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落实中央意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辅导员实际工作,提出了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撑点、连接点、整合点三点作用,以推进高校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形成。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1-0088-05
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变化,如何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始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和直接实施者,虽不能统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但要有全局意识,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可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育机制、教育过程、教育体系三方面影响因素,作为支撑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学生“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作为连接点,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全面育人”的教育内容;作为整合点,形成教育手段丰富化、教育载体多样化、教育阵地多元化“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辅导员“三个点”的职能如果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到位的发挥,将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分析
毋庸置疑,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大学生群体作为新一代青年,不仅系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拥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们积极向上,展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他们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表现出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他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有坚定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较为乐观,其实效性甚佳。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事物。在看到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高校思想政治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挑战,其中就包括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文化冲击,价值取向偏移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其本质而言,“最重要的是对成才主体的价值关怀”[1]目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种因素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由此引起了各类思潮涌动。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冲击,部分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困顿不解、迷茫无措的,随之而来的是政治意识开始弱化、是非观念变得淡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及必要的社会正义感等未能凸显,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移现象。由此可见,在高校中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各种因素交错,理想信念动摇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而随着大众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相伴而来的是社会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各种社会矛盾增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等一系列因素交错,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的社会问题的阐释又具有滞后性,这就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存在一定程度的曲解,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所误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所迟疑,理想信仰容易发生动摇。
(三)知行脱节显现,理论实践不符
不少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在讲解相关政治思想、价值观等内容时,过于仔细地阐释其理论内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国家等外部环境之间的实际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实例解读相对缺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缺乏在实践中的认知。这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略显不足。如在人际交往中和处理人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如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原则常被一些学生忽视;在尊重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其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继续提升的具体表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体情况来看,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辅导员只有明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发挥其育人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育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引导,不是一劳永逸的瞬时行为,需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作为保障。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机制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明确化、层级化,家庭的德育功能逐渐萎缩,社会上各种观念激烈碰撞,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仅剩学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逐渐失去了学校外的督导。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知”与“行”高度统一的过程,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与理论性,以确保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就應该主动寻找与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并充分利用之,从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
(二)教育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其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否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直接影响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的程度,影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度。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而是要向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取向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转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在强调追求远大理想、高尚人格、革命情操的同时,也应该把公共理想、公众利益与个体的理想追求和物质诉求结合起来,把爱国为公的品质培养与大学生个体完善人格培育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的发展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结合起来,使教育内容“立”起来、“活”起来、全面起来。 (三)教育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教育体系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情况。教育体系包括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较大的影响。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佳,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规范的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对单一化,以“讲课”为唯一的教育手段,以“教材”为唯一的教育载体,以“课堂”为唯一的教学阵地[3]。忽视了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将单纯的“讲课”模式,演变成立体的声像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挖掘更多的“教材”之外教育载体,利用网络环境,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增加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拓展“课堂”之外的教学阵地,鼓励大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真谛,在实践中锤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考虑教育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影响,高校有必要探索建立起多角度结合、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中的作用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精神指引,以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为行动指南,高校辅导员应在明确自身教育者、服务者、管理者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工作情况,由“应为空间”向“可为空间”拓展自身职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以辅导员为支点,构建“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
围绕“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性,时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整体性。辅导员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中间力量”。辅导员工作直接面向学生群体、家长群体、学校以及社会力量,辅导员可充分发挥支撑点作用。
成为家庭与学生之间育人关系的支撑点,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探索建立学生家长基本信息资源库,以便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学业、心理等各方面情况,借助家长的配合与协助,有针对性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校各部门与学生之间育人关系的支撑点,辅导员要认真了解和掌握学校的规章制度,借由学校组织的会议,及时向学生传达学校的信息,同时及时向学校反映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使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和教学规划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成为社会与学生之间育人关系的支撑点,辅导员可借助学校的团委暑期实践、社团等组织,努力拓展社会平台,利用寒暑假及周六日,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将自身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同时用真实的、立体的、多面的社会使大学生习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辅导员的支撑点作用,合理有序的将家庭、社会、学校各部门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中,形成育人合力,逐渐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框架,有效助力学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以辅导员为连接点,完善“全面育人”的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影响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的程度,影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度。如何选择教育内容,如何使教育内容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是辅导员的必答题。仅仅依靠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自身素质是极大的挑战,且教育效果不会特别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应尝试探索建立以辅导员为连接点,连接学校、社会的丰富资源,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立足于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连接搭建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任课教师之间的桥梁,邀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任课教师,以形式多样的讲座、座谈、话剧编演等形式,使学生短而精、实而活的接触理想信念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优位;连接搭建学生与优秀人士之间的桥梁,邀请像叶嘉莹、马云等杰出的学术界、业界精英为高校学子做讲座,他们的行为和先进事迹,相对而言在学生心目中更具有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可充当学生德育工作的“隐形领航员”;连接搭建学生与专业课任课教师之间的桥梁,聘请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班导师和宿舍导师,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渠道,使专业课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感情等各方面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课讲授工作,推动学生智育工作的开展;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发出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号召,连接搭建不同学院之间、不同年级之间、师生之间沟通桥梁,开展篮球赛、师生趣味运动会等体育活动;美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开发多元智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可连接搭建学生与校内外艺术领域人才之间的桥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艺术长廊、观看艺术类节目演出等,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鑒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劳动是公民的神圣权利和义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辅导员可搭建学生与劳动人民之间的桥梁,带领学生深入农民、工人等一线劳动人民之中,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感受劳动的光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心理咨询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运作形式[4],在实践中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辅导员可连接搭建学生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之间的沟通桥梁,鼓励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受挫力较弱的学生主动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员的帮助,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力量,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护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选取的教育内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还涉及到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辅导员可充分拓展发挥其连接点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各方面资源,使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等教育内容“立起来”、“活起来”,推动高校“全面育人”新局面的形成。 (三)以辅导员为整合点,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情况。受传统思想、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以教材为主进行知识授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忽视了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未能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承担者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可充分挖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辅导员为整合点,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由“他动”到“自动”的意识转换。借助学生之力,形成教育手段丰富化、教育载体多样化、教育阵地多元化“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
以辅导员为整合点,整合讲课、党团活动、班级建设等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团组织的先进性特点,班级活动的全员参与性特点,如以建国65周年、夏季达沃斯论坛、APEC峰会等活动为契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学习研讨会议、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教育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教育手段;以辅导员为整合点,整合网络、校园文化、校训等教育载体。《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另外,辅导员要深入挖掘校园文化、校训等载体的“无意识”教育功能,以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的“公能”校训为例,它强调“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它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可指引学校发展方向,帮助师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注重以德为先,强调塑造个体健全人格。它对全校师生起着思想引领作用,规范师生行为,使师生获得全面自由发展。可见,校训蕴含着思想政治引导、激励、塑造人格、规范行为等价值,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主要素材;以辅导员为整合点,可利用毕业生就业单位、在校生参加的社会实践单位、多所高校学生联合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等机会和平台,借助学生之力,挖掘企业、社会组织、国际高校等资源,为更多学生开辟广阔、多元的教育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正在由“他动”向“自动”转换,高校辅导员应抓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提升的契机,以辅导员为整合点,借力使力,逐步推进高校形成教育手段丰富化、教育载体时尚化、教育阵地多元化“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需要在认真完成自身“应为空间”工作的同时,不断拓展自身的“可为空间”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在因子,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学生自身的潜力,发挥自身的支撑点、连接点、整合点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育“全面育人”的教育内容;形成教育手段丰富化、教育载体时尚化、教育阵地多元化“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多角度结合,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进一步培养高校大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坚定信念,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平旭.德育視野中的创新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1(2):53-5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7-02/27/c_1120538762.htm
[3]何桂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2014(8):14-16.
[4]龚喜球,朱容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三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3(10):24-25.
Counselor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v Xue-yan
(Schoo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As the backbo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nselors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actively implement the opinion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 of counselors, it puts forward three functions of the counselor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mely, the supporting point, the connection point and the integration point, so a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tuation of full staff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Keywords:Counselo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ffectiveness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1-0088-05
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变化,如何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始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和直接实施者,虽不能统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但要有全局意识,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可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育机制、教育过程、教育体系三方面影响因素,作为支撑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学生“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作为连接点,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全面育人”的教育内容;作为整合点,形成教育手段丰富化、教育载体多样化、教育阵地多元化“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辅导员“三个点”的职能如果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到位的发挥,将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分析
毋庸置疑,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大学生群体作为新一代青年,不仅系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拥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们积极向上,展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他们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表现出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他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有坚定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较为乐观,其实效性甚佳。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事物。在看到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高校思想政治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挑战,其中就包括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文化冲击,价值取向偏移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其本质而言,“最重要的是对成才主体的价值关怀”[1]目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种因素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由此引起了各类思潮涌动。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冲击,部分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困顿不解、迷茫无措的,随之而来的是政治意识开始弱化、是非观念变得淡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及必要的社会正义感等未能凸显,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移现象。由此可见,在高校中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各种因素交错,理想信念动摇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而随着大众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相伴而来的是社会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各种社会矛盾增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等一系列因素交错,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的社会问题的阐释又具有滞后性,这就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存在一定程度的曲解,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所误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所迟疑,理想信仰容易发生动摇。
(三)知行脱节显现,理论实践不符
不少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在讲解相关政治思想、价值观等内容时,过于仔细地阐释其理论内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国家等外部环境之间的实际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实例解读相对缺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缺乏在实践中的认知。这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略显不足。如在人际交往中和处理人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如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原则常被一些学生忽视;在尊重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其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继续提升的具体表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体情况来看,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辅导员只有明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发挥其育人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育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引导,不是一劳永逸的瞬时行为,需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作为保障。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机制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明确化、层级化,家庭的德育功能逐渐萎缩,社会上各种观念激烈碰撞,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仅剩学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逐渐失去了学校外的督导。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知”与“行”高度统一的过程,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与理论性,以确保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就應该主动寻找与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并充分利用之,从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
(二)教育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其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否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直接影响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的程度,影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度。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而是要向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取向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转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在强调追求远大理想、高尚人格、革命情操的同时,也应该把公共理想、公众利益与个体的理想追求和物质诉求结合起来,把爱国为公的品质培养与大学生个体完善人格培育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的发展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结合起来,使教育内容“立”起来、“活”起来、全面起来。 (三)教育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教育体系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情况。教育体系包括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较大的影响。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佳,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规范的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对单一化,以“讲课”为唯一的教育手段,以“教材”为唯一的教育载体,以“课堂”为唯一的教学阵地[3]。忽视了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将单纯的“讲课”模式,演变成立体的声像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挖掘更多的“教材”之外教育载体,利用网络环境,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增加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拓展“课堂”之外的教学阵地,鼓励大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真谛,在实践中锤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考虑教育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影响,高校有必要探索建立起多角度结合、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中的作用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精神指引,以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为行动指南,高校辅导员应在明确自身教育者、服务者、管理者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工作情况,由“应为空间”向“可为空间”拓展自身职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以辅导员为支点,构建“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
围绕“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性,时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整体性。辅导员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中间力量”。辅导员工作直接面向学生群体、家长群体、学校以及社会力量,辅导员可充分发挥支撑点作用。
成为家庭与学生之间育人关系的支撑点,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探索建立学生家长基本信息资源库,以便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学业、心理等各方面情况,借助家长的配合与协助,有针对性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校各部门与学生之间育人关系的支撑点,辅导员要认真了解和掌握学校的规章制度,借由学校组织的会议,及时向学生传达学校的信息,同时及时向学校反映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使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和教学规划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成为社会与学生之间育人关系的支撑点,辅导员可借助学校的团委暑期实践、社团等组织,努力拓展社会平台,利用寒暑假及周六日,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将自身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同时用真实的、立体的、多面的社会使大学生习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辅导员的支撑点作用,合理有序的将家庭、社会、学校各部门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中,形成育人合力,逐渐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框架,有效助力学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以辅导员为连接点,完善“全面育人”的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影响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的程度,影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度。如何选择教育内容,如何使教育内容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是辅导员的必答题。仅仅依靠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自身素质是极大的挑战,且教育效果不会特别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应尝试探索建立以辅导员为连接点,连接学校、社会的丰富资源,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立足于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连接搭建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任课教师之间的桥梁,邀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任课教师,以形式多样的讲座、座谈、话剧编演等形式,使学生短而精、实而活的接触理想信念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优位;连接搭建学生与优秀人士之间的桥梁,邀请像叶嘉莹、马云等杰出的学术界、业界精英为高校学子做讲座,他们的行为和先进事迹,相对而言在学生心目中更具有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可充当学生德育工作的“隐形领航员”;连接搭建学生与专业课任课教师之间的桥梁,聘请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班导师和宿舍导师,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渠道,使专业课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感情等各方面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课讲授工作,推动学生智育工作的开展;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发出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号召,连接搭建不同学院之间、不同年级之间、师生之间沟通桥梁,开展篮球赛、师生趣味运动会等体育活动;美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开发多元智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可连接搭建学生与校内外艺术领域人才之间的桥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艺术长廊、观看艺术类节目演出等,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鑒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劳动是公民的神圣权利和义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辅导员可搭建学生与劳动人民之间的桥梁,带领学生深入农民、工人等一线劳动人民之中,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感受劳动的光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心理咨询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运作形式[4],在实践中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辅导员可连接搭建学生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之间的沟通桥梁,鼓励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受挫力较弱的学生主动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员的帮助,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力量,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护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选取的教育内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还涉及到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辅导员可充分拓展发挥其连接点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各方面资源,使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等教育内容“立起来”、“活起来”,推动高校“全面育人”新局面的形成。 (三)以辅导员为整合点,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情况。受传统思想、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以教材为主进行知识授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忽视了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未能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承担者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可充分挖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辅导员为整合点,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由“他动”到“自动”的意识转换。借助学生之力,形成教育手段丰富化、教育载体多样化、教育阵地多元化“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
以辅导员为整合点,整合讲课、党团活动、班级建设等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团组织的先进性特点,班级活动的全员参与性特点,如以建国65周年、夏季达沃斯论坛、APEC峰会等活动为契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学习研讨会议、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教育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教育手段;以辅导员为整合点,整合网络、校园文化、校训等教育载体。《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另外,辅导员要深入挖掘校园文化、校训等载体的“无意识”教育功能,以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的“公能”校训为例,它强调“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它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可指引学校发展方向,帮助师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注重以德为先,强调塑造个体健全人格。它对全校师生起着思想引领作用,规范师生行为,使师生获得全面自由发展。可见,校训蕴含着思想政治引导、激励、塑造人格、规范行为等价值,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主要素材;以辅导员为整合点,可利用毕业生就业单位、在校生参加的社会实践单位、多所高校学生联合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等机会和平台,借助学生之力,挖掘企业、社会组织、国际高校等资源,为更多学生开辟广阔、多元的教育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正在由“他动”向“自动”转换,高校辅导员应抓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提升的契机,以辅导员为整合点,借力使力,逐步推进高校形成教育手段丰富化、教育载体时尚化、教育阵地多元化“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需要在认真完成自身“应为空间”工作的同时,不断拓展自身的“可为空间”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在因子,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学生自身的潜力,发挥自身的支撑点、连接点、整合点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育“全面育人”的教育内容;形成教育手段丰富化、教育载体时尚化、教育阵地多元化“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多角度结合,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进一步培养高校大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坚定信念,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平旭.德育視野中的创新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1(2):53-5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7-02/27/c_1120538762.htm
[3]何桂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2014(8):14-16.
[4]龚喜球,朱容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三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3(10):24-25.
Counselor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v Xue-yan
(Schoo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As the backbo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nselors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actively implement the opinion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 of counselors, it puts forward three functions of the counselor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mely, the supporting point, the connection point and the integration point, so a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tuation of full staff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Keywords:Counselo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