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白骨可以入睡
让冤魂能够安眠
把屠刀化铸警钟
把逝名刻作史鉴
让孩童不再恐惧
让母亲不再泣叹
让战争远离人类
让和平洒满人间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历史,我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在这样的日子,走进一座特殊的纪念馆,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我们的哀思。——题记
如果世间没有影像,那么所有的罪行都将隐藏在秘密的阴影之下,或者残存在稀少的记忆中。影像的价值在于他可以为遥远的未来保留被强暴的镜头,并以残酷的方式让他人铭记。最近热映的《南京!南京》,这部沉痛的电影,又一次将我们带入1937年的南京:断壁残垣、坦克炮弹,大群举枪的日本兵,被无辜枪杀的中国百姓……
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二战史上三个特大惨案之一。在当年遇难者遗骸上建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这里的累累白骨,件件血衣,幅幅照片……使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在此受到强烈的震撼与刺激。自1985年建馆以来,纪念馆以大量翔实的文物史料、精心构建的纪念性建筑、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吸引海内外观众近千万人次参观。
纪念馆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石路、石阶、石墙、石柱,石雕像、石碑铭,还有那座既像城堡、又像墓陵的石砌展厅。石与石组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用沉重与沉默,酝酿着历史思索。
大门西侧,矗立着“十字碑”。这不是耶稣基督背过的。这是中国人于1937年12月13日开始背负的,三十万人血染十字架。上面用非常醒目的数字写着:1937.12.13—1938.1。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就是在这短短的六周时间,三十多万中国同胞,被侵华日军以各种惨绝人寰的手段杀害。
迎门而立的“三十万人”碑,是石头加钢铁的杰作。三根黑色的三棱体石柱,昂首青天,中间被一个倒下的“人”字架相联成鼎足之固,而在“人”字之上,与石柱内切的是五个红褐色的钢质圆环,这是五个“零”,与三柱、一人联读,乃寓“三十万人”。
门口的“和平大钟”,高三米,寓意三十万,钟体上浇铸了这样一些文字:“公园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侵略军占我古都南京,以极端残忍之暴行,制造了长达六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戮杀我同胞,奸我妇女,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后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查证,我同胞被屠杀超过三十万,我妇女遭奸杀二万余起……”
踏着地面上的两行“祭”字板块,走向广场北侧“古城灾难”群雕,起首是一尊高达11米的主题雕塑《家破人亡》: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无助地仰望苍天,底座上镌刻着4行字:“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
从母子雕塑继续前行,是10组以《逃难》为主题的群雕,这些比真人略大的雕塑,全都有活生生的原型,10组“逃难者”形象都从大屠杀的记录中得来。
馆内小道两旁,依次立有17块小型碑雕,碑上分别铭刻着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的碑文,这是南京全市各地所立遇难同胞纪念碑的缩影和屠城血证;中山码头是南京人横渡长江的主要码头,当年在这里有10000多名同胞遇难,他们主要是日军从国际安全区内搜捕的青壮年,用轻重机枪射杀,抛尸于江中;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鱼雷营、宝塔桥一带杀害我同胞30000余人,同月,50000多人在燕子矶被日军围捕并惨遭杀害;1937年12月13日,共有57000多人被日军用机枪射杀在下关江边的草鞋峡……
多么可怕的数字,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有一个无辜的生命消逝。日军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该遗忘的耻辱。
在这些纪念碑旁边有一面墙,墙上的浮雕画《劫难》,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当年南京所遭受的劫难,有惊恐的母亲护卫着幼童,有被攻破的城门,有被搜捕捆绑并押往屠杀地的无辜平民百姓……
一位摄影师曾拍到这样一幅特殊的画面:许多平民被误杀,纷纷倒下。其中有一个人倒得特别慢,姿势十分怪异。摄影师把现场拍摄的胶片重新慢速播放,发现倒下的那个人是位母亲,她怀中抱着一个孩子。她在中弹后,害怕突然倒下压伤孩子而强忍不死,慢慢蹲着倒下去。
南京大屠杀中,有多少忍着不死的母亲?纪念馆第一组浮雕的第一块雕像便是一位母亲用孱弱的身体护卫着4个幼童,令人撕心裂肺。还有一座“母亲的呼唤”的立碑,是根据当年留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先生现场拍摄录像中的一位手拄竹棍、正在寻找亲人的老妈妈原型设计制作的。
有一座长达43米、高3.5米的花岗岩石墙,名叫遇难同胞名单墙,老百姓称之为“哭墙”,密密麻麻写满了遇难者的名字,在这些遇难者中,有的是优秀人才,有的是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少男少女,还有的则是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
在“万人坑”遗址,一具具白骨,有老人的,也有儿童的,有的是被生前钉了钉,还有的是被砍掉头……这些如山的白骨,不是复制品,全是1984年和1985年从“万人坑”挖掘出来的部分遇难者遗骨,它们在无声地控诉侵华日军无法掩盖的惊世暴行。
在日军侵华大屠杀资料和图片展览室,大量照片和文字资料,向人们讲诉着那一段血泪史,从上海的失陷,到空袭南京城,从日本侵略军攻打南京,到南京失陷,大规模的屠城,烧、杀、抢、夺,杀人比赛,强奸妇女,日本军变成了禽兽都不如的暴徒,他们失去了所有的“人性”……
南京大屠杀65周年时,“历史证人的脚印”在纪念馆诞生,这条铜版路长40米,宽1.6米,铸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当年中国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成员等222位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的尽头,“300000”的黑色数字触目惊心。铜版路铭记了一段惨痛的历史。它将侵华日军的暴行,222名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的遭遇,镶刻在大地上,成为永久的印记。
周恩来说过:“可以原谅,但是不可以忘却。”
让我们像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人拉贝博士一样祈祷:“给全球以和平,给人类以慈悲。”
让冤魂能够安眠
把屠刀化铸警钟
把逝名刻作史鉴
让孩童不再恐惧
让母亲不再泣叹
让战争远离人类
让和平洒满人间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历史,我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在这样的日子,走进一座特殊的纪念馆,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我们的哀思。——题记
如果世间没有影像,那么所有的罪行都将隐藏在秘密的阴影之下,或者残存在稀少的记忆中。影像的价值在于他可以为遥远的未来保留被强暴的镜头,并以残酷的方式让他人铭记。最近热映的《南京!南京》,这部沉痛的电影,又一次将我们带入1937年的南京:断壁残垣、坦克炮弹,大群举枪的日本兵,被无辜枪杀的中国百姓……
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二战史上三个特大惨案之一。在当年遇难者遗骸上建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这里的累累白骨,件件血衣,幅幅照片……使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在此受到强烈的震撼与刺激。自1985年建馆以来,纪念馆以大量翔实的文物史料、精心构建的纪念性建筑、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吸引海内外观众近千万人次参观。
纪念馆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石路、石阶、石墙、石柱,石雕像、石碑铭,还有那座既像城堡、又像墓陵的石砌展厅。石与石组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用沉重与沉默,酝酿着历史思索。
大门西侧,矗立着“十字碑”。这不是耶稣基督背过的。这是中国人于1937年12月13日开始背负的,三十万人血染十字架。上面用非常醒目的数字写着:1937.12.13—1938.1。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就是在这短短的六周时间,三十多万中国同胞,被侵华日军以各种惨绝人寰的手段杀害。
迎门而立的“三十万人”碑,是石头加钢铁的杰作。三根黑色的三棱体石柱,昂首青天,中间被一个倒下的“人”字架相联成鼎足之固,而在“人”字之上,与石柱内切的是五个红褐色的钢质圆环,这是五个“零”,与三柱、一人联读,乃寓“三十万人”。
门口的“和平大钟”,高三米,寓意三十万,钟体上浇铸了这样一些文字:“公园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侵略军占我古都南京,以极端残忍之暴行,制造了长达六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戮杀我同胞,奸我妇女,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后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查证,我同胞被屠杀超过三十万,我妇女遭奸杀二万余起……”
踏着地面上的两行“祭”字板块,走向广场北侧“古城灾难”群雕,起首是一尊高达11米的主题雕塑《家破人亡》: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无助地仰望苍天,底座上镌刻着4行字:“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
从母子雕塑继续前行,是10组以《逃难》为主题的群雕,这些比真人略大的雕塑,全都有活生生的原型,10组“逃难者”形象都从大屠杀的记录中得来。
馆内小道两旁,依次立有17块小型碑雕,碑上分别铭刻着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的碑文,这是南京全市各地所立遇难同胞纪念碑的缩影和屠城血证;中山码头是南京人横渡长江的主要码头,当年在这里有10000多名同胞遇难,他们主要是日军从国际安全区内搜捕的青壮年,用轻重机枪射杀,抛尸于江中;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鱼雷营、宝塔桥一带杀害我同胞30000余人,同月,50000多人在燕子矶被日军围捕并惨遭杀害;1937年12月13日,共有57000多人被日军用机枪射杀在下关江边的草鞋峡……
多么可怕的数字,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有一个无辜的生命消逝。日军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该遗忘的耻辱。
在这些纪念碑旁边有一面墙,墙上的浮雕画《劫难》,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当年南京所遭受的劫难,有惊恐的母亲护卫着幼童,有被攻破的城门,有被搜捕捆绑并押往屠杀地的无辜平民百姓……
一位摄影师曾拍到这样一幅特殊的画面:许多平民被误杀,纷纷倒下。其中有一个人倒得特别慢,姿势十分怪异。摄影师把现场拍摄的胶片重新慢速播放,发现倒下的那个人是位母亲,她怀中抱着一个孩子。她在中弹后,害怕突然倒下压伤孩子而强忍不死,慢慢蹲着倒下去。
南京大屠杀中,有多少忍着不死的母亲?纪念馆第一组浮雕的第一块雕像便是一位母亲用孱弱的身体护卫着4个幼童,令人撕心裂肺。还有一座“母亲的呼唤”的立碑,是根据当年留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先生现场拍摄录像中的一位手拄竹棍、正在寻找亲人的老妈妈原型设计制作的。
有一座长达43米、高3.5米的花岗岩石墙,名叫遇难同胞名单墙,老百姓称之为“哭墙”,密密麻麻写满了遇难者的名字,在这些遇难者中,有的是优秀人才,有的是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少男少女,还有的则是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
在“万人坑”遗址,一具具白骨,有老人的,也有儿童的,有的是被生前钉了钉,还有的是被砍掉头……这些如山的白骨,不是复制品,全是1984年和1985年从“万人坑”挖掘出来的部分遇难者遗骨,它们在无声地控诉侵华日军无法掩盖的惊世暴行。
在日军侵华大屠杀资料和图片展览室,大量照片和文字资料,向人们讲诉着那一段血泪史,从上海的失陷,到空袭南京城,从日本侵略军攻打南京,到南京失陷,大规模的屠城,烧、杀、抢、夺,杀人比赛,强奸妇女,日本军变成了禽兽都不如的暴徒,他们失去了所有的“人性”……
南京大屠杀65周年时,“历史证人的脚印”在纪念馆诞生,这条铜版路长40米,宽1.6米,铸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当年中国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成员等222位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的尽头,“300000”的黑色数字触目惊心。铜版路铭记了一段惨痛的历史。它将侵华日军的暴行,222名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的遭遇,镶刻在大地上,成为永久的印记。
周恩来说过:“可以原谅,但是不可以忘却。”
让我们像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人拉贝博士一样祈祷:“给全球以和平,给人类以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