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视域的语文课堂调控技巧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scotscots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动态互补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时调控,确保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进行学习。
  一、尊重差异,分层设问
  高中阶段的语文课文都有一定的难度,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却良莠不齐,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给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分层设问的方法有助于进行具体的课堂调控,方便教师掌握课堂动态。
  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雨巷》这首诗的意象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分層设置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问题可以是找到文章中的意象,并尝试说出它们所指代的含义、表达的意味。如找到“雨巷”这个意象,说出它创造出了一个忧伤、暗淡的背景即可。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围绕这些意象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品味诗歌的意境,并从中总结出象征主义诗歌使用意象的特点。同样是分析“雨巷”这个意象,不仅要说出它是冷清、孤寂之人所居住的环境,还要分析出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而将“雨”和“巷”结合在一起,则更加显得朦胧飘渺,富有凄切的情趣。
  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设问,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分析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有积极的态度。这往往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助于教师进行课堂调控。
  二、对话互动,有效质疑
  良好的课堂互动往往可以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来体现,因此,教师可以从对话互动入手,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提出质疑。这样的质疑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能够看到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生原本的认知方法,有助于教师对症下药进行教学。
  在分析完《江南的冬景》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畅所欲言,说出对文章的疑问,在师生对话中继续分析文本。这时候有学生质疑:“根据作者的生活年代来看,应该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中国,这个时候的中国外忧内患,可是郁达夫为什么会有心情游览江南呢?这岂不是太过于闲适了。”这个问题很好,表示该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教师不必直接和学生讨论,可以反过来通过几个问题促进该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对《江南的冬景》的学习,大家能否看到作者的创作特点呢?可以参考并阅读一下作者的其他作品,分析一下作者的创作理念,然后再来分析。另外,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
  该学生在搜索了大量的资料之后,发现郁达夫的创作理念是要强烈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体现“散文的心”,不管是美好的,还是阴暗的,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展现,所以他在看到了江南的美景后,会率性地展现江南的美。另外,作者创作《江南的冬景》之前,经历了人生“感伤的旅行”,在江南的休憩使他得以疗伤,让他努力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找一片安宁。他无法改变时代,所以只能偏居一隅,享受只属于自己的安宁。
  有效的质疑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情展开,教师通过师生互动能够判断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三、将错就错,深度引领
  课堂调控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适当运用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由于学生的学情不同,在回答某些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会产生错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进行反问,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在分析《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提问:“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尝试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得过于简单,只是回答出了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思多虑的特点。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可以将错就错,用更多的问题加以深度引导:“大家是否具体分析过林黛玉在进入贾府之后做的每一件事呢?这些事是否能展现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呢?如邢夫人留她吃饭的时候,她婉言拒绝,这体现了林黛玉的什么特点?在王夫人的屋里,她精心选择了自己的座位,这难道是因为林黛玉太挑剔吗?在贾母的房中,漱口之类的和她自己的习惯不符合,但是她也一一改了过来,这是为什么?”在分析了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发现林黛玉不是脸谱化的人物,而是相当生动,她懂礼貌、识大体,显得细心而有心计。
  在学习中学生发生的错误也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它们能够借此挖掘学生的学情,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调控。
  教师若只关心自己的预设,忽视了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生成课堂教学,缺乏调控课堂的教学技巧,那么将很难更好地推进学生的学习,同时,这样也很难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关心学生的差异性,在提问的时候分层设置问题;利用对话和学生进行互动,实行具体调控;同时,在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引领,展现课堂调控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226400)
其他文献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记忆轻思考,重知识轻素质,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叶圣陶先生认为,思维训练是语文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语文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意义  
阅读是基础阶段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一条路径。高中阶段学业繁重,加之泛读让阅读的收效大大降低。为此,高中语文阅读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将课内外的阅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围绕
语文阅读主要在于训练学生的阅读分析思维,想要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激励机制,不仅能够让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针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做出调整和改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到自己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學习热情。通过激励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塑造了一位慈父形象。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课本《现代散文选读》中刘鸿伏的《父亲》一文,也有几处或明或暗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笔者
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患者的逐年增多,HIV/AIDS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病例也相应增加。HIV/AIDS与结核分枝杆菌同染是一个互为因果,促进,恶化,迅速导致死亡的伴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