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笔财富。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西方的文化纷纷涌入我国,日本的动漫、迪士尼的动画片以及各种西方节日,充斥着我国的方方面面,这些都在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他们的思想会受到这些西方节日与文化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传统文化,让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幼儿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有营养的东西,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让幼儿在接触传统文化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一、将传统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日”相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青少年的教育越来越看重。对于如何引进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是我国在幼儿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每个幼儿园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幼儿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传统文化日”的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深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穿汉服,读经典”的活动。幼儿身着汉服,扮演小小的书生,手持一本《三字经》,由教师带领进行朗读,让幼儿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过程中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并且能够更好地体会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是我国传统国粹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求让幼儿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进行京剧表演。教师可以让幼儿穿着京剧戏服,表演京剧艺术中的“唱、念、做、打”,让幼儿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另外,传统文化中的皮影戏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剪纸、民间泥塑等多样化的传统民间文化也流传至今。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剪纸、民间泥塑、皮影戏表演等活动,让幼儿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学习民间工艺的知识与技巧,并且从中获得真实的情感,有效培养幼儿的情商与智商。
二、将传统民俗文化与具体教学相结合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采用适宜幼儿学习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播放动画片的方式让幼儿学习知识。教师可选择一些当季流行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同时也有目的地让幼儿接触有关传统民俗文化的中国动画片,让幼儿能够更好地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将“嫦娥奔月”的故事做成动画片,讓幼儿在动画片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这个故事带给他们的感受。在观看完动画片后,教师询问幼儿看到什么画面,让幼儿尝试描述这个动画片讲了什么故事。然后,由教师再次讲述这个动画片的故事内容,并且将这个故事的内涵阐述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去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教学中,教师将对幼儿的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能够充分展现民俗文化教育的丰富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利用民俗文化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在开展对幼儿语言教学的同时,教师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向幼儿讲述一些民俗传说并带领他们玩一些有关传统民俗文化的游戏。幼儿对游戏很感兴趣,可是怎样合理运用到学习中是教师进行授课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传统民间游戏中蕴含了较为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以及幼儿群体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鉴于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为了增强教育效果,培养幼儿的能力,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传统民间游戏,通过一些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教育中,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并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在玩中提高表演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一些游戏具有竞争力,教师合理地利用能够激发幼儿的进取心,让竞争在幼儿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让幼儿学会遵纪守法,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提升幼儿教育的高效性。
2.利用传统节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些传统节日也有特定的小故事。如,关于中秋节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民间故事。又如,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的节日。这些节日都具有特定意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将历史故事做成小视频展示给幼儿,让幼儿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3.将民族乐器带进课堂
每个民族都对音乐感兴趣,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的乐器,这些乐器经过上千年的积淀,不断改进,二胡、古筝、唢呐等乐器流传至今,这些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不同于西方乐器,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另外,随着音乐而翩翩起舞的民间传统舞蹈,其隽永优美的舞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知性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民族乐器与民族舞蹈教授给幼儿,为他们讲述民间传统乐器和舞蹈的来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让幼儿在学习音乐和舞蹈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同时,在举办六一儿童节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古典舞蹈的展示,相信飘飘的衣襟能够吸引更多幼儿的眼球,从而让幼儿喜欢上古典舞蹈,热衷于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知识与技能。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将传统民俗文化的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民俗文化的教育,还提升了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质量。
三、将民俗文化与区域活动相结合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重要部分。只有有效地将民俗文化融入区域活动,才能将民俗文化渗透到幼儿的日常教育中。
例如,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班级,设置不同的民俗文化活动。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教授他们剪纸艺术,指导幼儿开展剪纸活动,根据幼儿的作品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偏小,不适合使用危险的工具,教师可以让他们着汉服、读经典,教授一些简单的、易接受的知识,如制作七巧板、纸扇等,让幼儿在认识民俗文化的同时,开拓思维、活动大脑,增强动手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布置课下作业,让幼儿自己制作一把纸扇作为礼物送给家长,让家长也认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幼儿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授课,会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加充分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另外,在具体的区域活动过程中,能够体现每个幼儿的差异与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特征,着重培养他们在这一方面的爱好。
总之,教师在教授传统民俗文化知识时,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授课,有效地将民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在玩乐中学到知识,更好地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去。教育应该从幼儿开始抓起,通过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让他们不断地认识和学习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方位的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第一幼儿园)
(责任编辑 岳舒)
一、将传统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日”相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青少年的教育越来越看重。对于如何引进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是我国在幼儿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每个幼儿园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幼儿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传统文化日”的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深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穿汉服,读经典”的活动。幼儿身着汉服,扮演小小的书生,手持一本《三字经》,由教师带领进行朗读,让幼儿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过程中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并且能够更好地体会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是我国传统国粹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求让幼儿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进行京剧表演。教师可以让幼儿穿着京剧戏服,表演京剧艺术中的“唱、念、做、打”,让幼儿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另外,传统文化中的皮影戏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剪纸、民间泥塑等多样化的传统民间文化也流传至今。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剪纸、民间泥塑、皮影戏表演等活动,让幼儿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学习民间工艺的知识与技巧,并且从中获得真实的情感,有效培养幼儿的情商与智商。
二、将传统民俗文化与具体教学相结合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采用适宜幼儿学习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播放动画片的方式让幼儿学习知识。教师可选择一些当季流行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同时也有目的地让幼儿接触有关传统民俗文化的中国动画片,让幼儿能够更好地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将“嫦娥奔月”的故事做成动画片,讓幼儿在动画片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这个故事带给他们的感受。在观看完动画片后,教师询问幼儿看到什么画面,让幼儿尝试描述这个动画片讲了什么故事。然后,由教师再次讲述这个动画片的故事内容,并且将这个故事的内涵阐述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去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教学中,教师将对幼儿的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能够充分展现民俗文化教育的丰富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利用民俗文化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在开展对幼儿语言教学的同时,教师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向幼儿讲述一些民俗传说并带领他们玩一些有关传统民俗文化的游戏。幼儿对游戏很感兴趣,可是怎样合理运用到学习中是教师进行授课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传统民间游戏中蕴含了较为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以及幼儿群体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鉴于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为了增强教育效果,培养幼儿的能力,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传统民间游戏,通过一些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教育中,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并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在玩中提高表演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一些游戏具有竞争力,教师合理地利用能够激发幼儿的进取心,让竞争在幼儿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让幼儿学会遵纪守法,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提升幼儿教育的高效性。
2.利用传统节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些传统节日也有特定的小故事。如,关于中秋节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民间故事。又如,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的节日。这些节日都具有特定意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将历史故事做成小视频展示给幼儿,让幼儿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3.将民族乐器带进课堂
每个民族都对音乐感兴趣,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的乐器,这些乐器经过上千年的积淀,不断改进,二胡、古筝、唢呐等乐器流传至今,这些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不同于西方乐器,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另外,随着音乐而翩翩起舞的民间传统舞蹈,其隽永优美的舞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知性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民族乐器与民族舞蹈教授给幼儿,为他们讲述民间传统乐器和舞蹈的来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让幼儿在学习音乐和舞蹈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同时,在举办六一儿童节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古典舞蹈的展示,相信飘飘的衣襟能够吸引更多幼儿的眼球,从而让幼儿喜欢上古典舞蹈,热衷于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知识与技能。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将传统民俗文化的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民俗文化的教育,还提升了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质量。
三、将民俗文化与区域活动相结合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重要部分。只有有效地将民俗文化融入区域活动,才能将民俗文化渗透到幼儿的日常教育中。
例如,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班级,设置不同的民俗文化活动。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教授他们剪纸艺术,指导幼儿开展剪纸活动,根据幼儿的作品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偏小,不适合使用危险的工具,教师可以让他们着汉服、读经典,教授一些简单的、易接受的知识,如制作七巧板、纸扇等,让幼儿在认识民俗文化的同时,开拓思维、活动大脑,增强动手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布置课下作业,让幼儿自己制作一把纸扇作为礼物送给家长,让家长也认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幼儿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授课,会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加充分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另外,在具体的区域活动过程中,能够体现每个幼儿的差异与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特征,着重培养他们在这一方面的爱好。
总之,教师在教授传统民俗文化知识时,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授课,有效地将民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在玩乐中学到知识,更好地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去。教育应该从幼儿开始抓起,通过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让他们不断地认识和学习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方位的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第一幼儿园)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