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乎广告宣传的软说服力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lian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传统口碑传播在互联网络的世界里得到了延伸和发展,网络口碑传播异军突起。网络口碑传播在广告策划和商品营销中都有所运用,并且一旦运用得到,对于广告和商品营销的成功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本文浅显涉及了网络口碑传播的两个方面,并且分析了在当前消费环境下,网络口碑传播的广告效应。
   关键字:广告;网络口碑传播;特征;模式
   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会给信息传播带来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每一次的变革又会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计的影响。伴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信息市场的不断完善,网络的功能和网络信息内容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互联网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者之间的网络口碑传播也正在迅速的扩散。互联网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不断加强。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3.8%)。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电子商务时代也已经来临。
   口碑(Word of Mouth)一词来源于传播学。口碑最初的定义是没有商业目的的通过口头交流的形式关于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或看法。Westbrook通过研究指出口碑是顾客关于产品和服务的拥有与使用中的所有非正式交流。Emanual Rosen指出口碑是关于某品牌的所有评述,是任何给定时间里关于某个产品、服务或公司的人与人之间所有交流的总和。而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在网络媒体上进行对产品和服务相关的非正式交流,最初的口碑传播实质上应该是算是一种人际传播。
   根据麦肯锡市场咨询公司(McKinsey)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大约三分之二的商业活动中,都有涉及到人们对于产品,品牌或者服务的意见分享。商业活动因为这些传播于人群ongoing的意见交流而受到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而在研究调查中也发现,当消费者被问及哪些因素令他们购买产品时更觉得放心,超过四分之三的人会回答“有朋友推荐”。大量的调查报告显示,90%的人视口碑传播为最好的获得产品意见的渠道,他们认为口碑营销的重要性比广告和宣传高出两倍。
   国内的销售人员也开始意识到了口碑传播的影响力,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接触受众群的不断扩大都引起了广告界人士的注意,如何利用口碑传播的力量促进广告迅速有效地传播也成为了广告专业人士和营销人士所关注的热点。
   网络口碑传播的特征和模式
   网络口碑传播之所以可以表现超出广告宣传的说服力,基于网络口碑传播的特征和模式。
   首先,沟通的双方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沟通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信息运动,而是细心的积极交流和理解。也就是说,在关于产品和服务的交流中,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或者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之间,对于自己使用过或者即将要试用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的是积极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这个沟通是双向的。对于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其次,人际传播是一种动态系统,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可以随机互换。这一点在网络口碑传播中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当产品和服务是不同的时候,进行信息交流的人角色是不同的。再次,人际传播的传播效果可以当即产生。人际传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传播效果的快速性。而在口碑传播中,这一点也非常明显。当潜在消费者在针对某样产品或者服务对消费者进行咨询的时候,消费者的态度或者言语往往会直接影响潜在消费者的行动。这一点在网络口碑传播中也存在。当一个人在网络媒体对于某件产品或者服务进行消费咨询时,如果大部分的消费者做出了积极的口碑传播,那么往往会很快促成潜在消费者的购买行动,而如果大部分的消费者作出了消极的口碑传播,那结果往往就相反。网络口碑传播除了具备人际传播的一些特这以外,也具备其独特的条件。(1)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身份都是消费者,或者是潜在消费者。口碑传播是针对产品或者服务的营销所提出的一种理论,所以,在口碑传播中,传者和受者的身份是比较明确的,是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2)传播渠道的非正式。口碑传播的传播渠道往往呈现非正式特征。
   网络口碑传播具有可信性。因为传播双方的身份是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是针对其商品或者服务发表的意见和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并不牵涉商家或者广告商,所以口碑传播者传播的信息被认为是独立可靠的。而且口碑传播的内容比较具有针对性,更能增强其说服效果。因为口碑传播是消费者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甚至是一对一的信息传递,而且内容始终围绕其商品或服务,因此可以随时调整其传递信息,提高传播效果。而正是因为以上的特性,使得网络口碑传播,甚至说整个大范围的口碑传播,可以减少消费者的购买风险。因为在交易的过程中,消费者和厂商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经常是处于信息劣势的不利环境。厂商完全有可能为了能够顺利销售其商品而对正面信息进行夸大,将负面信息进行掩盖,广告商也往往是这样做的,所以消费者常常不能获得完整的信息,所以在对产品进行消费时承担着一定的风险。而在口碑传播这样一种传播模式当中,消费者通过和已经购买的消费者进行信息的沟通,针对该产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咨询,则可以相对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以作出最好的选择,减少了购买风险。
   互联网的日新月异催生了多种营销方式,在我国,现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几种网络口碑的平台。
   第一种,是以电子商务网站为主的网络口碑平台。现在国内最为广大受众熟悉的电子商务网站,例如淘宝网,阿里巴巴网,当当网等等,其主要的功能就是进行电子商务的交易。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上购物已经不再是一种新鲜事。对于年轻一代的人来说,网上购物已然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而在这些电子商务为主的网络平台上,我们都可以发现网络口碑传播的存在。就以淘宝网为例,在淘宝网上进行交易之后,确认付款的时候往往会提醒买家对商品和卖家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两部分,打星和作出文字评价。你可以综合整个购物的过程,从商品的满意度到卖家的态度到物流的态度,都相应作出了评星等级,消费者可以对应打分,其次是文字评价,消费者可以把自己最真实的购物感受,特别是对于商品的质量描述用文字写出来,这些评价往往就是为后面的消费者起到了参考的作用。这就是最实际的网络口碑传播。潜在消费者在淘宝网上进行购物的时候,先是搜索相应的商品,在看到比较符合自己期望的商品之后,往往会对顾客评价进行相应的浏览,因为只靠淘宝卖家单方面的描述和几张照片是不足以得到完整的商品信息的,最关键的还是已经购买了商品的人对于商品的描述。这些往往是决定消费者行动的关键因素。
   第二种,是以专门提供日常生活类口碑信息或者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为主的网站。这些网站大部分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比如在成都,最出名的点评网站有第四城网站,大众点评网等。这些网站是专门从事商品或者服务的咨询信息的。网站往往是将日食住行分类,然后消费者会经常在相应的类别里对于自己购买或者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点评,而这些点评的主要作用也是为其他消费者提供比较客观准确的消费资讯。
   第三种,是通过社区网站或者网站的社区,聚合网友提供某类或者几类商品的口碑信息以服务于用户,比如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虽然这些社区网站并不是专门为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咨询开建立的网站,但是因为网站聚集的一定人气和其谈论内容的非局限性,使得广大网友聚集在此对自己购买的商品或者消费品进行一定的信息交换,潜在消费者也可以在这里获得相对完整客观的信息以进行一定的消费指导。
   第四种,专门从事信息搜索的网站,如百度等。像百度这样的搜索网站,汇聚各方面的信息,虽然也并不是专门从事口碑信息的搜索,但是其浩大的信息量往往很容易吸引受众在其网站上对相关商品或者服务进行咨询搜索。
   利用口碑传播创造广告价值
   网络口碑传播对于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时所表现的强有力的说服效果,受到了广告专业人士的关注。商家也欲图让广告公司做出具备较强说服力,更胜似口碑传播的广告来对自己的商品进行宣传。但是,并非所有的商品都适合做网络口碑传播,口碑传播在不同商品中所发挥的效能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商品进行口碑传播之初,应该先分析其产品或品牌的网络口碑传播适用性。广告与口碑传播的关系探讨一直是口碑广告研究的重点,凯勒费伊集团发表在《广告研究》上的《广告在网络口碑中的作用》这一份报告,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广告对网络口碑传播效果的关系,指出了消费者网络口碑传播的内容有20%是谈论广告商的商品,当有广告支持时,网络口碑传播的效果就提升。同时也提到,产品类别不同,广告对于网络口碑传播效果的支持性也不同,其中,娱乐产品和服务广告对于网络口碑的支持性最强,达27%,技术类为26%,保健类产品或服务最小。其次,是要制造口碑点。口碑点是指广大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或者接受服务后产生褒奖或者批评的关键点,准确找到口碑传播的关键点对于网络口碑传播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对关键点的选择上,需要注意:在广告设计过程中,口碑点的数量要得到控制,口碑点越精越好。其次,是要把握质量。产品或者服务,最根本的还是质量,而这也就成为网络口碑传播最适合的口碑点。第三,制造话题。话题是网络口碑传播发生的动因,如有有一个足够吸引人的话题,再经过计划和引导,就可以在消费者心灵中引起共鸣。
   网络口碑传播与广告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了广告界的焦点,广告的发展趋势也已经从生硬的宣传转变成了赋有软说服力的口碑传播,为商品创作出口碑型广告也成为广告公司当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颜炳荣. 口碑营销[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2]于潇.网络广告的口碑传播策略分析[J].新闻界,2007(3).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09级)
其他文献
2010年6月28日早晨6时14分,我突然接到大弟华庆党周和妹妹华洁卓玛的来电,说:“父亲病了,身体出现了较为可怕的不适症状。”并问我如何处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我立刻感觉到一种可怕的不祥之兆,心跳加速,忧心如焚,难以平静。在我48年来的生活中,第一次感觉到“父亲病了”这句话的分量,以及所带来的恐慌和不安,我生平第一次体会到危险的来临。以往我对父亲身体的健康状况是放心的,因为父亲的身体就像一座高
期刊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正在逐步形成,这必将对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图书馆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根据用户的需求,收集各种相关信息,并对信息中包含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序、分析、综合处理后,以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提供给用户,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一种活动。信息服务水平是现代化图书馆工作质量的
期刊
离退休老干部是新中国的奠基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拓者,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功臣,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干部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然心系大局,情系人民,关心着国家大事,关心着本单位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只有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老干部,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把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对党和政府工作的
期刊
摘要:西江苗寨在旅游开发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文化真实性也面临着严重考验。政府刻意地改变本地固有的某些文化习俗,以求更加丰厚的经济利润。但是,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西江苗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鼓藏节;真实性;祭祖仪式   戈夫曼把人生比作一个大舞台,并提出了“前台”和“后台”的观点。迈坎内尔将这一观点运用到旅游研究中,从而提出了“舞台真实”理论:即在旅游业的开发中
期刊
摘要:在中诗英译史上,埃兹拉·庞德与许渊冲均占有重要地位,其翻译方法各具特色。以《青青河畔草》为例,将二者的翻译实践进行比较,意在揭示出其译诗策略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从而有效指导翻译实践活动,并对他们译诗作品的客观公正评价具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诗英译;意境与意象;翻译策略   翻译要做到传神达意、达到原作的思想内涵很难。在不同文体的翻译中,诗歌被公认为是最难译的。很多翻译
期刊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伴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提出的。它具有提升公民素质的教育功能,并以包容于文化力的方式参与到综合国力的组构之中。鉴于这种战略性地位,使得均等化成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要点。作为连接城乡、沟通条块的县(包括县级市)文化馆,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上地位关键,作用重要。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价值;公民素质教育; 综合
期刊
摘要:《佩德罗·巴拉莫》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具有结构上的碎片化、意义的不确定性等特征,胡安·鲁尔福充分利用了这种破碎、暧昧的结构模式,塑造了一位充满了矛盾与张力的主人公佩德罗·巴拉莫。更深入地挖掘,透过小说文本片段式、跳跃化的表面,透过充满争议的主人公,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严肃的作家藏在历史深处的忧虑。   关键词:不确定性;不可靠叙述;矛盾的人物形象;村庄主题   《佩德罗·巴
期刊
摘要:言意关系一直是中国历代文艺理论家和先哲们探索、论战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通过追溯“言尽意”观点的历史渊源,对欧阳建《言尽意论》进行认识论层面的分析,同时把西方加达默尔等语言哲学家的“言尽意”相关观点与之进行对照,试图从认识论角度发掘“言尽意”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言尽意;欧阳建;认识论    语言是人类表达、沟通的重要工具,是人类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海德格尔曾说
期刊
摘要:密尔认为,在一个大众民主化的时代,对人民的权利与自由的最大威胁不再是专制时代的政治权威,而是大众社会中的社会权威。这种社会性的专制比以往的政治专制更可怕,也更难以克服。因此,为了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密尔主张划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权力界线。既要防止社会权威的过多干涉,又要防止在大众民主的旗帜下对自由的滥用。    关键字:密尔;自由主义;个人自由; 社会
期刊
摘要: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普通女人的爱恨情仇与勾心斗角,呈现出女性内心的苍凉与冷酷。她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将女性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把她所在的那个时代的女性心理一层一层剖析给世人看,给我们展示了女性心理阴暗的一面,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社会对女性思想及其心理的毒害。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心理特征    三十年代是心理分析小说获得较大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