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legebicaon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它要求教师把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寓德育于智育当中,自觉地为学生的全面成长负责。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并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中学语文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中指出:中学语文教学要实行文道统一的原则。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又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结合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紧紧把握这把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
  1.正确高尚人生观的渗透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使学生既能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能受到寓理于情的洗礼,从而净化灵魂,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如臧克家的《有的人》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里,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能更好的活。私人以两种不同的人对人民的态度、对人生目的、对功名、对荣誉的追求方面进行对比,形象说明有的人虽生犹死,有的人虽死犹生,热情歌颂了那些为着千百万人民的利益,不屈不挠地英勇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他们的崇高事业、革命精神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诗人揭露了对生命意义的精辟概括。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中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这段名言,成了千千万万革命青年的座右铭。
  中学教材中的许多篇章,都向读者提出了“如何走人生道路”的严肃课题,语文老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激发学生进取,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爱国情感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介绍了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祖国的壮丽山河,名胜古迹,人生的智慧与创造,建设成就,为民为国献身的英雄人物,等等。这些内容都让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身为中国人民中的一员是非常光荣和自豪的。教师必须抓住这些内容不失时机引导学生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自信心。
  《谁是最可爱的人》用三个典型事例: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与战士的谈话,歌颂了志愿军的优秀品质,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之所以能在朝鲜三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献出青春和宝贵生命,是缘于他们对祖国深厚的感情,深深的爱国之心。
  即使身在异乡他国,炎黄子孙也应时时不忘故土,有着强烈的民族感情。正如《枣核》中所说:“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通过海外游子的心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借助文学的艺术感染力,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从而激发为祖国振兴而发愤读书的强大动力。
  3.善恶观念的渗透
  毛泽东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相斗争而发展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真、善、美教育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反面人物及假、丑、恶的思想灵魂进行批判。如《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是真诚的、友好的,《这不是一颗流星》中孩子对阿婆的感情是纯洁、真诚的;丁举人凶残狠毒,菲利普夫妇的冷酷自私,奥楚蔑洛夫的趋炎附势等,通过教学比较,让学生识别善恶、美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4.传统美德的渗透
  我国有许多优良传统流传下来,其中很多的精华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如《我的老师》中尊师爱师之情,《背影》中父子深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体现出同胞之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义精神等。
  通过课文中这些传统美德因素的熏陶,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无愧于祖先遗留下来而且经过扬弃的传统美德。
  5.责任感的渗透
  教材中塑造了不少为他人,为革命,为社会尽义务职责的典型形象。如《出师表》诸葛亮在蜀汉危急存亡之时,劝勉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尽了对刘禅的义务责任,也尽了对“汉室”的义务职责。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他人、社会、家庭有一定的使命和职责,并采取应有的行为履行这些使命和职责。
  6.良心观的渗透
  所谓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人们良心一旦形成,将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巨大精神动力,在人们的行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看到父亲不认亲弟弟时,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最后自作主张,从母亲给他的钱里抽出十个铜子的消费给于勒叔叔,他的所作所为反映了作者对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良心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教育他们要主动帮助他人,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真正做到文道统一,让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从而激发为振兴祖国而发愤读书的强大动力。
其他文献
农村金融作为金融体系的一个分支,除了具有金融市场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盈利性低和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等不同于城市金融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农村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此
摘 要: 道德是人的基本素养,也是社会文明的看守者。德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的核心。本文以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重点,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优越性及德育渗透的现状,强调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加强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道德教育 渗透途径  道德在协调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精神基石。
本研究重点探讨组织承诺对组织道德气氛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在对组织道德气氛、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上海、安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深切体会到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艰辛,如何优化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想方设法使英语融入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空间,努力开创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新局面,是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困境  1.家庭教育的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任教师”,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农村的家长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对英语更是知之甚少。外出
初中教学中,物理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实验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小实验”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小实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丰富物理课堂内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管理和决策日趋规范化、科学化,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
中国当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有活力的经济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职业生涯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几乎是人人都挤着去要“铁饭碗”,现在转变为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