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1EH138))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1JK0370))
【摘要】建筑是城市文化的缩影,论文从唐建筑的角度,分析唐建筑中存在的特有建筑符号,站在已有唐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结合的角度,寻求唐建筑符号与西安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力求现代建筑“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再现唐文化内涵和唐文化精神。
【关键词】唐建筑;符号;融合
引言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建筑艺术根植于社会文明之中,中国传统建筑用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书写自己的历史。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仍坚强保留着自己的特色语言体系和结构,保持着自己的王者风范和历史底蕴。唐长安城集中代表了盛唐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高峰,也代表了东方文明。如何使唐建筑符号与西安现代建筑完美结合?成为一种对当代建筑的解读。
1 唐建筑及其特点
唐长安城集中代表了盛唐时期文化,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高峰。唐朝建筑技术和艺术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也有了巨大发展,此时的唐建筑发展到了中国古建筑历史的成熟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其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在规模上宏大规整,外观上简练庄重,古朴雄浑。完美的展现了当时的唐朝风采。
西安这座古城保存着历经沧桑的记忆,而能够唤醒这种记忆的遗迹唯有城池、街道、宫殿等,它们构成了这座古城完整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体系。唐大、小雁塔成为西安的地标性建筑,成为西安的地域性语言上的主题。大雁塔是唐朝佛教建筑的艺术杰作,它是楼阁式砖塔,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于唐朝时期建筑多以木结构,经过后朝代的在原基础上的修复,唐朝时期砖石和琉璃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自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设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
2 西安现代建筑中唐建筑符号的运用
西安现代城市建筑方面要展现的是历史文化性以及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地域性,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不仅要体现历史文化性而且还要体现当今时代特色和审美情趣。在西安城市建筑类型中大体分为行政建筑、景区建筑以及民居等,城市的生命依赖于各个部分的相互协调,建筑是城市宏观物质形象与微观精神形象总和,突出历史文脉和城市形象。
2.1唐建筑符号在行政建筑上的体现
在建筑类型的划分上,行政建筑是城市建筑群的主题部分,行政建筑不仅代表政府部门的形象,甚至还代表国家、城市、地區的形象,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之中,虽然经过时代更替、技术手段和建筑材料的变化,但无论古代宫殿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行政建筑形象变迁都折射它恒古不变的内在精神实质——持久性和权力性。位于西安市北郊的西安市新行政中心被建筑界称为“西安当代大雁塔”,在整体布局上采用唐朝建筑的对称布局,两翼齐飞的方式,采用大雁塔轮廓的简单几何线条,中国传统建筑线条特点是采用以水平为主,塔的轴线是以上下的垂线为主,当代世界上的建筑潮流也是以钢筋混凝土技术为依托倾向于垂线,西安已建成一批水平线为主的建筑,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在中国传统建筑型制范围内,西安建造以垂直轴线为特点的新市政,也是一种对西安现代建筑型制的新突破。西安现代建筑不能仅仅满足传统建筑水平线条和明清太和殿式“大屋顶”,销蚀掉唐建筑的以垂线为轴线昂扬的气魄和以垂线构成大屋顶的天际线,西安新市政具有“天赐”予西安今天最时尚的天际线和地标轮廓。中国传统文化中,赭石色是唐建筑木质色彩的主色,庄重典雅,承托出西安作为皇城的庄严,新市政也在建筑的外观色彩的采用上追随了唐朝建筑色彩。
2.2唐建筑符号在景区建筑上的体现
行政建筑是一座城市的主体,景区建筑可以称作是一座城市的彩妆,装扮整座城,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景区建筑代表可以分为古建筑的复原大明宫、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街区及与现代材料结合的仿唐建筑。首先古建复原的大明宫含元殿采用唐代的夯土台,增加建筑的体量感,在唐代建筑群内部都具有巨大的空间尺度,建筑的重量支撑依附于木结构的柱体,大明宫柱体仿照唐建筑柱体形制,在材料上突破木质的选择,但整体上追求木质效果。大屋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由于现代观念的演变和展出空间要求较高的净高,在屋顶的选择上用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屋顶覆盖。每个大屋顶建筑的墙身开间和开窗依照木结构建筑的比例和尺度,墙身部分的侧角、屋顶的坡度、斗拱的尺寸、出挑的深度、细部等方面都按照唐代风格修建,以展示原汁原味的唐风。其次西大街是唯一条仿唐建筑街区,在西大街重修之后,建筑形式色彩、材料以及景观灯的应用和建设都与唐风相协调,形成符合西安历史文化背景的魅力街区,并打造出一个传统仿古味浓厚的商业地段。第三,2011年西安世园会园区的亮点——长安塔,在设计上保持了隋唐时期方形古塔的神韵,同时增加了现代的设计元素,既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内涵,又彰显出时尚现代都市风貌。长安塔外形具有唐代传统木塔的特点,充满韵律尺寸开阔上扬的挑檐,体现唐代建筑出檐深远的特色。檐下与柱头结合部分用金属结构组合,是中国传统建筑斗拱的抽象与概括。在墙体的设计上采用了玻璃幕墙,墙体与柱体之间的处理手法使唐风唐韵充满了现代感。
3 唐建筑符号的继承与未来
对于“唐风”的继承一种是对传统建筑的构件进行符号式提取或变形,通过某种简化来适应现代功能空间的需要;一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翻译抽象地再现,用纯粹的现代手法,抛出任何复古的装饰,从空间构成、图案的肌理、色彩或材料等方面让现代建筑与传统在精神上的相通。对屋顶的处理上采用了传统的“大屋顶”形式于现代玻璃材质的结合,突破了屋顶对光线的束缚,光线与空间的结合,营造空间内的光影魅力。传统建筑是以线性的比例为视觉寻找和谐,在建筑形态上对线的锤炼,将有形的线经过提炼、升华,创造出民族的味道又不失现代感。在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它在借助中国古代园林的布景手法,使馆内空间的序列感、韵律感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西安是一个多朝代的城市,在城市主题文化的把握好主题方向,避免更多繁杂元素的干扰。唐建筑符号与当代的融合,不是把两种形态硬生生的捆绑在一起,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合,打破两者的常规模式,作为设计师应领悟唐建筑符号的精髓,找到与西安现代城市建筑语言相契合的方式,让建筑每一点都是中国的、西安的、现代的,铸造一个新西安当代建筑形象。
结语
建筑是一门艺术,抓住唐建筑符号,理解符号语言的精神内涵,在追求当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把唐建筑符号合理融入其中。建筑师加强自身传统素质理论的修养,重视建筑语言的统一,从建筑的空间序列和人文意识形态的角度把唐建筑符号提炼、升华,力求现代建筑“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再现唐文化内涵和唐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欣,陆雪梅,谢晓婷. 传承 创造 融合——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与陈列设计[J]. 装饰.2009(03)
[2] 赵前. 也谈传统建筑与当代建筑的融合途径[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8(09)
[3] 项秉仁,程翌. 古城西安的“文化大殿”—西安大唐不夜城文化交流中心建筑和室内设计[J]. 历史保护与研究.2010(02)
[4] 翟文燕,张侃侃,常芳. 基于地域景观基因理念下的古城文化空间认知结构——以西安城市建筑风格为例[J]. 人文地理.2010.2
[4] 付涌. 唐代宫廷建筑装饰题材及其形成因素研究[J].观点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1EH138))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1JK0370))
【摘要】建筑是城市文化的缩影,论文从唐建筑的角度,分析唐建筑中存在的特有建筑符号,站在已有唐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结合的角度,寻求唐建筑符号与西安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力求现代建筑“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再现唐文化内涵和唐文化精神。
【关键词】唐建筑;符号;融合
引言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建筑艺术根植于社会文明之中,中国传统建筑用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书写自己的历史。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仍坚强保留着自己的特色语言体系和结构,保持着自己的王者风范和历史底蕴。唐长安城集中代表了盛唐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高峰,也代表了东方文明。如何使唐建筑符号与西安现代建筑完美结合?成为一种对当代建筑的解读。
1 唐建筑及其特点
唐长安城集中代表了盛唐时期文化,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高峰。唐朝建筑技术和艺术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也有了巨大发展,此时的唐建筑发展到了中国古建筑历史的成熟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其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在规模上宏大规整,外观上简练庄重,古朴雄浑。完美的展现了当时的唐朝风采。
西安这座古城保存着历经沧桑的记忆,而能够唤醒这种记忆的遗迹唯有城池、街道、宫殿等,它们构成了这座古城完整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体系。唐大、小雁塔成为西安的地标性建筑,成为西安的地域性语言上的主题。大雁塔是唐朝佛教建筑的艺术杰作,它是楼阁式砖塔,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于唐朝时期建筑多以木结构,经过后朝代的在原基础上的修复,唐朝时期砖石和琉璃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自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设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
2 西安现代建筑中唐建筑符号的运用
西安现代城市建筑方面要展现的是历史文化性以及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地域性,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不仅要体现历史文化性而且还要体现当今时代特色和审美情趣。在西安城市建筑类型中大体分为行政建筑、景区建筑以及民居等,城市的生命依赖于各个部分的相互协调,建筑是城市宏观物质形象与微观精神形象总和,突出历史文脉和城市形象。
2.1唐建筑符号在行政建筑上的体现
在建筑类型的划分上,行政建筑是城市建筑群的主题部分,行政建筑不仅代表政府部门的形象,甚至还代表国家、城市、地區的形象,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之中,虽然经过时代更替、技术手段和建筑材料的变化,但无论古代宫殿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行政建筑形象变迁都折射它恒古不变的内在精神实质——持久性和权力性。位于西安市北郊的西安市新行政中心被建筑界称为“西安当代大雁塔”,在整体布局上采用唐朝建筑的对称布局,两翼齐飞的方式,采用大雁塔轮廓的简单几何线条,中国传统建筑线条特点是采用以水平为主,塔的轴线是以上下的垂线为主,当代世界上的建筑潮流也是以钢筋混凝土技术为依托倾向于垂线,西安已建成一批水平线为主的建筑,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在中国传统建筑型制范围内,西安建造以垂直轴线为特点的新市政,也是一种对西安现代建筑型制的新突破。西安现代建筑不能仅仅满足传统建筑水平线条和明清太和殿式“大屋顶”,销蚀掉唐建筑的以垂线为轴线昂扬的气魄和以垂线构成大屋顶的天际线,西安新市政具有“天赐”予西安今天最时尚的天际线和地标轮廓。中国传统文化中,赭石色是唐建筑木质色彩的主色,庄重典雅,承托出西安作为皇城的庄严,新市政也在建筑的外观色彩的采用上追随了唐朝建筑色彩。
2.2唐建筑符号在景区建筑上的体现
行政建筑是一座城市的主体,景区建筑可以称作是一座城市的彩妆,装扮整座城,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景区建筑代表可以分为古建筑的复原大明宫、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街区及与现代材料结合的仿唐建筑。首先古建复原的大明宫含元殿采用唐代的夯土台,增加建筑的体量感,在唐代建筑群内部都具有巨大的空间尺度,建筑的重量支撑依附于木结构的柱体,大明宫柱体仿照唐建筑柱体形制,在材料上突破木质的选择,但整体上追求木质效果。大屋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由于现代观念的演变和展出空间要求较高的净高,在屋顶的选择上用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屋顶覆盖。每个大屋顶建筑的墙身开间和开窗依照木结构建筑的比例和尺度,墙身部分的侧角、屋顶的坡度、斗拱的尺寸、出挑的深度、细部等方面都按照唐代风格修建,以展示原汁原味的唐风。其次西大街是唯一条仿唐建筑街区,在西大街重修之后,建筑形式色彩、材料以及景观灯的应用和建设都与唐风相协调,形成符合西安历史文化背景的魅力街区,并打造出一个传统仿古味浓厚的商业地段。第三,2011年西安世园会园区的亮点——长安塔,在设计上保持了隋唐时期方形古塔的神韵,同时增加了现代的设计元素,既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内涵,又彰显出时尚现代都市风貌。长安塔外形具有唐代传统木塔的特点,充满韵律尺寸开阔上扬的挑檐,体现唐代建筑出檐深远的特色。檐下与柱头结合部分用金属结构组合,是中国传统建筑斗拱的抽象与概括。在墙体的设计上采用了玻璃幕墙,墙体与柱体之间的处理手法使唐风唐韵充满了现代感。
3 唐建筑符号的继承与未来
对于“唐风”的继承一种是对传统建筑的构件进行符号式提取或变形,通过某种简化来适应现代功能空间的需要;一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翻译抽象地再现,用纯粹的现代手法,抛出任何复古的装饰,从空间构成、图案的肌理、色彩或材料等方面让现代建筑与传统在精神上的相通。对屋顶的处理上采用了传统的“大屋顶”形式于现代玻璃材质的结合,突破了屋顶对光线的束缚,光线与空间的结合,营造空间内的光影魅力。传统建筑是以线性的比例为视觉寻找和谐,在建筑形态上对线的锤炼,将有形的线经过提炼、升华,创造出民族的味道又不失现代感。在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它在借助中国古代园林的布景手法,使馆内空间的序列感、韵律感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西安是一个多朝代的城市,在城市主题文化的把握好主题方向,避免更多繁杂元素的干扰。唐建筑符号与当代的融合,不是把两种形态硬生生的捆绑在一起,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合,打破两者的常规模式,作为设计师应领悟唐建筑符号的精髓,找到与西安现代城市建筑语言相契合的方式,让建筑每一点都是中国的、西安的、现代的,铸造一个新西安当代建筑形象。
结语
建筑是一门艺术,抓住唐建筑符号,理解符号语言的精神内涵,在追求当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把唐建筑符号合理融入其中。建筑师加强自身传统素质理论的修养,重视建筑语言的统一,从建筑的空间序列和人文意识形态的角度把唐建筑符号提炼、升华,力求现代建筑“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再现唐文化内涵和唐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欣,陆雪梅,谢晓婷. 传承 创造 融合——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与陈列设计[J]. 装饰.2009(03)
[2] 赵前. 也谈传统建筑与当代建筑的融合途径[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8(09)
[3] 项秉仁,程翌. 古城西安的“文化大殿”—西安大唐不夜城文化交流中心建筑和室内设计[J]. 历史保护与研究.2010(02)
[4] 翟文燕,张侃侃,常芳. 基于地域景观基因理念下的古城文化空间认知结构——以西安城市建筑风格为例[J]. 人文地理.2010.2
[4] 付涌. 唐代宫廷建筑装饰题材及其形成因素研究[J].观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