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新闻报道主要是由记者通过采访来搜集新闻素材,而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经常遇到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情况,这种情况大大影响了记者的采访效率以及采访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锻炼和提高记者的“危机处理能力”极为重要。记者要想顺利完成采访,就要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让采访对象有不合作转变为合作,确保采访活动顺利进行。文章主要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心理进行分析,并系统分析心理学研究技巧,以便于转变采访者的心理,让其能够主动配合采访。
关键词:心理学;采访对象;不合作;技巧
前言
随着现代新闻采访活动的增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到新闻事件的采访中,而在记者的实际采访中,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情况时常发生,这种情况会极大的打消记者的采访积极性,记者面对这种情况,要充分应用新闻心理学知识,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寻找采访对象的正确应对措施,及时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情绪,以便于让采访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采访,让记者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一、采访对象不合作的类型
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者采访自身的原因[1],另一种是采访者自身的原因[2],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采访者的心理。
1、记者自身原因
新闻采访中,记者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记者在采访中,言语无意识中会伤害采访者的心理,或者是在利益趋势下,出现主观引导的倾向,这会导致被采访者产生排斥的情绪,进而引发不合作的行为。
还有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准备不当或者是采访内容涉及个人隐私等,采访对象会出现不合作的情况。如记者在采访某些专业技术人才时,由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对相关素材的准备较少,采访中容易出现冷场的情况,采访对象会产生不受重视的想法,进而出现不合作行为。
记者自身的素质也是影响采访结果的重要因素。部分记者在采访中表现出咄咄逼人或者是高高在上的情绪,言语中透露出轻蔑的态度,受采访者很容易出现反感情绪,进而引发不合作行为。
2、采访者自身的原因
采访对象不合作可以分为三种,每一种采访者的心理活动都会影响到采访结果。
时间紧迫型。这一类型的采访者一般都是工作比较繁忙,采访时间较短,如医生、护士等,对记者复杂的采访要求无法满足,由此出现拒绝或不合作的行为。还有是在受访对象已经接受采访时,记者整理的采访问题较多,不断延缓采访时间,这种拖延性的执意采访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情绪,进而中断采访活动。
心理障碍性[4]。这一类型的采访对象大多具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媒体采访有着天性的害怕,加害怕曝光、批评等,因此会直接拒绝记者的采访。还有部分采访者对于新闻采访很敏感,不愿意暴露自身的隐私,或者是害怕其他相关者报复等,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使用消极对抗的态度来拒绝采访。
媒体偏见型。这一类型的采访者受到不公正报道的影响,或者是受到媒体的不公正对待,对媒体产生偏见,认为媒体就是逐利、不为大众考虑的群体,進而不接受采访,不与记者进行合作,对采访保持警惕、抗拒的情绪。
二、应用心理学研究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技巧
采访对象不合作属消极对抗型,记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应用心理学知识放松采访者的警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首先记者要说明采访的目的和意图,其次记者要保持亲切的态度,充分挖掘受访者的内心;最后,记者要进行换位思考,让采访对象能够主动参与采访活动。
1、提高记者的专业素质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在实际采访活动中,记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如要不断提供自身的临床发挥能力,如在一些社会大事件的采访中,由于事件的影响力较大,部分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记者要灵活运用不同的采访手段,尽量减少敏感词汇,以比较委婉的方式转变采访对象的态度;记者还要为采访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参访对象的职业、工作经历、兴趣等,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采访活动,还要选择好采访问题,避免采访过程中出现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以此让采访对象感受到重视,积极配合采访。
2、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包括采访对象的心理氛围和采访环境的氛围。记者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采访对象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因此在采访中,记者要改变采访的态度,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态度来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能够感受到记者的关切,为采访对象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主动接受采访;另外记者也要为受访者提供良好的采访氛围,如对于不愿意暴露隐私的采访对象,可以用马赛克、变音的方式处理采访内容,也可以为采访对象提供比较隐秘的场所进行采访,让采访者能够安心接受采访。
3、选择合适的采访手段
记者要将新闻学知识与心理学知识融合起来,能够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做好采访准备工作,应用合适的心理学采访手段及时调整采访对象的受访心理。如针对有心理障碍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运用“强化”的心理手段,通过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来刺激受访者,在这一过程中,记者不要使用强迫性的词语或行为,可以通过转告真实意图,降低采访者的心理警惕,让采访对象配合记者采访;针对时间较少的采访者,记者可以将一次的采访内容分为两次,与采访对象进行协调,合理安排采访时间,尊重采访对象时间的变动,获得采访者的青睐,能够实现成功采访;针对对媒体有偏见的采访对象,记者要用真诚的态度来打动采访对象,一般应用“情绪激励”的心理暗示方法,以某一个刺激事件来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而引发采访对象的意见,进行采访[4]。
结语
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情况,记者要充分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整采访对象的心理,选择合适的心理学技巧,转变受访者的态度,让采访对象主动接受采访。在实际采访中,记者只有掌握采访的主动权,才能够顺利完成采访工作。
参考文献:
[1]柳娜. 从不合作到合作--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及其控制[J]. 采写编, 2015(2):26-27.
[2]王敏. 应用心理学应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技巧[J]. 记者摇篮, 2016(7):21-22.
[3]邹继红. 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采访方法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11).
[4]杨烨. 采访不妨运用点心理学技巧[J]. 新闻世界, 2015(9):22-23.
关键词:心理学;采访对象;不合作;技巧
前言
随着现代新闻采访活动的增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到新闻事件的采访中,而在记者的实际采访中,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情况时常发生,这种情况会极大的打消记者的采访积极性,记者面对这种情况,要充分应用新闻心理学知识,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寻找采访对象的正确应对措施,及时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情绪,以便于让采访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采访,让记者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一、采访对象不合作的类型
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者采访自身的原因[1],另一种是采访者自身的原因[2],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采访者的心理。
1、记者自身原因
新闻采访中,记者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记者在采访中,言语无意识中会伤害采访者的心理,或者是在利益趋势下,出现主观引导的倾向,这会导致被采访者产生排斥的情绪,进而引发不合作的行为。
还有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准备不当或者是采访内容涉及个人隐私等,采访对象会出现不合作的情况。如记者在采访某些专业技术人才时,由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对相关素材的准备较少,采访中容易出现冷场的情况,采访对象会产生不受重视的想法,进而出现不合作行为。
记者自身的素质也是影响采访结果的重要因素。部分记者在采访中表现出咄咄逼人或者是高高在上的情绪,言语中透露出轻蔑的态度,受采访者很容易出现反感情绪,进而引发不合作行为。
2、采访者自身的原因
采访对象不合作可以分为三种,每一种采访者的心理活动都会影响到采访结果。
时间紧迫型。这一类型的采访者一般都是工作比较繁忙,采访时间较短,如医生、护士等,对记者复杂的采访要求无法满足,由此出现拒绝或不合作的行为。还有是在受访对象已经接受采访时,记者整理的采访问题较多,不断延缓采访时间,这种拖延性的执意采访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情绪,进而中断采访活动。
心理障碍性[4]。这一类型的采访对象大多具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媒体采访有着天性的害怕,加害怕曝光、批评等,因此会直接拒绝记者的采访。还有部分采访者对于新闻采访很敏感,不愿意暴露自身的隐私,或者是害怕其他相关者报复等,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使用消极对抗的态度来拒绝采访。
媒体偏见型。这一类型的采访者受到不公正报道的影响,或者是受到媒体的不公正对待,对媒体产生偏见,认为媒体就是逐利、不为大众考虑的群体,進而不接受采访,不与记者进行合作,对采访保持警惕、抗拒的情绪。
二、应用心理学研究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技巧
采访对象不合作属消极对抗型,记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应用心理学知识放松采访者的警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首先记者要说明采访的目的和意图,其次记者要保持亲切的态度,充分挖掘受访者的内心;最后,记者要进行换位思考,让采访对象能够主动参与采访活动。
1、提高记者的专业素质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在实际采访活动中,记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如要不断提供自身的临床发挥能力,如在一些社会大事件的采访中,由于事件的影响力较大,部分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记者要灵活运用不同的采访手段,尽量减少敏感词汇,以比较委婉的方式转变采访对象的态度;记者还要为采访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参访对象的职业、工作经历、兴趣等,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采访活动,还要选择好采访问题,避免采访过程中出现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以此让采访对象感受到重视,积极配合采访。
2、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包括采访对象的心理氛围和采访环境的氛围。记者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采访对象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因此在采访中,记者要改变采访的态度,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态度来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能够感受到记者的关切,为采访对象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主动接受采访;另外记者也要为受访者提供良好的采访氛围,如对于不愿意暴露隐私的采访对象,可以用马赛克、变音的方式处理采访内容,也可以为采访对象提供比较隐秘的场所进行采访,让采访者能够安心接受采访。
3、选择合适的采访手段
记者要将新闻学知识与心理学知识融合起来,能够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做好采访准备工作,应用合适的心理学采访手段及时调整采访对象的受访心理。如针对有心理障碍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运用“强化”的心理手段,通过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来刺激受访者,在这一过程中,记者不要使用强迫性的词语或行为,可以通过转告真实意图,降低采访者的心理警惕,让采访对象配合记者采访;针对时间较少的采访者,记者可以将一次的采访内容分为两次,与采访对象进行协调,合理安排采访时间,尊重采访对象时间的变动,获得采访者的青睐,能够实现成功采访;针对对媒体有偏见的采访对象,记者要用真诚的态度来打动采访对象,一般应用“情绪激励”的心理暗示方法,以某一个刺激事件来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而引发采访对象的意见,进行采访[4]。
结语
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情况,记者要充分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整采访对象的心理,选择合适的心理学技巧,转变受访者的态度,让采访对象主动接受采访。在实际采访中,记者只有掌握采访的主动权,才能够顺利完成采访工作。
参考文献:
[1]柳娜. 从不合作到合作--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及其控制[J]. 采写编, 2015(2):26-27.
[2]王敏. 应用心理学应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技巧[J]. 记者摇篮, 2016(7):21-22.
[3]邹继红. 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采访方法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11).
[4]杨烨. 采访不妨运用点心理学技巧[J]. 新闻世界, 2015(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