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序曲: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
——解读课题
1.点击“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
2.透视“在生活中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可见,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感恩教育的最好方式是从生活的细节开始,把感恩的行动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之中,让孩子在参与、经历、体验的过程中养成感恩的行为习惯,以孩子的感恩行动,回报社会的关爱,从而培养孩子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良好品质。
前奏曲:让我欢喜让我忧
你这样一个宝贝,让我欢喜让我忧;
让我甘心为了你,付出我所有……
——研究始于观察
当前的一代独生子女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接受快,联想多,聪明又可爱。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孩子认为父母、长辈对自己的迁就,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应当的,稍有不如意,就哭闹不止,甚至对父母、长辈拳脚相向。他们常常表现出自私冷漠,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不会感激、不懂关心,甚至骄横、懒惰。曾看到这样一些镜头——
镜头一:家长的无奈。
六十多岁的奶奶,背着又高又胖的孙子从一楼到三楼,背不动了,想让孙子下来休息一会,可孙子就是不肯,甚至还拍打着奶奶的肩膀说着“驾、驾,快点啊!”奶奶只好气喘吁吁地继续把孙子背进教室。老师让奶奶以后不要再背孙子了,奶奶说孩子还小,不肯走,没办法,所以就……
镜头二:老师的失望。
幼儿午睡起床,老师为每个孩子整理衣服,给每位女孩子梳好头发,可没有一个孩子说“谢谢”! 镜头三:朋友的伤心。
两个好朋友在一起玩游戏,本来玩得很开心,玩着玩着,他们追赶了起来,结果,在前面跑的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后面的那个居然捂着嘴巴笑了起来。摔跤的小孩不停地哭,另外一个小孩却一个劲儿地笑,嘴里还说:“谁让你跑那么快!”“摔得好!”
面对这一组组镜头,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感恩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会让家长无奈、让老师失望、让朋友伤心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不够。由于重智轻德的影响,家庭中过多地照顾、保护、代替孩子,认为孩子还小,先宠着、惯着,以后会好的,导致孩子认为别人的关心照顾是理所当然的。
2.儿童自身的原因。幼儿期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向社会化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道德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单一肤浅,明辨是非能力较弱,没有足够的同情心,去替他人着想或与他人和平共处。
3.幼儿园对感恩教育的指导缺乏。教师虽然意识到培养幼儿感恩之情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活动中对孩子的指导较为欠缺,导致幼儿对感恩认识的理解趋于表面化,不能真正将感恩转化为幼儿自身的自发行为。
由此可见,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十分必要。我园通过观察,全面客观地分析幼儿的感恩教育情况,采用相应的策略,摸索和尝试运用了很多方法,在生活中对幼儿开展了感恩教育研究。
第一乐章: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慢慢地绽放她的情怀……
——认识感恩
首先向幼儿灌输感恩的意识,使他们形成对感恩的深刻认识,从认知的层面让幼儿识恩、知恩、感恩。因为孩子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我们让幼儿从各个层面感受到他们所接受的恩惠,引导幼儿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形成感恩的道德意识。
1.主题活动直通车。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围绕一个主题,幼儿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宜、适度予以支持与引导的系列活动。为此,我们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从孩子生活经验出发,同时根据家乡的地理人文特点进行创编,不断地拓展,在边实践边整理中,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套适合我园的园本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如“我爱我家”、“妈妈的小帮手”、“各行各业的人”、“我是中国人”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内容,提高了幼儿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
2.感恩故事为媒介。
听故事、看影片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我们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让幼儿明白感恩的道理。每天午睡前,给他们声情并茂地讲有关感恩的故事,如:《孔融让梨》、《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黄香温席》等,唤醒幼儿心灵深处的善根,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第二乐章:爱的奉献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体验感恩
没有体验过付出的艰辛,就不知道拥有的珍贵;没有对缺失的意识,就不会有对需要的意识。体验缺失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获得感受他人恩惠以及感受幸福的能力,才会更加懂得珍惜,从而由衷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增强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感。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体验感恩,从而懂得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别人的劳动付出得来的。 1.环境创设为依托。
恩格斯说过:环境造就人。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环境创设来促进孩子的感恩教育工作,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主要包括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两大方面。物质环境的创设主要指幼儿园外环境的创设:包括操场、走廊、过道、门厅等,教室室内环境的创设:包括主题墙、活动区,室内吊饰等。如将幼儿搜集到的名胜古迹的图片或自己与家人外出游玩的照片张贴在主题墙上,让幼儿在环境中体验到祖国的美好风光,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精神环境的创设主要指教师的言行,它对于和谐师幼互动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如当幼儿帮老师把掉在黑板下的图片拾起来的时候,老师微笑着说声“谢谢你”!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让孩子体验到被别人感谢的快乐,大大地激发了孩子感恩行为训练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感恩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情境游戏为载体。
游戏是幼儿的伙伴,幼儿的一日生活都离不开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不断捕捉孩子的需要和兴趣点,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游戏中,引导幼儿在娱乐中愉快地尝试体验感恩。如“娃娃家”游戏中,要求幼儿亲自给小娃娃喂饭,抱着小娃娃去走路等等,幼儿真切地体验到当爸爸妈妈的不易,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在游戏中体验并学会感恩。
第三乐章: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回报感恩
俗话说:“听到的可能忘记,看到的可能记住,亲身做的可能学会。”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幼儿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幼儿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我们积极引导教育幼儿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心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1.家园共育小分队。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世界,他们在家庭中的感恩机会远远多于幼儿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以,我们重视家长的参与作用,向家长宣传我们的教育理念,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学会感恩,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平时,我们建议父母多抽时间来给孩子讲一些感恩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对孩子感恩的行为给予赞赏。另外,我们还定期发放亲子调查表《我给家人送温暖》,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感恩行动,孩子们有的给爷爷洗脚,有的给奶奶捶背,有的帮妈妈做家务……根据调查的情况再评出“感恩之星”,从而使孩子成为一位拥有感恩之心的人。
2.节日活动为契机。
我们还经常以节日为契机,抓住一切能让幼儿感恩的机会,建议孩子表达感恩之情和节日的祝福。父亲节、妇女节、儿童节、老人节、教师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都是开展感恩教育的好时节。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提醒幼儿为自己的妈妈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份礼物;让孩子了解妈妈的职业,知道妈妈身上的优良品质和对社会的贡献,并为此感到自豪;请妈妈讲述哺育孩子的经历,让孩子知道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让孩子深深地体验爱、感激爱,并发自内心的想回报爱、付出爱;向妈妈表决心、坚持做妈妈的小帮手等。这些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爱的意识,且实践到现实生活中去。
3.多种形式助推器。
(1)一日活动,时刻渗透。
幼儿在园每天都要学习、游戏、进餐、睡觉、入厕、喝水、散步等,我们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生活中引导他们,启发他们学会感恩。如在晨间谈话中,展开“我为大家服务,我为妈妈做什么”等话题的讨论,让全班小朋友都来分享为亲人及同伴服务劳动的快乐。在平时生活中,能学着帮班级及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谈话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爱,促使孩子不断由“被爱”向“施爱”转化。在吃午饭或点心时,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说说食物的由来,让他们知道食物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应该感谢他们,不浪费粮食。
(2)走向社区,创造机会。
为了让幼儿能真正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除了幼儿园和家庭外,社区也拥有很多向幼儿强化感恩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认为可以组织开展一些适宜孩子们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爱心捐资捐书、赈灾义演等活动。如每到重阳节的时候,带孩子去社区的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给他们捶捶背,扫扫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态度。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进一步强化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让孩子们真正懂得,自己不能仅仅是爱的索取者,更要学会成为爱的馈赠者,使我们的孩子真正地学会关心人、帮助人。
间奏曲:让世界充满爱
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
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
——研究的效果
开展了在生活中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后,本园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1.幼儿的变化。
经过一年的实施探讨,我园幼儿变得更爱父母,能真诚地去感谢同伴的帮助以及父母的爱,能为父母、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这说明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是可行的、有效的。具体表现在:孩子会关心老师了,当有老师生病时,孩子会关心地问:“老师,你怎么了?”还有的说:“老师,我们家里有药哦,明天我给你带来。”同伴之间争抢玩具的现象少了,变得非常友爱、团结,会互相帮助,一起分享了;家长也普遍反映,孩子变懂事了,会帮助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能体谅大人工作的艰辛。
2.家长的变化。
经过这段时间的家园互动,家长认识到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形成了正确的育儿观念,掌握了科学的育儿方法,同时家长和教师的情感也更融洽了。
3.教师的变化。
通过研究,教师总结了一些感恩教育的方法,开辟了在生活中感恩教育的途径与形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了教师的师德修养。要孩子学会感恩、关心别人,首先教师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主动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事间的嘘寒问暖,其实就是教师间相互感恩的写照,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尾奏曲:敢问路在何方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将研究进行到底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着重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突破重点和难点,将研究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上。
2.扩大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推广我们的研究成果。
我们将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走下去。孩子们也正在慢慢感受到感恩的快乐,相信这种快乐会让孩子的感恩之行成为一种习惯,并伴随他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刘立新.家庭教育的误区.学前教育研究,2000,(4):20-21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3
[3]黎安林.依恋研究对早期教育的意义.学前教育研究,2002,(3):22-23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
——解读课题
1.点击“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
2.透视“在生活中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可见,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感恩教育的最好方式是从生活的细节开始,把感恩的行动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之中,让孩子在参与、经历、体验的过程中养成感恩的行为习惯,以孩子的感恩行动,回报社会的关爱,从而培养孩子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的良好品质。
前奏曲:让我欢喜让我忧
你这样一个宝贝,让我欢喜让我忧;
让我甘心为了你,付出我所有……
——研究始于观察
当前的一代独生子女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接受快,联想多,聪明又可爱。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孩子认为父母、长辈对自己的迁就,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应当的,稍有不如意,就哭闹不止,甚至对父母、长辈拳脚相向。他们常常表现出自私冷漠,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不会感激、不懂关心,甚至骄横、懒惰。曾看到这样一些镜头——
镜头一:家长的无奈。
六十多岁的奶奶,背着又高又胖的孙子从一楼到三楼,背不动了,想让孙子下来休息一会,可孙子就是不肯,甚至还拍打着奶奶的肩膀说着“驾、驾,快点啊!”奶奶只好气喘吁吁地继续把孙子背进教室。老师让奶奶以后不要再背孙子了,奶奶说孩子还小,不肯走,没办法,所以就……
镜头二:老师的失望。
幼儿午睡起床,老师为每个孩子整理衣服,给每位女孩子梳好头发,可没有一个孩子说“谢谢”! 镜头三:朋友的伤心。
两个好朋友在一起玩游戏,本来玩得很开心,玩着玩着,他们追赶了起来,结果,在前面跑的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后面的那个居然捂着嘴巴笑了起来。摔跤的小孩不停地哭,另外一个小孩却一个劲儿地笑,嘴里还说:“谁让你跑那么快!”“摔得好!”
面对这一组组镜头,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感恩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会让家长无奈、让老师失望、让朋友伤心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不够。由于重智轻德的影响,家庭中过多地照顾、保护、代替孩子,认为孩子还小,先宠着、惯着,以后会好的,导致孩子认为别人的关心照顾是理所当然的。
2.儿童自身的原因。幼儿期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向社会化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道德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单一肤浅,明辨是非能力较弱,没有足够的同情心,去替他人着想或与他人和平共处。
3.幼儿园对感恩教育的指导缺乏。教师虽然意识到培养幼儿感恩之情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活动中对孩子的指导较为欠缺,导致幼儿对感恩认识的理解趋于表面化,不能真正将感恩转化为幼儿自身的自发行为。
由此可见,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十分必要。我园通过观察,全面客观地分析幼儿的感恩教育情况,采用相应的策略,摸索和尝试运用了很多方法,在生活中对幼儿开展了感恩教育研究。
第一乐章: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慢慢地绽放她的情怀……
——认识感恩
首先向幼儿灌输感恩的意识,使他们形成对感恩的深刻认识,从认知的层面让幼儿识恩、知恩、感恩。因为孩子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我们让幼儿从各个层面感受到他们所接受的恩惠,引导幼儿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形成感恩的道德意识。
1.主题活动直通车。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围绕一个主题,幼儿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宜、适度予以支持与引导的系列活动。为此,我们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从孩子生活经验出发,同时根据家乡的地理人文特点进行创编,不断地拓展,在边实践边整理中,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套适合我园的园本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如“我爱我家”、“妈妈的小帮手”、“各行各业的人”、“我是中国人”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内容,提高了幼儿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
2.感恩故事为媒介。
听故事、看影片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我们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让幼儿明白感恩的道理。每天午睡前,给他们声情并茂地讲有关感恩的故事,如:《孔融让梨》、《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黄香温席》等,唤醒幼儿心灵深处的善根,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第二乐章:爱的奉献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体验感恩
没有体验过付出的艰辛,就不知道拥有的珍贵;没有对缺失的意识,就不会有对需要的意识。体验缺失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获得感受他人恩惠以及感受幸福的能力,才会更加懂得珍惜,从而由衷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增强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感。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体验感恩,从而懂得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别人的劳动付出得来的。 1.环境创设为依托。
恩格斯说过:环境造就人。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环境创设来促进孩子的感恩教育工作,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主要包括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两大方面。物质环境的创设主要指幼儿园外环境的创设:包括操场、走廊、过道、门厅等,教室室内环境的创设:包括主题墙、活动区,室内吊饰等。如将幼儿搜集到的名胜古迹的图片或自己与家人外出游玩的照片张贴在主题墙上,让幼儿在环境中体验到祖国的美好风光,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精神环境的创设主要指教师的言行,它对于和谐师幼互动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如当幼儿帮老师把掉在黑板下的图片拾起来的时候,老师微笑着说声“谢谢你”!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让孩子体验到被别人感谢的快乐,大大地激发了孩子感恩行为训练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感恩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情境游戏为载体。
游戏是幼儿的伙伴,幼儿的一日生活都离不开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不断捕捉孩子的需要和兴趣点,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游戏中,引导幼儿在娱乐中愉快地尝试体验感恩。如“娃娃家”游戏中,要求幼儿亲自给小娃娃喂饭,抱着小娃娃去走路等等,幼儿真切地体验到当爸爸妈妈的不易,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在游戏中体验并学会感恩。
第三乐章: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回报感恩
俗话说:“听到的可能忘记,看到的可能记住,亲身做的可能学会。”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幼儿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幼儿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我们积极引导教育幼儿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心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1.家园共育小分队。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世界,他们在家庭中的感恩机会远远多于幼儿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以,我们重视家长的参与作用,向家长宣传我们的教育理念,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学会感恩,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平时,我们建议父母多抽时间来给孩子讲一些感恩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对孩子感恩的行为给予赞赏。另外,我们还定期发放亲子调查表《我给家人送温暖》,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感恩行动,孩子们有的给爷爷洗脚,有的给奶奶捶背,有的帮妈妈做家务……根据调查的情况再评出“感恩之星”,从而使孩子成为一位拥有感恩之心的人。
2.节日活动为契机。
我们还经常以节日为契机,抓住一切能让幼儿感恩的机会,建议孩子表达感恩之情和节日的祝福。父亲节、妇女节、儿童节、老人节、教师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都是开展感恩教育的好时节。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提醒幼儿为自己的妈妈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份礼物;让孩子了解妈妈的职业,知道妈妈身上的优良品质和对社会的贡献,并为此感到自豪;请妈妈讲述哺育孩子的经历,让孩子知道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让孩子深深地体验爱、感激爱,并发自内心的想回报爱、付出爱;向妈妈表决心、坚持做妈妈的小帮手等。这些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爱的意识,且实践到现实生活中去。
3.多种形式助推器。
(1)一日活动,时刻渗透。
幼儿在园每天都要学习、游戏、进餐、睡觉、入厕、喝水、散步等,我们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生活中引导他们,启发他们学会感恩。如在晨间谈话中,展开“我为大家服务,我为妈妈做什么”等话题的讨论,让全班小朋友都来分享为亲人及同伴服务劳动的快乐。在平时生活中,能学着帮班级及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谈话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爱,促使孩子不断由“被爱”向“施爱”转化。在吃午饭或点心时,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说说食物的由来,让他们知道食物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应该感谢他们,不浪费粮食。
(2)走向社区,创造机会。
为了让幼儿能真正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除了幼儿园和家庭外,社区也拥有很多向幼儿强化感恩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认为可以组织开展一些适宜孩子们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爱心捐资捐书、赈灾义演等活动。如每到重阳节的时候,带孩子去社区的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给他们捶捶背,扫扫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态度。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进一步强化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让孩子们真正懂得,自己不能仅仅是爱的索取者,更要学会成为爱的馈赠者,使我们的孩子真正地学会关心人、帮助人。
间奏曲:让世界充满爱
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
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
——研究的效果
开展了在生活中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后,本园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1.幼儿的变化。
经过一年的实施探讨,我园幼儿变得更爱父母,能真诚地去感谢同伴的帮助以及父母的爱,能为父母、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这说明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是可行的、有效的。具体表现在:孩子会关心老师了,当有老师生病时,孩子会关心地问:“老师,你怎么了?”还有的说:“老师,我们家里有药哦,明天我给你带来。”同伴之间争抢玩具的现象少了,变得非常友爱、团结,会互相帮助,一起分享了;家长也普遍反映,孩子变懂事了,会帮助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能体谅大人工作的艰辛。
2.家长的变化。
经过这段时间的家园互动,家长认识到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形成了正确的育儿观念,掌握了科学的育儿方法,同时家长和教师的情感也更融洽了。
3.教师的变化。
通过研究,教师总结了一些感恩教育的方法,开辟了在生活中感恩教育的途径与形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了教师的师德修养。要孩子学会感恩、关心别人,首先教师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主动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事间的嘘寒问暖,其实就是教师间相互感恩的写照,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尾奏曲:敢问路在何方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将研究进行到底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着重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突破重点和难点,将研究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上。
2.扩大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推广我们的研究成果。
我们将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走下去。孩子们也正在慢慢感受到感恩的快乐,相信这种快乐会让孩子的感恩之行成为一种习惯,并伴随他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刘立新.家庭教育的误区.学前教育研究,2000,(4):20-21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3
[3]黎安林.依恋研究对早期教育的意义.学前教育研究,2002,(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