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如何在音乐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是我们当今研究的主题。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创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生 提供 参与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课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课堂教学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教师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要为学生的参与提供足够的时间以及宽松的环境。体验是每一位学生成长过程必须的,只有在参与中才能体会成功的欢乐,体验合作的趣味,参与为了体验,体验为了发展,本文结合当前的现状对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拟定
音乐教学中,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备课时,查阅大量的参考书、上网下载大量的备课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力为目标,把教师自己的思维作为主体。自认为给学生灌输大量的音乐知识就会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往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唱、学生跟;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弹、学生唱。可学生往往不知所云,教师认为学生会喜欢的,可是事与愿违,这样的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新课堂教学,强调音乐课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我做了一些教学尝试。在讲授新课前,请部分同学共同参与教学设计,教师辅导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学生如何去收集作品,如何做好音樂作品的分类分析工作。我在组织学生准备课堂教学内容时布置三项任务:
第一、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布置不同任务,要求每个小组找出以爱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或爱心故事及相关的资料以幻灯片的形式做出课件。这样做是为了能较好地调动学生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接到任务后,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查找资料并主动请教老师如何制作幻灯片。教师就具体地指导他们设计出需要展示的内容框架,指导他们在这样的框架下去做成课件。
第二、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必须各组分别展示出他们所收集的作品,在课堂上四个小组争先恐后、各显身手,学生们的展示让我及观摩老师感到激动不已!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形式鲜活、展示精彩。学生们找来了中国1998抗洪救灾时的画面,讲述了解放军为了大家舍小家,以及当时所有感动的画面。讲述了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感人故事。有的同学演唱了《爱的奉献》等等。同学们在展示的过程中,语言简洁流畅、生动活泼,在各组展示介绍时,其它的同学都能聚精会神地听他们的解说欣赏乐曲,当某小组用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示时,同学们都自发地给以热烈的掌声。在课堂中,音乐科代表担任活动的主持人,整堂课紧凑、热烈、有序,讲解、演唱、音画欣赏融为一体,是同学们才艺展示与音乐活动的完美结合。最后几分钟老师才出来引导学生用真诚的心态,去感悟理解“博爱”的情怀。在这次课堂活动中学生们找到了不少老师本想自己给他们演示的作品,然而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收集,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师为学生在课堂中提供了这样的展示平台,使同学们自己享受音乐。
二、通过课堂展示引发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承担者,他们都是具有复杂心理活动、活生生的个体。教师的作用不论多大,只有学生愿意接受时,才能得到发挥。反之,学生如果不愿意接受,再大的作用也等于零。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便敞开其内因的大门,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恰恰忽视了这个内因。
我在七年级上册《民乐华彩》这一单元中,介绍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对这个部分的内容,学生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一些有民乐演奏特长的学生拿来了二胡、唢呐、琵琶、古筝等现场演奏,给学生一个课堂展示的平台。
当讲到《高山流水会知音》及屈原与《楚辞》时,我觉得内容有些过于深奥,如果就这样让学生去欣赏,恐怕连对音乐稍有理解的人也会听得云里雾里的。本人曾为如何上好这一课而苦思冥想,这次我想到运用古筝,某班有个同学会弹奏古筝的,我就请她上台来演奏(做为教师,我自己正努力地练习),目的是为了更能吸引学生喜爱这种民族乐器。了解我国古代的音乐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那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已大部分消失,而《流水》这首从春秋时期就有的音乐作品却能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演奏,所以说它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作为中国人应该有所了解且为之感到自豪。学生们通过观赏老师和同学的示范演奏,再去听听古琴演奏的《流水》及古筝演奏出的《流水》音响效果进行比较,学生们就似乎有了亲临其境的感觉,因而也就能静下心来去细细地欣赏品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有了实物感,不再会觉得中国古代音乐离现代、离自己很远很远。因而会由衷地关注中国古代文明,体会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佳作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义的活动。
音乐课堂教学,无论如何去实施,我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关注,至于运用什么方法与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要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去灵活处置了。其实学生都很想有机会表现自我,很愿意能在同学面前展示各自的才艺。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在有限的课堂空间,让学生的想法、做法通过讲述或展示等形式在课堂上表现出来。
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活动之后,学生对以前的欣赏课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他们说:“以前教师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听,从来不会去多想。现在我们愉快多了,既可以自己想象又可以告诉大家为什么会这样想”。对于音乐欣赏课来讲,它的价值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养成一种活跃的思维习惯,培养一种能力。因为音乐并不只是让学生接受观念和知识,而是用自己的感觉去发现,用自己的理智去发掘心灵深处的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日新月异,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面对的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接受音乐的途径,早已不仅仅是课堂了。学校音乐课不能只教学生被动的听或简单的学,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走进音乐、认识音乐、热爱音乐,让学生自己去创造高层次的音乐生活。音乐教师让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平台。
关键词:学生 提供 参与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课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课堂教学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教师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要为学生的参与提供足够的时间以及宽松的环境。体验是每一位学生成长过程必须的,只有在参与中才能体会成功的欢乐,体验合作的趣味,参与为了体验,体验为了发展,本文结合当前的现状对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拟定
音乐教学中,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备课时,查阅大量的参考书、上网下载大量的备课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力为目标,把教师自己的思维作为主体。自认为给学生灌输大量的音乐知识就会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往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唱、学生跟;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弹、学生唱。可学生往往不知所云,教师认为学生会喜欢的,可是事与愿违,这样的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新课堂教学,强调音乐课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我做了一些教学尝试。在讲授新课前,请部分同学共同参与教学设计,教师辅导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学生如何去收集作品,如何做好音樂作品的分类分析工作。我在组织学生准备课堂教学内容时布置三项任务:
第一、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布置不同任务,要求每个小组找出以爱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或爱心故事及相关的资料以幻灯片的形式做出课件。这样做是为了能较好地调动学生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接到任务后,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查找资料并主动请教老师如何制作幻灯片。教师就具体地指导他们设计出需要展示的内容框架,指导他们在这样的框架下去做成课件。
第二、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必须各组分别展示出他们所收集的作品,在课堂上四个小组争先恐后、各显身手,学生们的展示让我及观摩老师感到激动不已!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形式鲜活、展示精彩。学生们找来了中国1998抗洪救灾时的画面,讲述了解放军为了大家舍小家,以及当时所有感动的画面。讲述了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感人故事。有的同学演唱了《爱的奉献》等等。同学们在展示的过程中,语言简洁流畅、生动活泼,在各组展示介绍时,其它的同学都能聚精会神地听他们的解说欣赏乐曲,当某小组用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示时,同学们都自发地给以热烈的掌声。在课堂中,音乐科代表担任活动的主持人,整堂课紧凑、热烈、有序,讲解、演唱、音画欣赏融为一体,是同学们才艺展示与音乐活动的完美结合。最后几分钟老师才出来引导学生用真诚的心态,去感悟理解“博爱”的情怀。在这次课堂活动中学生们找到了不少老师本想自己给他们演示的作品,然而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收集,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师为学生在课堂中提供了这样的展示平台,使同学们自己享受音乐。
二、通过课堂展示引发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承担者,他们都是具有复杂心理活动、活生生的个体。教师的作用不论多大,只有学生愿意接受时,才能得到发挥。反之,学生如果不愿意接受,再大的作用也等于零。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便敞开其内因的大门,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恰恰忽视了这个内因。
我在七年级上册《民乐华彩》这一单元中,介绍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对这个部分的内容,学生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一些有民乐演奏特长的学生拿来了二胡、唢呐、琵琶、古筝等现场演奏,给学生一个课堂展示的平台。
当讲到《高山流水会知音》及屈原与《楚辞》时,我觉得内容有些过于深奥,如果就这样让学生去欣赏,恐怕连对音乐稍有理解的人也会听得云里雾里的。本人曾为如何上好这一课而苦思冥想,这次我想到运用古筝,某班有个同学会弹奏古筝的,我就请她上台来演奏(做为教师,我自己正努力地练习),目的是为了更能吸引学生喜爱这种民族乐器。了解我国古代的音乐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那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已大部分消失,而《流水》这首从春秋时期就有的音乐作品却能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演奏,所以说它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作为中国人应该有所了解且为之感到自豪。学生们通过观赏老师和同学的示范演奏,再去听听古琴演奏的《流水》及古筝演奏出的《流水》音响效果进行比较,学生们就似乎有了亲临其境的感觉,因而也就能静下心来去细细地欣赏品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有了实物感,不再会觉得中国古代音乐离现代、离自己很远很远。因而会由衷地关注中国古代文明,体会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佳作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义的活动。
音乐课堂教学,无论如何去实施,我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关注,至于运用什么方法与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要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去灵活处置了。其实学生都很想有机会表现自我,很愿意能在同学面前展示各自的才艺。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在有限的课堂空间,让学生的想法、做法通过讲述或展示等形式在课堂上表现出来。
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活动之后,学生对以前的欣赏课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他们说:“以前教师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听,从来不会去多想。现在我们愉快多了,既可以自己想象又可以告诉大家为什么会这样想”。对于音乐欣赏课来讲,它的价值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养成一种活跃的思维习惯,培养一种能力。因为音乐并不只是让学生接受观念和知识,而是用自己的感觉去发现,用自己的理智去发掘心灵深处的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日新月异,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面对的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接受音乐的途径,早已不仅仅是课堂了。学校音乐课不能只教学生被动的听或简单的学,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走进音乐、认识音乐、热爱音乐,让学生自己去创造高层次的音乐生活。音乐教师让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