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各類艺术文化不断发展与交融,声乐演唱在此大背景下得到长足发展与进步。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的多领域扩散,各种演唱风格与技法在各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美声唱法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捧,其与我国民族声乐的碰撞与融合,对此方面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影响
随着美声唱法在我国的持续传播,除了提升了民族声乐教学水平之外,还较大程度克服了传统声乐教学理论当中对经验式总结过于注重的实际状况,推动了此领域噪音方面的科研步伐,与之相关的文献及科研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声乐教学各类科研活动。声乐教育者除了开展日常教学,还系统化、深领域研究了歌唱艺术的各要素,较为深入的探索了歌唱心理与心理等内容,且取得了不错成绩。
1 演唱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1.1 气息的综合运用
主要是基于传统民族声乐当中形式多样而又富含特色的技巧,运用西方美声唱法方面的用之有效的呼吸原理。在实际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好似“闻花香”一样,深吸气息,然后运用横隔膜将其保持在某种状态,运用吸气肌肉群与呼吸肌肉群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对抗效应,当作气息的支撑点,在实际演唱时,气息能够处于积极的流动状态,以一种连贯、均匀、平缓及持续的方式,支撑声音的外在表现。在对所创作歌曲进行延长时,比如《思乡》、《我住长江头》等,通过运用美声唱法当中的连音唱法,通常换气时,并不会选择在句子中间来完成,以此来追求声音方面的线条感与连贯性;如果所演唱的歌曲具有比较浓郁的民族低于特色,比如《小白菜》、《兰花花》,则依然采用换气、取气及偷气的方法。对于我国传统形式的声乐艺术而言,其所讲究的是“以气唱情”,常用用小气口方式,来实现乐句的适当 性切断,将作品当中所散发的诉说及哭泣等情感表露出来,使作品显得更为抑扬顿挫。
1.2 咬字技术
因美声唱法的鼻祖为意大利民族语言,当采用西方美声唱法对我国作品进行演唱时,要想做到咬清字音,并且所发出的声音比较通畅,实际上存有一定难度。在实际声乐教学过程中,当运用美声唱法后,通畅会要求降低喉头的位置,所以在字的着力点方面,一般会较靠后,因此,需要提起软腭,立起后咽壁,构建一个稳态而又灵活的咽腔。当前,在利用美声去演唱民族声乐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与成就。诸如殷秀梅、戴玉强及廖昌永等歌唱家,他们所演唱的各类作品,正在逐渐改变美声唱法即为咬字不清的错误认识。例如廖昌永所演唱的《母爱》,动情感人,尽管采用的是美声唱法,但在具体的风格方面,却较好的把控了对民族亲情的感悟与理解。歌唱家杨洪基的《最美不过夕阳红》以及《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同样广为流传。
1.3 共鸣的运用
对于我国传统类型的民间唱法而言,其较多运用了口腔共鸣技术,注重运用局部共鸣。在实际声乐教学过程中,运用美声唱法使用混合共鸣,需要将喉咙打开,构建比较稳定的通道,调动全部的共鸣腔体,将传统民族声乐当中的压、卡及挤的声音予以克服,注重声音圆润,并与音高方面的变化相结合,对腔体的音色及大小进行调整。依据声音音区的改变,对真假声运用进行调节,这样便可使声音具有比较突出的头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及胸腔共鸣。还能是所发出的声音更为美化与丰富,给人一种美妙感,回肠荡漾。为了能够与各种丰富相适应,金铁霖先生在总结当前声乐教学所存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上支点、上中支点、中下支点、前支点与后支点的理论。依据声乐作品的不同,对共鸣墙体进行调整,进而将各歌曲所持有的对应风格特征给表现出来。
2 声乐教学科研的融合与借鉴
2.1 古代的声乐理论
通过研究我国古代声乐理论著作,我国各类型古典声乐作品,分别从多方面诠释了民族声乐文化的内在精髓与精神本质。总而言之,各类著作中较好的展现了演唱时所需依照的艺术标准,诠释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层级。但多数作品仍然将咬字吐字技巧、情绪情感表达以及论述声腔技术为侧重点,除此之外,还重视总结经验,在阐述科学原理方面显得比较缺乏,而对于美声声乐理论而言,其较好的融合了医学、物理学、心理学及生理学等学科理论,对歌唱发生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深入而又系统化的研究,构建了合理的歌唱训练标准,这对于声乐实践以及后续艺术理论的变革与创新,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乃科学与歌唱艺术紧密融合的典范。
2.2 我国在声乐研究领域的借鉴
针对我国声乐理论演技而言,其开始于声乐的系统化教学,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声乐学科开始其它学科开始进行交叉式研究,并且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当前,除了各大音乐学院的学报及《音乐研究》之外,在诸多综合类高校的学报当中,同样刊登有声乐方面的研究论文,无论是涉及领域还是宽度,均比较全面。直至2015年,在各大数据库当中能够收集到声乐相关论文达8000余篇,其中1300余篇是关于声乐综合性研究方面的论文,1800多篇是关于声乐教学技巧方面的研究论文,基于上述数据可知,我国在声乐研究与教学方面,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在此领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当前,有关美声唱法的系统理论与科研成果,极大的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教育教学科研,有利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理论与实践的大幅发展与创新,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与科学在艺术层面的深层融合,这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民族声乐乃是长期以来关于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感表达与写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与风格。伴随当今中西方文化的日渐融合与加深,我国民族声乐除不断创新自身理念外,还积极融合其它有益唱法,并将其扩展到声乐教学当中,者对于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卫晓琼.论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的异同[J].音乐天地,2010(04):51-52.
[2]谢霓.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之我见[J].美与时代旬刊,2011(01):94-95.
[3]海米拉古丽·阿不都卡的尔,阿热娜·那比多拉.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北方音乐,2016, 36(16):151-151.
作者单位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000
伴随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各類艺术文化不断发展与交融,声乐演唱在此大背景下得到长足发展与进步。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的多领域扩散,各种演唱风格与技法在各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美声唱法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捧,其与我国民族声乐的碰撞与融合,对此方面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影响
随着美声唱法在我国的持续传播,除了提升了民族声乐教学水平之外,还较大程度克服了传统声乐教学理论当中对经验式总结过于注重的实际状况,推动了此领域噪音方面的科研步伐,与之相关的文献及科研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声乐教学各类科研活动。声乐教育者除了开展日常教学,还系统化、深领域研究了歌唱艺术的各要素,较为深入的探索了歌唱心理与心理等内容,且取得了不错成绩。
1 演唱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1.1 气息的综合运用
主要是基于传统民族声乐当中形式多样而又富含特色的技巧,运用西方美声唱法方面的用之有效的呼吸原理。在实际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好似“闻花香”一样,深吸气息,然后运用横隔膜将其保持在某种状态,运用吸气肌肉群与呼吸肌肉群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对抗效应,当作气息的支撑点,在实际演唱时,气息能够处于积极的流动状态,以一种连贯、均匀、平缓及持续的方式,支撑声音的外在表现。在对所创作歌曲进行延长时,比如《思乡》、《我住长江头》等,通过运用美声唱法当中的连音唱法,通常换气时,并不会选择在句子中间来完成,以此来追求声音方面的线条感与连贯性;如果所演唱的歌曲具有比较浓郁的民族低于特色,比如《小白菜》、《兰花花》,则依然采用换气、取气及偷气的方法。对于我国传统形式的声乐艺术而言,其所讲究的是“以气唱情”,常用用小气口方式,来实现乐句的适当 性切断,将作品当中所散发的诉说及哭泣等情感表露出来,使作品显得更为抑扬顿挫。
1.2 咬字技术
因美声唱法的鼻祖为意大利民族语言,当采用西方美声唱法对我国作品进行演唱时,要想做到咬清字音,并且所发出的声音比较通畅,实际上存有一定难度。在实际声乐教学过程中,当运用美声唱法后,通畅会要求降低喉头的位置,所以在字的着力点方面,一般会较靠后,因此,需要提起软腭,立起后咽壁,构建一个稳态而又灵活的咽腔。当前,在利用美声去演唱民族声乐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与成就。诸如殷秀梅、戴玉强及廖昌永等歌唱家,他们所演唱的各类作品,正在逐渐改变美声唱法即为咬字不清的错误认识。例如廖昌永所演唱的《母爱》,动情感人,尽管采用的是美声唱法,但在具体的风格方面,却较好的把控了对民族亲情的感悟与理解。歌唱家杨洪基的《最美不过夕阳红》以及《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同样广为流传。
1.3 共鸣的运用
对于我国传统类型的民间唱法而言,其较多运用了口腔共鸣技术,注重运用局部共鸣。在实际声乐教学过程中,运用美声唱法使用混合共鸣,需要将喉咙打开,构建比较稳定的通道,调动全部的共鸣腔体,将传统民族声乐当中的压、卡及挤的声音予以克服,注重声音圆润,并与音高方面的变化相结合,对腔体的音色及大小进行调整。依据声音音区的改变,对真假声运用进行调节,这样便可使声音具有比较突出的头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及胸腔共鸣。还能是所发出的声音更为美化与丰富,给人一种美妙感,回肠荡漾。为了能够与各种丰富相适应,金铁霖先生在总结当前声乐教学所存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上支点、上中支点、中下支点、前支点与后支点的理论。依据声乐作品的不同,对共鸣墙体进行调整,进而将各歌曲所持有的对应风格特征给表现出来。
2 声乐教学科研的融合与借鉴
2.1 古代的声乐理论
通过研究我国古代声乐理论著作,我国各类型古典声乐作品,分别从多方面诠释了民族声乐文化的内在精髓与精神本质。总而言之,各类著作中较好的展现了演唱时所需依照的艺术标准,诠释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层级。但多数作品仍然将咬字吐字技巧、情绪情感表达以及论述声腔技术为侧重点,除此之外,还重视总结经验,在阐述科学原理方面显得比较缺乏,而对于美声声乐理论而言,其较好的融合了医学、物理学、心理学及生理学等学科理论,对歌唱发生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深入而又系统化的研究,构建了合理的歌唱训练标准,这对于声乐实践以及后续艺术理论的变革与创新,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乃科学与歌唱艺术紧密融合的典范。
2.2 我国在声乐研究领域的借鉴
针对我国声乐理论演技而言,其开始于声乐的系统化教学,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声乐学科开始其它学科开始进行交叉式研究,并且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当前,除了各大音乐学院的学报及《音乐研究》之外,在诸多综合类高校的学报当中,同样刊登有声乐方面的研究论文,无论是涉及领域还是宽度,均比较全面。直至2015年,在各大数据库当中能够收集到声乐相关论文达8000余篇,其中1300余篇是关于声乐综合性研究方面的论文,1800多篇是关于声乐教学技巧方面的研究论文,基于上述数据可知,我国在声乐研究与教学方面,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在此领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当前,有关美声唱法的系统理论与科研成果,极大的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教育教学科研,有利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理论与实践的大幅发展与创新,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与科学在艺术层面的深层融合,这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民族声乐乃是长期以来关于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感表达与写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与风格。伴随当今中西方文化的日渐融合与加深,我国民族声乐除不断创新自身理念外,还积极融合其它有益唱法,并将其扩展到声乐教学当中,者对于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卫晓琼.论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的异同[J].音乐天地,2010(04):51-52.
[2]谢霓.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之我见[J].美与时代旬刊,2011(01):94-95.
[3]海米拉古丽·阿不都卡的尔,阿热娜·那比多拉.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北方音乐,2016, 36(16):151-151.
作者单位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