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4-0133-01
小学生以编故事写童话等想象作文为主流,虽然有利于学生放飞个性,发挥想象,拓展思维,促进创新。但是,这容易使学生作文训练与生活体验脱节,学生熟悉的不用写,不熟悉的要硬写,怎么写也写不出真情实感。如果,能够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写起,就有利于学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增加语言文字,使文章篇幅增长,解决学生作文写不长的难题;有利于学生回归自然,观察自然,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写出与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真实文章,用作文赞美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必须从记叙文开始,因为,记叙文对其真实性要求较高,是对所写的人、事、物、景的逼真再现。再说,小学生的作文也是应该从比较形象、具体的记叙性文字训练开始,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和方方面面,时旱刻刻都在影响着他们,便于筛选写作素材。如何才能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我总结了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和教训,选择了先从写好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入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作文基本功。
1 出现“时间”要进行天气描写
记叙文的“时间”要素,一般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写好它,不仅可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的情境和真实性,还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朴实的写作风格。可是,这个要素很容易被忽视,有些学生在作文时,往往不经意地把它写成:“一个星期天上午,我和小华来到沿江河畔玩。”接下来就是写做事的经过。“星期天上午”,是天晴,是下雨,还是风起云涌,读过以后,一点不知道。不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语文老师也比较认同这样写。
我要求学生在记叙文出现 “时间”时,适当地进行“天气”描写,比如,指导学生把上述句子补充成:“一个星期天上午,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微风把路边的树枝吹得轻轻摇动。我和小华高兴地来到沿江河畔玩。”一个简短单调的句子内容也充实了许多,也给人一种真实感。描写“天气”,我要鼓励学生照实写,简单几笔,不宜太多太浓。
2 交待“地点”要有景物衬托
许多初涉作文的小学生,写记叙文 “地点”只是一笔带过,使事情与环境脱节,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有位学生写道:“五一那天,我和爸爸妈妈回到老家看望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可高兴了。”后面就是写事情的经过。老家的门前屋后都有些什么景致,一点都没有写。为此,我让这个学生回顾所见所闻,指导他对所看到的景物进行梳理,然后,对上述句子进行充实。在我的指导下,这个学生把原句上修改成:“……我和爸爸妈妈乘车大约两节课时间就回到了老家,爷爷奶奶早已笑盈盈地在在门口等候。老家的房子是泥土房,房前的左边有一棵茂盛的樟树,前面有一条小溪,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接下去再写这一天的活动经过,这样写能够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从此也“精神”起来了,避免了文章因脱离环境而出现的单一。”
3 介绍“人物”要抓外貌特征
把注意力放在事情过程上,忽视人物外貌特征,是小学生写文章的通病。比如有些学生写《我敬佩的李老师》。在她的笔下,老师是这样出场的:“李老师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一到学校就进教室,管我们读书。”然后,就用几个例子写李老师是怎么值得尊敬的。没鼻子没脸,李老师没有具体的轮廓,使文章人物显得生硬。我把这句话抄写在黑板上,按“人物出场要抓外貌特征”的要求,当众指导学生说:“我就是李老师,照我的样子写好李老师的外貌。”经过一番观察,很多学生把上述那个简单的句子修改成了:“李老师高高的个子,40来岁,短头发,四方脸,眼睛细长,平时喜欢穿运动服上课。他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一到学校就兴致勃勃地进教室,指导我们读书。”一个灵气活现的老师就出现在眼前。
4 人物“对话”要有神情描述
记叙文里只有人物外貌描写还不够,还必须把说话人的喜怒哀乐刻画出来,才能把人物感情表达出来。可是,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容易忽视这个问题,一般都用“他说”“我说”“我问他”“他回答说”来导引对话,说话毫无表情,文章就呆板了。所以,我认为在写人物对话时,应该把说话的表情略加描述。比如:小明眉飞色舞地说:“我评上了三好学生!”爸爸气喘吁吁地说:“我,我终于登上了顶峰。”这样的文章才能突出文章情感,才有亲切感。
如果,能指导学生在练习每一篇记叙文时。都按上述要求写好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对话,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小学生以编故事写童话等想象作文为主流,虽然有利于学生放飞个性,发挥想象,拓展思维,促进创新。但是,这容易使学生作文训练与生活体验脱节,学生熟悉的不用写,不熟悉的要硬写,怎么写也写不出真情实感。如果,能够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写起,就有利于学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增加语言文字,使文章篇幅增长,解决学生作文写不长的难题;有利于学生回归自然,观察自然,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写出与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真实文章,用作文赞美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必须从记叙文开始,因为,记叙文对其真实性要求较高,是对所写的人、事、物、景的逼真再现。再说,小学生的作文也是应该从比较形象、具体的记叙性文字训练开始,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和方方面面,时旱刻刻都在影响着他们,便于筛选写作素材。如何才能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我总结了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和教训,选择了先从写好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入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作文基本功。
1 出现“时间”要进行天气描写
记叙文的“时间”要素,一般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写好它,不仅可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的情境和真实性,还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朴实的写作风格。可是,这个要素很容易被忽视,有些学生在作文时,往往不经意地把它写成:“一个星期天上午,我和小华来到沿江河畔玩。”接下来就是写做事的经过。“星期天上午”,是天晴,是下雨,还是风起云涌,读过以后,一点不知道。不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语文老师也比较认同这样写。
我要求学生在记叙文出现 “时间”时,适当地进行“天气”描写,比如,指导学生把上述句子补充成:“一个星期天上午,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微风把路边的树枝吹得轻轻摇动。我和小华高兴地来到沿江河畔玩。”一个简短单调的句子内容也充实了许多,也给人一种真实感。描写“天气”,我要鼓励学生照实写,简单几笔,不宜太多太浓。
2 交待“地点”要有景物衬托
许多初涉作文的小学生,写记叙文 “地点”只是一笔带过,使事情与环境脱节,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有位学生写道:“五一那天,我和爸爸妈妈回到老家看望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可高兴了。”后面就是写事情的经过。老家的门前屋后都有些什么景致,一点都没有写。为此,我让这个学生回顾所见所闻,指导他对所看到的景物进行梳理,然后,对上述句子进行充实。在我的指导下,这个学生把原句上修改成:“……我和爸爸妈妈乘车大约两节课时间就回到了老家,爷爷奶奶早已笑盈盈地在在门口等候。老家的房子是泥土房,房前的左边有一棵茂盛的樟树,前面有一条小溪,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接下去再写这一天的活动经过,这样写能够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从此也“精神”起来了,避免了文章因脱离环境而出现的单一。”
3 介绍“人物”要抓外貌特征
把注意力放在事情过程上,忽视人物外貌特征,是小学生写文章的通病。比如有些学生写《我敬佩的李老师》。在她的笔下,老师是这样出场的:“李老师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一到学校就进教室,管我们读书。”然后,就用几个例子写李老师是怎么值得尊敬的。没鼻子没脸,李老师没有具体的轮廓,使文章人物显得生硬。我把这句话抄写在黑板上,按“人物出场要抓外貌特征”的要求,当众指导学生说:“我就是李老师,照我的样子写好李老师的外貌。”经过一番观察,很多学生把上述那个简单的句子修改成了:“李老师高高的个子,40来岁,短头发,四方脸,眼睛细长,平时喜欢穿运动服上课。他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一到学校就兴致勃勃地进教室,指导我们读书。”一个灵气活现的老师就出现在眼前。
4 人物“对话”要有神情描述
记叙文里只有人物外貌描写还不够,还必须把说话人的喜怒哀乐刻画出来,才能把人物感情表达出来。可是,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容易忽视这个问题,一般都用“他说”“我说”“我问他”“他回答说”来导引对话,说话毫无表情,文章就呆板了。所以,我认为在写人物对话时,应该把说话的表情略加描述。比如:小明眉飞色舞地说:“我评上了三好学生!”爸爸气喘吁吁地说:“我,我终于登上了顶峰。”这样的文章才能突出文章情感,才有亲切感。
如果,能指导学生在练习每一篇记叙文时。都按上述要求写好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对话,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