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察之精,方能拟之似
对孩子的教育,有这样的一句话:100次一分的赞扬,它的效果将远远大于一次100分的赞扬。张四保的做法应该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论开始设计的。变期末的唯一性的评价为日记、周评、月结、期末汇总。并且很多指标都以量化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在师生面前,再将这些以模式的形态固定后推广。
这些都被我们看到,并在工作中模仿尝试。伴随着加分规则的出台,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不多久就出现了学生积极性下降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孩儿在做游戏时,对于刚刚制定的游戏规则即使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他们也能很投入的乐此不疲,但时间一长玩腻了,他们就会渴望新的规则继续出现,所以,对于游戏规则我们应当不断的更新,让其渐趋成熟,渐趋完善。
我觉得我们的小组评价之中可以加入游戏的元素,但是不能依赖。因为小组评价承载了更重要的任务——为了孩子们全面健康的成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需要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我个人认为孩子们成长的动力应该还来自于老师们的一次次由衷的认可,同伴们的一次次真诚肯定。有些就不是游戏所能够表达了。
二、勤于思,方能行之远
来到福民巷小学以后,站在更高、更大的平台上面,又一次的来思考关于评价的问题——怎么样建立更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应该是为了成长,为了改进。
评价规则一旦确立,他就会发出它巨大的导向作用,在管理学上有一句话:请你告诉我,你是如何评价我的,那么,我就会告诉你,我将如何行事。
我从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评价的资料,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大体经历了这么三个阶段:
阶段一:期末评选三好学生特别简单,把期中、期末成绩汇总起来,按分数排出学生名次,按20%的比例选出名列前茅的学生,就是“三好学生”。什么德育、体育全都抛在脑后。
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把尺子,每次评来评去,先进、优秀基本都是那几个学习好的学生。
阶段二: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比较领先的学校开始了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探索。比如:1989年,青岛嘉峪关学校进行的评语改革,我们可以摘一则他们当时很典型的评语:
“教师忘不了你·悄悄写的那首小诗——《我要当世界冠军!》字字句句,浸透着你的真情、你的汗水。当伙伴们还在熟睡时,你已跃进泳池,开始了新的一天。队友们完成训练任务,爬上台时,你还在不知疲倦地加练;而当队友们嬉闹休息时,你却趴在桌上埋头补课。多么刻苦,多么有毅力的小姑娘呀!教师相信,有了这样的个性品质,什么困难,都不能难倒你,教师希望你能坚持下去,去实现那个美丽的冠军梦!”
阶段三:1993年,《人民教育》在第9期刊发了长篇报道《跨世纪教育工程》,其中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上海建平中学冯恩洪校长提出的“合格+特长=建平人”。
后来,李希贵对学生的评价与此就比较的接近。比如他在学校规定,学生只要自己认为某些方面确属优秀,就可以在学校设立的奖项之外,自己申请奖励。这样一来,还真是出现了一大批各显神通的的好学生。
这样尺子越多,好学生越多,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综上所述,对接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评价,是不是滞后了一些,是不是单薄了一些?
三、深耕细作,方能生根开花
1、发现问题,前进才能开始。
为了能让孩子们的心中点亮一之火把,为了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地方,对于我们必须反思工作中的问题。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讲我们的评价过于碎片化。我们要审视我们的办学目标,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曾经在一实小看到过一系列很好的标语。比如:“一实小的学生是诚信的,古代大侠的不烦气度是一诺千金,现代经营的处事原则是信守承诺,我应当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经营自己的诚信网络”“一实小的学生是守纪的,我要遵守时间和集体的规定,绝不为自己私利而妨碍大家。要服从父母师长的管教”......等等,我们学校方方面面的规则均应引导孩子们的行为向我们所提倡的近些,再近些......所以,我們的评价条目需要整合优化。
其次,从班级管理层面来讲,对于评价我们铺设台阶的太少。我们要审视我们的班级管理,作为班主任能否将评价规则运用自如。我们在制定评价规则的时候,老师们恨不得将一系列的要求一次性的制定下来,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我们可以选择最为重要的,也是基本的两三条要求,并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讲述规则对于维持正常秩序的重要性。在逐步建立抽象概念和执行行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规则条目。所以,我们的评价应该在预设的轨道上,稳步前进。
再次,对于课堂来讲,教师对学生的培训不够。我们要审视我们课堂上的导演。作为一名老师,课堂上她关注了什么。是知识和分数还是活生生的人。张四保提出课堂上每一分钟都要培训学生,课改成败关键在于细节的落实。我们期待着所有的老师上课都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都能关注孩子们倾听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评价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质疑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孩子们的能力提升了,分数知识一个副产品。孩子们的成长,需要评价规则这个杠杆的调控,也更需要师生之间触及心灵的对话。
2、有序,才能有效
软件有了,如何将其植入我们学校的系统,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改良土壤,优化系统。
1)让教师踏着学校的节拍前进
以前在训练孩子们8字跳绳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启示:最终决定跳绳次数的不是跳绳的学生,而是摇绳的学生,因为他们的节奏很关键。反观我们的学校,学校的管理者不正是那个摇绳的人吗?如果管理者忽快忽慢,一会儿紧,一会儿松。那么我们的团队怎能尽情的发挥。所以,我们的教研活动、听评课活动,时间固定、流程固定,不刮风,不点火。让老师们在这些有序的节奏中逐步的优秀起来。
2)有眼界,才能有境界
老师们的水平怎样得到提升,观念怎样才能改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会倒推至给教师提供培训的资源上面来。工作中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我们既要加强对名师名课的学习,又要立足现实做好平时的交流,共同商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于是,我们教研组活动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先学习交流关于名师名课的材料,然后,结合一周来我们的工作实际选择一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再小的事做下去精彩就会发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海龙小学)
对孩子的教育,有这样的一句话:100次一分的赞扬,它的效果将远远大于一次100分的赞扬。张四保的做法应该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论开始设计的。变期末的唯一性的评价为日记、周评、月结、期末汇总。并且很多指标都以量化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在师生面前,再将这些以模式的形态固定后推广。
这些都被我们看到,并在工作中模仿尝试。伴随着加分规则的出台,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不多久就出现了学生积极性下降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孩儿在做游戏时,对于刚刚制定的游戏规则即使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他们也能很投入的乐此不疲,但时间一长玩腻了,他们就会渴望新的规则继续出现,所以,对于游戏规则我们应当不断的更新,让其渐趋成熟,渐趋完善。
我觉得我们的小组评价之中可以加入游戏的元素,但是不能依赖。因为小组评价承载了更重要的任务——为了孩子们全面健康的成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需要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我个人认为孩子们成长的动力应该还来自于老师们的一次次由衷的认可,同伴们的一次次真诚肯定。有些就不是游戏所能够表达了。
二、勤于思,方能行之远
来到福民巷小学以后,站在更高、更大的平台上面,又一次的来思考关于评价的问题——怎么样建立更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应该是为了成长,为了改进。
评价规则一旦确立,他就会发出它巨大的导向作用,在管理学上有一句话:请你告诉我,你是如何评价我的,那么,我就会告诉你,我将如何行事。
我从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评价的资料,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大体经历了这么三个阶段:
阶段一:期末评选三好学生特别简单,把期中、期末成绩汇总起来,按分数排出学生名次,按20%的比例选出名列前茅的学生,就是“三好学生”。什么德育、体育全都抛在脑后。
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把尺子,每次评来评去,先进、优秀基本都是那几个学习好的学生。
阶段二: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比较领先的学校开始了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探索。比如:1989年,青岛嘉峪关学校进行的评语改革,我们可以摘一则他们当时很典型的评语:
“教师忘不了你·悄悄写的那首小诗——《我要当世界冠军!》字字句句,浸透着你的真情、你的汗水。当伙伴们还在熟睡时,你已跃进泳池,开始了新的一天。队友们完成训练任务,爬上台时,你还在不知疲倦地加练;而当队友们嬉闹休息时,你却趴在桌上埋头补课。多么刻苦,多么有毅力的小姑娘呀!教师相信,有了这样的个性品质,什么困难,都不能难倒你,教师希望你能坚持下去,去实现那个美丽的冠军梦!”
阶段三:1993年,《人民教育》在第9期刊发了长篇报道《跨世纪教育工程》,其中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上海建平中学冯恩洪校长提出的“合格+特长=建平人”。
后来,李希贵对学生的评价与此就比较的接近。比如他在学校规定,学生只要自己认为某些方面确属优秀,就可以在学校设立的奖项之外,自己申请奖励。这样一来,还真是出现了一大批各显神通的的好学生。
这样尺子越多,好学生越多,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综上所述,对接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评价,是不是滞后了一些,是不是单薄了一些?
三、深耕细作,方能生根开花
1、发现问题,前进才能开始。
为了能让孩子们的心中点亮一之火把,为了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地方,对于我们必须反思工作中的问题。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讲我们的评价过于碎片化。我们要审视我们的办学目标,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曾经在一实小看到过一系列很好的标语。比如:“一实小的学生是诚信的,古代大侠的不烦气度是一诺千金,现代经营的处事原则是信守承诺,我应当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经营自己的诚信网络”“一实小的学生是守纪的,我要遵守时间和集体的规定,绝不为自己私利而妨碍大家。要服从父母师长的管教”......等等,我们学校方方面面的规则均应引导孩子们的行为向我们所提倡的近些,再近些......所以,我們的评价条目需要整合优化。
其次,从班级管理层面来讲,对于评价我们铺设台阶的太少。我们要审视我们的班级管理,作为班主任能否将评价规则运用自如。我们在制定评价规则的时候,老师们恨不得将一系列的要求一次性的制定下来,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我们可以选择最为重要的,也是基本的两三条要求,并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讲述规则对于维持正常秩序的重要性。在逐步建立抽象概念和执行行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规则条目。所以,我们的评价应该在预设的轨道上,稳步前进。
再次,对于课堂来讲,教师对学生的培训不够。我们要审视我们课堂上的导演。作为一名老师,课堂上她关注了什么。是知识和分数还是活生生的人。张四保提出课堂上每一分钟都要培训学生,课改成败关键在于细节的落实。我们期待着所有的老师上课都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都能关注孩子们倾听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评价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质疑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孩子们的能力提升了,分数知识一个副产品。孩子们的成长,需要评价规则这个杠杆的调控,也更需要师生之间触及心灵的对话。
2、有序,才能有效
软件有了,如何将其植入我们学校的系统,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改良土壤,优化系统。
1)让教师踏着学校的节拍前进
以前在训练孩子们8字跳绳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启示:最终决定跳绳次数的不是跳绳的学生,而是摇绳的学生,因为他们的节奏很关键。反观我们的学校,学校的管理者不正是那个摇绳的人吗?如果管理者忽快忽慢,一会儿紧,一会儿松。那么我们的团队怎能尽情的发挥。所以,我们的教研活动、听评课活动,时间固定、流程固定,不刮风,不点火。让老师们在这些有序的节奏中逐步的优秀起来。
2)有眼界,才能有境界
老师们的水平怎样得到提升,观念怎样才能改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会倒推至给教师提供培训的资源上面来。工作中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我们既要加强对名师名课的学习,又要立足现实做好平时的交流,共同商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于是,我们教研组活动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先学习交流关于名师名课的材料,然后,结合一周来我们的工作实际选择一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再小的事做下去精彩就会发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海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