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抓住精言妙语,品味语言美
中华民族承载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它的语言是细腻而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本中无论哪种体裁的课文,其语言都各有特色,精炼传神,优美含蓄,我们教学时只要细细品鉴,便会体味其中的“美”,既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可丰富他们的语言库存。①诗歌中传神的字眼随处可见,它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白居易在《暮江吟》这首诗中写到“一道残阳铺水中”,这里的“铺”字不但形象地將夕阳斜照的情景写活了,而且透过这个字可以看到诗人一改前人悲愁之气,抒发了赞秋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诵读古诗,领会诗意,然后让学生体会哪些词语写得好,为什么用这样的字眼,如果把“铺”改为“照”、“射”好不好?让学生用简笔画,描绘出诗歌的意境,用可感知的图象再现了美景,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用“铺”字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傍晚的太阳接近地平线,是贴着地面斜射过来的,此时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景就自然呈现于他们眼前了。②散文常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取胜,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词语或句式来表现的。如《三峡之秋》,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谧的独特美景。特别是中午的三峡更是令人神往,在阳光照耀下长江的色彩(犹如金麟巨蟒),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所描写的景,形象生动,教学时我抓住“金麟巨蟒”、“翻滚”、“呼啸”、“奔腾”这些重点词语,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那种形美与声美,他们很快进入意境,从而感受到三峡中午的热烈美。③记叙文也以精妙的语言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秋天的怀念》结尾处这样写到:“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泼泼洒洒,烂漫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催人泪下?抓住这一精妙的语言,学生反复自读自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此时感激、愧疚、思念的复杂情感。俗话说:“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语文教材中的语言,如静谧山谷中的溪流,似含苞待放的花蕊,让我们的学生徜徉在绚丽多彩的语言文字中,品味语言美。
二、剖析人物形象,欣赏人格美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揭示了人物的心灵美和品德的高尚。在教学中,应披文入情,以情学文,塑造学生审美心理,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美,有的文章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历史背景。如在教《詹天佑》一文之前,我向学生讲明,中国百年来的近代史是一部倍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蹂躏的屈辱史,但中华民族却是有骨气、有志气、有才气的伟大民族,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光辉的典范。之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认识,透过作者对詹天佑的骨气、志气、智慧、才气、毅力、务实精神及与中国工人密切合作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来品味中国工程师的爱国形象,进而看到一幅中国人自己修筑第一条铁路时经历的千难万险,终于取得伟大成功的历史画面,并被这壮丽的历史画面、杰出的人物感染,使学生的爱国思想得到升华。因此,我根据教材特点正确传授知识,使学生披文入情,以情学文。语文课本中让我们感动的文学形象太多太多,有:勤劳善良的桑娜、清正廉洁的杨震、顽强拼搏的孙晋芳、朴实健康的少年闰土。我们在教学中应以作品中感人的人物形象为契机,让学生欣赏人物的人格美,从美好的形象中得到美好的享受,获得进取的力量。
三、发挥想象力,揣摩意境美
语文不是单纯的词语的堆砌,修辞的装饰,它带给我们的还有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始终伴随着联想和想象的活跃思维,教师应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共同揣摩课文的意境美。例如:教学《月光曲》时,如果只停留在让学生理解字词,显然无法让学生体会“月光海啸图”的意境美,因此,教学这个片段时,我把穷兄妹俩听这贝多芬的演奏产生的联想分为3个部分:海上升明月、月亮越升越高、波涛汹涌的海面。然后,把这三个画面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显示在学生面前,配以《月光曲》这一优美的旋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月光、微云、海涛、大风、巨浪中自由翱翔,细细地揣摩其中的意境美,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让学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品带来的震撼,唤起无尽的遐想。
四、反复诵读,领会音韵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汉语的音韵很美,那些独立的音节,经文学大师美的组合,发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或刚或柔,或高或低,或缓或急,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如同音乐般优美动人。教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及其节奏的规律,去指导学生反复地诵读,从语言的韵味中获取知识,领悟情感。例如在教学《长江之歌》这篇富有现代气息的抒情散文时,倘若老师的讲解过多,就会支解了原文的意境。此文气势恢弘,雄壮豪迈,赞美了长江的雄伟壮观,读起来荡气回肠。学生应在老师刻意营造的音乐氛围中,美美地读文,文中两次出现这样的诗句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复诵读中,学生开始慢慢地和着音乐放声高歌。如此优美的文章容易使学生动情,而教师适时的点拨又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让语文教学洋溢在美的氛围中,让天真活泼的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智慧得到启迪,个性得到张扬。
中华民族承载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它的语言是细腻而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本中无论哪种体裁的课文,其语言都各有特色,精炼传神,优美含蓄,我们教学时只要细细品鉴,便会体味其中的“美”,既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可丰富他们的语言库存。①诗歌中传神的字眼随处可见,它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白居易在《暮江吟》这首诗中写到“一道残阳铺水中”,这里的“铺”字不但形象地將夕阳斜照的情景写活了,而且透过这个字可以看到诗人一改前人悲愁之气,抒发了赞秋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诵读古诗,领会诗意,然后让学生体会哪些词语写得好,为什么用这样的字眼,如果把“铺”改为“照”、“射”好不好?让学生用简笔画,描绘出诗歌的意境,用可感知的图象再现了美景,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用“铺”字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傍晚的太阳接近地平线,是贴着地面斜射过来的,此时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景就自然呈现于他们眼前了。②散文常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取胜,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词语或句式来表现的。如《三峡之秋》,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谧的独特美景。特别是中午的三峡更是令人神往,在阳光照耀下长江的色彩(犹如金麟巨蟒),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所描写的景,形象生动,教学时我抓住“金麟巨蟒”、“翻滚”、“呼啸”、“奔腾”这些重点词语,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那种形美与声美,他们很快进入意境,从而感受到三峡中午的热烈美。③记叙文也以精妙的语言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秋天的怀念》结尾处这样写到:“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泼泼洒洒,烂漫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催人泪下?抓住这一精妙的语言,学生反复自读自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此时感激、愧疚、思念的复杂情感。俗话说:“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语文教材中的语言,如静谧山谷中的溪流,似含苞待放的花蕊,让我们的学生徜徉在绚丽多彩的语言文字中,品味语言美。
二、剖析人物形象,欣赏人格美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揭示了人物的心灵美和品德的高尚。在教学中,应披文入情,以情学文,塑造学生审美心理,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美,有的文章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历史背景。如在教《詹天佑》一文之前,我向学生讲明,中国百年来的近代史是一部倍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蹂躏的屈辱史,但中华民族却是有骨气、有志气、有才气的伟大民族,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光辉的典范。之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认识,透过作者对詹天佑的骨气、志气、智慧、才气、毅力、务实精神及与中国工人密切合作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来品味中国工程师的爱国形象,进而看到一幅中国人自己修筑第一条铁路时经历的千难万险,终于取得伟大成功的历史画面,并被这壮丽的历史画面、杰出的人物感染,使学生的爱国思想得到升华。因此,我根据教材特点正确传授知识,使学生披文入情,以情学文。语文课本中让我们感动的文学形象太多太多,有:勤劳善良的桑娜、清正廉洁的杨震、顽强拼搏的孙晋芳、朴实健康的少年闰土。我们在教学中应以作品中感人的人物形象为契机,让学生欣赏人物的人格美,从美好的形象中得到美好的享受,获得进取的力量。
三、发挥想象力,揣摩意境美
语文不是单纯的词语的堆砌,修辞的装饰,它带给我们的还有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始终伴随着联想和想象的活跃思维,教师应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共同揣摩课文的意境美。例如:教学《月光曲》时,如果只停留在让学生理解字词,显然无法让学生体会“月光海啸图”的意境美,因此,教学这个片段时,我把穷兄妹俩听这贝多芬的演奏产生的联想分为3个部分:海上升明月、月亮越升越高、波涛汹涌的海面。然后,把这三个画面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显示在学生面前,配以《月光曲》这一优美的旋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月光、微云、海涛、大风、巨浪中自由翱翔,细细地揣摩其中的意境美,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让学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品带来的震撼,唤起无尽的遐想。
四、反复诵读,领会音韵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汉语的音韵很美,那些独立的音节,经文学大师美的组合,发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或刚或柔,或高或低,或缓或急,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如同音乐般优美动人。教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及其节奏的规律,去指导学生反复地诵读,从语言的韵味中获取知识,领悟情感。例如在教学《长江之歌》这篇富有现代气息的抒情散文时,倘若老师的讲解过多,就会支解了原文的意境。此文气势恢弘,雄壮豪迈,赞美了长江的雄伟壮观,读起来荡气回肠。学生应在老师刻意营造的音乐氛围中,美美地读文,文中两次出现这样的诗句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复诵读中,学生开始慢慢地和着音乐放声高歌。如此优美的文章容易使学生动情,而教师适时的点拨又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让语文教学洋溢在美的氛围中,让天真活泼的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智慧得到启迪,个性得到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