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熏陶、情操陶冶,如何实现这个育人目标,本文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就是说,在語文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熏陶、情操陶冶。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审视文章的内在情感,才能让学生情动于衷,获得“情感”熏陶。如何挖掘”作品的情感内涵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备课察情。教师在备课时,要精研教材,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所流露的情感,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触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钻研作品,广泛收集作家作品资料,挖掘出作品蕴涵的真实情感,探求作者的创作动机、情感倾向,把作者的博大情怀,细腻情感,忧愤之思,贴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比如,教师如果不深入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爱国热情,以及孜孜不倦地探索追求的精神,就不能精准把握《藤野先生》的深刻情感内涵,就不能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由衷感激,对祖国的真挚情感热爱,就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教育就不能很好地达成。
因此,教师只有准确地掌握作品的内涵,形象生动地展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才能带领学生沉浸到文字中,穿行在文字里,在字里行间感受、领悟到作品的艺术魅力,陶冶于作品丰富的情感海洋之中,感知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熏陶、情感浸润。
二、朗读知情。教师要适时设计教学活动,恰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从朗读中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朗读信心,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朗读把作品中所蕴涵的无形情感转化为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使抽象空洞的文理,生动形象地跃然纸上,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感受相联接,更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心声。通过有感情地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心随作品中的情感变化而怦然心动,体会作品中的苦与乐,忧与喜,思与怨。
例如,有感情地朗读郭沫若的《雷电颂》,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面,作者以雷电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把它当作一把利剑,划破黑暗,汲取光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作者对黑暗的诅咒,对光明的渴望,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就通过朗读初步显现,学生就很自然进入了作者的思维空间,为深入体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又比如《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方能使学生观其文,晓其理,知其情。
三、融入情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所表现的丰富情感,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与作者心灵相通,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的分析,抓住作品的情感线索,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切入点,激活学生沉寂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把作者的真实情感与学生的切实感受连接在一起,使学生在作品的情感世界里自由翱翔,激发奇特的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迸发出内心的情感洪流,达到忘我的至高情感境界,最终使教师、学生和作者三位一体,产生共鸣。
比如在进行朱自清的《春》一文的教学时,给学生模拟了一处情境:春天即至,同学们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尔后他们便争先恐后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再进入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喜爱,感受作者对春的“新”、“美”、“力”的由衷赞美。
又比如教学《海燕》时,把握散文诗的一般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李杰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结合作品的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朗读,体会作者在这三个部分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从而体会到这首诗的革命激情。
通过学生情感的融入,使学生深刻感悟到作品所渗透出来的情感美,从内心情不自禁地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迁移情感。这是一种情感对另一种情感的影响,即在感悟作品情感的基础上,使学生所流露的“情”转移到其他相同或相似的事件上,这就是移情,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情感教育方法。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到移情呢?首先,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唤醒他们沉寂的心灵,让他们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使学者变为乐学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进行。如采用多媒体、图片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快乐地投入带学习当中。其次,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在实际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框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放能以不变应万变。第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用科学地方法去区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事物的本质,防止学生负迁移(一种情感对另一种情感的干扰)。比如,《最后一课》所表现的爱国思想,如果没有很好掌握这种爱国的思想,去感受我们国家的一些革命志士的事迹,那原有的爱国思想就会变得更加模糊了。也就是说,必须让学生有清楚的思路,和准确的比较分析能力。
移情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教学的艺术魅力所在,是拓宽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途径,只要注重运用这种手段,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在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现代课堂教学中,应切实突出情感教学的重要地位。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真、善、美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桃香.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育的思与行[J]. 课外阅读:中下, 2012(5):264-264.
[2]杨成.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探讨[J]. 新校园:理论版, 2012, 000(012):95-95.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就是说,在語文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熏陶、情操陶冶。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审视文章的内在情感,才能让学生情动于衷,获得“情感”熏陶。如何挖掘”作品的情感内涵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备课察情。教师在备课时,要精研教材,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所流露的情感,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触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钻研作品,广泛收集作家作品资料,挖掘出作品蕴涵的真实情感,探求作者的创作动机、情感倾向,把作者的博大情怀,细腻情感,忧愤之思,贴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比如,教师如果不深入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爱国热情,以及孜孜不倦地探索追求的精神,就不能精准把握《藤野先生》的深刻情感内涵,就不能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由衷感激,对祖国的真挚情感热爱,就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教育就不能很好地达成。
因此,教师只有准确地掌握作品的内涵,形象生动地展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才能带领学生沉浸到文字中,穿行在文字里,在字里行间感受、领悟到作品的艺术魅力,陶冶于作品丰富的情感海洋之中,感知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熏陶、情感浸润。
二、朗读知情。教师要适时设计教学活动,恰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从朗读中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朗读信心,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朗读把作品中所蕴涵的无形情感转化为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使抽象空洞的文理,生动形象地跃然纸上,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感受相联接,更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心声。通过有感情地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心随作品中的情感变化而怦然心动,体会作品中的苦与乐,忧与喜,思与怨。
例如,有感情地朗读郭沫若的《雷电颂》,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面,作者以雷电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把它当作一把利剑,划破黑暗,汲取光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作者对黑暗的诅咒,对光明的渴望,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就通过朗读初步显现,学生就很自然进入了作者的思维空间,为深入体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又比如《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方能使学生观其文,晓其理,知其情。
三、融入情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所表现的丰富情感,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与作者心灵相通,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的分析,抓住作品的情感线索,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切入点,激活学生沉寂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把作者的真实情感与学生的切实感受连接在一起,使学生在作品的情感世界里自由翱翔,激发奇特的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迸发出内心的情感洪流,达到忘我的至高情感境界,最终使教师、学生和作者三位一体,产生共鸣。
比如在进行朱自清的《春》一文的教学时,给学生模拟了一处情境:春天即至,同学们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尔后他们便争先恐后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再进入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喜爱,感受作者对春的“新”、“美”、“力”的由衷赞美。
又比如教学《海燕》时,把握散文诗的一般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李杰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结合作品的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朗读,体会作者在这三个部分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从而体会到这首诗的革命激情。
通过学生情感的融入,使学生深刻感悟到作品所渗透出来的情感美,从内心情不自禁地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迁移情感。这是一种情感对另一种情感的影响,即在感悟作品情感的基础上,使学生所流露的“情”转移到其他相同或相似的事件上,这就是移情,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情感教育方法。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到移情呢?首先,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唤醒他们沉寂的心灵,让他们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使学者变为乐学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进行。如采用多媒体、图片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快乐地投入带学习当中。其次,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在实际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框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放能以不变应万变。第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用科学地方法去区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事物的本质,防止学生负迁移(一种情感对另一种情感的干扰)。比如,《最后一课》所表现的爱国思想,如果没有很好掌握这种爱国的思想,去感受我们国家的一些革命志士的事迹,那原有的爱国思想就会变得更加模糊了。也就是说,必须让学生有清楚的思路,和准确的比较分析能力。
移情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教学的艺术魅力所在,是拓宽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途径,只要注重运用这种手段,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在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现代课堂教学中,应切实突出情感教学的重要地位。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真、善、美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桃香.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育的思与行[J]. 课外阅读:中下, 2012(5):264-264.
[2]杨成.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探讨[J]. 新校园:理论版, 2012, 000(012):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