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行为协调研究

来源 :经济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ongha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主要行为主体,即政府和企业的特点及利益目标。从微观行为主体视角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推进转型和企业拒绝转型的利益冲突。采用多维博弈模型解释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和企业两个主要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进而解决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的难题。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多维博弈;行为协调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9—0005—04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复杂且特殊的过程。资源型城市一般是因不可再生资源而生的城市,因此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对资源产生较强的依赖性,这样使得政府为了改变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失灵。为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需要进行绿色转型,而绿色转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涉及到多种因素,如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环境、资源、城市的区域特点、城市的利益相关者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造成城市绿色转型的困境[1]。本文将采用多维博弈模型解释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和企业两个主要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进而解决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的难题。
  二、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行为主体的特点
  龙如银和汪飞指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素包括三层:第一层是宏观环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第二层是政府、企业、公众及其他城市影响系统;第三层是城市能力、产业系统。城市宏观环境的变化(即一层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状况、城市社会保障能力、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城市资源状况等都会影响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进行[2];政府的有序管理会决定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成败;城市内部环境、城市功能及产业系统状况影响城市绿色转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方向的确定必须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和规划、考虑城市资源状况、考虑政府、企业和公众、考虑城市能力等三层因素。而政府、企业、公众是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主要行为主体,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他们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较为特殊、复杂。政府、企业、公众这些利益主体间的社会保障机制、资源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税收和再分配机制、利益表达渠道的不协调和不畅通现象导致了资源型城市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出现,给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带来了许多困境。
  国外实现成功转型的国家有很多,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这些国家通过有效协调各行为主体的利益,使得政府、企业、公众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体力量。这些国家的城市转型主要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人员培训及安置,企业控制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德国通过专职委员会负责鲁尔区的总体规划,引导鲁尔区的转型,德国成立专职委员会,委员会作为公众代表为鲁尔区的转型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3]。日本在产业转型中,政府发挥了积极主导作用,日本重视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等公共事业发展,缩小了因产业衰退而产生的区域差异,并且采用进口机制来促进产业转型。
  (一)政府
  资源型城市中的政府主要指进行城市转型的资源型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推进城市转型,所以政府和企业是平等的行为主体。在资源型城市,政府在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创新目标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保障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技术的协调发展需要进行城市绿色转型,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持教育事业、发展公共事业、限制污染、治理环境等;二是政府的协调作用,如宏观经济调控、行业管理、监督经济运作、疏导经济关系、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提供公共服务等[4]。
  (二)企业
  资源型城市中的企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单位。而产业转型、企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内容。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的进入和退出需要市场机制调节,由企业自主决定。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虽然发挥主导作用但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资源型城市中,资源型企业规模庞大,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支柱。资源产业链升级、替代产业选择、产业创新等都需要企业做出决策,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过程中,当政府的转型目标和行为与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政府和企业两大利益行为主体就会产生竞争关系。因此需要协调政府与企业的行为,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
  (三)公众
  在资源型城市中,公众对当地资源的生存依赖性很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公众。公众对城市的发展有很高的要求,如公众需要多样化的需求目标、优美的生活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高的物质收入、低的资源消耗。因此,公众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要利益主体,其目标是实现个人目标的最优化。另外,公众要提高参与利益协调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强调积极参与,目的是保障公众自身利益,而公众的作用就是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能否积极配合。
  三、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资源型城市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大多在大强度开采、挖掘条件下发展,而且国家会给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企业各种倾斜政策,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极高,因而转型难度大,任务艰巨。我国的专家学者重点研究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演化过程、产业转型、转型的方式、模式等,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各种因素的关系、相互影响及转型系统研究的较少,所以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很难顺利实施完成。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系统而繁杂的过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随着资源的枯竭,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资源型企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减弱,地位逐渐降低,对城市的财政控制减弱,因此企业会拒绝转型,但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推进转型,这两者的冲突日渐凸显,利益格局需要进行重要调整[5]。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不同于西方国家,政府发展战略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有部分资源型城市自身产业发展能力低,而财政投入和相关政策是资源型城市的重要收益来源。一些资源型城市发展过度依赖国家的倾斜政策。而国家的发展战略及优惠政策并不是长期不变的,它取决于城市吸引投资的条件。如果资源型城市不具备条件,可能不能获得国家的优惠政策。目前,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我国政府提出资源、环境、人口和谐发展战略。各地方政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各种政策和措施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给长期依赖资源发展的资源型城市提出挑战。作为资源型城市中的政府追求城市长远发展,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社会长远发展与企业利润最大化在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制约下无法得到协调发展,必然导致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冲突,而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以该冲突为背景。   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行为选择的多维博弈分析
  宋冬林,汤吉军(2004)[6]指出资源型城市中的资源型企业由于巨大的沉没成本使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很大。资源型城市中的政府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城市转型,而资源型企业为了维持原有的经营业绩、生产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大量投资于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入高能耗高污染生产。资源型企业需要政府有力的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原来政府给予资源型企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与倾斜逐渐减少,这种传统模式的改变必然导致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冲突。
  政府在城市发展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政府特定的功能,政府是以社会发展为目标,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和企业的目标差异决定了两者的理性差异。本文采用多维博弈模型[7]解释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的行为选择。首先提出假设:
  假设1:资源型城市中政府和企业是理性的行为主体,它们都以各自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假设2:资源型城市中政府和企业的行为通过资金配置表现。
  假设3:资源型城市中政府和企业的资金用于三方面:产业转型、产业维持、环境保护。
  在三种假设的基础上,政府和企业两个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在三个方面同时发生。笔者采用多维博弈模型分析政府和企业两个行为主体。
  (1)构建政府、企业生产函数的总效用函数。
  (4)加入拉格朗日乘子[8],求最优策略。
  最优策略:
  (5)求解
  五、结论
  本文在三种假设的基础上,采用多维博弈模型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和企业的主体行为选择,进一步强调了政府在城市转型中的主导作用。在产业维持和产业转型两大冲突中,政府的资金投入是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主导。在成长型城市中,企业愿意维持原有产业规模,因为企业在环境保护上投入的成本仍能维持原有的生产发展,而政府资金主要投入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引进、产业转移,限制了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从分析结果看,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很重要。在现阶段,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的作用远大于企业的作用,城市转型中宏观、综合、有序、高效的政府行为是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因素。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涉及经济发展、区域政策、就业形势、社会保障、环境治理等很多问题。政府必须扮演城市转型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协调者的角色,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统筹规划,以实现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晨,刘纯彬.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成本分析与时机选择[J].生态经济,2009,(6):33.
  [2]龙如银,汪飞.基于系统观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初探[J].管理学报,2008,(5):729—732.
  [3]田苗,武友德.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6,(4):585—588.
  [4]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钱勇,于左.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难题与破解[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l):36—39.
  [6]宋冬林,汤吉军.沉淀成本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6):58—64.
  [7]王川红.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82—85.
  [8]黄安胜.环境导向的循环经济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6):94—95.
  责任编辑、校对:关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通过建立测算指标体系,利用min-max标准化分析法对相关经济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测算经济增长的综合指数排名,分析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战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资源型城市;地区差异;min-max标准化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3-0054-03  如何测算出某一区域内经济
期刊
摘 要:审计问责是审计效果拓展和深化的必然要求,高校内部审计问责制是解决目前高校腐败问题的重要手段。高校审计问责体系包括审计问责目标、审计问责要素、审计问责实施流程以及审计问责的制度保障。高校内部审计问责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追究相关部门及责任人的责任,遏制高校失职、渎职及违法行为,最终目标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高校内部审计问责的要素主要包括审计问责主体、审计问责客体、审计问责依据和审计问责内容。高校内
期刊
摘 要:亚投行的贷款领域锁定于基础设施,每笔业务都有具体的承载项目,存在单笔业务贷款额度大、贷款项目数目少、贷款回收期限长、风险大等特点。因此,亚投行建立项目导向型风险管理办法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借鉴国开行贷款风险管理办法,构建亚投行项目导向型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关键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全过程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金融生态环境如何有效地带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这种影响是否因区域间差异而不同?分析认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成本和收益两种机制推动着区域微观经济主体的创新活动,采用我国30个省区2005—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检验。结论表明,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正向影响;金融结构的检验结果显示,股票市场与银行信贷、FDI在促进
期刊
摘 要:基于2004—2013年城镇化水平、收入不平等、家庭债务等变量的数据,构建面板计量模型,检验城镇化水平、收入不平等的变动对家庭债务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Ⅰ、Ⅱ、Ⅲ区中,城镇化水平均与家庭债务正相关,各区域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带来了家庭债务不同速度的增长;而收入不平等对家庭债务的影响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在Ⅰ区和Ⅱ区中,收入不平等与家庭债务负相关;在Ⅲ区中,收入不平等与家庭债务正相关
期刊
摘要:中小企业跨越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实现代内成长,是达成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战略步骤。以河北省为例,应用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的方法明确了影响河北省中小企业代内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因素与制约因素,建议企业应从管理制度、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方面提高内在成长能力,同时督促政府相关部门从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拓宽新的融资渠道,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三大维度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一区域性研究结论为提升我国其他省份乃
期刊
摘要:三螺旋作为一种创新的战略模式,主要用于研究政府、大学和产业三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讲求的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模式。中国现行体制下从政府、产业、大学三方面看,产业结构和学校发展模式的差异等是造成我国“用工荒”和“就业难”矛盾的主要原因,三部门之间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更多发挥自身的特性,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三螺旋模式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快公共服务业发展、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从实践来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从制度的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这三大基础性要素出发,分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性因素,针对目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的相关法律法规欠缺、制度供给不足、操作流程不规范、评价和监督体
期刊
摘要:基于我国2001—2010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人口、固定资产投资等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正相关,与人口、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应从人口、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区域间物流合作,以促进地区物流发展。  关键词:物流发展;区域经济;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利用转移-份额分析法(SSA)、改进的Baumol模型和Barro模型估计法对我国东中西部28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0年的就业结构变迁、经济趋同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经典的配第克拉克-定律在我国依然有效,我国三大区域省际之间不存在绝对?茁趋同效应;但存在省际条件?茁趋同效应和省际?滓趋同效应,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分别存在着以政策区划分的俱乐部趋同规律,俱乐部趋同速率分别为:2.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