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作品将书法艺术语言的凝重与流动、豪放与平和,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读着这样的文字和线条所表现的自然情感,一股悲凉之气油然而生。这也恰恰体现了作为时空艺术的书法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时间 经过 书法 时空艺术 情感
“时间只是经过,刚好留在这里”。这是2004年获得台湾金马奖的影片《经过》里的一句话。这部关于时间,关于寻找,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书法藏品的电影,用后现代的叙事手法将时空、记忆、历史联系在了一起。在这部影片里还有一位主角,我们没有看到他的身影,他却无处不在,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宋书法四大家之首的苏轼,他的手稿《黄州寒食贴》,成就了这部片子的主线,它记录了在近一千年前苏轼停留在黄州被贬的三年里的心情,也见证了留在台北故宫藏品中的这件至宝也曾经过的传奇。借电影《经过》为引子,让我们再来谈谈关于千年书法艺术包含的时空性及其独特魅力。
汉代杨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我们的古人早就用“心画”二字提出了书法艺术的重要内涵,即情感的表达,而这情感表达的过程恰恰是书法艺术里呈现出的一种时间连续性,通过对我们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汉字的书写,书法的时空性也成了书法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质。记得当代书法艺术家冯明秋先生曾在一次关于《中国书法的时空建构 》讲座中谈到:“欣赏书法的时候,我们当然并不以诗词的内容为重点,但是文艺的存在,却出乎意料之外,几乎主宰书法的一切,时间的特质也是由此而生。” 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艺术形态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①从审美的技术角度来看,书法具有空间性与时间性。诗是时间性的,画是空间性的,书法既是时间性的又是空间性的。中国书法在时间上解析世界,一幅书法手札就是作者的一幅心电图,人的心情变化在时间的流淌过程里,通过书法艺术语言中的笔墨、线条、提按扭转所记录,呈现了不同的空间形态,同时,书法艺术里的文字内容又具有诗歌的时间性。人们通常习惯称书法为线条的艺术,游走的线条的完成需要时间,情感的起伏也在时间里产生变化。那些被认为是永恒的艺术品,覆盖着厚重的时间,不可避免地进入艺术史的主干道,不断地为历朝历代的人们提起、仿效。一般人对于过去的时间的日见淡漠,却由于某个时间段上某个书家、某件作品,使时间变得具体可感起来。②
在中国千年书法艺术里有三件备受人们赞誉的行书作品,它们无不例外的呈现了线条笔墨的空间性和情感表达的时间性两种特质的完美结合。世人将苏东坡《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以《寒食帖》为例,作为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横118厘米,纵33.5厘米,行书十七行,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个职位是个空职,主要任务是反省自己的错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被贬黄州度过第三个寒食节的三月初七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表达了其对人生之叹、惆怅孤独的心情。苏轼将诗句中的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挥洒之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正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前七行书家的心境还比较平和,书写中规中矩,结字以扁平为主。随着情感逐渐向激越过渡,用笔也逐渐沉着痛快,字形出现正斜交替变化,用笔无拘无束率意奔放。书到后面,越发恣肆挥洒,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产生了令人心惊胆颤的视觉冲击力。随着“死灰吹不起”,全文嘎然而止。③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在空间上给人以豪放恣意的错落形式美感,同时苏轼将文学诗词内容与书法艺术完美自然的结合,将书法艺术语言的凝重与流动、豪放与平和,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书法艺术的时间性来讲,情感运动的节律左右线条运动,使之呈现出最生动最丰富的节奏,具有强烈深刻的感染力量。黄庭坚跋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使观者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苏轼“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读着这样的文字和线条所表现的自然情感,一股悲凉之气油然而生。而这种体验,恰恰是书法艺术的空间性和时间性(音乐性)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中国书法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其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与我们这个民族所固有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观一部电影,品一幅书法,时空穿梭,电影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时空性在影片《经过》里都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内涵和魅力,书法作品的完成起于时间又终于时间。在视觉艺术范围内,不但强调过程的独立性,在欣赏过程中也不断追溯在书法中看不到的过程之美。沈尹默先生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书法论丛》)书法之美在于它具有绘画的空间美,也有音乐的时空运动之美。以时间的展开为基础,强调过程之美而非结局之美。书法的载体是通过书写中国汉字,将情感意象融入笔墨线条的形式构成之中,而汉字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作为时空的艺术,它是形式与表现的互动,构成书法最简单的元素是线条。书法的线条是具有方向性的(线性绵延,是不可逆的。)正像生命的流程一样,书法线条是不可重复的 ,是不可悔的。书法中所蕴涵的一切都是通过这一条线的律动来表现的——没有律动,便没有形式,没有沉积。没有表现。④ 不管是如何的提按扭转或是随意挥洒的线条,不变的特质就是时间性。表现这种时间性也是一种经过,情感的经过刚好留在这里,用飞动的墨迹线条保留了下来。正如《黄州寒食帖》带给我们的悲凉感叹。
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宣传片,《经过》的本意我们无意去揣测,但对于台湾的年轻人来说,台北故宫博物院很多时候只是经过而已,可能更多的也仅限于一游或者一看,如同这个《经过》的名词在不相干场合出现一样。从一件文物本身,到作为容纳它们的故宫,经过多年风雨,在时间里悄然走过,却给后来人留下了不同故事。一段记忆,一股灵感,一种找寻,这可能也正是影片中通过不同人物所极力传达的思想内容。一切都是经过,就象影片里所说:“这里有一个山中的博物馆,她原来只是经过这个岛屿,可是,命运却让她留了下来。”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只是刚好留在了这里,留下的还有那件苏轼的《黄州寒食贴》,它们在时间的长河里静默着,等待着人们一次次的经过。
参考文献
① 孙美兰 《艺术概论》 高等教育 出版社 1992年
②朱以撒 《书法话语的时空》 载于《书法世界》 2004,第一期 作者
③《千年书法》 《探索。发现》栏目组编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11月
④ 邱振中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 重庆出版社 1993年
作者简介
李亦扬,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 时间 经过 书法 时空艺术 情感
“时间只是经过,刚好留在这里”。这是2004年获得台湾金马奖的影片《经过》里的一句话。这部关于时间,关于寻找,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书法藏品的电影,用后现代的叙事手法将时空、记忆、历史联系在了一起。在这部影片里还有一位主角,我们没有看到他的身影,他却无处不在,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宋书法四大家之首的苏轼,他的手稿《黄州寒食贴》,成就了这部片子的主线,它记录了在近一千年前苏轼停留在黄州被贬的三年里的心情,也见证了留在台北故宫藏品中的这件至宝也曾经过的传奇。借电影《经过》为引子,让我们再来谈谈关于千年书法艺术包含的时空性及其独特魅力。
汉代杨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我们的古人早就用“心画”二字提出了书法艺术的重要内涵,即情感的表达,而这情感表达的过程恰恰是书法艺术里呈现出的一种时间连续性,通过对我们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汉字的书写,书法的时空性也成了书法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质。记得当代书法艺术家冯明秋先生曾在一次关于《中国书法的时空建构 》讲座中谈到:“欣赏书法的时候,我们当然并不以诗词的内容为重点,但是文艺的存在,却出乎意料之外,几乎主宰书法的一切,时间的特质也是由此而生。” 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艺术形态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①从审美的技术角度来看,书法具有空间性与时间性。诗是时间性的,画是空间性的,书法既是时间性的又是空间性的。中国书法在时间上解析世界,一幅书法手札就是作者的一幅心电图,人的心情变化在时间的流淌过程里,通过书法艺术语言中的笔墨、线条、提按扭转所记录,呈现了不同的空间形态,同时,书法艺术里的文字内容又具有诗歌的时间性。人们通常习惯称书法为线条的艺术,游走的线条的完成需要时间,情感的起伏也在时间里产生变化。那些被认为是永恒的艺术品,覆盖着厚重的时间,不可避免地进入艺术史的主干道,不断地为历朝历代的人们提起、仿效。一般人对于过去的时间的日见淡漠,却由于某个时间段上某个书家、某件作品,使时间变得具体可感起来。②
在中国千年书法艺术里有三件备受人们赞誉的行书作品,它们无不例外的呈现了线条笔墨的空间性和情感表达的时间性两种特质的完美结合。世人将苏东坡《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以《寒食帖》为例,作为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横118厘米,纵33.5厘米,行书十七行,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个职位是个空职,主要任务是反省自己的错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被贬黄州度过第三个寒食节的三月初七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表达了其对人生之叹、惆怅孤独的心情。苏轼将诗句中的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挥洒之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正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前七行书家的心境还比较平和,书写中规中矩,结字以扁平为主。随着情感逐渐向激越过渡,用笔也逐渐沉着痛快,字形出现正斜交替变化,用笔无拘无束率意奔放。书到后面,越发恣肆挥洒,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产生了令人心惊胆颤的视觉冲击力。随着“死灰吹不起”,全文嘎然而止。③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在空间上给人以豪放恣意的错落形式美感,同时苏轼将文学诗词内容与书法艺术完美自然的结合,将书法艺术语言的凝重与流动、豪放与平和,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书法艺术的时间性来讲,情感运动的节律左右线条运动,使之呈现出最生动最丰富的节奏,具有强烈深刻的感染力量。黄庭坚跋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使观者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苏轼“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读着这样的文字和线条所表现的自然情感,一股悲凉之气油然而生。而这种体验,恰恰是书法艺术的空间性和时间性(音乐性)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中国书法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其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与我们这个民族所固有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观一部电影,品一幅书法,时空穿梭,电影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时空性在影片《经过》里都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内涵和魅力,书法作品的完成起于时间又终于时间。在视觉艺术范围内,不但强调过程的独立性,在欣赏过程中也不断追溯在书法中看不到的过程之美。沈尹默先生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书法论丛》)书法之美在于它具有绘画的空间美,也有音乐的时空运动之美。以时间的展开为基础,强调过程之美而非结局之美。书法的载体是通过书写中国汉字,将情感意象融入笔墨线条的形式构成之中,而汉字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作为时空的艺术,它是形式与表现的互动,构成书法最简单的元素是线条。书法的线条是具有方向性的(线性绵延,是不可逆的。)正像生命的流程一样,书法线条是不可重复的 ,是不可悔的。书法中所蕴涵的一切都是通过这一条线的律动来表现的——没有律动,便没有形式,没有沉积。没有表现。④ 不管是如何的提按扭转或是随意挥洒的线条,不变的特质就是时间性。表现这种时间性也是一种经过,情感的经过刚好留在这里,用飞动的墨迹线条保留了下来。正如《黄州寒食帖》带给我们的悲凉感叹。
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宣传片,《经过》的本意我们无意去揣测,但对于台湾的年轻人来说,台北故宫博物院很多时候只是经过而已,可能更多的也仅限于一游或者一看,如同这个《经过》的名词在不相干场合出现一样。从一件文物本身,到作为容纳它们的故宫,经过多年风雨,在时间里悄然走过,却给后来人留下了不同故事。一段记忆,一股灵感,一种找寻,这可能也正是影片中通过不同人物所极力传达的思想内容。一切都是经过,就象影片里所说:“这里有一个山中的博物馆,她原来只是经过这个岛屿,可是,命运却让她留了下来。”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只是刚好留在了这里,留下的还有那件苏轼的《黄州寒食贴》,它们在时间的长河里静默着,等待着人们一次次的经过。
参考文献
① 孙美兰 《艺术概论》 高等教育 出版社 1992年
②朱以撒 《书法话语的时空》 载于《书法世界》 2004,第一期 作者
③《千年书法》 《探索。发现》栏目组编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11月
④ 邱振中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 重庆出版社 1993年
作者简介
李亦扬,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