李秉霄家谱)后证实,李秉霄祖居海阳大嵩卫(现海阳市凤城镇属地),清嘉庆年间迁居莱阳史家河村,而非民国版《莱阳县志》所载的莱阳小赤山村。
  李秉霄是螳螂拳历史上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人物,据黄培浩著《螳螂拳探源》:
  “……根据海阳现存的李氏部分家谱,《莱阳县志》《海阳县志》《海阳人物暨传文墨宝》的记载,及笔者多次到海阳石人泊、莱阳史家河等村庄的考查证实,李炳霄生活在清朝的乾隆、嘉庆年问,是李赞元第十七子李本潢的曾孙,李赞元的五世孙即玄孙。李炳霄的老年是在史家河度过的,并终老于史家河,其坟墓在解放后修建水库时被毁。”
  李秉霄的传人,据民国版《莱阳县志》载:“……大赤山赵珠,其高弟子也”。这位“高弟子”究竟有多高?《莱阳县志》:“珠年老,尝趺坐床上。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人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手轻轻一挥,竞威风如此,可见赵珠(字起禄)螳螂拳技艺之高超。
  在莱阳市万第镇赤山村,我们寻访到赵珠的第七世后裔赵永起先生。他说,原来的小赤山村与大赤山村相邻,只有十几户人家。在农业学大寨时期,集体开垦田地,把小赤山村迁并人大赤山村,小赤山村的原址,就成了农田了。赵珠是生活在莱阳小赤山村,而非《莱阳县志》所载的莱阳大赤山村,这在梁学香之子梁敬川写于清同治九年的《嵩阳梁氏支谱》中的内容也得到了印证。
  赵珠有三个儿子。长子、次子从文,只有三子赵礼彤随父习武,此后传到赵氏第五代后裔赵明新。惜上世纪30年代,赵明新英年早逝,赵家的螳螂拳传承就此戛然而止。
  值得庆幸的是,赵珠还培养出了一位得意门生梁学香。正是梁学香,使得螳螂拳传承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梁学香,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县(现为海阳市)愉山夼村人,是赵珠次子赵义彤的妻侄。梁学香能吃苦,白天帮助父母耕田种地,夜间步行十几里山路到老师家中学艺,风雨无阻。三年多的时间,勤奋、聪颖的梁学香就能代师授徒了。1985年版《海阳县志》载:梁学香“有创新精神。学艺之初,螳螂拳只有‘棚扑’、‘乱按’、‘分身八肘’三个套路和单手动作。至中后期,梁从各个套路和单手动作中取其精华,创编成‘摘要’,使螳螂拳进一步发展提高。梁赴省城参加武林赛艺,获亚元奖……。”此县志中记载的“棚扑”、“乱按”是县志编撰者之误,据梁学香所著的《拳棍枪谱》载,应为“拥补”、“乱接”。
  有一件事情,直到现在仍在螳螂拳传人中流传,从中可以想见梁学香的螳螂拳造诣。莱阳黄金沟村姜化龙是梁学香的学生。为报师恩他为梁学香盖了六间拳房。拳房竣工后,姜化龙请老师来看房子。梁学香看了笑呵呵地说:“看着挺好,不知道结不结实。”姜化龙急忙应道:“使的都是上好的砖石木料,非常结实。”梁学香没有回应,只侧身用臀部向近半米厚的青石墙上一靠,几块石头就凹陷进去了……。
  梁学香传艺思想开明,打破密传陈规,广传技艺,培养出了如梁敬川、孙元昌、张文清、姜化龙、王承志、李明环、王桂芳、佟坤姜、蒋老七、石古都、孙英等许多杰出的螳螂拳名师。他培养的学生遍及胶东,远及京城,使螳螂拳在短时期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梁学香对螳螂拳传承发展更大的贡献,是他总结先贤和自己毕生研习螳螂拳的心得,编著成一系列螳螂拳谱。涵盖了内功、器械、拳术以及技术讲解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历史最早、最完整的螳螂拳理论书籍,堪称螳螂拳集大成者,是后人学习、研究螳螂拳的宝贵文化遗产。
  1984年,梁学香的第四世后裔梁振照把珍藏的全套拳谱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梁学香之子梁敬川,一条大枪出神入化。据传,他在墙上挂一刀黄草纸,持大枪一跃蹿起,在身体腾空的瞬间,随着外封、里合、点扎,亮闪闪的枪头如一团银光,疾如闪电。待脚落枪回,墙上五个枪眼呈梅花状,穿过厚厚的黄草纸深入墙内两寸许。梁敬川艺成后随父游走各地教拳授艺,后到北京,乡情难舍的梁学香,未在京城久留,梁敬川则客居北京十几年。梁敬川在北京期间,开设商号谋生,也曾为官军操练兵将,据说还为朝廷保皇纲有功而得封赏,《安定郡梁氏宗谱》卷五载:“梁敬川,五品军功,赏戴花翎”(花翎顶戴和两面开道的大铜锣,文革期间被损毁)。
  梁敬川后因老父思子心切,回乡尽孝。因久居京城,其在外地传授的学生我们现在了解得并不多。海阳籍的代表人物则是海阳凤城大黄家村人黄永凯。民国二年(1913年),黄永凯先生在烟台开场教拳;民国六年(1917)他辗转到辽宁安东(现丹东市)传授螳螂拳,并终老于丹东。现如今,在烟台以及东北地区,梁敬川、黄永凯一脉的众多后学仍在衍传、习练螳螂拳。   海阳朱吴镇杨格庄村孙元昌(1856-1935)是梁学香早期的学生。据孙元昌的孙子孙吉训(1912.10-2012.08)讲,孙元吕从八岁就跟随爷爷学文习武。11岁时,被家人送到莱阳梁家夼村(此村位于莱阳市赤山村南约八里。据考证,梁学香曾在此开场授徒)拜梁学香为师学习螳螂拳。学艺五年,艺成后回归故里。梁学香对孙元吕关爱有加,孙元昌在村中开拳房之后,梁学香还常带梁敬川到孙元昌的拳房指点技艺。
  当时,杨格庄有八家拳房,武风浓厚,习武者甚众。民谚曰:杨格庄的猫,会耍飞刀;杨格庄的狗,也会两手。孙吉训说,当年,村里有一位绰号叫“李二巴狗”的拳师听说孙元昌外出学艺归来,便主动登门切磋武艺。十六岁的孙元昌坦然应对,其拳技让这位挑战者心服口服。孙吉训说,爷爷孙元昌主要在海阳的朱吴、古现、高家、郭城、盘石等地教授螳螂拳,在他23岁那年,爷爷孙元昌终老去世,享年79岁。
  海阳县朱吴镇下院口村的任风瑞是孙元昌的高足,在下院口村拳场与同村的任风合等人一起跟孙元昌习武。出师之后,即在本村周围教徒。2005年,在下院口村,任风瑞的徒弟、八十六岁高龄的任殿尧即兴为我们演示了全套“乱接”,动作娴熟,手法密集快速,展现了古传螳螂拳的神韵。几位围观的七八十岁的老者一句“八家拳房八盏灯”的顺口溜,形象地为我们描述了当时只有九十六户人家的小山村武风之盛。几个并没有专门练过武术的老人,凭借小时候在各家拳房玩耍时的记忆,为我们比划“螳螂手、勾子步”的动作,虽不规范,但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螳螂拳在这里的兴盛与普及。
  任风瑞大约三十岁左右开始到烟台闯荡谋生。当时的烟台(现芝罘区)区域不大,百姓习武成风。数十家拳房遍布大街小巷,被人称为“拳窝”。据说,任风瑞到烟台之后,在老烟台的百业市场(位于今芝罘区南大街百货大楼南边,现已不存在)开馆授艺,有些许好事的拳师以切磋技艺之名上门踢他的场子。但都败在任风瑞手下。自此,任风瑞在烟台武行站住了脚。
  任风瑞在烟台生活三十几年,培养出了如赵竹溪、王国典、于东晋、苏克斌等许多杰出传人。苏克斌(1914-1995)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苏克斌十一岁拜任风瑞为师。21岁时就代师传艺,25岁时开场授徒。曾赤手空拳独闯当时烟台势力最大的帮派,与龙头老大金奎比武交手,只一招缠封捆手,摔得金奎人仰马翻,金奎不服,爬起来继续进招,但招招败北。最终他被苏克斌的武艺折服。1991年,在烟台国际螳螂拳研讨会上,一位韩国功夫高手向在场烟台螳螂拳师挑战。已76岁高龄的苏克斌施展螳螂拳技,一招致其飞跌在地。事后,韩国太乙螳螂拳研究会会长韩相烈在韩国定制一面书写“真传武艺”的锦旗,并亲自来到福山赠送给苏老。
  如今,螳螂拳这株武林奇葩,已枝繁叶茂,支派迭出,不能一一表述。现在国内外广泛传承的梅花螳螂拳,追根溯源,都是海阳梁学香老师一脉相传。
  源传于海阳、莱阳交界地的螳螂拳,集各家拳法之所长,在实战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凭借巧妙的技击方法和科学的养生理论,称雄于冷兵器时代。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这株武术奇葩已枝繁叶茂,名扬海外。
  谈到螳螂拳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不得不提及任风瑞的另一位高徒赵竹溪。赵竹溪(1900-1991),祖籍山东省掖县(现莱州市)沙河镇路旺村赵家庄。七岁时,拜平度县大泽山智藏寺清泉、觉东两位大师习少林太祖长拳,历时十年。清泉、觉东两位大师先后网寂,赵竹溪就回到掖县沙河镇八得胜镖局任镖师。一年多后,八得胜镖局镖头余通海去世,镖局关闭,赵竹溪投奔在烟台经商的舅父。期间,他联合当地喜欢武术的富家子弟和经商者,聘请任风瑞传授螳螂拳三年;1922年,他又拜迟守进(海阳郭成镇台城村人,孙元昌之义子,任风瑞之师兄)为师,习练螳螂拳四年。艺成后,赵竹溪先到大连经商,因不满日寇统治,又回到烟台,并组织成立国术研究社。1930年,赵竹溪南下香港,两年后,转到澳门开馆授徒,传授螳螂拳。期间“……趋承学艺者踵相接,并为当地武术界中人推诚接纳,前后留居港澳两地凡十五年……(摘自赵竹溪自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来到广州,几年后又远赴越南海防市传授螳螂拳。1954年,他转到越南精武体育会任教十五年。1969年回到香港定居,继续从事螳螂拳教学工作。1991年8月,赵竹溪在香港去世。他用大半生时间,致力于螳螂拳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据说,现在他的海外螳螂拳传人已逾数万之众。
  现在,螳螂拳在海内外传人众多,我们无法用传承谱系详细表述。那么,我们运用地理标记这种方法,就会清晰地描述出螳螂拳的传播轨迹。它是以海阳、莱阳两市交界地域的史家河、小赤山和榆山夼村为基点,经过海阳、莱阳、柄霞、牟平、乳山、福山等地汇聚到商贾云集的烟台。在烟台落地生根的螳螂拳,远赴京城,在国都皇城展露锋芒;渡海北上,在东北大地广泛传承发展;远渡重洋,在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开花结果;走出国门,在越南、韩国、俄罗斯、美国、德国、波兰、日本、法国等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众人的喜爱,让传统螳螂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传播鼎盛期,这一古老的中华瑰宝又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走进螳螂拳故乡的感受
  烟台螳螂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爱好者纷至沓来,拜师学艺,寻根探源。螳螂拳先贤李秉霄、赵珠、梁学香的故居地更是大家神往的地方。
  然而,我们走进莱阳市万第镇的史家河村采访,除了村里的年长者讲述了李秉霄“跑马摘砖”的传说之外,再没有看到与李秉霄或螳螂拳相关的任何物件,就连李秉霄的坟墓也荡然无存了。
  在莱阳赤山村,我们寻访到了赵珠的第七世后裔赵永起。因为小赤山村早已被开垦成田地,赵珠的生活遗迹无处可寻。赵氏家传螳螂拳,因赵永起的父亲赵明新英年早逝,也失传了。最让赵永起老人痛心的是八十年代武术挖掘的时候,有人从他手里借走了赵家祖传的族谱,至今音信皆无,不见踪影。我们希望奇迹出现,让年逾七旬的老人能在有生之年了却心愿。   海阳榆山夼村,是梁学香的故居地。这些年,因为来寻根祭奠和采访的人比较多,村民都习以为常了。
  当年,莱阳黄金沟村的姜化龙为老师梁学香建造的六间拳房,坐落在榆山夼村中东部。梁学香、梁敬川父子的墓地,位于榆山夼村东部的榆山西北麓(榆山——1941年许世友将军指挥的榆山大会战遗址所在地,海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现存于海阳市榆山夼村的梁学香故居、拳房和墓地,是国内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历史最早的螳螂拳文化古迹。
  在海阳,我们还到杨格庄、朱吴、盘石店、下院口、徐家店、嘴子前等村庄,寻访了孙元昌、祝永端、王承志、任风瑞、刘彦青、刘殿顺、王兆清等螳螂拳先贤的后裔和学生。我们走进村落,倾听村民充满自豪地述说螳螂拳师的奇闻轶事,犹如身临其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伫立街巷,观看着年逾九旬的老者游刃有余地演练古朴的螳螂拳,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艺无止境的含义。榆山夼村留存的具有百年历史的螳螂拳文化古迹,就像一位隐于市井的耄耋老人,默默见证了螳螂拳百年兴盛发展的传承历史。代代螳螂拳传人都能通过他来触摸到传统螳螂拳的历史根脉。螳螂拳故乡的深厚文化积淀确实令人叹服。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技击的社会作用已经弱化。特别是在文革期间,所谓的“破四旧”,对传统武术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遏制了传统武术在国内的传播。传统武术逐渐在乡村中销声匿迹,螳螂拳也不例外。
  如今,从乡村传人城市的螳螂拳,在城市中落地生根,远播海外。但在乡村的传承发展状况却非常令人担忧。在我们走访过的村庄中,习练螳螂拳的青少年几乎没有,青壮年也是屈指可数。老拳师更是凤毛麟角,且大都年事已高,无法再从事武术教学工作。曾经让村民们引以为傲的螳螂拳,现在乡村中只留下了美丽的传说。
  我们认为,对传统螳螂拳这一非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普及教学,广泛传承,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现在,国富民强,国家倡导全民健身;2001年,教育部、中宣部已把中国传统武术列入了中小学生的必修课;2004年,首届烟台国际武术节拉开了烟台每年一届武术盛会的大幕;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源于烟台的螳螂拳名列其中。此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在学校开设螳螂拳专业课;在乡镇建立专业的螳螂拳传承保护基地,重新把螳螂拳普及到城市的公园、广场和农村的街头巷尾,妇孺皆知,童叟皆能。全民参与,共同把螳螂拳打造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作者简介:梁国爱,男,现年40岁,海阳市发城镇榆山夼村人。螳螂拳一代宗师梁学香第四世嫡孙。烟台市武术运动协会理事。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其他文献
为了编写《形意拳侠》一书,我与杨义清武师相识,武师时已经93岁,相见恨晚。  在武师辞世“五期”的祭日,我和其子杨洪友先生一起翻看武师历经80多年心血、积铢累寸编写的拳谱,看到底稿中有录自《毛遂自荐》的“谨奉社稷而以从”七字,很受感动,它表现出杨义清武师热爱民族、关心国家安危、关注家乡父老、崇德尚武的情怀。  1922年,杨义清9岁时拜师傅长荣(剑秋),学练武艺,与师父食同桌、寝同榻,是傅早期亲传
期刊
一次商旅中的无意所为,使我有缘通过形意拳这块“他山之玉”,近距离体验到了“参道”所带来的深度乐趣!  2012年岁末,我在克拉玛依处理一起商务纠纷,历时两个月,事情的进展时急时缓,难免焦躁,所幸酒店一层是克市的新华书店,自然常去翻翻书,借以消磨时光。一天,在书架上顺手拿起一本《逝去的武林》,是李仲轩先生口述的习武随谈,鬼使神差地买了下来,要知道我喜欢看书,但之前除了武侠小说,我从未购买、阅读过武林
期刊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以平均每年350万人的速度增长,致残、致死率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负担的一种疾病。  统计资料表明,年龄越高,患高血压的比例就越高。在我国,40岁以下的患者占高血压患病总数的10%,而40岁以上的患者占90%。在65-69岁的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占34.8%,而到了80岁的时候,高血压患者就上升到了65.6%。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
期刊
【采访手记】  蓝石先生是我近年来结识的好友,他的本名叫魏珉,蓝石是他的笔名。在武术界提及魏珉二字,知道的人或许不多,但要提及蓝石,一定有不少武术人还记得他。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武魂》杂志主编,虽然与武术打交道的时间只有5年,但是20多年来他始终心系武林,关注着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  1988年秋天,26岁的蓝石因为采访体育,偶然接触到武术家,发现武术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于是他
期刊
形意拳整体运动技法,要求外三合、内三合、内外六合。内三合为意、气、力合。意,指人的思维活动;力,指人运动产生的力量。在这里,气是灵魂,气与意合、气与力合的“气合之技”,是其重要核心技术之一。  一、有关的几个概念  1、关于气、发力、气感。古代哲学早就认识到“气”是构成世界的基础物质,并由此派生出很多相关气的概念,如:自然界之清气,经人肺功能吸入体内;水谷之精气,经人消化功能转换成生命运动维系的营
期刊
丰县位于江苏省最西北部,东与本省沛县、铜山县,南与安徽省萧县、砀山县,西与山东省单县,北与金乡县、鱼台县毗连。  丰县的著名始于汉代。刘邦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平秦灭楚称帝的刘邦,就是丰邑中阳里人。刘邦建立汉朝,历四百多年,当时王侯与将相,多丰县人。  秦汉时期的丰县,就是练习武术的热土,民风尚武好勇。《汉书·地理志》上有“其民至今好带剑”的记载。武术在丰县又称“武艺”,也称“功夫”,或称为“把式”、
期刊
(续上期)  31、英雄气短  这种剧痛,让人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好像疼到了人的骨髓里。姬龙峰一直想探究出疼痛的根本原因,可是最终他都是一无所获。  他也许自己都不相信,只见过短短一面的少女,竟然能让他思念这么久,也许还会更久。  这里的溪流河道婉转盘旋,幽静深森,好像一副立体的画,却正好符合他此时的感觉。九转回肠的水道就像他荡气回肠的思念一样,他希望幽深的相思和未知的烦恼在郁郁的绿荫深处可以暂
期刊
4、踢腿  踢腿是腿部练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表现基本功的主要方面之一。可以较集中的反映出腿部的柔韧、灵敏和控制力量的素质水平。踢腿的方法有,正踢腿、斜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弹腿、蹬腿、分脚、蹬脚等。  (1)正踢腿  【动作说日月1两脚并立,两手立掌或握拳,两臂侧平举(图13)。左脚向前上半步,左腿支撑,右脚脚尖勾起向前额处猛踢。两眼向前平视(图14)。练习时左右交替进行。  【练习要求】
期刊
“高探马”释义:取骑手上马时,必须长腰立身,一手拢住缰绳,一手高探马鬃之意,故冠以此名。  太极拳高探马有左(由左向右)右(由右向左)两式,它们各自下接右分脚和左分脚。吴式太极拳老架八十三式,此处为左高探马(式子偏左,右手在前,由左向右高探),承接云手最后之定势——单鞭势。  第一动两掌虚合,拉单鞭到位后,体重在两腿之间,有些偏左,眼神注视左手食指前方。  行功时,随着眼神收回,体重也由两腿之间移
期刊
野鸡旋涡是心意六合拳中常练常用的把手,源于野鸡在沙堆或土堆中打旋涡之形而成拳。野鸡旋涡歌诀:  (一)含胸束身引手环,半边琴琴半边弹;四梢发动胆中起,寸抖寸发无生还。  (二)双手相映于门前,足下取绊近膝间;下不投机反手攻,引手欺目膝下寒。  野鸡旋涡若分别从手法、步法、起式动作来讲,一般均有两种练法:手法分引手式、抽手式;步法分内圆旋涡法、外圆旋涡法;起式动作分前起步势、后起步势(还有一种交错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