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绝大著作 生活百科全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以“弘扬教改主旋律”为己任的《中学语文》,在2010年的7-8、9、10期连续向广大读者特别推荐了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吴泓老师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课改实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2018年1月至5月,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吴泓工作室”和“张安群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合开展了高中语文新教材“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活动,其整本书包括《红楼梦》《乡土中国》《杜甫传》《小词大雅》《堂吉诃德》等人物传记、学术著作和中外文学作品。
  多年以来,本刊一直关注这所学校的课改实验。从本期起,我刊在“教学快递”栏连续刊载这所学校老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时所撰写的教学总结、教学设计或教学心得,以期更多的语文老师参与到这个活动的研究、讨论与实践中来。
  《红楼梦》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笔法,为我们徐徐铺开了十八世纪钟鸣鼎食之家的日常生活画卷,让我们看到了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由鼎盛而至衰颓的过程,也看到了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的众女儿的不幸命运。
  《红楼梦》被王国维誉为“艺术的绝大著作”,被周汝昌先生评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和集大成”,被王蒙赞为“生活的百科全书,语言的百科全书”。这样一部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成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重要课程内容,对拓展学生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的能力,学习和思考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要求,我对《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做了教学的总体设计:结合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和《红楼梦》自身独特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点,从交流阅读方法、介绍结构及主线、探讨人物形象、感受宝黛爱情精致之美、细品日常生活描写、赏读林黛玉诗词、辩证思考后四十回的价值、探究小说主题等方面安排阅读与研讨活动,共设为10个课时。
  一、阅读准备
  1.阅读版本选择
  《红楼梦》版本较多,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不在于版本考证或甄别,而是为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从而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此,笔者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推荐学生准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其前八十回以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则认为是无名氏续写,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这个版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聘请了吴世昌、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作为顾问,凝聚了冯其庸和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已刊行36年;而且书页对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都有详细注释,对学生读懂《红楼梦》,感受其丰厚的艺术魅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和意义。
  2.阅读时间安排
  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首先老师得读起来,才能有设计阅读活动的视野和格局,才能有阅读经验和方式的发现和积累。
  其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主体终归是学生,要让学生读起来。笔者认为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红楼梦》进行原生态阅读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与对话中探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阅读方法,围绕小说的主线梳理情节,了解复杂的人物形象,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这富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中,感受其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蕴含的人性、人情和社会内涵。
  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笔者充分利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周的1-2课时的阅读课留给学生静心阅读,每周周末让学生阅读四至六个章回,通过写作读书心得、在公众号展示优秀笔记的方式,带动和督促学生阅读。在日常课间鼓励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困惑和老师交流探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活动设计
  1.读前导:交流阅读经验,探索阅读方法
  (1)读回目,理清结构及主线
  《红楼梦》是章回體作品,其回目犹如小说的“眼睛”,简练工整,精要地概括了各回的主要内容。在整本书阅读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初读回目以梳理整本书内容及主线的方法。
  笔者分别选择了含有贾府环境及运势变化和含有众女儿称呼及命运走向的回目,让学生品读关键词,从而把握小说的网状结构,理清其主线:一是家道中落的纵向主线,小说以贾府为中心,叙述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二是人物聚散的横向主线,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了众多女性的不幸命运。这样引导,避免了老师的强行灌输,既让他们掌握了阅读章回体作品的方法,也让学生在紧咬文本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获取信息。
  (2)扣文体,贴住文本细读
  结合笔者阅读《红楼梦》的经验,笔者将自己编写的回目提纲、圈点批注的文字和撰写的阅读心得进行了展示,引导学生真正感知“贴着文本”阅读的具体方法。《红楼梦》是文学作品,是长篇小说,笔者着重从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手法运用、主题探究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圈点批注,并将自己细读的结果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埋首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乐趣。
  (3)知学情,变着法儿阅读
  高一学生初读《红楼梦》,会有人产生读不下去的感觉,老师要适当地在尊重学生原生态阅读的自由上,“变着法儿地”带着学生读。笔者主要推荐了以下阅读方法:
  ①通读全书。“通读”,形象地说,即学生“连滚带爬”地读。《红楼梦》篇幅之长,章回之多,情节之密,人物之众,常常让初读者摸不着头绪,老师可带着学生编写章回提纲,以初知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感知书中人物。
  ②略读章回。“略读”也称为浏览或跳读。迅速阅读相关章回,以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整合内容。例如笔者在开展“日常生活”的阅读活动时,让学生迅速跳读第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筛选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情节中呈现的贾府吃、穿、住、行、娱乐等细节画面。   ③精读细节。“精读”,即品读文本细节,圈点批注,品味鉴赏。例如“黛玉含酸”“静日生香”“共读西厢”“宝玉挨打”等经典细节,都可陪着学生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心涵泳。
  ④研读主题。“研读”带有主题探讨的意味,它立足于“群读”,即围绕或整合同一个主题进行群文阅读,以深入探讨其内涵。《红楼梦》可以人物形象为主题,如专门组织“甄士隐”“贾雨村”“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主题研读;也可以情节为主题,如探讨“黛玉之死”的场景描写的艺术优劣,并建议学生将“可卿之死”“晴雯之死”“尤三姐之死”“尤二姐之死”等情节进行群阅读;此外,还可以开展以黛玉的诗词、宝玉的读书观为主题等各类研读活动。
  ⑤共读分享。“共读”实际上是在阅读中互相感发,交流体会,如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主题写作阅读心得。《红楼梦》是小说,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开展、艺术手法赏鉴、主题探讨等多方面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通过优秀习作心得交流、印发和推公众号等方式激发学生踊跃分享。
  ⑥参读资料。高中生阅读《红楼梦》,会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产生不满足的感觉,老师要及时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进行反复、深入地阅读。以下书目可以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阅读:作者传记类,如周汝昌著的《泣血红楼》,樊志斌著的《曹雪芹传》;《红楼梦》其他版本类,如周汝昌先生校订的《石头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文本细读类,如周汝昌著的《红楼梦小引》,王蒙著的《红楼梦启示录》,白先勇著的《细读红楼梦》,欧丽娟著的《大观红楼》,蒋勋著的《蒋勋说红楼梦》,蒋和森著的《红楼梦论稿》,北京大学通识教材《红楼梦十五讲》。参读资料旨在了解时代背景,借鉴名家观点,最终要鼓励学生读出自我。
  2.读中导:精心设计活动,巧妙激发兴趣
  《红楼梦》艺术地位独步古今,文化内涵博大丰厚,如何引导高中生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感受其艺术之美、文化之丰?这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导读活动,既能整合《红楼梦》的内容和艺术,又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阅读活动:
  (1)三则神话故事。《红楼梦》前五回出现了三个神话故事——“石头补天”“绛珠还泪”“太虚幻境”。“石头补天”与“绛珠还泪”两个故事,可以扣住“顽石”“美玉”“神瑛”三个词语的词典意义和文本的形象意义进行异同比较,引导学生了解贾宝玉的来历、才用、品德、情性等特点,理解宝黛爱情的前世因缘。“太虚幻境”可以选读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引导学生了解其运用的谐音法、图画法、拆字法、寓意法等,从而举一反三,能自主阅读并理解其他判词和曲文,了解其对贾府众多女儿的不幸命运的揭示,对于贾府运数合终、子孙无以继业、最終会走向衰颓的局势的预示。
  (2)四则现实故事。小说第一回至第四回讲述了两个现实故事——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我们可以扣住两人的名字、命运和出场来探究其意义。这两个人物的名字,分别谐音“真事隐去”“假语存”,交代了小说的创作方法。两者的出场贯穿首尾,成为小说的穿线人物;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介绍了贾宝玉的来历;贾雨村托身葫芦庙、寄身林府为西席和乱判葫芦案,引出了甄英莲、林黛玉、薛宝钗等众多人物,介绍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甄家由盛而衰,正隐喻了贾府的盛衰变化;甄士隐的出家,正暗示了贾宝玉最终的人生归宿。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贾府,介绍了贾府五世而斩的家势和贾府的人物关系及特点;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则展示了贾府煊赫的地位、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精致的生活、井然的礼仪以及主要人物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故事同样介绍了贾府,一演说一细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3)如实描写真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写的都是“真”的人物,好人不一定完全是好,坏人也不一定全都是坏,正如贾雨村所说的,是“正邪两赋而来的异样”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红楼梦》里塑造的都是圆形人物,不是扁平人物。如通过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去激发学生欣赏书中更多的人物形象,老师可以设计“我为宝玉拟书单”的活动,带动学生浏览小说,梳理宝玉爱读的书,进而理解宝玉崇尚人性自由、爱情自主的思想同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的冲突;还可以以“你认同宝玉的人性观吗”为问题,让学生对宝玉的人性观尤其是女性观进行辩证思考;以“你喜欢这样的情痴情种吗”为问题,带领学生理解其“情不情”的本质内涵,了解其从“泛爱”中逐渐摆脱贵族公子的纨绔习气的过程。然后在课堂上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表达在当前阅读中所体会到的人物复杂性,如林黛玉孤标傲世,目无下尘,也真诚热情,风趣幽默;薛宝钗沉稳圆融,藏愚守拙,也天真烂漫,善良体贴;即使命运相似的人物,也有着自己的个性,如同样经历父母早逝的痛苦、寄人篱下的黛玉和湘云,也一个多愁善感,一个英爽豪侠。读《红楼梦》,我们会在人物复杂的性格中感受生活的真实。
  (4)宝黛钗情感纠葛。宝黛爱情,生长在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双重束缚下成长起来的对美好青春、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追求。然而,宝玉的泛爱,宝钗的金锁,湘云的金麒麟,让身体怯弱、寄人篱下而无人做主的黛玉对爱情的未来充满了迷茫与不安,这种不安化为了宝黛日常生活的一次次争吵,化为了宝黛钗之间微妙的纠葛。宝钗也有少女的天真烂漫,也有对爱情的觉醒与向往,但她时时用封建礼教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压抑自己青春的气息。这种向往与克制的矛盾冲突,在宝黛钗的纠葛中表现得含蓄委婉。
  在这节课上,主要通过精读“黛玉含酸”“诉肺腑”“钗黛探望被打的宝玉”“黛亡钗嫁”等情节,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品味中领会其情感纠葛中深藏的人物个性、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社会内涵。宝黛钗的情感纠葛,表现了三个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但最终都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无情地毁灭了。
  (5)林黛玉诗词赏读。大观园中众位少女结社作诗,既是当时宗室文人、旗人子弟生活的投影,也是小说人物个性的写照。而众姐妹中,最富有诗性的当属林黛玉。《葬花吟》《题帕三绝》《咏白海棠》等诗歌,既暗含了黛玉孤标傲世的人生态度,也流露着黛玉风露清愁的情感特色。可见,小说中的诗词不是点缀,而是为暗示人物不同命运、塑造人物不同形象服务的,读诗即读人。为此,笔者设计了猜读《桃花行》、比读《咏白海棠》、精读《葬花吟》、诵读黛玉其他诗词等活动,和学生一起感受黛玉诗歌的审美价值,理解其人格追求及情感意蕴。   最难得的是,作者写谁的诗词就能化作这个人的声调口气。书中所有的诗词,都是贴着人物的语气、性格和命运来写的,读诗也是读生活。课后激发学生欣赏其他人物的诗词,感受小说中流淌的诗意,理解诗歌中透露的人性、预示的命运、折射的现实。
  (6)日常生活细节。《红楼梦》不以“奇”取胜,而敢于描写日常生活。这一节课上,引导学生泛读第三十九回至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章回,以“评一评英雄榜”为活动,激发学生略读《红楼梦》日常生活描写的片段,感受作者描写的贵族世家豪华奢侈的生活中蕴含的社会内涵、文化内蕴。如请学生评选“审美大家”“枯荷知音”“煮茶圣手”“美食专家”等英雄榜,让学生在略读文本中感受到贵族生活的画卷、人物的文化修养和贾府生活的精致奢华。《红楼梦》从贾府日常生活的琐事写来,而我们却百读不厌是因为这日常生活里有复杂人情,有丰富人性,有不同的审美情趣,有深刻的社会内涵。作者小中见大,从寻常中写出了不寻常。
  (7)小说语言艺术。这节课重在咬文嚼字、含英咀华。从四个角度切入,欣赏《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精读“众人谈论金麒麟”,领略简洁的语言中彰显的人物个性;精读“元妃省亲”“刘姥姥逗笑众人”,品味樸素语言中散发的浓郁氛围;精读“湘云醉卧”的经典片段,感受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精读“宝玉挨打”的情节,感受清淡的语言中藏有的深厚社会内涵。
  (8)后四十回的价值。《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历来难成定论;后四十回的艺术成就也饱受诟病。但是正如夏志清先生所说:“没有这后四十回,我们就没有评价这本伟大小说的基础文本,因此我觉得光看前八十回的表现而抹杀后四十回的价值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这节课,我们通过略读后四十回,来了解其对于前八十回的积极意义。如紧扣小说的文体特色,从“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开展”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对“环境描写”,选择“黛玉之死”的场景描写进行群文比较阅读,让学生将其与前八十回的“可卿之死”“晴雯之死”“尤氏姐妹之死”进行比较,从而辩证赏析“黛玉之死”的艺术价值;对“人物塑造”,选择贾母这一形象,从其祷天、散余资、离世等章回中寻找细节,理解其独撑大厦的大义、散尽余资的宽厚、淡看风云的从容;对“情节开展”,选择宝玉“中乡魁”和贾府“沐皇恩”两个情节,从个人和家族命运安排的角度,让学生结合前五回的判词和曲文,来进行探讨自己是否认同。
  在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如果你对后四十回的内容有不认同的,可否自己为主要人物的命运设计故事?这样激发学生进行再创作。
  3.读后结:交流读书心得,探讨小说主题
  (1)交流心得。《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一座艺术宝库。作为长篇章回体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成就让许多研究者沉醉其中。这节课,通过读书笔记交流,让学生自由表达阅读《红楼梦》的收获,在相互碰撞中,激发学生反复阅读、深入探究的兴趣。
  参与了课堂的阅读活动,学生对《红楼梦》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艺术手法和主题意蕴等方面都写作了适量的读书笔记。笔者在这节小结课中,选择了优秀习作,给学生展示和交流的空间。如学生邬晨然的《有感于〈红楼梦〉中的玄幻》、黄诗远的《逃不出的宿命》等分别从小说的艺术魅力和香菱的命运方面写作了心得,我通过公众号和印发的方式分享给学生,以带动学生深入阅读。
  (2)探讨主题。《红楼梦》的主题向来有不同的说法,“人情说”“色空说”“挽歌说”“反封建说”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我们从《红楼梦》中读出了什么”为题,用红学研究者的不同观点激发学生,鼓励学生读出自我,读出生命的感悟,促进自己的精神丰富与成长。
  蒋勋将《红楼梦》定位为“青春小说”,这对于我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探讨小说的主题有积极作用。贾宝玉、林黛玉等青年男女对青春的觉醒、对自由人性的向往、对自主爱情的追求依然是富有时代意义的青春话题,值得我们引领学生在小说中生发对生活的诗意的追求。
  (3)鼓励阅读。《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课堂的活动只是一个引导,课后的自主阅读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的课堂活动设计,只是为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引导,让学生会读、能读、爱读、乐读,从而在阅读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己生命的感悟与成长。
  老师可建议学生通过略读、精读、群读、参读等方式,在《红楼梦》的阅读中,感受其无穷的乐趣,从而让《红楼梦》在年轻人的世界里活起来。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
其他文献
小时候总期盼自己快快长大,这样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结束那段总被老爸老妈打屁股的历史“耻辱”。当时间在懵懵懂懂的天真中溜过瞬间的触觉时,才发现那是一段多么幸福的时光。那一切都是如此的温馨,就像碎碎的白絮在蓝色的天空洋溢着发质的轻柔,宽大而莹白,光洁的软缎在空中飘逸的醉意电流。  ——题记     回眸那些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起先是深深的脚印,再后来逐渐朦胧起来,最后成了斑斑点点的小脚印,消失在岁月
摘 要 吕叔湘先生说:“很多问题表面是新的,骨子里是老的。”新课改背景下对叶圣陶精读教育思想的再探析,一方面是为了印证叶圣陶精读思想在当下阅读教学中依旧具有指导价值,另一方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的理解新课改的措施,寻求更多教学思路。下文将从叶圣陶精读思想是什么、如何开展、用什么开展三方面探析其内涵,接着寻找其与新课程改革的共通之处,最后将其联系实践,获得启示。   关键词 叶圣陶;精读思
一、故乡“苍黄”  生:(读)“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师:这段写景,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苍黄。悲凉。阴晦。压抑。荒凉。  师:荒村横卧,天地苍黄,天气阴晦,一片苍凉。这就是迅哥“我”的故乡,阴沉沉
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疑问:“刘邦和项羽在宴上的对话,明显是胡言乱语,不合逻辑。比如刘邦一会称自己是臣,称项羽为将军;后面又说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称项羽为项王,前后不一致啊?”“哪里看出不合情理?”我问。学生这样回答:“既然称自己为臣,那称项羽应为大王,怎么会称将军?再说当时两人都是起义军领袖,地位也差不多,怎么会称自己为臣,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刘邦真的不会讲话吗?面对学生的疑
《赤壁赋》教完之后,浮想联翩,觉得心动手痒痒,就敲敲键盘将心得体会写出来,以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学提高。  《赤壁赋》真是奇文,文章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皆值得好好玩味,如能引导学生理解、欣赏文章,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热爱文学的热情,修身养性都有帮助。所以,教学本文,我反复推敲,用心设计教学,力图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达到寓教于乐效果,符合快乐语文教学要求。  介绍苏轼时,突出他的经历坎坷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课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学习目标是“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针对这一教学目标,笔者依托教材中的两篇例文,设计了一系列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群,教会了学生学习此类文本的基本阅读方法,并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落实了新课标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統编教材;任务群阅读;教学设计  【文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1)在课堂上通过对一组“愧疚”议题课文(中国作品)的理解,体会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热爱、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对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2)在课外通过对“愧疚”议题文学作品(国内外,整本书)的阅读,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优秀文化,提高国际视野与人类利益共同体的意识。对阅读中涉及的有关文化现象展开讨论,有依据、有逻辑地阐明自己
沈从文先生前半生文学著述甚丰,《边城》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甚至可以说正是《边城》让沈从文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名字。自2003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以来,《边城》已经成为深受师生喜爱的经典小说文本。2019年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面世,《边城·三至六章》继续占据必修三第二单元选文位置,同时全书入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   指定阅读书系共8种,其中中国文学作品4部,包括《乡土中国》《
考场作文评价自有它的游戏规则,主要是出于测量和区分考虑,追求一个比较结果,不能简单等同于写作评论,它是测量学的归属,服从测量学规律。比如满分的含义不代表这篇作文完美无缺,而是说用一个量化数值区别开比它层次更低的作文。在高考评卷特定的话语系统里,没有层次比它高的作文了,那就可以给它满分,以便用足、用够规定数值来尽可能多地标识客观上千差万别的作文的层次,达到更精准评价的目的。这就是满分的测量学原理。满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的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在追求文本深度教学的今天,将文本放置在相对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质疑、探究、解释,并运用多种思维,不断变换视角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