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小雷
北京松散MC俱乐部创始人
机车不只是玩乐
张小雷算得上是北京最早一批改装摩托车的人,因为和几位北京老车主成立了松散MC俱乐部,所以直到现在,圈里人都叫他松散小雷。从1995年斥7万元“巨款”买了自己人生第一辆摩托车,到奔波于各国的机车比赛、展览现场,再到成立顶级机车博物馆,张小雷将自己的精力、时间和热情都献给了摩托车、松散和两者相融合之后形成的中国顶级机车定制江湖。
与我们印象之中那些胡须考究、双臂布满文身的摩托车定制从业者不同,作为国内第一位获得国际承认的“定制摩托车大师”,小雷的穿着打扮与常人无异,你能从小雷的作品上领略到令人窒息的桀骜之气,但与他交谈得越多,你越能体会到他做^做事严肃和内敛的一面。
在2015年美国的“Rats Hole”(俗称“老鼠洞”),这一世界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参赛车辆最多的国际定制车比赛上,小雷用作品征服了评委和几万名观众,获得了cafe racer组的世界冠军和全球年度总冠军。成为国际顶级赛事的双料冠军,这是目前国内摩托车定制从业者在国际上拿到的最高荣誉。
但对此,小雷却选择一语带过:“我不觉得我有什么故事,我只是从小喜欢摩托车,然后一路玩着过来,不知不觉跑遍了全世界。”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小雷坐在位于北京金港汽车公园的松散顶级机车博物馆里。包围着他的,是几十辆“世界级”的纯手工定制机车,其中有美国总统和“猫王”最爱的American Bobber复古机车,也有尼古拉斯.凯奇在《恶灵骑士》中骑的那部“灵魂战车”。而在这辆位于博物馆最中心位置的“灵魂战车”下面,摆放着一台更酷的机车——Skull Rider:一个人形骷髅,双手扶前轮,双腿撑后轮,胸腔化作油箱,头颅便是车灯,手脚上的锁链已被打破,身躯蓄势待发。这台曾获得美国AMD世界定制车大赛观众投票冠军的大师级作品,被美国权威机车杂志誉为“中国创造的杰作”。“这台车代表着为了完成梦想而挣脱地狱枷锁的骑士。”小雷聊着这台车定制的灵感,便不由自主地回忆起打造的过程,“自己焊了车架子,整个骷髅的骨架纯靠手工打造,骷髅的胳膊是可以动的,细节是用铁皮一个个卷上去的。”
至于自己怎么踏上机车定制这条路的,小雷将其归结为眼界和环境。小雷从小就喜欢车,父亲修车的时候,他就在一旁帮忙。在摩托车身上,他练就的过人动手能力得到了释放,拆的配件越多,就会对摩托车有越多的改装想法。后来因为去新西兰做外贸的关系,他发现那边玩车的氛围特别好,生意放在一边,他却天天泡在一个老头开的机车定制店里,自己焊接自己加工,精进技术。小雷参加的第一个比赛,便是新西兰的“基督城摩托车节”。每年,小雷都会去美国Daytona Beach参加摩托车聚会,大家从全国四方起兴而来,环顾四周,上万辆摩托车聚集在一起,这就是美国的Bike Week!“那种气氛是具有魔力的,周围被这些极为热情且毫无阶级感的人感染,被这些精美绝伦且散发极致个性的摩托车包围,那种归属感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在工作室的墙上,贴满了小雷到处参观和参加定制车比赛的照片,在其中一面墙上,还有冯绍峰、张俪、李晨等娱乐圈明星找他改车的合影。而杨坤、李亚鹏则是小雷现在的合伙人,在小雷眼里,这些人并不是明星,而是一群志同道合、愿意把机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挚友。
为了能让更多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可以享受到纯正的美国定制机车服务,小雷的公司收购了American Made公司的摩托车业务,计划生产一批价格“能让人承受”的American Bobber车型,期望自己建立的这个小圈子,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
对于American Bobber车型,小雷体现出了无限的期待:“如果哈雷戴维森的大型巡航摩托车带给你的感觉是奔驰高级房车般的豪华与舒适,那么American Bobber带来的就是意大利超级跑车一般独一无二的刺激与个性。American Bobber的动力、声浪以及驾控原始而充满决感,在市面上你再也找不到第二款能将风格化的手工定制、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性能与历史传承完美融合的机车了。”
到今天,张小雷已经“玩”了二十多年摩托车,然而让他印象最深的时刻,是在一次摩托车聚会上的对话:小雷见到一个老头骑着一辆特别小的摩托车带着他同样年迈的夫人,他问道:“您不害怕摔坏了吗?”老人回答:“不害怕,我就是为摩托車才来到这里,我就是为机车而活的。”那一刻,小雷觉得自己这一生也将如此。
一款值得深度改装的摩托车
American Bobber,作为一个高端品牌,在国内还相对冷门。成立于1951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二战时期,基本上是最具改装潜力的摩托车,它的每颗螺丝都可以很轻松地改装,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配件全部能用上,一台车玩到老。
赵宏羲
环塔拉力赛冠军、廿俱乐部合伙人
我的第二次人生
2010年9月,新疆的戈壁依旧酷热,吹在脸上的风都是滚烫的。此时此刻,30岁的赵宏羲在北京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一前往面积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征战环塔拉力赛。在一段段的沙浪搓板路中,赵宏羲精准的判断避开了每个可能出现的致命危险。最后,他拿到了摩托组第三名。距离他上一次在职业赛场上拿到成绩,已经过去十年。
赵宏羲把这次比赛称为他人生中的转折点,从2010年之后的七年里,他一口气持续参加了七届环塔拉力赛,并且最终拿到了冠军。“我把一生中最强壮的年华,全都贡献给了摩托车拉力赛。”赵宏羲在他位于北京丽都的工作室里这样总结道。要不是墙上挂满的比赛车牌,我们绝对不会将这个坐在对面侃侃而谈的大男孩与摩托车拉力赛冠军联系在一起。现在,早年从事专业摩托车比赛,兼职过平面模特,又当过卫视主持人的赵宏羲又多了一个身份:自媒体平台《踢车帮》的创始人,另外两位合伙人是汽车圈的前辈夏东和王威。 赵宏羲与摩托车的缘分始于14岁。1994年底,赵宏羲进入了北京摩托车运动学校,这曾经是一所专门培养摩托车比赛人才的学校。相比现在,摩托车一度是国内一项非常风光的运动。建国后不久,出于军事需要,成立了八一摩托车队。随后,全国各地,摩托车队如雨后春笋般一一成立,云南、新疆、上海、山东等地都有规模较大的摩托车队。在七运会前,摩托车还是全国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但当赵宏羲入学时,这项运动已经随着体制的没落而开始走下坡路了——他成了北京摩托车运动学校最后一届学生。
尽管如此,在学校里,赵宏羲还是受到了非常专业的训练,这要感谢他的师傅——中国真正第一批在摩托车上长大的人。每次提及师傅,赵宏羲的言语中都充满敬意:“师傅骑了一辈子摩托车,即便现在70多岁了,我们还会时不时谈论起摩托车和骑车时的技巧细节。”
想当年,在同龄人的眼中,能在课余去学骑摩托车是一件非常牛的事情。那也是赵宏羲最快乐的几年,“它让你很迷恋,那种感觉是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体会不到的,一种再也回不去的快乐的状态。”
这种再也回不去的快乐状态,是赵宏羲毕业那一年,摩托车队解散之后他才深有体会的。离开了摩托车学校,赵宏羲整个人仿佛从天上重重地摔到地上,躺在床上,被子蒙住头,一睡就是一天。父亲提议说去做骑警,或者当邮差,这样的职业都有摩托车骑,赵宏羲一想,“不对劲啊,我是要去比赛的人嘛”。家人看他太失落,就出钱让他去深圳参加比赛。从北京坐火车到广州,再从广州坐长途车到深圳,比赛的摩托车是管朋友借的,再租辆卡车运到赛场,那一年,赵宏羲19岁,在125cc组的比赛里拿了第六。
但花上好几万拿回一个奖杯的生活是不可持续的,赵宏羲也觉得,自己的赛车生涯,可能就此要画上个句号了。可很快,赵宏羲在金港举办的汽车赛事上崭露头角,凭借自己在摩托车比赛中积累的经验和成熟心态,他接连拿下冠军,奖金拿到手软,让赛事主办方不得不制定特殊规则限制他的发挥。这样的表现让赵宏羲获得了不少关注,2003年,一个在星空卫视做节目的朋友让他去帮忙做试车嘉宾,结果却阴差阳错地当上了这档汽车节目的主持人。这段经历,让赵宏羲以最快的速度接触到新车资讯,开拓了他的视野,但这五年,他的生活中,却没有了摩托车的身影。
到2007年,因为工作压力骤增,赵宏羲开始变得非常焦虑,并且严重到了需要服药的程度。后来主持的节目停掉了,赵宏羲在休息的空当,花了3万块又买了一辆越野摩托车,“一骑上车,人一下子就高兴了!开始给自己从头到脚置办装备,小时候想戴却没钱买的头盔,买!靴子以前想穿没有穿过的,买!护腿板买最顶级的!”等这些装备一上身才发现,几年不骑摩托车,身体已经跟不上大脑,脑子里想的动作根本做不出来。“2007到2008年,北京业余的比赛里面我还能跑到前三,但到云南去跑全国比赛我只能领先前三国,然后就没戏了。”
从小接受专业训练的赵宏羲明白,对于摩托车比赛,自己身体深层肌肉的记忆还在,只不过因为几年的烟酒挥霍,体能已经大不如前。赵宏羲决定,从健身开始,逐步找回当年的状态,并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参加环塔拉力赛。于是,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锻炼,去郊区练车,半年之后,如愿把自己送上了环塔拉力赛的赛场。
作为中国难度最大、含金量最高的拉力赛事,环塔拉力赛需要车手在10天的时间里穿越4000公里戈壁沙漠,这是一场漫长的自我对抗。在戈壁滩上,摩托车最快的时速可以达到170公里每小时,车手必须全程足够专注,作出足够准确的判断,一旦犹豫,可能命就没了。“跑场地赛你能知道下一个弯道在哪,但拉力赛则完全不同,不能存任何侥幸,对于不确定的路况,你可能蒙对一次,但4000公里有成百上千个让你不确定的地方,一旦有一个你没蒙对,就over了。”而让赵宏羲最记憶犹新的,是跑沙漠路段:高大的沙丘绵延起伏,上百公里的赛段看不到一个人影,对于沙漠地貌的不熟悉则可能在转瞬之间让你车毁人伤,告别比赛。耐心,是赵宏義从沙漠赛段中学习到的生存之道,“几百公里的戈壁几个小时就能跑完,但几十公里的沙漠赛段可能要你十个小时耐心完成。”摔车是沙漠中再平常不过的事,甚至是特定地形的安全跑法,困难的并不是如何在摔倒后爬起来,而是如何在一次次的摔倒中稳定自己的情绪,远离绝望、焦虑和气馁。
摩托车在赵宏羲最低谷的时候挽救了他,在他年轻的时候,摩托车是一个玩具,是一个很酷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摩托车教会了他很多东西。“摩托车拉力赛,是一件你把所有计划都做好了之后,去经历的一个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的事情。当你已经做好所有的心理准备,去接受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眼前的这一步,才是最重要的,按部就班地走好这一步就OK了,至于结果是什么,到了那个时候,它自然会有。”
对即将40岁的赵宏羲来说,他觉得自己仍然有无限的好奇心,在跟摩托车打交道的二十多年中,他觉得在与摩托车一同释放的同时,更是一个逐渐认识世界和了解自己的过程。创业《踢车帮》已经半年有余,赵宏羲最近的计划是上线一档叫《Eree Rider》的栏目,专门介绍摩托车。他还想做一个摩托车俱乐部,为新手提供正规的摩托车专业驾驶培训,并让喜欢摩托车的人聚起来。除此之外,作为拉力赛手。他的终极梦想大赛还在等着他接受挑战——达喀尔拉力赛。
准备去野外骑行?你需要做如下准备:
*了解车子
在非铺装路面骑行对车子的考验强度更大,需要车手对车子的响应、动力、刹车、避震的软硬及回弹有更深的了解。
*了解自己
身体素质、平衡及反应,都是对野外骑行很重要的,只有当正确地认识了自己之后,你才可能正确、安全地驾控车辆。
*找一个好教练
合格的教练不仅会教给你正确的东西,还能指出你做错的地方。尽全力去习惯安全的驾驶方式,把它变成肌肉记忆。
罗浩
Mandrill Cafe Garage合伙人 一种表达一份自由
罗浩属于时下那种流行的斜杠青年,他是个平面设计师,又是独立音乐人,因为爱摩托车,现在是—个摩托车改装工作室的合伙人,还开了一家名为Mandrill(山魈)的摩托车主题咖啡厅,而每一样,罗浩都做得有声有色。
爱摩托车的人不少,但把热爱变成事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我们见到罗浩时,他正在通州宋庄的改车行里工作着,戴着棒球帽、穿着白色T恤衫牛仔裤,脸上挂着那种年轻人才有的桀骜不驯的神情。
罗浩对车的热爱来自做职业司机的父亲。小时候,家里到处都是修车工具,“我从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就看我爸修车,我爸说要什么工具,我就给他拿。”上大学那会儿,罗浩是那种典型的文艺愤青,留着长发,听摇滚乐。大二时,他花了七千多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辆摩托车,那个时候,摩托车就是用来耍酷的,“去200米外的小卖部都得骑车,下楼打着火,拧出点儿动静,一脚油,滑着就到了。”
当时罗浩只对两样东西感兴趣:机车和音乐。2000年的时候,罗浩就组了乐队,而他的领导潜质在那时就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帮别的乐队弹琴,但是我弹得烂,我还有一个自己的乐队,我主唱,但我唱歌跑调。”但神奇的是,他即便这样也能把人组起来,还能去酒吧演出接活。
做音乐时,罗浩就喜歡动手做一些东西,有段时间他特别着迷做效果器,就在网络上找资料看国外怎么做。“那时候我的工作室就是实验室,各种焊烙铁什么的,几个设计师伙计都在干活呢,我就在那儿焊东西。做好了一插上,让乐队里的人一试,说不错啊。我就是喜欢搞点这些小玩意儿,有趣。”
但这种动手能力放到摩托车上,就变成了另外一番天地。2010年,罗浩从工作了快10年的《iLook》杂志辞职,做了一个设计工作室,因为工作室很大,就偶尔在里面改车玩儿,玩着玩着,他们在竞园开了第一家店,兼顾改车和卖咖啡。店的名字叫Mandrill,意思是山魈,一种不会爬树的猴子,“不是那种一大帮聚一块的群居动物,而是一个小圈子,有点像我们。”
事实上,直到现在,罗浩仍然在一家杂志社工作,改车只是兼职,所以爱好变成事业,是一个漫长和渐变的过程。在时尚杂志做平面设计的经历,让他获得了良好的审美基础,而一直从事媒体的经历,则让他接触了大量的最新资讯,开阔了视野。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时常会出现“分分钟想辞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冲动,但罗浩对工作和爱好的平衡,有着自己的理解:“老不工作,你做一件事隋会变得急功近利。但你还上班的话,你至少还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就不会特别急躁。”
要保持工作室的收支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中间不仅涉及到房租、水电、人员开支,还有对客户的筛选和如何取得客户信任的问题。每一辆经过改装的摩托车,对于罗浩都是一件包含着自我想法和认知的作品,一辆车从创意阶段到真正完成,会花上几个月到大半年的时间。他把现在的改车称为“社交网络改车”,改完了,发在朋友圈或脸书,罗浩说:“你有多爱它,或者你是不是真正爱它,时间会说明一切。有的人改一台摩托车,玩两天就卖了。只有当你真的特别喜欢摩托车,你才会考虑是不是要把摩托车变成一项事业。”
尽管如此,罗浩并没有把骑车、改车当作—件多了不起的事,就像他对待音乐的态度一样:喜欢,就尽力去做。觉得能表达自己某种内在的东西,就组乐队去巡演,可是当他发现音乐环境变了,大家不再听平克.弗洛伊德,不再认为音乐是个人态度的表达时,他就停下来。现在罗浩喜欢摩托车,他就花时间去钻研,就骑着它满世界转悠。对他来说,摩托车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玩具,“它就是一个小时候男生都爱玩的模型,不是说男孩从来没有长大,而是他的玩具变得越来越贵。”
如今,Mandrill当年的咖啡和改车两个主营业务已经被拆分成两个子品牌。位于将台路和芳园西路交会口的Mandrill Care是骑士们闲暇之余的据点,而藏在通州宋庄左右艺术区的Mandrill Garage则是目前罗浩最常待的地方。拿着扳手、焊枪,跟摩托车们一起,罗浩在这可以待上一整天。“我觉得喜欢打游戏和喜欢改车是一样的,就是一件做起来你觉得特别起劲儿的事情,我特怕上升高度,把这说成匠人精神。你如果是一个自由的人,就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你不自由。”
机车改造中需要把握哪些要素?
*预算
预算多不一定出好车,但改装的字典里确实没有“花小钱办大事”。要想达到比较好的改装效果,至少拥有3万元的预算。
*比例
和设计汽车的基础一样,改造一台摩托车也要先从视觉的黄金比例入手,如果一台改好的车摆在那里,连让人走近观察的欲望都没有,那绝对是失败的。
*细节
有点像玩钟表,比如闸把、汽油盖,机车上有无限让你发挥的空间,整个车也是每个细节加在一起的感觉。
北京松散MC俱乐部创始人
机车不只是玩乐
张小雷算得上是北京最早一批改装摩托车的人,因为和几位北京老车主成立了松散MC俱乐部,所以直到现在,圈里人都叫他松散小雷。从1995年斥7万元“巨款”买了自己人生第一辆摩托车,到奔波于各国的机车比赛、展览现场,再到成立顶级机车博物馆,张小雷将自己的精力、时间和热情都献给了摩托车、松散和两者相融合之后形成的中国顶级机车定制江湖。
与我们印象之中那些胡须考究、双臂布满文身的摩托车定制从业者不同,作为国内第一位获得国际承认的“定制摩托车大师”,小雷的穿着打扮与常人无异,你能从小雷的作品上领略到令人窒息的桀骜之气,但与他交谈得越多,你越能体会到他做^做事严肃和内敛的一面。
在2015年美国的“Rats Hole”(俗称“老鼠洞”),这一世界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参赛车辆最多的国际定制车比赛上,小雷用作品征服了评委和几万名观众,获得了cafe racer组的世界冠军和全球年度总冠军。成为国际顶级赛事的双料冠军,这是目前国内摩托车定制从业者在国际上拿到的最高荣誉。
但对此,小雷却选择一语带过:“我不觉得我有什么故事,我只是从小喜欢摩托车,然后一路玩着过来,不知不觉跑遍了全世界。”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小雷坐在位于北京金港汽车公园的松散顶级机车博物馆里。包围着他的,是几十辆“世界级”的纯手工定制机车,其中有美国总统和“猫王”最爱的American Bobber复古机车,也有尼古拉斯.凯奇在《恶灵骑士》中骑的那部“灵魂战车”。而在这辆位于博物馆最中心位置的“灵魂战车”下面,摆放着一台更酷的机车——Skull Rider:一个人形骷髅,双手扶前轮,双腿撑后轮,胸腔化作油箱,头颅便是车灯,手脚上的锁链已被打破,身躯蓄势待发。这台曾获得美国AMD世界定制车大赛观众投票冠军的大师级作品,被美国权威机车杂志誉为“中国创造的杰作”。“这台车代表着为了完成梦想而挣脱地狱枷锁的骑士。”小雷聊着这台车定制的灵感,便不由自主地回忆起打造的过程,“自己焊了车架子,整个骷髅的骨架纯靠手工打造,骷髅的胳膊是可以动的,细节是用铁皮一个个卷上去的。”
至于自己怎么踏上机车定制这条路的,小雷将其归结为眼界和环境。小雷从小就喜欢车,父亲修车的时候,他就在一旁帮忙。在摩托车身上,他练就的过人动手能力得到了释放,拆的配件越多,就会对摩托车有越多的改装想法。后来因为去新西兰做外贸的关系,他发现那边玩车的氛围特别好,生意放在一边,他却天天泡在一个老头开的机车定制店里,自己焊接自己加工,精进技术。小雷参加的第一个比赛,便是新西兰的“基督城摩托车节”。每年,小雷都会去美国Daytona Beach参加摩托车聚会,大家从全国四方起兴而来,环顾四周,上万辆摩托车聚集在一起,这就是美国的Bike Week!“那种气氛是具有魔力的,周围被这些极为热情且毫无阶级感的人感染,被这些精美绝伦且散发极致个性的摩托车包围,那种归属感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在工作室的墙上,贴满了小雷到处参观和参加定制车比赛的照片,在其中一面墙上,还有冯绍峰、张俪、李晨等娱乐圈明星找他改车的合影。而杨坤、李亚鹏则是小雷现在的合伙人,在小雷眼里,这些人并不是明星,而是一群志同道合、愿意把机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挚友。
为了能让更多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可以享受到纯正的美国定制机车服务,小雷的公司收购了American Made公司的摩托车业务,计划生产一批价格“能让人承受”的American Bobber车型,期望自己建立的这个小圈子,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
对于American Bobber车型,小雷体现出了无限的期待:“如果哈雷戴维森的大型巡航摩托车带给你的感觉是奔驰高级房车般的豪华与舒适,那么American Bobber带来的就是意大利超级跑车一般独一无二的刺激与个性。American Bobber的动力、声浪以及驾控原始而充满决感,在市面上你再也找不到第二款能将风格化的手工定制、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性能与历史传承完美融合的机车了。”
到今天,张小雷已经“玩”了二十多年摩托车,然而让他印象最深的时刻,是在一次摩托车聚会上的对话:小雷见到一个老头骑着一辆特别小的摩托车带着他同样年迈的夫人,他问道:“您不害怕摔坏了吗?”老人回答:“不害怕,我就是为摩托車才来到这里,我就是为机车而活的。”那一刻,小雷觉得自己这一生也将如此。
一款值得深度改装的摩托车
American Bobber,作为一个高端品牌,在国内还相对冷门。成立于1951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二战时期,基本上是最具改装潜力的摩托车,它的每颗螺丝都可以很轻松地改装,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配件全部能用上,一台车玩到老。
赵宏羲
环塔拉力赛冠军、廿俱乐部合伙人
我的第二次人生
2010年9月,新疆的戈壁依旧酷热,吹在脸上的风都是滚烫的。此时此刻,30岁的赵宏羲在北京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一前往面积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征战环塔拉力赛。在一段段的沙浪搓板路中,赵宏羲精准的判断避开了每个可能出现的致命危险。最后,他拿到了摩托组第三名。距离他上一次在职业赛场上拿到成绩,已经过去十年。
赵宏羲把这次比赛称为他人生中的转折点,从2010年之后的七年里,他一口气持续参加了七届环塔拉力赛,并且最终拿到了冠军。“我把一生中最强壮的年华,全都贡献给了摩托车拉力赛。”赵宏羲在他位于北京丽都的工作室里这样总结道。要不是墙上挂满的比赛车牌,我们绝对不会将这个坐在对面侃侃而谈的大男孩与摩托车拉力赛冠军联系在一起。现在,早年从事专业摩托车比赛,兼职过平面模特,又当过卫视主持人的赵宏羲又多了一个身份:自媒体平台《踢车帮》的创始人,另外两位合伙人是汽车圈的前辈夏东和王威。 赵宏羲与摩托车的缘分始于14岁。1994年底,赵宏羲进入了北京摩托车运动学校,这曾经是一所专门培养摩托车比赛人才的学校。相比现在,摩托车一度是国内一项非常风光的运动。建国后不久,出于军事需要,成立了八一摩托车队。随后,全国各地,摩托车队如雨后春笋般一一成立,云南、新疆、上海、山东等地都有规模较大的摩托车队。在七运会前,摩托车还是全国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但当赵宏羲入学时,这项运动已经随着体制的没落而开始走下坡路了——他成了北京摩托车运动学校最后一届学生。
尽管如此,在学校里,赵宏羲还是受到了非常专业的训练,这要感谢他的师傅——中国真正第一批在摩托车上长大的人。每次提及师傅,赵宏羲的言语中都充满敬意:“师傅骑了一辈子摩托车,即便现在70多岁了,我们还会时不时谈论起摩托车和骑车时的技巧细节。”
想当年,在同龄人的眼中,能在课余去学骑摩托车是一件非常牛的事情。那也是赵宏羲最快乐的几年,“它让你很迷恋,那种感觉是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体会不到的,一种再也回不去的快乐的状态。”
这种再也回不去的快乐状态,是赵宏羲毕业那一年,摩托车队解散之后他才深有体会的。离开了摩托车学校,赵宏羲整个人仿佛从天上重重地摔到地上,躺在床上,被子蒙住头,一睡就是一天。父亲提议说去做骑警,或者当邮差,这样的职业都有摩托车骑,赵宏羲一想,“不对劲啊,我是要去比赛的人嘛”。家人看他太失落,就出钱让他去深圳参加比赛。从北京坐火车到广州,再从广州坐长途车到深圳,比赛的摩托车是管朋友借的,再租辆卡车运到赛场,那一年,赵宏羲19岁,在125cc组的比赛里拿了第六。
但花上好几万拿回一个奖杯的生活是不可持续的,赵宏羲也觉得,自己的赛车生涯,可能就此要画上个句号了。可很快,赵宏羲在金港举办的汽车赛事上崭露头角,凭借自己在摩托车比赛中积累的经验和成熟心态,他接连拿下冠军,奖金拿到手软,让赛事主办方不得不制定特殊规则限制他的发挥。这样的表现让赵宏羲获得了不少关注,2003年,一个在星空卫视做节目的朋友让他去帮忙做试车嘉宾,结果却阴差阳错地当上了这档汽车节目的主持人。这段经历,让赵宏羲以最快的速度接触到新车资讯,开拓了他的视野,但这五年,他的生活中,却没有了摩托车的身影。
到2007年,因为工作压力骤增,赵宏羲开始变得非常焦虑,并且严重到了需要服药的程度。后来主持的节目停掉了,赵宏羲在休息的空当,花了3万块又买了一辆越野摩托车,“一骑上车,人一下子就高兴了!开始给自己从头到脚置办装备,小时候想戴却没钱买的头盔,买!靴子以前想穿没有穿过的,买!护腿板买最顶级的!”等这些装备一上身才发现,几年不骑摩托车,身体已经跟不上大脑,脑子里想的动作根本做不出来。“2007到2008年,北京业余的比赛里面我还能跑到前三,但到云南去跑全国比赛我只能领先前三国,然后就没戏了。”
从小接受专业训练的赵宏羲明白,对于摩托车比赛,自己身体深层肌肉的记忆还在,只不过因为几年的烟酒挥霍,体能已经大不如前。赵宏羲决定,从健身开始,逐步找回当年的状态,并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参加环塔拉力赛。于是,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锻炼,去郊区练车,半年之后,如愿把自己送上了环塔拉力赛的赛场。
作为中国难度最大、含金量最高的拉力赛事,环塔拉力赛需要车手在10天的时间里穿越4000公里戈壁沙漠,这是一场漫长的自我对抗。在戈壁滩上,摩托车最快的时速可以达到170公里每小时,车手必须全程足够专注,作出足够准确的判断,一旦犹豫,可能命就没了。“跑场地赛你能知道下一个弯道在哪,但拉力赛则完全不同,不能存任何侥幸,对于不确定的路况,你可能蒙对一次,但4000公里有成百上千个让你不确定的地方,一旦有一个你没蒙对,就over了。”而让赵宏羲最记憶犹新的,是跑沙漠路段:高大的沙丘绵延起伏,上百公里的赛段看不到一个人影,对于沙漠地貌的不熟悉则可能在转瞬之间让你车毁人伤,告别比赛。耐心,是赵宏義从沙漠赛段中学习到的生存之道,“几百公里的戈壁几个小时就能跑完,但几十公里的沙漠赛段可能要你十个小时耐心完成。”摔车是沙漠中再平常不过的事,甚至是特定地形的安全跑法,困难的并不是如何在摔倒后爬起来,而是如何在一次次的摔倒中稳定自己的情绪,远离绝望、焦虑和气馁。
摩托车在赵宏羲最低谷的时候挽救了他,在他年轻的时候,摩托车是一个玩具,是一个很酷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摩托车教会了他很多东西。“摩托车拉力赛,是一件你把所有计划都做好了之后,去经历的一个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的事情。当你已经做好所有的心理准备,去接受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眼前的这一步,才是最重要的,按部就班地走好这一步就OK了,至于结果是什么,到了那个时候,它自然会有。”
对即将40岁的赵宏羲来说,他觉得自己仍然有无限的好奇心,在跟摩托车打交道的二十多年中,他觉得在与摩托车一同释放的同时,更是一个逐渐认识世界和了解自己的过程。创业《踢车帮》已经半年有余,赵宏羲最近的计划是上线一档叫《Eree Rider》的栏目,专门介绍摩托车。他还想做一个摩托车俱乐部,为新手提供正规的摩托车专业驾驶培训,并让喜欢摩托车的人聚起来。除此之外,作为拉力赛手。他的终极梦想大赛还在等着他接受挑战——达喀尔拉力赛。
准备去野外骑行?你需要做如下准备:
*了解车子
在非铺装路面骑行对车子的考验强度更大,需要车手对车子的响应、动力、刹车、避震的软硬及回弹有更深的了解。
*了解自己
身体素质、平衡及反应,都是对野外骑行很重要的,只有当正确地认识了自己之后,你才可能正确、安全地驾控车辆。
*找一个好教练
合格的教练不仅会教给你正确的东西,还能指出你做错的地方。尽全力去习惯安全的驾驶方式,把它变成肌肉记忆。
罗浩
Mandrill Cafe Garage合伙人 一种表达一份自由
罗浩属于时下那种流行的斜杠青年,他是个平面设计师,又是独立音乐人,因为爱摩托车,现在是—个摩托车改装工作室的合伙人,还开了一家名为Mandrill(山魈)的摩托车主题咖啡厅,而每一样,罗浩都做得有声有色。
爱摩托车的人不少,但把热爱变成事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我们见到罗浩时,他正在通州宋庄的改车行里工作着,戴着棒球帽、穿着白色T恤衫牛仔裤,脸上挂着那种年轻人才有的桀骜不驯的神情。
罗浩对车的热爱来自做职业司机的父亲。小时候,家里到处都是修车工具,“我从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就看我爸修车,我爸说要什么工具,我就给他拿。”上大学那会儿,罗浩是那种典型的文艺愤青,留着长发,听摇滚乐。大二时,他花了七千多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辆摩托车,那个时候,摩托车就是用来耍酷的,“去200米外的小卖部都得骑车,下楼打着火,拧出点儿动静,一脚油,滑着就到了。”
当时罗浩只对两样东西感兴趣:机车和音乐。2000年的时候,罗浩就组了乐队,而他的领导潜质在那时就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帮别的乐队弹琴,但是我弹得烂,我还有一个自己的乐队,我主唱,但我唱歌跑调。”但神奇的是,他即便这样也能把人组起来,还能去酒吧演出接活。
做音乐时,罗浩就喜歡动手做一些东西,有段时间他特别着迷做效果器,就在网络上找资料看国外怎么做。“那时候我的工作室就是实验室,各种焊烙铁什么的,几个设计师伙计都在干活呢,我就在那儿焊东西。做好了一插上,让乐队里的人一试,说不错啊。我就是喜欢搞点这些小玩意儿,有趣。”
但这种动手能力放到摩托车上,就变成了另外一番天地。2010年,罗浩从工作了快10年的《iLook》杂志辞职,做了一个设计工作室,因为工作室很大,就偶尔在里面改车玩儿,玩着玩着,他们在竞园开了第一家店,兼顾改车和卖咖啡。店的名字叫Mandrill,意思是山魈,一种不会爬树的猴子,“不是那种一大帮聚一块的群居动物,而是一个小圈子,有点像我们。”
事实上,直到现在,罗浩仍然在一家杂志社工作,改车只是兼职,所以爱好变成事业,是一个漫长和渐变的过程。在时尚杂志做平面设计的经历,让他获得了良好的审美基础,而一直从事媒体的经历,则让他接触了大量的最新资讯,开阔了视野。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时常会出现“分分钟想辞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冲动,但罗浩对工作和爱好的平衡,有着自己的理解:“老不工作,你做一件事隋会变得急功近利。但你还上班的话,你至少还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就不会特别急躁。”
要保持工作室的收支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中间不仅涉及到房租、水电、人员开支,还有对客户的筛选和如何取得客户信任的问题。每一辆经过改装的摩托车,对于罗浩都是一件包含着自我想法和认知的作品,一辆车从创意阶段到真正完成,会花上几个月到大半年的时间。他把现在的改车称为“社交网络改车”,改完了,发在朋友圈或脸书,罗浩说:“你有多爱它,或者你是不是真正爱它,时间会说明一切。有的人改一台摩托车,玩两天就卖了。只有当你真的特别喜欢摩托车,你才会考虑是不是要把摩托车变成一项事业。”
尽管如此,罗浩并没有把骑车、改车当作—件多了不起的事,就像他对待音乐的态度一样:喜欢,就尽力去做。觉得能表达自己某种内在的东西,就组乐队去巡演,可是当他发现音乐环境变了,大家不再听平克.弗洛伊德,不再认为音乐是个人态度的表达时,他就停下来。现在罗浩喜欢摩托车,他就花时间去钻研,就骑着它满世界转悠。对他来说,摩托车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玩具,“它就是一个小时候男生都爱玩的模型,不是说男孩从来没有长大,而是他的玩具变得越来越贵。”
如今,Mandrill当年的咖啡和改车两个主营业务已经被拆分成两个子品牌。位于将台路和芳园西路交会口的Mandrill Care是骑士们闲暇之余的据点,而藏在通州宋庄左右艺术区的Mandrill Garage则是目前罗浩最常待的地方。拿着扳手、焊枪,跟摩托车们一起,罗浩在这可以待上一整天。“我觉得喜欢打游戏和喜欢改车是一样的,就是一件做起来你觉得特别起劲儿的事情,我特怕上升高度,把这说成匠人精神。你如果是一个自由的人,就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你不自由。”
机车改造中需要把握哪些要素?
*预算
预算多不一定出好车,但改装的字典里确实没有“花小钱办大事”。要想达到比较好的改装效果,至少拥有3万元的预算。
*比例
和设计汽车的基础一样,改造一台摩托车也要先从视觉的黄金比例入手,如果一台改好的车摆在那里,连让人走近观察的欲望都没有,那绝对是失败的。
*细节
有点像玩钟表,比如闸把、汽油盖,机车上有无限让你发挥的空间,整个车也是每个细节加在一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