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现在教育界面临的主要任务,而课堂上分组讨论学习则是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如何进行讨论,是目前值得数学教师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数学课如何运用分组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认真探讨。
【关键词】教学模式 分组讨论 教学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新型产物是否适用于任何学校、任何学生,运用的时候是否照搬照抄,是每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职校的教师而言,这个问题更加严峻。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文化基础比较差,二是在长期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养成了不良习惯,学习准备不足,自控能力差。 教学改革最主要的目标是把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要强化数学应用意识,这也是当代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当前数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学校在数学课堂上主要采用的是发现式教学法和学导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法在课堂上经常会有一个“分组讨论”的环节,这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团体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热烈的气氛中自觉地把知识内化为自己个人的能力和才干,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分组讨论”对教师而言难度很大。首先,职校的学生由于专业不同,班级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同一节课,在不同班级有可能要备完全不同的课。其次,职校有单招班和就业班,学生基础悬殊,讨论环节能否进行顺利对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次,值得讨论的“点”设在哪里,浅了浪费课堂有效时间,深了无法进行。最后,如何让学生愿意参与讨论,直到有兴趣并学会讨论,对教师而言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我们的教学,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
我曾在两个单招班的数学教学中尝试着用过“分组讨论”这个环节。这两个班是机电和电子专业,前者(以下称甲班)男生多,后者(以下称乙班)女生多,基础较好。刚进高一的时候我临时给他们分了组,坐得较近的六人一组,临时选了组长,交作业的时候按我分的小组交,并且规定每天都有预习作业。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在甲班学习气氛非常好,由于男生较多,胆大,在课堂上发言热烈,讨论过程让本来严肃的课堂变得比较轻松,大多数学生很快喜欢上了数学课。但是在乙班情况完全相反,由于女生多,讨论的时候根本没有气氛,有时候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得见,而且有好几个学生跟我反映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他们比较喜欢老师在上面讲,他们在下面记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后来我经过认真反省,发现自己的“讨论”流于形式,让学生感觉不自然,没有讨论的必要。同时,我根据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质性集体学习内容,用正确的数学术语进行学法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能力。 我还融入学习小组,进行个别辅导,紧扣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一节课只有建立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教师在监控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探究过程,掌握数学探究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期中考试过后,我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重新分了组,甲班每个组还是五至六人,他们自己推荐组长,乙班全部前后四人一组,上课时不需要移动位置。同时,我在两个班让学生给自己的组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这个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如“蝙蝠侠”“快乐女生”“NO.1”……。上课的气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乙班,我逐渐减少了课上的讨论,而是将讨论放在了课后,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让每个组推选代表公布讨论的结果。当然课上的“讨论”并不是一味讨论题目,我会增加很多动手操作的环节。比如在圆锥曲线这一章,我会给每一组制作或提供道具,让他们自己画椭圆等,在多媒体课上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操作,增加了很多趣味性。
这两个班由于基础较好,所以“小组讨论”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但是由于采用了这种方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有时候会完不成,对于单招班的学生来说,进度也很重要。所以,经过一个学期之后,我经常把讨论放在课后,效果也很好。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班风、学风较好的单招班是非常可行的,但是在基础薄弱的就业班,或者厌学情绪极高的其他班级是否同样可行还需要不断摸索。今年我准备在这些对学习兴趣较弱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希望能摸索出一条适合他们并让他们喜欢和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许晓波.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考试周刊. 2010(25).
[2] 王神华.提高师生交流水平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福建中学数学.2003(07).
[3]蒋文彬.数学是思维的科学[J].中学数学.2011(11).
【关键词】教学模式 分组讨论 教学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新型产物是否适用于任何学校、任何学生,运用的时候是否照搬照抄,是每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职校的教师而言,这个问题更加严峻。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文化基础比较差,二是在长期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养成了不良习惯,学习准备不足,自控能力差。 教学改革最主要的目标是把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要强化数学应用意识,这也是当代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当前数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学校在数学课堂上主要采用的是发现式教学法和学导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法在课堂上经常会有一个“分组讨论”的环节,这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团体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热烈的气氛中自觉地把知识内化为自己个人的能力和才干,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分组讨论”对教师而言难度很大。首先,职校的学生由于专业不同,班级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同一节课,在不同班级有可能要备完全不同的课。其次,职校有单招班和就业班,学生基础悬殊,讨论环节能否进行顺利对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次,值得讨论的“点”设在哪里,浅了浪费课堂有效时间,深了无法进行。最后,如何让学生愿意参与讨论,直到有兴趣并学会讨论,对教师而言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我们的教学,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
我曾在两个单招班的数学教学中尝试着用过“分组讨论”这个环节。这两个班是机电和电子专业,前者(以下称甲班)男生多,后者(以下称乙班)女生多,基础较好。刚进高一的时候我临时给他们分了组,坐得较近的六人一组,临时选了组长,交作业的时候按我分的小组交,并且规定每天都有预习作业。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在甲班学习气氛非常好,由于男生较多,胆大,在课堂上发言热烈,讨论过程让本来严肃的课堂变得比较轻松,大多数学生很快喜欢上了数学课。但是在乙班情况完全相反,由于女生多,讨论的时候根本没有气氛,有时候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得见,而且有好几个学生跟我反映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他们比较喜欢老师在上面讲,他们在下面记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后来我经过认真反省,发现自己的“讨论”流于形式,让学生感觉不自然,没有讨论的必要。同时,我根据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质性集体学习内容,用正确的数学术语进行学法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能力。 我还融入学习小组,进行个别辅导,紧扣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一节课只有建立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教师在监控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探究过程,掌握数学探究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期中考试过后,我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重新分了组,甲班每个组还是五至六人,他们自己推荐组长,乙班全部前后四人一组,上课时不需要移动位置。同时,我在两个班让学生给自己的组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这个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如“蝙蝠侠”“快乐女生”“NO.1”……。上课的气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乙班,我逐渐减少了课上的讨论,而是将讨论放在了课后,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让每个组推选代表公布讨论的结果。当然课上的“讨论”并不是一味讨论题目,我会增加很多动手操作的环节。比如在圆锥曲线这一章,我会给每一组制作或提供道具,让他们自己画椭圆等,在多媒体课上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操作,增加了很多趣味性。
这两个班由于基础较好,所以“小组讨论”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但是由于采用了这种方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有时候会完不成,对于单招班的学生来说,进度也很重要。所以,经过一个学期之后,我经常把讨论放在课后,效果也很好。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班风、学风较好的单招班是非常可行的,但是在基础薄弱的就业班,或者厌学情绪极高的其他班级是否同样可行还需要不断摸索。今年我准备在这些对学习兴趣较弱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希望能摸索出一条适合他们并让他们喜欢和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许晓波.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考试周刊. 2010(25).
[2] 王神华.提高师生交流水平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福建中学数学.2003(07).
[3]蒋文彬.数学是思维的科学[J].中学数学.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