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现状的分析,以哈市各高校为样本,以东北农业大学为重点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目前所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关于如何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等院校普遍重视并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高等院校普遍重视并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建设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呈现出勃勃生机,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东北农业大学,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已有多年,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确定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實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科技创新平台,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已成为东北农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据不完全调查显示,农大学生对于参加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较高,约占总人数的77%,实际参加人数约19%。一直以来,东北农业大学校团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倡导和组织大学生根据专业特色组建各类“科创”小组或团队,开展众多有现实意义的科技创新活动,与此同时,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科创”实践的团队。
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问题分析
随着当前科技创新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生参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自主参加创新活动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高的提升。众多相关的团队和社团成立,很好的推动了学校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同时学校、学院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这方面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但是,大学生学术科创新活动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着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进一步深入。
为此,调查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发现,真正了解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占27%,选择不了解的同学占31%,而不清楚的则占大多数有42%。可见,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了解的并不多,甚至是不清楚。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在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宣传及活动开展等情况有待加强。
调查中还有一组数据也是让我们很惊讶,即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2.1%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科技创新活动,24.4%的同学表示不愿意,还有剩余的43.5%的同学表示自己没有想过这类问题。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既没有形成科技创新的意识,也没有主动去参与的积极性。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的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创新型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支持力度不够等外部困难,学生相关知识欠缺等内部困难成为高校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稳步、长远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基于此,笔者综合分析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相结合,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于学术科技活动普遍还是停留在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的层面,片面追求竞赛结果,极大的限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选题和深入研究,而定选题方面更是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和社会需求的分析,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众多学生的调查只浮于表面现象,不能将项目做大、做强,同时研究不够深入,因此精品很少。
其次,亟需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多学科交叉的指导,亟待加强大学生跨学科科研项目的培育。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而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达到专门知识的深度和交叉学科知识的广度,拓宽和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但目前绝大部分本科生的科研与创新项目局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这一状况与本科生的学科视野偏窄,知识结构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并且在成立团队时,许多同学只考虑到眼前组建团队的难易程度,却没有充分的考虑团队结构专业多样性的问题,便给以后活动的开展埋下了隐患。
再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缺乏充分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学生开展学术科技学术活动的经费主要来自学校的专项经费,随着学校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支持的不断加强,学校的专项经费每年都有较大的增幅,但由于基数较小,与学生人数和活动数量增加相比,远不能满足更深入地开展各类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需要。
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措施
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各类问题,笔者对从以下方面提出提高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团队结构,确保品牌团队稳定
一个良好的团队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而团队的优化组合更是一个良好团队的重要组成因素,它涉及到成员的专业结构、文化层次、个性差异、职责搭配等。因此,高校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科创”团队的建设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跨班级、跨专业、跨院校之间的交流更能激起思维的火花,因此,大学生亦可通过各种方式根据“科创”课题的性质寻求队友,力求团队组织结构达到最优化,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团队内部组织纪律建设,增强团队凝集力
衡量一个团队对内是否具有凝聚力、号召力、执行力,对外是否具有竞争力、影响力,内部的组织纪律建设(软实力)便成为其主要考核标准。大学生“科创”团队应该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这也是学术研究本身严肃性、严谨性的必然要求。
(三)加大大学生科技活动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体制与政策
高校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领导者、支持者的重要角色,支持和发展“科创”事业是其重要职责之一,是学生开展“科创”活动坚实的后盾。大学生是高校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将会为更好的地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发展科技,必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为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是增强他们的科技运用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高标准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甘世斌.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构建形式和保障措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凤启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注: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124)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等院校普遍重视并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高等院校普遍重视并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建设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呈现出勃勃生机,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东北农业大学,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已有多年,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确定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實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科技创新平台,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已成为东北农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据不完全调查显示,农大学生对于参加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较高,约占总人数的77%,实际参加人数约19%。一直以来,东北农业大学校团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倡导和组织大学生根据专业特色组建各类“科创”小组或团队,开展众多有现实意义的科技创新活动,与此同时,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科创”实践的团队。
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问题分析
随着当前科技创新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生参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自主参加创新活动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高的提升。众多相关的团队和社团成立,很好的推动了学校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同时学校、学院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这方面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但是,大学生学术科创新活动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着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进一步深入。
为此,调查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发现,真正了解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占27%,选择不了解的同学占31%,而不清楚的则占大多数有42%。可见,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了解的并不多,甚至是不清楚。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在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宣传及活动开展等情况有待加强。
调查中还有一组数据也是让我们很惊讶,即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2.1%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科技创新活动,24.4%的同学表示不愿意,还有剩余的43.5%的同学表示自己没有想过这类问题。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既没有形成科技创新的意识,也没有主动去参与的积极性。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的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创新型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支持力度不够等外部困难,学生相关知识欠缺等内部困难成为高校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稳步、长远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基于此,笔者综合分析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相结合,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于学术科技活动普遍还是停留在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的层面,片面追求竞赛结果,极大的限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选题和深入研究,而定选题方面更是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和社会需求的分析,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众多学生的调查只浮于表面现象,不能将项目做大、做强,同时研究不够深入,因此精品很少。
其次,亟需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多学科交叉的指导,亟待加强大学生跨学科科研项目的培育。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而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达到专门知识的深度和交叉学科知识的广度,拓宽和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但目前绝大部分本科生的科研与创新项目局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这一状况与本科生的学科视野偏窄,知识结构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并且在成立团队时,许多同学只考虑到眼前组建团队的难易程度,却没有充分的考虑团队结构专业多样性的问题,便给以后活动的开展埋下了隐患。
再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缺乏充分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学生开展学术科技学术活动的经费主要来自学校的专项经费,随着学校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支持的不断加强,学校的专项经费每年都有较大的增幅,但由于基数较小,与学生人数和活动数量增加相比,远不能满足更深入地开展各类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需要。
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措施
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各类问题,笔者对从以下方面提出提高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团队结构,确保品牌团队稳定
一个良好的团队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而团队的优化组合更是一个良好团队的重要组成因素,它涉及到成员的专业结构、文化层次、个性差异、职责搭配等。因此,高校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科创”团队的建设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跨班级、跨专业、跨院校之间的交流更能激起思维的火花,因此,大学生亦可通过各种方式根据“科创”课题的性质寻求队友,力求团队组织结构达到最优化,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团队内部组织纪律建设,增强团队凝集力
衡量一个团队对内是否具有凝聚力、号召力、执行力,对外是否具有竞争力、影响力,内部的组织纪律建设(软实力)便成为其主要考核标准。大学生“科创”团队应该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这也是学术研究本身严肃性、严谨性的必然要求。
(三)加大大学生科技活动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体制与政策
高校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领导者、支持者的重要角色,支持和发展“科创”事业是其重要职责之一,是学生开展“科创”活动坚实的后盾。大学生是高校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将会为更好的地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发展科技,必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为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是增强他们的科技运用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高标准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甘世斌.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构建形式和保障措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凤启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注: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12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